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痕迹检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773.00 KB
- 文档页数:5
痕迹检验的程序及方法
痕迹检验是通过对物体或人身上遗留的痕迹进行检测、鉴定和分析,从而获取案件或事件的相关信息,为犯罪侦破和司法判断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技术手段。
痕迹检验的程序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 勘查现场:痕迹检验前需要勘查现场,确定哪些地方有可能留下痕迹,以及哪些物品和人员需要留存。
此步骤需要尽可能保护现场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避免痕迹被破坏、丢失或干扰。
2. 收集证据:根据勘查现场的结果,对可能留下痕迹的物品和人员进行收集、封存和固定,以便于后续鉴定和分析。
此步骤需要注意证据的保护和安全,避免污染、损坏或篡改。
3. 实验鉴定:将收集到的物品和人员送往实验室,进行各种痕迹检验方法的鉴定和分析。
常见的痕迹检验方法包括指纹检验、DNA检验、鞋底印痕检验、工具痕迹检验等。
其中,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痕迹和不同程度的破坏。
4. 结果分析:对痕迹检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比对,确定痕迹来源和可能涉案的人员或物品。
此步骤需要考虑实验误差和结果准确性,必要时还需要进行专门的鉴定和确认。
5. 编写报告:根据实验鉴定和结果分析的结论,撰写痕迹检验报告,并以法律标准为依据,对给出结论的可信性进行评定和说明。
以上是痕迹检验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科学地操作,同时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和核实,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提高我们对痕迹物证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侦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时间2021年X月X日至2021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市公安局痕迹检验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痕迹物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痕迹物证的基本概念,了解了痕迹物证的分类,如手印、脚印、工具痕迹、枪弹痕迹等。
2. 痕迹物证的发现与提取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发现和提取痕迹物证,掌握了现场勘查、拍照、录像、绘图等基本技能。
3. 痕迹物证的检验与分析实训中,我们学习了痕迹物证的检验方法,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
4. 痕迹物证的应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痕迹物证在侦查工作中的应用,如现场重建、嫌疑人识别、犯罪动机分析等。
五、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我们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痕迹物证检验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学习。
2. 实验室参观在实训期间,我们参观了痕迹检验实验室,了解了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流程。
3. 实践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操作:(1)现场勘查:我们分组进行现场勘查,学习了如何发现和提取痕迹物证。
(2)痕迹物证检验:我们运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对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检验。
(3)案例分析:我们结合实际案例,对痕迹物证进行分析,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
4. 实训总结实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实训总结,分享了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痕迹物证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2. 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4. 为今后的侦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实训体会1. 痕迹物证检验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观察力。
2. 痕迹物证检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领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擦划痕迹的形成机理。
2. 学习观察和识别擦划痕迹的特征。
3. 掌握制作擦划痕迹样本的方法。
4. 提高痕迹检验技能,为实际案件中的痕迹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擦划痕迹是指物体表面因摩擦、刮擦等原因形成的痕迹。
在犯罪现场,擦划痕迹可能是作案工具留下的,也可能是犯罪过程中物体相互接触产生的。
通过分析擦划痕迹的特征,可以帮助侦查人员确定作案工具的类型、方向、力度等信息。
