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尊者 著

在线文字:https://www.doczj.com/doc/5a9951429.html,/tgcxzc

隆波帕默尊者简介

隆波帕默尊者是目前泰国最具影响力的禅修大师!

隆波帕默尊者在开示之中曾经笑着说:

当今的泰国,很难找到既没有看过他的书,

又没有听过其讲法的音频或视频的人。

——译者注

1952年出生于泰国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硕士学位就读于泰国第一大高等学府“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系。

1975年-2001年在泰国政府机关工作。

7岁时在父亲带领下,跟随泰国著名禅修大师隆波李学习观呼吸与念佛陀的修行方法,从此开始持续的修行之路。三十岁时,他开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禅修大师的修行指导,包括隆布敦、隆波蒲、隆布特,以及隆布辛、隆布布詹、隆布苏瓦等等。

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学期间,剃度师为泰国著名的隆波般亚尊者。

第二次2001年6月30日,苏里省的菩提寺剃度出家。

出家的前五个结夏安居,安居在甘扎纳布日省的菩提阳园。

第六个结夏安居至今,隆波帕默尊者在泰国的春布理省的斯里拉查市的素安散提旦寺。

尊者的著作有:《禅修入门》、《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觉悟之路》、《看见真相》、《佛法之光》等等。

译者序

2014年3月13日,众多因缘的推动让我来搭建一座中国人面对面跟随隆波帕默尊者学习禅修的桥。尊者本人同意我翻译他的法宝,以供养和护持中国的修行人。

尊者的法谈,道出佛法的核心与修行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法门!

他的每一个法语音符都像一把犀利的刀直取要害,心里只有震惊与感叹!

2014年4月24日下午3点20,在最后与一位同修谈到网络发布确定稿的时候,我说:“我希望所有修行人可以更早的看到这篇法宝,因为我们都苦了太久太久!找了太久太久了!”我的眼泪自己脱眶而出,给朋友回了一句短信“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这样的法宝!”之后嚎啕大哭,但心却是出奇的宁静与温馨!

感恩隆波帕默尊者的慈悲!并对尊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恩翻译本书过程之中,所有无私付出的好心人们!尤其是偲程的校对与文字编辑、胡健的网络编辑、阿紫的校对等等!还有那些泰国的无数好心人,包括阿姜给、阿姜巴山等等,常常撼动我那颗不柔软的心!

由于个人原因可能导致法宝的偏差,深表惭愧与歉意!同时接受各方面的批评与指正,以便更快、更早的纠正。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佛法僧三宝!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我的父母!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帮助过我的所有好心的人们!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所有生命!

愿佛法久住!

瑞阳居士合十

2014年4月于泰国春不理双八寺

居士们,大家吉祥如意!

现在可以照相,但是一旦开始讲法的时候,就不要再照了。

——请!请!请!——

够了吗?够了。请!

在隆波(隆波帕默尊者自称)讲法的时候,请大家配合一下,不要照相。因为隆波讲法的时候,无法提前知道所讲的内容,那是取决于听众的。如果听众的心比较宁静,法也会比较细腻、比较深入。如果听众的心是比较散乱而飘忽不定的,那么法也是蜻蜓点水式的;它是与听众的心灵状态相匹配的。

理论阶段的法,与实践阶段的法是不同的!理论阶段的法,可以提前预备今天要讲这个,然后再讲那个……

但是现在,隆波也不知道将会讲些什么。

不过我们知道今天的主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这的的确确是修行的核心!一般来说,当我们想到修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定要打坐、一定要经行,无论做什么事,都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是不同的——一定要放慢速度、要轻柔;一定要缓慢地移、缓慢地动。如果走,一定要走得很慢,或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慢慢做,我们认为这才被称作是修行。又或者,打坐时,一定要闭眼才叫做修行,是不能睁眼的。必须是这样的姿势以及那样走,才称为修行。

其实,修行并不是这样。

真正的修行是要有觉性!

什么时候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是在修行!

什么时候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是在精进!

什么时候没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是没有在修行也没有在精进!

阿姜曼尊者的教导非常好,他说:如果我们修习禅定过多,修行的进展就会变慢。如果我们不断地思维与推理,心又会容易散乱。修行的核心要领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并不意味着不必打坐和经行、不必在固定模式里训练,并非如此。在起步阶段,我们需要依靠固定的模式来显露觉性。一旦觉性显露了,我们就要把觉性运用在日常生活里。真正的分水岭在于:谁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如果有谁无法将觉性运用在日常生活里,那么他在此生想要体证到“道、果、涅槃”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要想找到一个在生活里真正具备觉性的人,太难了。但是,一个人若在生活里具有真正的觉性,那么今生今世体证“道、果、涅槃”就不是太难的事!

“道、果、涅槃”真的存在!

如果身为佛教徒,却不相信“道、果、涅槃”真的存在,就说明我们尚未明白佛法,还离佛法非常远!说明我们的信仰还是飘渺无依的。

涅槃并不只是一种理想。涅槃真的存在!涅槃就是欲贪的彻底止息。心的欲贪一旦止息,就会认识到涅槃是什么。

欲贪是心的渴望,或是怀有强烈欲望的心。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心,它一直在渴望不止。能够感觉到吗?心一会渴望这个、一会渴望那个,一直在不停的挣扎,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宁静与快乐。

涅槃这个词意味着欲贪的止息,也就是不再有任何渴望;它意味着停止造作,又称为“非造作”;欲贪的止息,也叫做“离染”,这些全是对于涅槃的不同形容。

涅槃真的存在!涅槃并不是人为描绘的虚无缥缈的理想。佛陀告诉我们:涅槃真的存在,涅槃是最极致的快乐!如果谁体会到涅槃,谁就会知道那是极致的快乐。涅槃远离了自我,远离了对于自我的执着;涅槃远离了烦恼、远离了苦,但它并不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佛陀不仅教导涅槃,他还指示给我们如何实践从而达到涅槃的方法。我们无须将涅槃描述得太过遥远,有些人把涅槃描绘的太遥不可及了,仿佛多生多世也无法抵达,仿佛那只是佛陀诱导大家去行善的美丽谎言而已!佛陀为何要诱导大家行善呢?佛陀所教之法比行善更上一层,并不只是为了诱导大家行善而已。行善当然会得到善的果报,但依然也会遭受好人式的苦!

佛陀教导了可以抵达涅槃的方法。他教导我们若想抵达涅槃,就需要学习什么?也就是学习与了解自己。这个被称为是自己的(东西)——就是身和心!我们要学习与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是什么。若想要抵达涅槃,就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与心。

透过学习,我们了解身和心只是属于世间的一个部分,而非真正的我们。当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就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身和心(或远离了身和心),就可以照见涅槃。真的不难,一点都不难!

佛教并不是哲学!有人认为佛教是哲学,也有人认为佛教是科学。然而隆波认为,佛教根本不需要是什么?事实上,佛教只是一种引领大家离苦的教导而已!

如果谁了解这个教导,谁就可以无苦,可以幸福快乐地活在世间,而无需躲进深山老林。因为在哪里都可以有幸福与快乐!工作赚钱并且养家糊口的在家居士,一样可以幸福快乐,而且幸福与快乐是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递增的!如果谁的因缘更为圆满,得以出家修行,那么他将有机会接触到更细腻的快乐。

法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并不专属于出家僧。法是中性的,它属于每个人。如果我们了解身与心、有觉性地知道身和心,有一天就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进而体会到最美妙的幸福和快乐!这种幸福和快乐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当人真正体会到它的时候,眼泪会脱眶而出,会惊叹道——啊!如此的幸福与快乐居然真的存在!

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能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只是世间的幸福和快乐极其短暂、转瞬即逝。比如我们追求一个漂亮的女孩,一旦追求到了,会感到幸福快乐。但是请问,这种快乐能够持续很久吗?不久的。很快你就会厌倦,然后又想得到其它东西。世间的快乐和幸福永远没有满足之时,这跟修行的快乐不可

同日而语。如果透过修行逐渐了解身与心,就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快乐,它们会越来越精妙!同时,心也会有阶段与有次第的远离苦。

现在跟随隆波学习的人里,心能够醒来并且具备真正觉性的人,是非常多的。已经说不清有多少了?几千还是上万吧。他们的生命已经被彻底改变。在报告禅修进度时,他们都表示说,自己的人生已被彻底转化!以前觉得特别特别苦,现在只剩下一点点了;以前要苦很久很久,现在时长越来越短。

如今他们觉得很快乐,并且发现以前的快乐总是依赖于别人或是身外之物。开发觉性之后,自身就有快乐涌现,当下就有,并且这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人。

如果快乐是仰赖于某人或某样东西,它就会让我们变成奴隶而没有自由。例如我们与某人在一起会觉得快乐,那么就需要讨好他,否则他可能会离开我们。又或者,如果我们的快乐是因为有一辆漂亮而豪华的轿车,那么假如车子坏了或是被撞了,快乐就没了。我们变成车的部下,要带它去洗澡、给它饭吃、给它加汽油等等,总之要给它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

世间的快乐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它们总是需要依赖于他人、依赖于它物;然而佛法的快乐却是非常神奇的。有了觉性,就有快乐;有了禅定,就有快乐;有了智慧,也会有快乐。进而当我们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而解脱自在了,那种快乐更为美妙。所以,快乐具有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

每一位佛教徒真的很有福报,因为佛陀教导了我们灭苦之法。如果按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去实践,就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快乐。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要先受苦受累,等到几年以后证得“道、果、涅槃“,才会快乐。并非如此!也不是说,这辈子修行了,要等到下辈子或是下下辈子才会快乐!不是这样的!

