用-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共24张)PPT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09.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10 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一、选择题1.(2021·广东珠海模拟)2020年8月,珠海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0周年。
围绕庆祝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主题,珠海某中学学生会准备举办一次微纪录片大。
小王同学准备用手机拍摄一部反映珠海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的短视频。
在他构思的镜头中,合理的是()①外景:某村村委会门口悬挂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横幅②内景:几位村民讨论要不要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去做工③近景:站在船头的村民老赵听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笑得很开心④特写:粮票,村民老王手拿着粮票,在供销社门口排队等待采买年货A.①③B.③④C.②④D.②③2.(2021·江西赣州七校联考)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进度。
“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
“新基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意义是()①有利于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战略支撑②有效激发市场主体转换动力,催生新产品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人新动能③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保障和完成稳增长、稳就业、促创新等多重任务④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1·黑龙江哈六中质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山东借助农业产业化基础优势,大力培育“新六产”,即一产的一份收入,经过二产加工增值为两份收入,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形成三倍收益,综合起来是六份收入,产生乘数效益。
继续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发展,形成农村多元化新产业新业态,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下列举措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①改变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①通过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①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B【解析】【详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都有利于从供给角度提高经济质量,故①①符合题意;选项①①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动力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现在要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
发展动力转变带来的变化,其合理的传导路径可以是①创造出更高水平的供给①新的需求推动产能的扩大①不断推进产品的创新①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求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创新发展理念。
A:创新驱动,首先是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带来产品的创新,创新的产品投放市场,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新的消费需求会促使企业调整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创造出更高水平的供给,传导路径为①→①→①→①,A传导正确。
B:①应排首位,而不是排尾位,①应排①后,①应排尾位,B错误。
C:①应排首位,而不是排尾位,①应排尾位,而不是排首位,C错误。
D:①应排首位,①排①后,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试卷第2页,总16页是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让更多优质大米走上百姓的餐桌,C 符合题意。
A :此种“基地模式”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但并不能实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A 说法错误。
每课一测(十)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一、选择题1.(2019·武汉二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
所谓“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指打破传统技术发展路线,能够产生颠覆性效应的技术。
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①应以颠覆现有理论的理论创新为先导②应鼓励并全面支持超越常规的新探索③需要建立健全支持创新的体制和机制④要立足实践前瞻性把握科技发展方向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D ①不符合题意,所谓“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指打破传统技术发展路线,能够产生颠覆性效应的技术,因此,“颠覆现有理论的理论创新”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要求不符,故排除;②错误,“全面支持超越常规的新探索”说法过于绝对;③④符合题意,“建立健全支持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为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体制保障,“把握科技发展方向”有利于打破传统技术发展路线,能够产生颠覆性效应的技术,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
2.(2019·合肥模拟)“互联网+农业”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
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
发展“互联网+农业”旨在( )①创新农业增长方式,带动农民创业增收②扩大农业种植规模,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实现农业转型升级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价格降低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 ①③符合题意,发展“互联网+农业”旨在创新农业增长方式,带动农民创业增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故当选;②④不符合题意,扩大农业种植规模和促进农产品价格降低不是发展“互联网+农业”的目的,故排除。
3.(2019·成都模拟)2018年初,河北石家庄瞄准高端人才引进,实施“百千万”产业人才集聚计划,即培养引进国家“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等高精尖人才100名;引进培养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 000名;引进现代产业优秀青年人才1万名。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 )①大力发展生产,缩小人民收入差距,使人民达到同等富裕②努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③坚持科技创新,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④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①错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不选;②④符合题意,入选。
2.58.8%,一个寻常数据,却因在2017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上出现两次,意义不同寻常。
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同样达到58.8%。
2017年两个58.8%是个可喜的信号,这两个数据共同表明了( )A.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B.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C.我国居民消费不断增加,加快促进新旧动能转换D.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选D。
题目中,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同样达到58.8%,这表明了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D入选;A 中“新兴产业”的表述与题意不符;B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表述与题意无关;C中“居民消费不断增加”的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不选。
3.长期以来,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竞争力薄弱使我国一些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
但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天文观测、深海潜水等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表明我国( )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B.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中高速发展C.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高D.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解析:选A。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围绕主题抓住主线(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c(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学生用书P35]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开启新征程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②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坚持新发展理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全面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重要性具体措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