三、实验器材1. 擦划痕迹样本:使用不同材质、形状的工具在硬质表面上制作。
2. 显微镜:用于观察擦划痕迹的细微特征。
3. 摄影设备:用于记录擦划痕迹的形态。
4. 记录本: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实验步骤1. 样本制作- 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如金属棒、塑料棒、玻璃棒等)在硬质表面上(如木板、金属板等)进行擦划,形成不同特征的擦划痕迹样本。
- 样本制作过程中,注意控制力度、速度和方向,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擦划痕迹。
2. 痕迹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擦划痕迹的细微特征,如擦划长度、宽度、形状、深浅等。
- 记录观察到的特征,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3. 痕迹拍照- 使用摄影设备对擦划痕迹样本进行拍照,记录其整体形态和细微特征。
- 确保照片清晰,便于后续分析。
4. 痕迹分析- 根据观察到的擦划痕迹特征,分析工具的类型、材质、形状等信息。
- 结合现场情况,推断作案工具的可能性。
5. 实验总结- 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擦划痕迹特征,提出相应的检验方法。
-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实际案件中的痕迹分析提供参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擦划痕迹特征- 擦划痕迹的长度、宽度、形状、深浅等特征与工具材质、形状、力度等因素有关。
- 金属工具在硬质表面上留下的擦划痕迹通常较为明显,具有较深的划痕;塑料工具留下的擦划痕迹相对较浅。
2. 痕迹分析- 通过分析擦划痕迹的特征,可以推断作案工具的类型、材质、形状等信息。
- 结合现场情况,如现场遗留物、嫌疑人供述等,可以进一步缩小作案工具的范围。
痕迹鉴定报告痕迹鉴定报告是搜索证据时进行的鉴定报告,鉴定报告关系着审判结果对此,当事人需申请进行鉴定,对痕迹进行一系列的鉴定,专业人员分析检验得出的报告,在开庭之际以证据上呈,鉴定结果具备法律效应。
1、车辆属性鉴定车辆的属性涉及到交通事故中的通行规则和驾驶人的准驾条件,这项鉴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涉案车辆是否属于机动车。
2、车辆安全技术状况与事故关系事故的成因分析中包括对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的评估。
对于已经损坏的部件:如制动系、转向系、灯光、轮胎等要判断损坏的原因及与事故的关系。
3、车辆碰撞形态痕迹鉴定事故的碰撞形态分析,是分析事故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
对车辆、人体、路面及其它物体的痕迹进行检验,解决是否发生过碰撞、怎样碰撞、碰撞造成怎样的后果等疑难问题。
4、车辆行驶速度鉴定超速行驶和低速行驶(高速等级公路)是诱发事故的重要因素,运用相关理论作出车辆的行驶速度的鉴定。
5、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方式运用多专业技术力量,综合解决交通事故当事人事发时的交通行为方式,如:机动车当事人的驾、乘关系;非机动车当事人的推、骑关系;行人的跑、走、蹲踞、躺卧姿态。
6、整体分离痕迹鉴定在逃逸事故中,对嫌疑车辆与事故现场收集的散落物品,运用特征比对等方法进行断口对接并结合车辆的相关痕迹出具书面鉴定意见,从而帮助侦查机关锁定涉案车辆的一项鉴定活动。
7、信号灯运行情况鉴定对发生在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的事故,通过监控录像等材料结合事故路口信号灯运行情况,对车辆或人进入事故路口时所对应的信号灯的指示状态进行分析鉴定,并出具书面鉴定意见的一项鉴定活动。
8、手印鉴定常见的痕迹之一。
泛指手指和手掌皮肤花纹留下的反映形像,包括指印和掌印。
人的手指、手掌遍布乳突线,乳突线上有汗孔分泌汗液附在皮肤花纹表面。
用手触摸物体,极易留下手印,一般不易为肉眼看出,故称无色汗液手印,又称潜在手印。
由于无色手印中有汗液及污垢物质,可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染色显现。
痕迹检验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学习痕迹检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常见痕迹的检验方法和技术- 提高痕迹检验的实践能力实验设备和材料- 放大镜- 毛刷- 显微镜- 掌纹模板- 指纹粉- 手套实验原理痕迹检验学是一门研究痕迹的形成、移动和检验的学科。
在刑事犯罪侦查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实验主要涉及指纹、足迹、掌纹等常见痕迹的检验方法。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佩戴手套,防止干扰和污染样本。
2. 检验指纹:将指纹粉撒在可疑物体表面,通过毛刷将粉末均匀地涂抹在物体表面。
然后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寻找并记录指纹的形状和纹路特征。
3. 检验足迹:如有可疑物体上有足迹,可以先将足迹用适当的方法复制下来(如制作石膏模具),然后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
记录足迹的形状、大小和纹路特征。
4. 检验掌纹:使用掌纹模板,将掌纹的形状和特征比对。
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掌纹的细节并记录。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检验了多个痕迹。
通过指纹粉的使用,我们发现犯罪现场的可疑物体上留下了明显的指纹。
通过放大镜的观察,我们发现指纹上有明显的纹路特征,包括弓形纹、环形纹等。