佛教是甚为神奇的!如果我们开发觉性,苦就会在眼皮底下开始消失,苦在当下便从内心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佛陀教给我们方法,我们只要追随其步伐,有一天就真的可以彻底离苦。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只有轻松、愉快、幸福与快乐!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依然会有快乐,因为那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的人事物。只要觉性升起,快乐就在那里。

什么方法能让我们走上这条路呢?那个方法被称为“四念处的修行”,或者用更直接的说法是——修行毗婆舍那(内观/观禅)。

宗教的实践有两种,一种称为“奢摩他”,一种称为“毗婆舍那”。

“奢摩他”是为了让心宁静、快乐,能够善良与积极乐观。

至于“毗婆舍那”,它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平静、善良与积极乐观。“毗婆舍那”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并且得以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身与心的无常、苦和无我。这样照见之后,我们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此时就会体验到极其美妙的幸福和快乐。一旦放下对于身与心的执着,就会接触到涅槃!

想要认识涅槃,就要彻底了解身与心,然后就可以自己亲见涅槃!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持续地开发觉性。

隆波遇见的大部分修行人,几乎全都黏着在奢摩他上面。因此,世间人变为两类:第一类是根本不修行的,完全迷失在世间;另一部分喜欢修行的人,则几乎全部粘着在奢摩他里面。

我们这些喜欢修行的人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如果修行好几年了,情况一直是有时宁静有时散乱,用功便宁静,然后又再散乱。或说这么多年来,心一直是宁静了再散乱、散乱了又宁静;就说明我们肯定没有修行毗婆舍那。因为心只是在一味的追求快乐和宁静。

透过实践奢摩他所得的快乐与宁静是无常变化的!在此世间,不存在永恒的快乐。世间的快乐不会永存,无论如何都一定会变化。快乐都是临时的,短暂升起不久便会灭去。

奢摩他的目的是为了宁静、快乐、善良与积极乐观。毗婆舍那则是为了产生智慧,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因为目的不同,所以它们的践行方法也不一样。

我们要学习清楚的区分:心走什么途径是奢摩他,心走什么途径是毗婆舍那。如果区分不了,就说明绝大部分人只是在修习奢摩他,尽管他们自以为在修习毗婆舍那。

奢摩他的修行原则比较简单,其原则是先要观察自心。通常,我们的心是居无定所的,总是漂浮不定,一直摇摆。一会迷失到那里,一会迷失到这里,一会儿抓取这个,一会儿抓取那个。一个不会修行的人,便会强迫自己的心去宁静,强迫心是善良与积极乐观的。可是无论如何强迫与打压,心都无法静下来,只有紧绷与郁闷。所以修行之后,心若是紧绷的,就表示在以错误的方法修习奢摩他。如果实践正确了,心是不会紧绷的。

当我们了解心的特性便会发现,心就像是一个淘气的小孩: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苦,一会儿乐;心就是这样的。修习错误的奢摩他,就像是拿着打小孩的竹鞭,一直盯着小孩,不许他动,小孩会非常紧绷和郁闷。心也是同样的情形,如果强迫它宁静,心就会紧绷与郁闷。所以需要懂得技巧,找一个让心喜欢的禅法作为诱饵。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这个小孩喜欢吃冰淇淋,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小孩别在外面玩了,回家来吃冰淇淋,这样小孩自然愿意回家。他会很快乐,对吗?然后,他就不愿去外面了。

修习奢摩他的原则也是同样的。我们只须选择一种心所喜欢的禅法,而无须挂虑如何让心静下来。假如觉知呼吸是轻松、快乐的,那就觉知呼吸(观出入息);有些人观照腹部的升降会觉得轻松、快乐,那就观照腹部的升降;有人称念佛陀;有人喜欢经行,有人修习隆波田的动中禅等等的。如果练习之后,心觉得轻松、自在、快乐,那就练习这个方法。这种喜欢与快乐是产生禅定的最直接因素。一旦心有了快乐,它就不再愿意去其它地方,它便会与那个带来喜悦感的禅修观察对象打成一片,秘诀就在于此。

有些人无论怎样修行,心就是静不下来。因为他们拼命在强迫心去宁静,所以不可能宁静。相反的,一定要找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来作诱饵。比如,隆波小时候喜欢观呼吸,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导时,学习的就是观呼吸。观呼吸,就会快乐;有快乐,心就会宁静。就像是小孩吃了冰淇淋,不愿再去外面玩儿。这就是禅定的秘诀!

奢摩他的诀窍在于选择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让心自然宁静下来。宁静若不是被强迫的,心是不会紧绷的。如果有谁修行以后感到紧绷与郁闷,就表明他的修行既没有奢摩他,也没有毗婆舍那。如果修行以后,心是快乐与宁静的,这样的奢摩他是没有任何强迫与压力的。一旦有了快乐与宁静,就不要得少为足!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实在太肤浅了。佛法比这个更加精深!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那么无须佛陀出世,其他老师也可以教导。然而佛法比此更为精深。

佛陀的教导是其他人所没有的,那即是毗婆舍那。

刚才隆波讲过,毗婆舍那的目的就是学习并且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如果能够了解身与心的实际真相——无常、苦和无我,就会了解它们不是“我”。如果这样照见,心便会厌倦与厌离。正如佛陀教导说:“因为照见实相,所以厌离;因为厌离,所以欲望淡化;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因为欲望的淡化,所以解脱;因为解脱了,才会知道说解脱了。”

“生死已尽”一语,是指此生是最后一生。“梵行已立”一语,是指修行彻底结束了。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完成,为了离苦所要做的其他事情不再存在;一旦

结束,就彻底结束了。这和世间的工作不同。世间的工作需要一直做下去,赚的钱会花掉,接着又要工作;赚的钱又花掉了,又去工作……然而修行是有终点的,被称为结束工作。结束我们的工作就是修习毗婆舍那工作的结束,这与世间的工作不同;后者苦了又苦,一直循环反复。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其原则就是:“因为照见实相,所以厌离;因为厌离,所以欲望淡化,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因为欲望的淡化,所以解脱;因为解脱了,才会知道说解脱了。”起步点在于“因为看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何谓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呢?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

因此,毗婆舍那的修行并不像很多人理解得那样肤浅,以为只要觉知身、觉知心,就是修习毗婆舍那。仅仅只是觉知身、觉知心,还是在修习奢摩他。一定要照见身和心的实际真相,才是毗婆舍那。

有人实践观呼吸,心始终盯住呼吸,从不离开,然后认为——觉知身、觉知心,就是毗婆舍那。并非如此!毗婆舍那必须见到三法印。

仅仅只是观呼吸,心从不离开;或是一直在观腹部起伏,从不离开;或是者经行时,脚的任何移动都有觉知、心从不跑掉等等的,都还不是毗婆舍那。毗婆舍那不是仅仅觉知身、觉知心,而是一定要知道身和心的实际真相。

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理解这个非常难。如果有谁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谁就已经开始见法(开悟)了。

了解身与心的实际真相有三个等级——称为智慧的三个层次。

最基本的智慧是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照见身与心不是“我”。初果须陀洹,就是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不是“我”。

佛法教导说,证悟初果者的戒行是圆满的,定则只有一丁点,慧也只有一丁点。即便是须陀洹,定也只是一丁点,慧也只是一丁点。只不过他的戒行圆满后,有了觉性,任何烦恼升起,心都会及时识破,所以烦恼习气无法再控制心,也就自然不再犯戒!至于只有一丁点的定,是因为须陀洹的心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也是飘来跑去的。

我们有感到我们的心一直飘忽不定吗?看得出来吗?比如坐下来听隆波讲法,有时心会跑到隆波这里;有时则会专心听,就不再看隆波的脸了,只是用心听;听了两三个词,就关掉自己的开关,去想了。想了、听;听了、想。心一直摇摆不定,总在不停变化。

如果我们及时的照见,就会看见心的瞬间生灭:一会儿心生在眼、一会儿心生在耳、一会儿生在心去想;不停地变、不停地变。所以要不断的觉知,不间断的觉知身与心。持续的训练,不难的!它很简单,比我们想象得还要简单!