在足迹的检验中,我们使用了石膏模具,并观察到了足迹的纹路特征,如脚趾间隙和脚掌纹路。
在掌纹的检验中,使用了掌纹模板,并成功比对了样本中的掌纹特征。
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痕迹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痕迹检验学在刑事犯罪侦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验犯罪现场的指纹、足迹和掌纹等痕迹,可以帮助警方锁定嫌疑人和还原犯罪经过。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痕迹的保护和采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痕迹的破坏或丢失。
其次,痕迹的分析和比对依赖于痕迹数据库,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此外,个体之间的痕迹差异也可能存在误判的可能性。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痕迹检验学的实践操作,掌握了指纹、足迹和掌纹等痕迹的检验方法和技术。
痕迹检验报告
报告编号:XXX
委托单位:XXX
被鉴定人:XXX
检验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检验地点:XXX
检验对象:XXX
检验方法:XXX
检验过程:
1. 采集物证:根据委托方提供的相关信息,现场采集了包括XX物品、XX物品等在内的共计XX个物证。
2. 取样分析:对上述采集到的物证进行分析,包括了XX分析、XX分析、XX分析等细节分析。
其中,针对涉及生物痕迹、化学
痕迹、物理特征等多种痕迹进行了如下分析:
a. 生物痕迹分析:采取XXX方法,在物证表面取样并进行分析,确认与被鉴定人身体接触过的物品以及与其唾液、血液等人
体分泌物有关的物品。
b. 化学痕迹分析:采用XXX方法进行分析,确认了同一来源、同一种类痕迹、同一制造工艺等分析结果。
c. 物理特征分析:采用XXX方法进行分析,确认了被处理过、被磨损过、被划伤过等物品的分析结果。
3. 结果分析:根据物证的采集和取样分析结果,对涉案情况进
行了详细分析和研判,得出如下结论:
a. 对于XX物品,其表面确实存在被鉴定人的指纹痕迹,结
果认定为正。
b. 对于XX物品,经过生物痕迹分析,发现与被鉴定人的唾液有密切关联,结果认定为正。
c. 对于XX物品,经过物理特征分析,确认其经过人工损伤处理,结果认定为正。
综上所述,依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认定鉴定结果为正,被鉴定人与涉案物品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证联系。
撰写人:XXX
复核人:XXX
鉴定机构:XXX。
痕迹检验学手纹捺印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捺印手印样本的种类,明确捺印要求;掌握捺印手印样本的程序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手印样本的捺印是以油墨作为媒介,将涂有均匀油墨的手纹纹线形象地转移在一定规格的卡片上,从而获得手印样本。
三、实验内容(一)平面捺印平面捺印是捺印手指或手掌的正面花纹的捺印方式。
根据捺印对象的不同,平面捺印可分为四指联印和全手掌捺印。
1、四指联印:捺印时,捺印人站在被捺印人胳膊的同侧,捺印人一手握住被捺印人的指根部位,另一手垂直向下用力压住被捺印人的指背,将食、中、环、小四指并列在捺印板上沾取油墨,然后以相同的方法将食、中、环、小四指并排印在卡片上对应的位置。
拇指印痕单独捺印在四指的旁边。
2、全手掌捺印:捺印时,捺印人一手握住被捺印人的腕位,另一手压住被印人手的掌背,在捺印板上沾取油墨,然后以相同的方法将整个手掌印痕捺印在卡片上对应的位置。
(二)三面捺印三面捺印是将每个手指的正面、两个侧面共三个方面的纹线全面地捺印出来,捺印时先右手后左手,按照拇、食、中、环、小的顺序,一一捺印。
捺印人站在被捺印人胳膊的同侧,用一手的拇、食、中三指捏住被捺印指第二指节的关部位,用另一手拇指压住被捺印指的指尖,然后将被捺印指在捺印板上沾取油墨,再以相同的方式在卡片规定的位置滚动捺印出手印。
捺印过程中,要求被捺印人要尽可能放松,捺印人用力要均匀、连贯,不能出现停顿、倒退、重复和滑动等现象。
(三)局部捺印捺印人一手握住被捺印的手,另一手协助进行捺印。
局部捺印是根据现场手印的遗留情况和检验工作的需要,专门捺印某一部分指纹或掌纹,如指尖顶部、中心花纹、某指根区。
捺印过程中,捺印的动作要接近现场手印的接触动作,捺印卡片的背面要垫上与现场客体形状相同的物体,捺印的面积可略大于现场手印的面积。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痕迹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粉末显现潜手印的操作步骤。
3. 提高对痕迹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痕迹检验技术是刑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发现、提取、固定、保存和鉴定各种痕迹。
其中,粉末显现潜手印是痕迹检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粉末与无色汗液手印之间的亲和力,将粉末附着在无色汗液手印上,从而显现出手印的轮廓。
三、实验环境痕迹检验实验室,室内环境整洁,光线充足,实验设备齐全。
四、实验材料1. 实验样本:包括无色汗液手印样本、白纸、软毛刷、蘸粉刷、粉末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相机、胶带、剪刀等。
五、实验过程(一)制作手印实验样本1. 准备一张白纸,用手指在白纸上轻轻涂抹无色汗液,形成手印样本。
2. 将手印样本放置在实验台上,用胶带固定。
(二)粉末显现潜手印1. 将软毛刷的尖部蘸取一定量的粉末,确保粉末均匀分布。
2. 沿着垂直物面从下向上直接扫动软毛刷,使粉末附着在手印上。
3. 观察手印是否显现,如未显现,可重复步骤2,直至手印清晰可见。
(三)拍照记录1. 使用相机对显现的手印进行拍照,确保照片清晰、完整。