第一步,要让真正的觉性显露。首先,找一个方法来训练觉知。在看到身和心的实际真相之前,一定要先看见身和心。如果忘记身也忘记心了,是不可能看到身与心的实际真相的。因此要先训练觉知身与心,发展觉性就是觉知身与心,这是修行的起点,也是修习毗婆舍那的第一步。

我们的心一直处在迷失状态:迷失在看、听、想,迷失在品尝味道,迷失在身体接触的感受里。比如坐着坐着,身上会痒,我们就会抓痒,对吗?抓的时候,心会比较舒服。我们并未觉知到身在抓痒、心觉得舒服。我们只是习惯性的无意识抓痒而已。那时,我们已经忘了身与心。无论做什么,如果忘了身与心,就是没有觉性。

隆波说的觉性是指修习四念处的觉性,是指知道身与心的觉性。忘记身和心的时候,就称为没有觉性。我们可以试着衡量,看看自己忘记身和心的频率高到什么程度?注意到了吗,当我们“想”的时候,心就像是冲进了“想”里,对于身与心的意识就失去了。虽然有身,但就像没有身一样;虽然有心,但就像没有心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与心,而只是陷入所想的内容。

刚开始的阶段,很简单,找一个禅法作为观察自心的参照点。比如习惯于观呼吸,那就观呼吸,以玩游戏的方式去觉知,目的不是为了宁静。如果喜欢念经礼佛,那就念经礼佛,轻松游戏地念,念不是为了宁静。如果喜欢观腹部的升降,就去观;喜欢观行、住、坐、卧,就去观行、住、坐、卧;如果喜欢隆波田动中禅的手部动作,就去做。那样做是为了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举例来说,观呼吸时,轻松自在的呼吸。心跑到呼吸了,要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心升起苦、乐、好、坏,要持续知道。透过观呼吸,持续知道自心。或者念经与念诵“三藐阿罗汉”之类的,念的时候,心一跑去想别的事,及时知道心跑了。念经时,心宁静了,知道心宁静;心散乱,知道心散乱。念经的时候要持续知道心的变化。这就是训练觉性。观腹部起伏也可以。观腹部时,心跑到腹部了,要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无论心做什么,都要知道。

当我们着手于实践,起步阶段都要找到一个禅法,一个自己比较擅长与顺手的方法。修习之后,心感到轻松自在了,就可以继续选用那个方法。念佛也行,念三藐阿罗汉也可以;呼吸也行,腹部升降也可以;经行也行,隆波田动

中禅的手部动作也可以。但请注意,修习目的不是为了让心静止,而是为了持续看见心的变化无常与运行轨迹。比如称念“佛陀”,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或者称念“阿罗汉三藐……”(巴利文的佛经),心跑去想了,要知道,“……三佛陀帕卡瓦”,心又跑了,也要知道。如果经常如此训练,以后心只要稍有一点动静,刚一想,觉性就会自己升起。

觉性无法依靠人为的指挥而升起,觉性升起的原因在于心牢牢记得那种状况。所以《阿毘达摩》才会说:“提拉杉亚(《阿毘达摩》巴利文的发音)”——就是心牢记那种状况,它是觉性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断的训练心去看到各种状态,直到有一天,觉性自然升起。一旦真正的觉性显露,就可以慢慢体会到,觉知会自己升起的。

一旦觉性自然升起,从此我们的修行便再没有门户之见。观身还是观心等问题再不会存在。刚开始的阶段,有人可能选择观身,有人可能选择观受,也有人选择观心,那都只是起步阶段,选择一个禅法来作为参照物而已。一旦越来越多的及时知道心,觉性可以自己升起。之后,就再也不存在哪门哪派。仅仅只剩下——当下是有觉性还是没有觉性?

当下若有觉性,有时候觉性会觉知身,有时候觉性会觉知感受,有时候觉性会觉知心,我们无法选择觉知身还是觉知心。如果有谁还在选择只观身或是只观心,那么就掉进了奢摩他。因此,真正的觉性在何时升起,我们无法选择,有时候是觉知身,有时候是觉知感受,有时候则是觉知心。

就像刚来的时候,法工安排大家先坐等一下,时间还没到,有位穿绿色衣服的居士来报告禅修进度。报告进度时,他说有一天他在洗澡、刷牙还是梳头时,感到身体不是“自己”。在完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觉性自己升起了(不是人为造作出来的),然后就看见“我”不存在。

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身体,就会知道身体不是“我”。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感受,就会知道感受不是“我”。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善心与不善心,就会知道心不是“我”。一旦真正的觉性升起,就开始照见——是身体在呼气,不是“我”在呼气;是身体在吸气,不是“我”在吸气;是身体在行、住、坐、卧,不是“我”在行、住、坐、卧,身体不是“我”。如果真正的觉性升起,当苦乐产生时,就

会看见苦乐只是另一个混入身体的部分而已,不再是“我”苦、“我”乐。一切的善心与不善心(比如贪、嗔、痴)升起,就会照见是心(它)贪、心(它)嗔、心(它)痴,而不是“我”贪、“我”嗔、“我”痴,就会看见一切都不是“我”。

在刚开始,可以协助一下。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禅法,喜欢经行也行,适合念佛也可以,都可以,要选择一样作为参照物来观察心的运行轨迹。然后,觉性将会自然升起。一旦觉性升起,它会觉知身与觉知心。有时候觉知身、有时候觉知感受、有时候觉知心,然后就会照见它们不是“我”;看见正在移动的身体不是“我”;看见正在呈现的感受——苦、乐、不苦不乐——不是“我”;看见心的善与不善不是“我”,“我”不存在。

一个看见“我”不存在的人,就被称为已经体证初果(须陀洹果)的初级智慧。“我”不存在,没有一个“我”,这是初级智慧。

至于中级智慧,就是照见身体根本是纯粹的苦!看见身体是纯粹的苦的方法,仍是开发觉性——觉知身与心,跟初级阶段是同样的觉知。有时候觉知身、有时候觉知心,它会自然的持续、自发地觉知下去。

等到有一天,量足够了,心会聚集起来,对于收获做出彻底的宣判。它会知道“身是纯粹的苦!眼、耳、鼻、舌、身组合的身——是苦的聚集。”

在座有谁认为身体是苦,有吗?有的话,请举手,谁认为身体是苦的?那些举手的人先不要放下,隆波问一下,你们是认为身体一直是苦,还是时苦时乐?看到没有,我们并不认为身体一直是苦,而认为是时苦时乐。试试不把手放下,一会儿就苦给我们看了!好了,大家可以把手放下了。

别以为我们已经懂得法了。

佛陀教导说:五蕴是苦!此身此心是苦!可是我们根本没有看见此身此心是苦。一个真正看见身是苦的人,一定是三果阿那含。一个真正看见心是苦的人,则是四果阿罗汉。

至于那些认为身是时苦时乐;心是时苦时乐的人,随着觉性的增长,就会看见苦充满身体,只是多和少而已。心会自己看见!一旦看见身体是苦,看见那些组合成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是苦,我们会放下对于眼、耳、

鼻、舌、身的执着。如果连眼睛都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色;如果连耳朵都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声;如果连鼻子都不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气味;如果连舌头都不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味道。之所以还会粘着眼、耳、鼻、舌、身,是因为心还在粘着色、声、香、味、触,就会在色、声、香、味、触这些方面有喜欢与不喜欢升起。但是如果智慧清楚的呈现——中级智慧升起,便会看见到身是纯粹的苦,便会放下对眼、耳、鼻、舌、身的执着,也就自然不再执著色、声、香、味、触。欲界的贪与嗔(对色、声、香、味、触的喜欢与不喜欢)将不再升起。因此佛经说:“三果阿那含才能够断欲界的贪与嗔,因为智慧照见身体的实际真相了!”此身是苦,只是中级智慧。

我们来大学讲法就要讲到智慧,如果教导其它的,不符合大家的身份。还有比这个阶段更高的。

最高的智慧是——照见心是纯粹的苦!有谁照见心是苦的?居然还有……连身体是苦都还没看到呢?感觉到吗?心时苦时乐,看到没有?我们并未看见心是苦的!我们认为心是时苦时乐的,这与实际真相不符。

一个看见身是苦、心是苦的人,被称为照见五蕴是苦;也被称为清楚照见苦(苦谛),就会彻底放下欲望。于是,苦因(集谛)不再升起。苦因(集谛)就是想让身离苦得乐、想让心离苦得乐。如果清楚的了解身与心只是一堆苦的聚合,想让身心快乐的意欲就不再存在,因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想要让身心离苦的意欲不再存在,因为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喜欢与不喜欢将会彻底消失,再不会升起想要身与心这样或那样的渴望。这被称为“彻底照见苦(苦谛)之时,会断掉苦因(集谛);断掉苦因(集谛)的同时,照见苦灭(灭谛),也就是清楚照见涅槃。知道苦、断苦因、照见苦灭的瞬间,被称为圣道(道谛)!苦、集、灭、道发生在同一瞬间!”

修行首先要持续训练去感知身和心:看见身体(它)工作,身体(它)站立,身体(它)走,身体(它)坐,身体(它)卧,而不是“我”在行、住、坐、卧,看见身体不是“我”。看见心(它)工作,心(它)苦,心(它)乐,心(它)好,心(它)坏,而不是“我”。生气,心生气,不是“我”生气!继续练习下去,就会看见身与心都不是“我”!

没有一个“我”在身或心里,也没有一个“我”在身或心外!这是初级智慧的须陀洹果的阶段。

接下去,知道身、知道心,有觉性的继续知道身与心,持续训练,等到有一天智慧清楚的呈现,看见身体是纯纯粹粹的苦!然后,对于身的执着将会彻底消失,不再执于眼、耳、鼻、舌、身;也不再执于色、声、香、味、触。对于身,不再有满意与不满意(喜欢与不喜欢)。如此,欲界的贪和嗔彻底断去,这是中级智慧!

继续修行下去便会直击要害——心,我们会看见心是非常非常快乐的。成为了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是极其快乐的;而成为思考者、回忆者、装饰者、演绎者,是极其痛苦的。我们会看见心有两部分,此时工作尚未结束,需要继续。某天,当我们清楚照见心竟是纯纯粹粹的苦的时候,心会彻底把心还给世界!这真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事,心把心还给世界!

目前你们还只是听说。但如果亲自修行,有一天就会自己看见:心可以把心还给世界!当它把心还给世界,就再也不执着与不抓取任何东西。执着得最为彻底与顽固的东西,执着认为是“我”和“我的”,其实就是这颗心!有次第的修行下去,直到看见心是纯粹的苦——这是高级智慧。

基础阶段的练习是为了看见“我”不存在,中级阶段的训练将会照见身体是纯粹的苦;最后阶段,我们练习直到看见心是纯纯粹粹的苦!

慢慢来,没有想得那么难!训练方法并不难,隆波就是从居士身份开始的。

七岁的时候,隆波去昂首噶然寺跟随隆波李尊者修行。尊者是特别殊胜的、非常难得的禅师!跟他学习时,我只有七岁。尊者只是教我最初级的奢摩它——吸气-念“佛”,呼气-念“陀”。我日复一日毫无间断的练了两三年,等到尊者过世,就再也没有任何老师接着教了;那时不懂毗婆舍那,训练的只是宁静。

隆波还是小孩时就开始练习禅定,只会训练宁静而看不见带我们离苦的智慧在哪里。哪一天训练后,心是宁静的,就觉得今天是离苦的;心宁静了没有几天,又再恢复散乱,然后又苦了。接着重新训练,一旦宁静了,就觉得:哦!今天又再次离苦了。一会苦,一会不苦,就这样反复循环,不知道如何步入毗婆舍那。

直到1982年去向龙普敦请法,龙普敦指示隆波观照自心。以前我也观过身,很擅长吗?根本不擅长。之所以观,是因为不知道该观什么,只好观身。但是心觉得这太浅显、太简单了,不喜欢。自从听到龙普敦要我观照自心,我就开始训练。那时我在国务院工作,与在座这位阿姜玛丽特别近,大楼是紧挨着的。

每天一睁眼就开始修行,想到今天是星期一……要知道公务员想到“今天是星期一”,会觉得真枯燥。心觉得枯燥时,知道心枯燥!星期二呢?嘿,最没劲了,知道没劲!星期二是相当郁闷的。星期三,感到厌倦了吗?星期三真是令人厌恶!星期四心情愉快,感觉到了吗?星期五是兴奋的!

早晨起床仅仅想到“今天是星期几”,我们的心就变了。其实修行没有什么,在真实的生活中练习是无须进入深山老林闭上眼睛、堵住耳朵的。修行就是学习与了解身和心。无论我们在哪里,都有身和心,并非此处没有身和心,惟有寺庙才有。哪里都有身与心,因此哪里都可以修行!修行就是学习与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

一早起床,那时身为公务员的隆波如果想到今天是星期一,心就觉得没意思;想到今天是星期五,心情就会舒畅,我们要及时知道这些的发生。心觉得没意思,要知道;心情舒畅,也要知道!想到星期五就会愉快,如果进一步想到是双休日,那种愉悦感会更多。有谁是这样吗?没有例外,只是不愿举手而已,这样显得工作比较卖力。当想到是星期五就心情舒畅,看来看去,嘿,记错了,今天是星期三,快乐立刻转变,心挪了个位,又苦了起来;这时就要看见苦的升起。

吃饭的时候也可以修行,当我们吃饭或者走进餐厅,如果看到今天全是自己喜欢的食物,心就会很快乐,感知到了吗?如果今天全是不喜欢的食物,我们就会觉得厨师没有一点新意,什么都不懂,每天都是同样的菜,全是我不喜欢的。一旦看见这些,心就会不高兴,要及时知道心的这些变化。而不是纠结于今天有什么饭菜,也不是去知道今天有鸭汤、鸡汤、鱼汤、麻辣汤之类的;而是要知道自己的感觉。比如看见这样的食物,心是这样的感觉;闻到这样的味道,心的感觉是这样;知道心,知道心的感觉,这是真枪实弹的在日常生活中开发觉性,根本不是闭上眼睛、堵住耳朵的躲在哪里。

生活在哪里,修行就在那里。我们看到这样的食物,心的感觉如何,要及时知道。吃进去之前,觉得全是喜欢的食物;放进嘴巴里以后,噢!原以为好吃,结果却不好吃。谁有过这种遭遇?看起来好吃,放进嘴里的味道却不好,那时你会感觉如何?很高兴吗?当我们吃到味道不好的食物时,才不会高兴呢,对吗?我们会觉得糟透了!会觉得厨师真差劲。心不喜欢的时候,去知道心在不喜欢。要及时地知道我们的心。

(隆波继续举例)比如当我们离开办公室或是早晨上班遇见堵车的时候,又或者是从家里开车出来,一路全是红灯,你的感觉会是如何?碰到红灯会感觉郁闷吧?一会儿是红灯,一会儿又是红灯,整天全是红灯,真讨厌!如果哪天碰到的全是绿灯,就觉得心情舒畅,看见绿灯就高兴,一路飞奔。哎呦,本来还是绿灯,突然变成红灯,黄灯则要抓紧时间往前闯,对吗?红灯亮了,警察站在那里,我们刹车,回头再看,警察是假的。现在曼谷人经常被骗,假警察实在太多了。真假警察的不同在哪里看得出来吗?……看肚子呀!真警察比假警察胖。如果被红灯卡住的时候,你是第一辆,会感觉如何?哎呀——急死人了!有时候是这样对吗?如果你是第二十辆呢,感觉如何?会觉得舒服些,意识到了吗?如果是第八十辆或第一百二十辆呢,就没什么感觉了。即使绿灯也无动于衷,因为无论如何也过不去。

我们要去知道我们的感觉,这就是在生活中真刀真枪的修行。别以为普通生活中的修行不会有结果!事实上,能否达到“道、果、涅槃”的真正分水岭恰恰在于此,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在现实生活之中修行。

普通人一天能有几个小时禅坐与经行呢?绝大部分时间反而是活在普通的世界里。如果只在寺庙、专修、禅坐、经行的时候才能修行,修行的机会就非常少。一年能有几次?一天可以有几小时?几分钟?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时间就白白浪费掉了!

隆波根本没有扔掉这些。以前刚开始只是资历浅的公务员,没有私家车,只能挤公车。早晨出门来到车站,看见等车的人跟这个房间的人数差不多,心情会舒服吗?人多,不快乐,对吧!郁闷!怎么走啊?郁闷时,知道郁闷!看见公车颠簸着开过来,很高兴它是空车,可是它没停,心从高兴变成生气。车空的原因其实正是因为它不喜欢停,如果它喜欢停,车早就满了。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看见空车来了高兴,高兴时知道高兴;当它不愿靠站停车,心变成生气,生气时知道生气,要持续知道自己的感觉。

简简单单在日常现实生活发展觉性,是非常适合现代人的,也就是指我们这些人!现代人没有特别多的时间禅坐与经行,所以要去知道自己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总在不停变化——时苦时乐,时好时坏,感觉总是变化的。要有觉性的持续觉知,别强迫让它快乐、让它宁静、让它好,而只是观察其变。

动中禅修行问题汇总答疑

动中禅问题回答 ---- 岩松 1. 在练习手部动作时,需要觉知手臂的整个移动过程吗? 答:不需要。不需要从每个动作的起始位置连续地觉知到结束位置为止。那样会很累的,也是不符合原则的。只要在肢体的每个移动过程中知道肢体有在“动”就可以了。要一次一次动,一次一次地觉知。 2. 练习时情绪一会平静。一会变得很焦躁。这些正常吗? 答: 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现象。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都不要认同它,不要和它在一起。用觉知肢体的动和停来离开这些身心现象。慢慢地,那些现象就会自己消失。 3. 不在8-12步来回的经行,沿着马路一直散步可以吗? 答:如果妄念不多的话,是可以的。但是无论如何不如在8-12步间来回的经行效果好。在8-12步间来回经行的目的,是为了在转弯处打断妄念的链条。这样禅修的效率才会提高。 很多人认为在8-12步间来回经行容易招人耳目,怕周围的人说三道四。其实如果你自己坦坦荡荡地如此经行,别人也就认为没什么。反之,你自己认为不正常,别人也一定会如此看。 我本人在家的附近,都是在8-12步间来回经行,自己坦坦荡荡的走,从不觉得自己异样,周围的人也从没有投来异样的眼光。 请各位大胆地试试看。 4. 问:我练习了二十来天的动中禅,现在有一些觉性的感觉---也就是站着能知道自己站着,坐着能知道自己坐着的那种感觉。但是,在做动作时(行经或者手部动作),觉性的感觉就