2. 标注拍照时间、地点、样本编号等信息。
(四)实验结果分析1. 分析显现的手印特征,如指纹、掌纹等。
2. 比较实验前后手印的变化,判断粉末显现潜手印的效果。
六、实验结果1. 实验成功显现出手印样本,手印特征清晰可见。
2. 通过粉末显现潜手印,提高了痕迹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七、实验结论1. 粉末显现潜手印是一种有效的痕迹检验方法,适用于现场勘查和犯罪侦查。
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粉末的用量和扫动方向,以提高手印显现效果。
3.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对痕迹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八、实验心得1. 痕迹检验技术是刑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相关技能对于从事犯罪侦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细节,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报告的格式范文模板一、基本信息。
检验对象:[详细名称,例如:某品牌智能手机X型号]送检单位/人:[具体的单位名称或者个人姓名]检验日期:[年/月/日年/月/日]二、检验目的。
咱为啥要检验这个东西呢?其实就是想看看这[检验对象]到底有没有宣传的那么厉害,质量是不是过关,性能能不能满足大家的期待。
比如说这手机,都说拍照特牛,咱就得看看是不是真的能把人拍得跟明星似的,电池是不是真能撑一天不用老充电。
三、检验依据。
四、检验项目及结果。
(一)外观检查。
1. 整体造型。
这[检验对象]的外观看起来还挺时尚的,线条流畅,就像一个精心打扮的模特,站在那很是吸引人。
颜色也很正,没有那种廉价的塑料感。
结果:外观造型符合大众审美,合格。
2. 外壳材质。
摸起来外壳的质感还不错,不是那种轻轻一刮就花的软柿子。
用指甲稍微划了划,也没有留下明显的痕迹,感觉挺结实的。
结果:外壳材质耐磨,合格。
(二)功能检验。
1. 主要功能 [具体功能1]拿这个[检验对象]来做实际操作,就像试玩一个新玩具一样。
比如说这个手机的打电话功能,信号挺稳定的,没有出现那种说着说着突然断线的尴尬情况。
声音也很清晰,就像在耳边说话一样,没有杂音。
结果:[具体功能1]正常,合格。
2. 主要功能 [具体功能2]再看看这[检验对象]的[具体功能2],像手机的上网功能。
打开网页那速度,就像火箭发射似的,刷刷的就出来了。
各种APP也都能顺利打开,没有卡顿的现象,玩游戏的时候也很流畅,一点都不拖后腿。
结果:[具体功能2]运行良好,合格。
(三)性能检验。
1. 性能指标 [具体性能1]用专业的仪器来测试这[检验对象]的[具体性能1],就像给它做个体检似的。
结果显示,这性能数据还不错,在同类产品里算是中上游水平。
比如说这手机的电池续航能力,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一天下来还能剩不少电,不像有些手机,半天就没电了,就像个没吃饱饭的孩子。
结果:[具体性能1]达到标准要求,合格。
2. 性能指标 [具体性能2]还有这个[具体性能2],测试下来发现它的表现也很出色。
一、前言作为一名刑事侦查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刑侦实训。
这次实训让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的侦查技能,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
在此,我将对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训内容本次刑侦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场勘查:学习现场勘查的基本原则、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掌握现场勘查的基本程序。
(2)痕迹检验:学习指纹、足迹、工具痕迹等痕迹的提取、鉴定和比对方法。
(3)法医检验:学习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尸体检验、活体检验和法医物证检验的基本方法。
(4)侦查措施:学习侦查措施的实施方法,包括调查访问、辨认、侦查实验、侦查鉴定等。
(5)侦查策略:学习侦查策略的制定和运用,提高侦查效率。
2. 实训过程(1)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系统学习了刑侦相关理论知识。
(2)现场勘查实践: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现场勘查实践,掌握现场勘查的基本技巧。
(3)痕迹检验实践:在实验室进行指纹、足迹、工具痕迹等痕迹的提取、鉴定和比对实践。
(4)法医检验实践:在法医实验室进行尸体检验、活体检验和法医物证检验的实践操作。
(5)侦查措施实践:在侦查基地进行侦查措施的实施,提高侦查技能。
三、实训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我掌握了刑侦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自己的侦查技能。
2. 提高侦查技能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现场勘查、痕迹检验、法医检验、侦查措施等基本技能。
这些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我也认识到,提高侦查技能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3. 锻炼意志品质刑侦工作具有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特点。
在实训过程中,我经历了多次艰苦的现场勘查和实验操作,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克服挑战。
痕迹学研究确定韩仁均为韩寒代笔《三重门》:书稿页码修改、错乱及缺失等痕迹分析打虎团队于2012年5月8日(打虎团队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微博均为@严惩一切罪犯)一.基本事实经过痕迹检查,我们确立了以下基本事实,这些事实均可以经受任何检验,是不折不扣的客观事实。
1.《磊落》页码编号为1-161这部分书稿页码“基本”(本节第9条会分析其中出现的一部分修改)未被修改过,且韩寒声称这部分文字是重新写的,至于为什么这部分书稿是重写的,后文会具体分析。
2.《磊落》应该编号为162-164的三页书稿未见于书中。
韩寒声称遗失且内容被编辑大幅度删除。
经过实际模拟,我们发现162页上的印刷文字整合可以排版在500格稿纸中,联系到该部分内容与后续内容在叙事上非常连贯,我们判断这部分书稿就是只有一页,出于“不可告人的原因”(见后文分析),韩寒没有出示原始书稿。
3.《磊落》页码编号为165-191这部分书稿页码未被修改过,但其中笔迹经国内多位笔迹鉴定专家鉴定为韩仁均笔迹。
4.《磊落》“应该有”的页码编号在192-202没有出现,直接从191跨越到了203,少了12页,这很显然不是写作者疏忽造成的编码错误。
5.《磊落》页码编号为203-376这部分书稿的页码全部被修改过,修改规律是原页码1XX被修改为2XX,原页码2YY被修改为3YY。
挑选一些可以很容易看出的页码举例如下:(上图为修改后的217、220、221、225、227、296页,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百位的2是从1修改而来,有些甚至只是进行了粗糙的修改,这样的修改几乎每一页都可发现。
由于1修改为2比较简单,所以有些页面看似没有经过修改,不过将字符放大后,修改的痕迹还是非常明显)(上图为忘记修改的页码,应该被修改为338,可以肯定是在统一修改的时后因疏忽而漏掉)(上图为修改后的359、373、374、375、376页,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开头的3是从2修改而来,由于2修改为3存在一定难度,所以这样的修改几乎每一页都可发现)6.《磊落》页码编号为378-410的书稿,页码未被修改。
痕迹检验个人述职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我为大家汇报一下我个人的工作成果和收获。
一、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积极努力地完成了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目标的设定上,我详细分析了需求,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方案。
经过不断努力,我能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地输出工作成果。
二、工作方法和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我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升。
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课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并且,我主动向同事请教和学习交流,力求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通过这样的不断努力,我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的展示作为一个成员,我注重与团队的协作和配合。
积极和同事沟通交流,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时刻关注团队的目标和工作进展,做到合作共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在团队活动中,能够快速融入团队,并发挥自己的所长,为团队的活动成功做出贡献。
四、工作效果和反馈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取得了以下成果:工作任务完成质量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关键工作指标达到预期目标;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节约了时间和资源;工作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技巧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是有益的。
五、下阶段的工作计划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抱着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心,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为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将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与同事共同努力,实现更高更大的工作目标。
以上是我个人的述职报告,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未来在工作中能够继续得到指导和关注,有机会在更高层次上展示自己的能力。
谢谢大家!。