不太明显。我的疑惑是1:我现在应该努力在做动作时去体会(或者说寻找)觉性的感觉呢,还是,只管去感知动作,不要太介意觉性是否明显? 答: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觉性,而不是为了找觉性。培养觉性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肢体移动时知道动,停止时,知道停止。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5. 请问,在禅修中会不断“冒”出一些法理,明白很多道理,是否在修行中要中断这种念头,回到动作上,还是继续明白下去呢? 答:“冒”出的这些法理,实际上是一些妄念。“继续明白下去”意味着继续跟随妄念。 6. 南传佛教有没有六道之说? 答:佛法上所说的六道是指心的六种状态。例如:当我们愤怒时,那就是处在地狱中。因此,涅槃在心中,六道也在心中。 7. 一个人修动中禅,如果在今世没觉悟,那下一世还会继续修吗? 答:动中禅只谈当下,不谈来生。如果能活在当下,一定有一个好的来生。 8. 看到名色的标志是什么? 答:看到名色后自然就会知道名色的标志是什么。如果事前知道,那将会变成修行的障碍的。 9. 练习时,心里总有一种声音出现,如何把它去掉? 答:不要试图去掉它。带着这种声音去练习,不要干涉它的存在,不久它就会自动消失的。 10. 练习时的用心和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答:同样是作手部动作,第一种心法是每个动作都从起始位置连续地觉知到结束为止,第二种心法是动一次,知道一次;一次一次的动,一次一次地知道。第一种心法的结果是修舍摩它。第二种心法的结果是修毗婆舍那。修毗婆舍那能灭苦并生起智慧。而修舍摩它只能带来不究竟的宁静。因此,心法不同,结果不同。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篇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成语大会》后的又一场文化盛宴,这里聚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诗词达人,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1 这个寒假,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主要以打擂台的形式为主,节目组从各地选出了热爱古诗词的达人,这不论年龄不论职业,只要爱古诗词敢于挑战自己的都可以来报名,从中选出一百人,由他们组成百人团真可谓势不可挡,挑战选手和百人团同时听题答题,最后以击败百人团的人数为选手分数,从而选出擂主。百人团里那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呀!像彭敏、武亦姝、张淼淼、陈更等等那都是白人团里冲出来的“黑马”,在个人争夺赛里他们的表现真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个人争夺赛中共有九题,他们总是全答满并且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们把诗句分析的很透彻,讲的头头是道,就连点评老师都赞不绝口。

最后一个环节是擂主争霸赛,是本场擂主与上一场擂主间的对决,这个环节最考验答题技巧和反应速度。 正如古人所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在的时光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好好学习但同时也要多积累古诗,把我们中国的古诗词文化传承下去。 诗词能让人心变得安静,静静地阅读时,人的整个灵魂便处于一种静谧之中,人便有了一种身心经受彻底洗礼的神清气爽的感觉!让我们爱上诗词,去慢慢体会诗词的美,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感悟……唐诗宋词就像巍峨挺拔的五岳山一样屹立在我们心头,等待着我们去挑战,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飞花令环节中,是个人争夺赛中得分最高的和百人团里答题最快答对最多的选手进行的比赛,他们要围绕主题字轮流说出不同的诗句,每一场的飞花令是最激烈的,因为那是强者与强者间的对决,每次围绕主题字我只能说几句有时甚至说不出来一句,他们可真是“麒麟阁内真神仙,龙虎山下真英雄”让我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

第四章电磁波的传播

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 §4.1 平面电磁波 1、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1)真空中 在0=ρ,0=J 的自由空间中,电磁强度E 和磁场强度H 满足波动方程 012222=??-?t E c E (4.1.1) 012 222=??-?t H c H (4.1.2) 式中 80 010997925.21 ?== μεc 米/秒 (4.1.3) 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2)介质中 当电磁波在介质内传播时,介质的介电常数ε和磁导率μ一般地都随电磁波 的频率变化,这种现象叫色散。这时没有E 和H 的一般波动方程,仅在单色波 (频率为ω)的情况下才有 012222=??-?t E v E (4.1.4) 012 222=??-?t H v H (4.1.5) 式中

()()() ωμωεω1 = v (4.1.6) 是频率ω的函数。 2、亥姆霍兹方程 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内,假设0=ρ,0=J ,则对于单色波有 ()()t i e r E t r E ω-= , (4.1.7) ()()t i e r H t r H ω-= , (4.1.8) 这时麦克斯韦方程组可化为 () εμω ==+?k E k E , 02 2 (4.1.9) 0=??E (4.1.10) E i H ??-=μω (4.1.11) (4.1.9)式称为亥姆霍兹方程。由于导出该方程时用到了0=??E 的条件,因此,亥姆霍兹方程的解只有满足0=??E 时,才是麦克斯韦方程的解。 3、单色平面波 亥姆霍兹方程的最简单解是单色平面波 ()()t r k i e E t r E ω-?= 0, (4.1.12) ()()t r k i e H t r H ω-?= 0, (4.1.13) 式中k 为波矢量,其值为 λ π εμω2= =k (4.1.14) 平面波在介质中的相速度为 εμ ω 1 = = k v P (4.1.15) 式中ε和μ一般是频率ω的函数。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上篇(一)谁来拯救笨小孩·2011-4-20 视频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5a9951429.html,/bjjt/classpage/video/201104 20/101323.shtml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

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像梁启超说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当时名人中他最笨。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这说明是实事

实验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规律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

(4)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 用MATLAB?序演示了电磁波在无损耗、较小损耗和较大损耗情况下的传播博规律; 2、 结合图像探讨了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能量变化情况; 3、 学会使用Matlab 进行数值计算,并绘出相应的图形,运用 MATLAB 寸其进行可视化 处理。 二、实验原理 1、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一般情况下,电磁场的基本方程是麦克斯韦方程,而我们讨论的介质是各向同 性均匀线性的,即( 0, j 0)的情形。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既是空间的函数又 是时间的函数,而我们只考虑随时间按正弦函数变化的解的形式。寸于这种解,其 形式可表示成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复矢量和一个约定时因子 exp j t 相乘,这里 是 角频率。在这种约定下,麦克斯韦方程组便可表示成 j H (2) (3) 寸方程( 1 )两边同取旋度,并将式 (2) 代入便得 5) 利用如下矢量拉普拉斯算子定义以及方程( 3) (1)

类似地,可得B 所满足的方程为 k 2 B 方程(7)和(9)式称为亥姆霍兹(Helmholtz )方程,是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2、平面波解 一般的电磁波总可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展开成一系列。单色平面波的叠加。所以,对 单色平面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假定波动方程( 7)和(8)式的单色平 面波的复式量解为3 E E 0 exp j t k r (10) B B °exo j t k r (11) 式中E 。,B 0分别为E , B 振幅, 为圆频率, k 为波矢量(即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exp j kx t 代表波动的相位因子。 为了描述均匀平面波的相位在空间的变化快慢,在此引入相速的概念,即平面波等 相位的传播速度。很显然等相位面由下面方程决定 1 t kr const ( 12) 方程(12)两边对时间t 求导可得 (6) 方程(5)式变为 2 E k 2 E 0 (7) (8) (9)

做好老师心得感悟精选10篇

做好老师心得感悟精选10篇 做好老师心得感悟精选10篇我常在心中自问,什么样的教师称得上好教师。 要谈论什么是好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师该做什么。下面是x 为大家整理的做好老师心得感悟x精选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做好老师心得感悟x一我的初炼是从河北师范大学开始的。校训学博为师、德高为范苍劲有力、英挺俊逸,百年师大学养深厚、万世师表。 7年间,我的足迹留在了这里的教室中。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知识给予我丰富的养料,浸润了我的灵魂。我高昂、热情澎湃,理想渐渐清晰我,要做一名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走上讲台的那天,我的内心充盈着激动、自豪。我的理想即将实现然而,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并未给我带来意想中的成就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论与实践的磨合、形形色色的家长、懵懵懂懂的学生,让我应接不暇有一名男住宿生在夜间出走,有家长来学校反映班级纪律差,有科任老师控诉课堂纪律差,自己辛勤地教书却并没有带来很好的班级成绩强大的落差考验着我的心理。我曾自问我还适合做教师吗当初的豪言壮志、美好蓝图在现实面前渐渐褪色。 然而,理性告诉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坚持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小学校长在校园里巡视,当他走到教学楼后面的水