第1篇一、实验目的土壤痕迹检验是法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土壤痕迹,可以揭示犯罪现场、自然灾害事故等事件的真相。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土壤痕迹检验,掌握土壤痕迹采集、样品处理、显微镜观察等基本技能,提高对土壤痕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实验原理土壤痕迹检验主要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显微镜观察土壤颗粒、植物根系、动物脚印等痕迹,分析痕迹的形成原因、来源和性质,从而为案件侦破、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显微镜、放大镜、滤纸、剪刀、镊子、滴管、蒸馏水、稀盐酸、酒精、甲醇、丙酮、氢氧化钠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烘箱、干燥器、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烤箱、电热恒温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采集:在实验室内选取适量土壤样品,放入培养皿中,标记并记录相关信息。
2. 样品处理: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在100℃下烘干至恒重,取出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3. 显微镜观察:将烘干后的土壤样品用剪刀剪成小块,用放大镜观察其表面特征,记录观察结果。
4. 水洗分离:将土壤样品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使土壤颗粒悬浮。
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和滤渣。
5. 滤渣处理:将滤渣用剪刀剪成小块,用稀盐酸、酒精、甲醇、丙酮等溶剂进行清洗,去除杂质。
6. 显微镜观察:将清洗后的土壤样品放入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7. 数据分析: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土壤痕迹检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表面特征:观察发现,土壤样品表面存在植物根系、动物脚印等痕迹。
2. 水洗分离结果:经过水洗分离,滤液中含有少量土壤颗粒,滤渣中存在植物根系、动物脚印等痕迹。
3. 滤渣处理结果:经过清洗,滤渣中的杂质被去除,土壤痕迹更加清晰。
4. 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土壤样品中存在植物根系、动物脚印等痕迹,痕迹形态、大小、分布等特征明显。
5. 数据分析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可初步判断土壤痕迹的来源、形成原因等,为案件侦破、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一、实验名称粉末显现手印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粉末显现手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粉末显现手印的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
3. 提高痕迹检验技能,为现场勘查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验原理粉末显现手印是利用粉末与手印物质之间的吸附作用,将粉末附着在手印上,使潜在手印得以显现。
手印物质主要包括汗液、皮脂等,这些物质具有吸附能力,能够将粉末吸附在表面。
根据手印物质的不同,粉末显现手印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静电吸附两种。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铝粉、碳粉、指纹专用提取胶纸、黑白衬纸、剪刀、水、酒精、玻璃棒、试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手印显现箱、实验台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铝粉、碳粉分别放入试管中,准备指纹专用提取胶纸、黑白衬纸、剪刀等。
2. 制作手印样本:在实验台上放置一张黑白衬纸,用手指蘸取少量水,轻轻涂抹在衬纸上,形成手印。
3. 显现手印:将手印样本放入显现箱中,选择合适的粉末(铝粉或碳粉),用毛刷将粉末均匀撒在样本上。
4. 显现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显现后的手印,记录手印纹线特征。
5. 固定手印:将显现后的手印样本用指纹专用提取胶纸固定,并做好标记。
6. 分析与讨论:分析手印纹线特征,探讨粉末显现手印的原理和方法。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铝粉和碳粉均能显现出手印纹线,且纹线清晰可见。
2. 通过观察和比较,铝粉显现的手印纹线较为明显,碳粉显现的手印纹线较为模糊。
3. 实验过程中,粉末显现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粉末种类、撒粉均匀度、显现时间等。
七、实验总结1. 粉末显现手印是一种常用的痕迹检验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等优点。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粉末种类、撒粉均匀度、显现时间等因素,以提高显现效果。
3.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粉末显现手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痕迹检验技能。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种类粉末对手印显现效果的影响,如铁粉、硫酸铜粉等。
车辆刮蹭痕迹鉴定报告书
(一)平面痕迹鉴定书
平面痕迹鉴定,主要是检验痕迹的线形特征与嫌疑造型客体是否同一,以及痕迹的物理、化学成分与嫌疑造型客体上的成分是否同一。
例如,两车刮擦事故,此车上的刮擦痕迹与彼车上的刮擦痕迹是否相对应,此车上的油漆减层与彼车上的油漆加层颜色、成分是否相同;人车相撞事故,行人衣物上的轮胎印迹与该车的轮胎花纹是否一致。
(二)立体痕迹鉴定书
立体痕迹鉴定,主要是检验痕迹的形状特征与嫌疑造型客体是否同一。