泥路前时,发现还没有完全凝固的水泥路面上有两只被按进去的玻璃球,如果不赶紧把它们取出来,那光滑的路面将不复存在。突然,有两个男孩手拉手在他身旁跑过,还不时警觉地回头望,似乎担心校长批评他俩。这位校长摆摆手,示意他俩过来,并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能不能借我一样东西事情的结局是校长像个淘气的孩子,把十多只五彩的玻璃球一只一只按到了水泥路面上,铺就成一条五彩路。 教书育人最可贵的品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使人愉快,给人温暖。班主任尤其要做到以心交心、以爱育爱,积极关注学生,与学生真诚相处。班主任的工作是要以爱心为底色,用智慧作画,才能描绘出教书育人的美丽风景。 做好老师心得感悟x二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平凡的人生,投入壮丽的事业;有一首歌谣最为动听,那就是奉献,无私的奉献,播撒着未来的希望。三尺讲台,是我们默默耕耘的土地,扎根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光荣和自豪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把自己的青春、理想、信念、智慧,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他而无怨无悔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很知足。知足于拥有这份高尚的职业;知足于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知足于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校园氛围;知足于人生的平淡,平淡的人生也可点缀纷繁上学期初次接任小班,真是让我一个头两个大,刚开学的日子,迎来的是一个个焦虑不安的家长和一张张泪流满面的小脸。最让

第4章平面电磁波传播第1讲

第四章平面电磁波传播 第一讲 赛北412-1 郎婷婷 langtingting@https://www.doczj.com/doc/5a9951429.html,

主要内容 4.1 绝缘介质中的单色平面波 *4.2 导电介质中的单色平面波 4.3 电磁波在两种绝缘介质分界面 上的反射和折射 4.4 全反射消逝波和导引波 *4.5 电磁波在导电介质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4.1 绝缘介质中的单色平面波 2 2 2 22 200 E k E H k H ?+=?+= (,)()(,)()i t i t E r t E r e H r t H r e ωω??== 亥姆霍兹方程 () 0(,)i k r t E r t E e ω??= E H z 波传播方向 均匀平面波 波阵面 x y o 无源空间中的单色电磁波 波矢量的大小为相位常数k , 方向为即波的传播方向 k n 均匀平面单色波:

4.1.1 单色平面波的特点 ?(1)横波性 k E ?= 0 E ik E E ???=?? ???=?? 电场强度E 垂直于波矢量k 1()H r E i μω =?× 1(,)(,) H r t k E r t μω =× 磁场强度H 垂直于电场强度 E 和波矢量k E ,H ,k 三者互相垂直,构成右手螺旋关系,单色平面电磁波是横波。

4.1.1 单色平面波的特点 ?(2)本征波阻抗、E 和H 的振幅关系 00 ()E Z k H μωμωμ ε ωμε ==== Ω Z 是介质的本征波阻抗。在真空中 00 120377Z Z μπε===≈Ω 结论:在各向同性绝缘介质中Z 为实数,均匀平面波的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相互垂直,且同相位。

20200128电磁波传播介质存在吗

电磁波传播介质存在吗? Benjamin Peng 20200128 狭义相对论抛弃了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以太。本文在解决狭义相对论自洽性问题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电磁波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这种介质就是以太。如果以太存在,物理世界会怎样? 一.以太存在 以太存在吗?如何解决以太存在的困难? 1.以太的历史背景 十七世纪,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认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都是通过客观存在的介质来传递的,不存在超距作用、瞬时作用,这种介质就是以太,并率先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名词“以太”引入物理学。胡克、惠更斯认为光也类似声波依赖于自身的传播介质,光的传播介质就是以太。根据光、电磁波的传播现象与性质,科学家们也赋予了以太一些物理性质:(1)以太充满整个宇宙,也充满在任何物体之中。 (2)以太没有惯性质量,且“绝对静止”。 (3)以太对任何宏观物体的运动都没有阻碍作用。 (4)由于光具有横波的特征,以太应该是弹性较高的物质,以至于应类似固态形式。 (5)当一个物体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时,其内部的以太只是超过真空的那一部分被物体带动,即以太部分拽引假说。 以太从来没有显现它的踪影,人们从未感知到以太的存在,也从未通过实验证明以太的存在。以太存在的最大困难在于以太的性质:以太如何穿过物体而不影响物体的运动。随着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及电磁理论的普及,人们抛弃了以太观念,认为电磁波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需要传播介质而存在。 物理学中,关于以太是否存在的争论却并没有停止。 2.孤立波与孤立子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苏格兰科学家J.S.罗素(J. Scott Russell,或译为拉塞尔)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波,并首次对它进行了研究。这种波只有一个波峰,没有波谷,传播运动过程中,速度、能量几乎不衰减,传播距离非常远。半个世纪后,通过数学研究,才弄清楚了它的性质。这种波属于孤立波的一种,是在传播过程中不发生色散的非线性波。 (1)某些孤立波具有能量、动量、质量、电性。所以人们把这种具有粒子性质的孤

原地经行”方法简介

“原地经行”方法简介 一、缘起 在2010年11月浙江普净寺七日禅修课程上,岩松老师发现数位学员不知道 什么是“觉知”,一直用“感知”(用感觉去知道)来代替“觉知”,于是就让这几位学 员去尝试“原地经行”这个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几位学员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都掌握了正确的练习方法。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百人使用和尝试了该方法,均得到了不同的利益。 “原地经行”方法体验:点击进入>>>> 随着禅修课程的不断举办,使用该练习方法的学员越来越多,一些没有参加 过课程的人也在网上留言或打电话咨询该方法。为了让大家能够正确地了解和掌握该方法,特将“原地经行”介绍如下。 二、“原地经行”方法简介 在练习过程中,不要摆动双手。将两臂揽抱于胸前或将两手交叉于背后。 将身体的重心放在不动的那条腿上,上身不要晃动,不要带着节奏和韵 律去练习。 双脚交替进行练习。 身、心都要放松,眼镜看远处。 可以穿着鞋子练习,也可以光脚在塑料泡沫垫子上练习。 练习时,前脚掌先着地。 脚掌落下时,应该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 脚掌落地后有一个明显的停顿。 脚掌与地面“碰触”的力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要适中。 觉知的所缘是脚掌与地面的“碰触”,而不是脚掌与地面碰触后的胀、麻、痛等感觉。 如果踏脚力度太大,容易产生胀、麻、痛等感觉,从而淹没了实相——“碰触”;如果力度太小,“碰触”不够明显,心容易被妄念拉走。 每个人在练习的过程中踏脚的力度是不同的。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踏脚的力度。 三、练习时间 每次练习时间一般不能少于一个小时,每天练习3至5个小时为宜。 一般来说,连续练习一周以上,方可体验到效果。 四、障碍 脚部出现酸胀,这是正常的。此刻不要停,继续练习。 练习时,可能会出现疲劳、身体疼痛、昏沉、念头多、无聊、烦躁等现象,这都是正常的身心反应。 出现上述情况时,不要停,应该继续练习。 五、经典原理 佛陀在“四念住经”中说道:“就身体观察身体,就感受观察感受,就 心观察心,就法观察法。” 所谓修行,就是六根与六尘接触时,应该如实地去知道。 “原地经行”属于“身”根和“触”尘相接触。 所谓的“就身体观察身体”,意味着哪里有接触,就在那里知道。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oetry (诗歌)has been the favorite type of literature for many in China. As China Highlights website noted, "Chinese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ajor (主要的)parts of China’s ancient traditions, and Chinese poetry is just like the best prize (瑰宝)in this famous culture’s literary treasure house." 千百年来,诗歌一直是许多国人最爱的文学形式。正如China Highlights网站所写的那样,―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国诗歌更是这一著名文学文化宝库中最亮丽的瑰宝。‖ There were many famous poets from di?erent period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thousands of their poems are still read and appreciated today. 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不少著名诗人,他们的数千篇佳作直至今日仍被后人诵读欣赏。 To remind people of those classic (经典的)Chinese poems and to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遗产),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has produced a TV show – Chinese Poetry Competition. The finale of the hit show’s second season was shown on Feb 7. 为了让人们想起这些经典古诗,推广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CCTV)制作了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这档热门节目第二季的最终集已于2月7日播出。 Wu Yishu, 16, who studies at the High School Af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came out on top. In an earlier episode, Wu wowed the audience when performing in a section entitled ―Feihualing‖. The game’s theme (主题)was ―yue‖, meaning ―moon‖ or ―month‖ in Chinese. She recited lines from the Classic of Poetry (《诗经》),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of poems in China: ―In July, the crickets are in the field; In August, they are in the yard; In September they are at the door; In October, the crickets enter and crawl under our beds.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就读于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学生武亦姝最终夺冠。在先前的一期节目中,武艺姝在―飞花令‖环节的表现惊艳了所有观众。该环节游戏的主题为―月‖,在汉语中意为―月亮‖或―月份‖。她背诵了中国最早的诗歌合集——《诗经》中的几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I really admire (钦佩)her knowledge of poems,‖ said Huang Zijin, 16, a senior 2 student from Ningbo High School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first time I saw her wea ring traditional Han clothing on TV, I was very impressed by her classical looks. She fulfills all my fantasies for classic Chinese women’s talents. What’s more, she always appears so calm throughout the show, which is very unusual for her age.‖

岩松的动中禅修行体验

逆流而上 -----岩松的动中禅修行体验 0.缘起 2008年3月1日在广东六祖寺禅修期间,应隆波通禅师的要求,在禅堂上与大家分享了我练习动中禅近5年来的心得和体验,受到普遍认可,并能给大家以鼓励。广东六祖寺禅修期间,台湾正念动中禅学会的陈师兄提出,希望能把我的心得和体验也分享给台湾的法友,于是就形成了这篇文稿。陈师兄回到台湾后,在3月12日的禅修课程上,把我的这篇心得体验分享给台湾的法友,引起一些回响,并感到能鼓舞修行的士气。 把这篇体验写出来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大家对正念动中禅的信心,鼓舞各位法友的修行士气。 文中所表达的只代表个人经验和观点,仅供参考。有不足之处,也请各位指出并斧正。 1.个人简介 岩松,男,已过不惑之年,现任某大学教师。 2.因缘 2000年秋天母亲生病住院,医生很长时间没有作出诊断,那段时间心理压力一直很大,以至于后来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曾经几度动过自杀的念头,中医、西医、气功、针灸以及各种心理疗法等都尝试过了,无济于事。两年多过去了,

病情没有半点的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于是在2003年5月份,我就尝试宗教中的方法来解决我的心理问题。当时从一个心理治疗网站上得知来自佛法中“觉知”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钥匙后,就在一次刷碗的过程中,去觉知手腕的动作,不一会儿,就感到六根脱落,自己好像从身体中跳了出来,观察自己刷碗的动作,当时就有一种解脱的感觉。通过这次经历,我对佛法的觉知可以解决我的心理问题有了一点信心。之后在网上陆续找到了很多觉知的方法,例如印度葛印卡老师的十日内观方法,缅甸马哈西尊者的观腹部升降的方法等,就自己在家尝试这些方法,但是都没有入门。过了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个网友介绍说,正念动中禅治疗心理疾病效果不错,并且也属于内观的一种,于是就从网上找到那15个手部动作的图片,开始自己练习。至此与正念动中禅结下了不解之缘。 3.入门 当时由于严重的心理疾病,每天心里非常的烦躁,杂念纷飞,睡眠质量也非常的差,一点也坐不下来,每天象生活在地狱中一般,可以说练习动中禅的基础非常的差。最初练习时,打坐时,就会出现烦躁、手腕酸痛,流眼泪,昏沉、无聊等障碍,这样一般每次打坐也只能练习15分钟左右,由于已经没有任何的出路了,就是这短短的15分钟也是硬着头皮勉强坚持下来。打坐累了以后就去附近的公园经行大约1个小时,经行时,也是妄念纷飞,注意力很难回到下肢上来。经行回到家后继续打坐,坐不住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打坐直到中午。这样一上午能断断续续的练习不到3个小时。下午也是如此。每天的早上和晚上在单位花园里各经行一个小时。这样每天下来大约能练习5、6个小时。在这练习期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疑问,由于当时没有老师也不认识其他的同修,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这些问题搁置起来,继续用功练习。 这样大约练习了两个月的时间,感到自己心理问题逐渐有所好转,就对这个方法产生了信心。那年的暑假一开始,家里只剩下了我自己一个人,我把吃的东西准备好,就在家打禅七。期间坚持不看电视,不看报纸,除了吃饭睡觉和必要的休息外,就是练习,每天练习的时间能达到十多个小时。禅七的头几天也是咬着牙关硬挺过来的,到了第四天早上,原来的心理症状突然浮现,当时很是感到恐慌,也就停止了练习。到了晚上,症状就逐渐消失了。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1-10期

柳宗元的江雪,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但是当你听到康震说到柳宗元愤怒到极点,无奈到极点,痛苦到极点,可是文学家会把生活中的痛苦变成艺术上极致的美。他在钓他的心灵,所有的苦都被过滤了,他呈现给读者的是孤独的美。你听到这些,心里有没有砰然一动的感觉呢。 康震说长恨歌就是长爱歌。能爱的时候就要多爱一点儿,不要留下遗恨。说的也好有道理呢。 “休说鲈鱼堪脍”。蒙曼介绍了这个典故,说张季鹰想到鲈鱼肥了,莼菜可以吃了,就辞官回家,又讲了辛弃疾反用该典后。董卿:“所以现在把莼鲈之思来比喻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也是南方人,我现在在秋风乍起或者秋风正浓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大闸蟹。”(大闸蟹那三个字说的是那样有情感啊。)。蒙曼:“你也可以回乡去吃”。董卿:“现在不用了,北京到处都有。”康震:“我发现你是爱吃这东西”。董卿:“怎么了?”康震:“说起这东西,两眼是chuachuachua的闪光啊”。董卿:“冒着贼光”。 董卿问到郦波老师该如何诗意的生活,回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因为人生就在路上,诗词代表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自古以来国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从美学角度看,国人记忆深处的审美愉悦感其实主要来自于诗词。 董卿说蒙曼老师外表温文尔雅,一柔弱女子,心中却有满腔豪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郦波老师说到李煜死于这首词。蒙曼说所以这就是词人,太多情,总是忘不了。董卿:所以人有时要迟钝一点儿,稍微的没心没肺一点儿,有时候太过多情,自己苦于其中。话说觉得董卿自己也是呢,要稍微没心没肺一点儿。我们自己也是,太在意什么,苦的是自己呢。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蒙曼老师说中国古代传统不少写情的作品,总是说欢乐太短了,而秦观把境界翻了上去。欢乐短不重要,情分长可以抵得上多少朝朝暮暮。 “从此萧郎是路人”。董卿说到崔郊在全唐诗中仅有这一首,但流传至今,还有侯门似海,萧郎陌路等成语。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中的谢将军误以为是谢玄,答案是谢尚。郦波老师说到李白是谢家铁杆粉丝。所以要搬到南京,而杜甫是诸葛亮粉丝,所以要去成都。蒙曼老师说这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蒙曼老师说,这就是两种态度。自己最欣赏李清照。不在于她会写“凄凄惨惨戚戚”,也不在于她会写“绿肥红瘦”。而是她在大劫面前真的有态度。董卿问你心里不是住着李白吗?蒙曼老师说,还住着李清照,秋瑾,很多很多人。李清照真的了不起,国破家亡,家里也破产了,什么都没有了,一个老太太,她讲什么?“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一生想着渡河渡江。心里和辛弃疾是一样的气质,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蒙曼老师这段说的豪情满怀啊。我想要想真正知道什么是诗意,首先心里要有态度。

电磁波的传播

实验二电磁波的传播 实验目的: 1、掌握时变电磁场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2、熟悉入射波、反射波和合成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特点; 3、理解电磁波的极化概念,熟悉三种极化形式的空间特点。 实验原理: 平面电磁波的极化是指电磁波传播时,空间某点电场强度矢量E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若E的末端总在一条直线上周期性变化,称为线极化波;若E末端的轨迹是圆(或椭圆),称为圆(或椭圆)极化波。若圆运动轨迹与波的传播方向符合右手(或左手)螺旋规则时,则称为右旋(或左旋)圆极化波。线极化波、圆极化波和椭圆极化波都可由两个同频率的正交线极化波组合而成。 实验步骤: 1、电磁波的传播 (1)建立电磁波传播的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3)观察并分析仿真图中电磁波随时间的传播规律 2、入射波、反射波和合成波 (1)建立入射波、反射波和合成波的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3)观察并分析仿真图中三种波形在不同时刻的特点和关系 3、电磁波的极化 (1)建立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的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3)观察并分析仿真图中三种极化形式的空间特性 实验报告要求: (1)抓仿真程序结果图 (2)理论分析与讨论