如两年相撞事故,此年上凹陷痕迹与彼车上的相应凸出部位形状是否吻合。
(三)其他物证及法医物证鉴定书
其他物证及法医物证鉴定,是由具有技术职称的事故处理交通警-察、法医或者委托专门机构使用仪器设备对现场遗留的物证与从交通肇事嫌疑车辆上提取的微量物证进行同一认定。
其他物证检验包括对轮胎、橡胶、金属合成树脂、纤维、油斑、玻璃、土壤、煤和焦炭检验、鉴定。
法医物证鉴定包括对血液、血型、毛发、人与动物的组织碎块等的检验、鉴定。
凹陷类与线条类工具痕迹的检验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及目的
凹陷类与线条类工具痕迹的检验是指通过对物品表面上凹陷和线条痕
迹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该物品是否曾经被使用过某种特定类型的工具。
本次实训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凹陷类与线条类工具痕迹检验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提高其分析判断能力。
二、实训内容
1. 实验器材:
显微镜、比较显微镜、放大镜、金属板、各种工具(如锤子、螺丝刀等)
2. 实验步骤:
(1)观察金属板表面,记录其原始状态;
(2)使用各种工具对金属板进行加工,并记录每个工具所留下的痕迹;(3)观察每个工具所留下的痕迹,并用显微镜等仪器进行放大观察;(4)比较不同工具所留下的痕迹,分析其差异性;
(5)根据不同痕迹特征进行分类和判断。
三、实训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类型的工具在金属板表面留下的痕迹特征是不同的,如锤子所留下的凹陷类痕迹与螺丝刀所留下的线条类痕迹;
2. 痕迹特征可以用于对不同工具进行分类和判断,如锤子和钳子都属于凹陷类工具,但其痕迹特征有所不同;
3. 痕迹特征的分析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仪器,如显微镜、比较显微镜等。
四、实训心得体会
本次实训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凹陷类与线条类工具痕迹检验这一技术,并通过亲身实践掌握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观察细节十分重要,而且需要耐心和细致。
同时,在分析判断时也需要注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且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通过本次实训,我认为自己已经初步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对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学习。
目录1引言...................................................................................................................................... - 2 -1.1编写目的.............................................................................................................. - 2 -1.2项目背景.............................................................................................................. - 2 -2系统访问方式...................................................................................................................... - 2 -2.1客户端浏览器...................................................................................................... - 2 -2.2登录...................................................................................................................... - 2 -2.3系统主页说明...................................................................................................... - 2 -3业务操作说明...................................................................................................................... - 3 -3.1ADR监测子系统 ................................................................................................ - 3 -3.1.1ADR报告管理 ............................................................................................ - 3 -3.1.1.1功能描述.............................................................................................. - 3 -3.1.1.2界面布局.............................................................................................. - 3 -3.1.1.3操作规范说明...................................................................................... - 4 -3.1.1.3.1操作步骤................................................................................... - 4 -3.1.1.3.2注意事项................................................................................. - 14 -3.1.1.3.3查看电子病历信息................................................................. - 22 -3.1.1.3.4查看数据痕迹信息................................................................. - 23 -1引言1.1 编写目的本操作规范说明书对ADR报告填写操作进行详细描述,为用户使用提供指引。
实验项目:计算机操作痕迹检查姓名:叶凌云
区队:08信息警务区队
学号:0804448
指导老师:项振茂
实验地点:3号机房
实验时间:2011年9月21日
叶凌云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巩固计算机操作痕迹的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操作痕迹产生的原理。
掌握文件时间属性、计算机开关机时间、最近访问的文档、打开文件痕迹、上网历史记录、临时文件夹、浏览器收藏夹等操作痕迹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要求:1、本实验分小组进行,每小组2人。
2、小组成员间互换计算机,互相检查对方计算机操作系统。
3、实验内容要求在2课时内完成,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必须按附录一的实验报告格式进行撰写,内容除本实验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外,还必须包括本实验的思考题。
三、实验器材:每人一台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
四、实验内容:1、在计算机中建立几个有内容的DOC、XLS、TXT、JPG文档,并对每个文档进行多次修改和访问,然后查看并记录每个文件的创建时间、修改时间、访问时间,解释各时间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拷贝刚建立的文档到另一盘中,检查文件的时间属性有无变化?分析什么时候已变化?什么时间不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3、分别采用缩略图、平铺、图标、列表、详细信息等方式检查各类文件,检查文件时间属性的变化是否与查看方式有关?、
4、浏览网上信息,打开3个以上网站和10个以上网页。
5、打开计算机中1—2个应用程序,如画图程序、QQ软件。
6、计算机开关机时间检查,主要检查系统日志ID为6005与6006的事件时间。
7、小组成员互换计算机,相互检查对方最近访问的文档。
8、检查对方曾经打开过的文件痕迹,主要检查WINDOWS 目录下PREFETCH文件下的文件。
9、检查对方上网痕迹,主要检查上网历史记录、收藏夹,临时文件。
五、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1、文件时间属性检查。
在桌面新建WORD文档“123”,右击文件“123”,然后单击“属性”。
(如图1)
图(1)
2、计算机开关机时间检查。
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事件查看器,点击系统日志。
然后打开来源为EVENTLOG,事件ID为6005的时间就是计算机的开机时间,事件ID为6006的时间则为计算机的关机时间。
(如图2、图
3、图4)
图(2)
图(3)图(4)
3、最近访问的文档。
在开始菜单—选择文档,就会显示最近访问的文档。
(如图5)
图(5)
4、打开文件痕迹。
在WINDOWS XP及其以后的操作系统中,位于
\WINDOWS\Prefetch文件夹中的文件包含应用程序的启动时间和启动位置信息。
打开C盘—WINDOWS文件夹—找到Prefetch打开,然后任意选择一个扩展名为PF的文件,右击属性(如图5、图6)
图(5)图(6)
5、上网历史记录的检查。
以“IE浏览器”为例,打开网页,点击“工具/INTERNET 选项”,选择常规标签,在INTERNET临时文件中点击“设置”,然后打开“查看文件”。
(如图7、图8、图9)
图(7)图(8)
图(9)
6、临时文件夹的检查。
当执行过安装软件、下载、打开文档等操作时,临时文件夹中往往会留下相应文件。
这些文件存储在TEMP目录中。
具体位置一般在:C:\WINDOWS\TEMP或者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LOCAL SETTINGS\TEMP。
7、浏览器收藏夹。
以“IE浏览器”为例,点击收藏夹,就能查看用户的收藏网页。
(如图10)
图(10)
五、实验总结:1、在文件时间查看过程中,发现FAT32分区下安装的WINDOWS 系统,访问时间只有日期,没有时间。
还可以注意到NTFS的误差时间是一个小时。
2、一文件刚创建的时候,其创建时间、修改时间和访问时间是一致的。
在正常情况下,其创建时间、修改时间、访问时间依次是从前到后。
但也有例外,若将一文件从一台计算机复制到你的计算机中,复制后的文件的创建时间就变成你的计算机的系统时间了,修改时间就早于创建时间。
3、在查看计算机的开关机方法,若是windows默认情况下,“任务计划程序服务”是自动开启的,只要查看“任务计划程序服务”的启动和关闭,即可。
查看方法就是打开C盘WINDOWS文件夹中的Schedlgu.txt,找出“任务计划程序服务”启动和关闭时间即可。
通过计算机开关机检查的学习,可以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有利于案件的侦破。
4、在打开文件痕迹实验中,看到很多以pf为扩展名的文件,pf 文件包括了载入文件的详细信息和载入顺序。
应用程序名后面跟随一连串的数字、字母是随机产生的,主要避免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