1、电磁波的传播 clear all w=6*pi*10^9; z=0::; c=3*10^8; k=w/c; n=5; rand('state',3) for t=0:pi/(w*4):(n*pi/(w*4)) d=t/(pi/(w*4)); x=cos(w*t-k*z); plot(z,x,'color',[rand,rand,rand]) hold on end title(‘电磁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 由图形可得出该图形为无耗煤质中传播的均匀电磁波,它具有以下特点:(1)在无耗煤质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仅取决于煤质参数本身,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2)均匀平面电磁波在无耗煤质中以恒定的速度无衰减的传播,在自由空间中其行进速度等于光速。 2、入射波、反射波、合成波 (1)axis equal; n=0;%改变n值得到不同时刻的电磁波状态z=0:*pi:10*pi; t=n*pi; B=cos(z-t/4); FB=cos(z+t/4); h=B+FB; plot(z,B,'r',z,FB,'b',z,h,'d'); legend('入射波','反射波','合成波'); axis([0 10 ]); (2)axis equal; n=1/4;;%改变n值得到不同时刻的电磁波状态 z=0:*pi:10*pi; t=n*pi; B=cos(z-t/4); FB=cos(z+t/4); h=B+FB; plot(z,B,'r',z,FB,'b',z,h,'d'); legend('入射波','反射波','合成波'); 电磁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电磁波的传播是电磁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考虑电磁波在各向同性均匀线性介质中传播,分别对电磁波在线性介质和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进行讨论。 1、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一般情况下,电磁场的基本方程是麦克斯韦方程,而我们讨论的介质是各向同性均匀线性的,即(0,j 0)的情形。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既是空间的函数又是时间的函数,而我们只考虑随时间按正弦函数变化的解的形式。对于这种解,其形式可表示成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复矢量和一个约定时因子ex) j t相乘,这里是角频率。在这种约定下,麦克斯韦方程组便可表示成1 (1) H j E (2) E 0 ⑶ H 0 ⑷ 对方程(1)两边同取旋度,并将式(2)代入便得 E 2E (5) 利用如下矢量拉普拉斯算子定义以及方程(3) (6) 方程(5)式变为 类似地,可得B所满足的方程为 k2B(9) 2E k2E 0

方程(7)和(9)式称为亥姆霍兹(Helmholtz)方程,是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2、平面波解 一般的电磁波总可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展开成一系列。单色平面波的叠加。所以,对 单色平面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假定波动方程( 7)和(8)式的单色平 面波的复式量解为3 E E 0 exp j t k r (10) B B °ex3 j t k r (11) 式中E 0, B 0分别为E , B 振幅, 为圆频率, k 为波矢量(即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exp j kx t 代表波动的相位因子。 为了描述均匀平面波的相位在空间的变化快慢,在此引入相速的概念,即平面波等 相位的传播速度。很显然等相位面由下面方程决定 1 t kr const 方程(12)两边对时间t 求导可得 dr v dt k 由式(8)可知 1 v ----- 将(10)和(11)式代入我们上面给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可得 3 由(17)和(18 )可以看出,介质中传播的电磁波是横波,电场与磁场都与传播方向垂直;(12) (13) (14) E 。 k B o B 0 k k E o E o k B o 0 (15) (16) (17) (18)

实验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二) 课程实验: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规律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用MATLAB 程序演示了电磁波在无损耗、较小损耗和较大损耗情况下的传播博规律; 2、结合图像探讨了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能量变化情况; 3、学会使用Matlab 进行数值计算,并绘出相应的图形,运用MATLAB 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 二、实验原理 1、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一般情况下,电磁场的基本方程是麦克斯韦方程,而我们讨论的介质是各向同性均匀线性的,即(0,0==j ρ)的情形。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既是空间的函数又是时间的函数,而我们只考虑随时间按正弦函数变化的解的形式。对于这种解,其形式可表示成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复矢量和一个约定时因子()t j ωex p 相乘,这里ω是角频率。在这种约定下,麦克斯韦方程组便可表示成[]1 ΗE ωμj -=?? (1) ΕΗωεj =?? (2) 0=??Ε (3) 0=??Η (4) 对方程(1)两边同取旋度,并将式(2)代入便得 ΕΕεμω2=???? (5) 利用如下矢量拉普拉斯算子定义以及方程(3) ()ΕΕΕ????-???=?2 (6) 方程(5)式变为[]2

022=+?ΕΕk (7) μεω=k (8) 类似地,可得Β所满足的方程为 022=+?ΒΒk (9) 方程(7)和(9)式称为亥姆霍兹(Helmholtz )方程,是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2、平面波解 一般的电磁波总可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展开成一系列。单色平面波的叠加。所以,对单色平面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假定波动方程(7)和(8)式的单色平面波的复式量解为[]3 ()[]r k ΕΕ?-=t j ωex p 0 (10) ()[]r k ΒΒ?-=t j ωex p 0 (11) 式中0Ε,0Β分别为Ε,Β振幅,ω为圆频率,k 为波矢量(即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t kx j ω-ex p 代表波动的相位因子。 为了描述均匀平面波的相位在空间的变化快慢,在此引入相速的概念,即平面波等相位的传播速度。很显然等相位面由下面方程决定[]1 const kr t =-ω (12) 方程(12)两边对时间t 求导可得 k dt dr v ω == (13) 由式(8)可知 εμ 1 = v (14) 将(10)和(11)式代入我们上面给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可得[]3

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泰国)Cavivat Puntarigvivat 前言 本文的目的是将泰国比丘隆波田(Luangpor Teean)的一生以及他所教导的“动中禅”做一个简要的介绍。隆波田(1911-1988)是本世纪泰国佛教界一位非常重要的导师。因为他将一种与传统的“静态禅坐”(Static Meditation)方式所不同的“动中禅”(Dynamic Meditation)做为禅修方法。他以一种非常生动鲜明的方式阐明佛教徒修行的目的。在当代的佛教界里,他教导的“动中禅”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修行法门。 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是透过规律的肢体动作来培养“觉性”(Sati),让觉性去直接面对我们的念头或心理意识活动——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源。隆波田的教法指出了培养觉性的方法,让觉性来切断如溪流般的念头。一旦觉性变得强大有力,便可超越念头及心理意识活动,从而灭除由念头引生的贪、瞋、痴。 隆波田的生平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当他还是一个在家人时就已体证了法,这在泰国这个一向以出家到寺院学习佛法为重的国家来说是一件极不寻常的(甚至有点难以置信)的事。他对佛法的体验是一种顿悟的方式,这在中国与日本的禅宗史上是很常见的。若以现代的南传佛教来看,隆波田可视为南传佛法中特殊“顿悟”法门的指导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生平事迹与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颇为相近,他也是以在家人的身份顿悟的。 隆波田的一生 隆波田于1911年9月5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洛伊省(Loei)的偏僻的布宏Buhom镇,是清(Chin)及姗(Som)的第五个小孩,名字叫做“潘?印塔佩悟”,他有四个兄弟、一个姐妹。由于父亲早逝,童年的隆波田必须花很多时间帮忙母亲辛苦的照顾农田。 由于当地没有学校,潘?印塔佩悟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十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院剃度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寺院里,潘?印塔佩悟很努力的学习经典,精进修行,十八个月后,他还俗回家。二十岁时,根据传统他受戒成为比丘,再次跟着叔叔学习经典与禅修,由于佛陀的教导有了坚定的信心,因此他对禅修的兴趣不断增长而持续修行。六个月之后他再度还俗。 在恢复在家生活二年之后,潘?印塔佩悟(22岁)结了婚,他和妻子虹(Hom)有三个小孩:南姆(Niam)、田(Teean)、特立安(Triam)。长子在五岁时过逝,由于当地传统都以家中健在的最大的小孩来称呼家长,于是大家从此都改称他为“波田(Por Teean)”,意即“田的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波田辛勤地耕作农场及果园,并在村里做小生意。在村子里,波田经常是举办一些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并提供给僧侣食物、袈裟和医药以及筹建当地寺院的工程项目等。他深受当地人民的景仰,并且三度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内的一个较大的江翰(Chiangkhan)镇,并成为一位成功的贸易商,他经常驾驶着自己的船沿着湄公河(Mekhong River)往来于泰国与老挝间做买卖。在这段时间内,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的禅修老师,也修行他们教给他的方法,更增强了他对探究真理的决心。在四十几岁时,他发觉到他多年努力的积善去恶以及用着不同的方式打坐,并没有消除他的嗔心,所以他认为全心全意的去寻求真理的时机到了。在他四十六岁这一年,波田安顿好妻子的经济生活及生意之后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他就不回家。 波田踏上了寻求真理的旅程。他先来到泰国东北部农蓋(Nongkhai)省的摩尼光寺(Wat Rangsi mukdaram),决定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雨安居禅修。在这那,他遇到了一位来自老挝的禅师——阿姜潘(Achan Pan)。阿姜潘教他一种觉知肢体移动的禅修方法。一次觉知肢体的一个动作,动作之后稍停,同时心里默念“动”、“停止”。后来阿姜潘要回老挝去雨安居。寺院请另一位师父指导。这位师父教导静坐默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波田发现刚开始还可以专注练习,但是练习一阵子后就没有了兴趣。 波田在此之前早已练习过各种禅法超过三十五年(10-46岁),而且所有这些禅法也都包含有专注呼吸并且大都还有默念,他发现自己只能获得暂时的平静。因此,他决定舍弃所有这些专注呼吸的方法,而一门深入练习他最近跟阿姜潘学到的”觉知肢体移动」的这个方法,不过——他舍弃了默念“动”和“停”。在接下来一天的禅修中,他一直使用这个方法,自然而轻松地练习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