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92.37 KB
- 文档页数:2
章节测试题1.【答题】调节水资源地域上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是()A.植树造林B.跨流域调水C.修建水库D.建防洪堤坝【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解答】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是时空分布不均匀,从时间上看,夏秋多,冬春少,从时空上看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措施;修建水库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的措施,选B。
2.【答题】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点是()A.夏秋少,冬春多B.夏秋少,冬春也少C.夏秋多,冬春也多D.夏秋多,冬春少【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的分配特点。
【解答】我国的水资源受降水的影响,在空间上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在时间上存在着夏秋多、冬春少的状况,因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所以导致降水时间分布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选D.3.【答题】下列地区缺水最严重的是()A.东南丘陵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解答】华北平原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且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而水资源约占全国的8%,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故答案选C。
4.【答题】我国生活生产中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A.河水和冰川B.地下水C.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D.淡化海水【答案】C【分析】本题是对我国淡水资源知识考查。
【解答】我国生活生产中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河水、湖泊水和部分地下水,故答案选C。
5.【答题】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A.修建水库B.治理水污染C.节约用水D.跨流域调水【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解答】A修建水库是为了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排除;B治理水污染,C节约用水不是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D正确。
6.【答题】在山东境内建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A.引滦入津B.引黄济青工程C.南水北调工程D.防治水污染【答案】B【分析】本题是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知识考查。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
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
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
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
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人口数占全国的%,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
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
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
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以千亿计算。
水资源论证要点和审查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生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水资源,需要对水资源进行论证和审查,以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一、水资源论证要点1.水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不仅在地理空间上存在差异,还存在着时间上的变化。
要对水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特点进行全面认识,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是判断水资源管理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
通过分析水资源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3.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应该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水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应该综合考虑其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水资源论证过程中,需要对水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水资源的管理措施: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水资源,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
这些管理措施应当基于水资源的论证结果,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特点和需求,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二、水资源审查要求1.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水资源开发项目审查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这包括评估项目对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影响,确保项目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
3.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用水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用水能力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的指标。
在审查水资源利用项目时,需要评估项目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
5.水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水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效果。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资源的特点一、知识梳理1.全球水资源的特点1.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衡2.影响因素:气候是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
3.水资源最丰富:三大热带雨林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4.径流量严重缺乏:非洲北部南部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中亚、北美西南部等等。
5.要联系气候分析不同地区水资源分配的特点。
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数量上:总量不少(约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空间分配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其中最缺水的是海河、淮河、黄河三大流域3.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二、跟踪训练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解析] 1.D 2.C 3.A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
由图可知,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说明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呈现递增的变化规律。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1、水文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水文:泛指自然界中水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指有关地球上各种形态水体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的变化规律)。
特点:不重复性、地区性和周期性。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水资源的循环性、有限性及分布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
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比较大,人均低,仍为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我国水资源特征:南方高于北方,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分布差异上。
空间分布特点:三多三少水资源时间分布特征: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
3、水循环产生的原因及水循环的作用和意义:水循环产生的原因:内因:水的物理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吸力的作用。
水循环的作用和意义:①提供水资源,使水资源成为“可再生资源”;②影响气候变化,调节地表气温和湿度;③形成各种形式的水体(江河、湖泊、沼泽等)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各种地貌现象;④形成多种水文现象4、大循环与小循环区别和联系:根据水循环的过程:大循环、小循环。
大循环:发生在海-陆之间的水分循环;小循环:发生在陆-陆之间、海-海之间的水分循环。
大循环: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在大循环中,空中水汽主要是由海洋上空向陆地输送,而陆地也向海洋输送少量水汽,但这部分量仅占海洋蒸发量的8%。
通常把海洋向陆地输送的净水汽量称为有效水汽输送量(海洋向陆地输送的水汽减去陆地向海洋输送的水汽),它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来源。
小循环: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形式落到海洋中,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局部的水循环称小循环或内循环。
这种局部水循环,对内陆局部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因内陆远离海洋,直接接受海洋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
5、降水的成因及分类: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或固态形式到达地面,称为降水。
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8 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知识梳理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最多的是冰川,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
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3)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有()①南多北少②东多西少③由东北向西南递减④由西北向东南递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分析】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也就逐渐加重。
从降水的时间分配来看,也很不均匀。
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解答】解: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故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依据题意。
故选:A。
2.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采用的办法是()A.跨流域调水B.修建水库C.海水淡化D.开发地下水【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受我国降水的影响,我国降水空间上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导致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有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修建水库、节约用水等。
【解答】解: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修建水库。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故选:B。
3.下列关于我国能源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氢能B.新能源完全取代传统石化能源C.石油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D.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上游【分析】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山西省的煤炭产量最多;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石油工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与黄河的上游。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水资源》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水资源》主要介绍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水资源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状况,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水资源的了解也限于生活经验。
但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资源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间分配和空间差异;掌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2.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3.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图表教学法: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直观地展示水资源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件,使学生深入了解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水资源的相关地图、图表和案例。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水资源的知识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空间差异。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水资源的时间差异。
提问:“你们发现水资源的时间分配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际情况。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相适应,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是资源配置难度大。
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 、北方干旱持续,缺水形势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黄河断流现象加剧;(2) 、南方洪涝灾害频繁出现,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污染性缺水;(3) 、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荒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生态型缺水。
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当前必须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宏观视野,总结经验,制定出新的水资源战略。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对水利用和斗争的历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水资源已从工业社会的一文不值演变为现代社会的瓶颈资源,他严重制约着一些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资源问题。
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既要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又要使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量满足社会、经济及社会环境发展的需求。
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甚至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因此,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一种新模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是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及统一体的最合理的利用模式,也是解决水危机的唯一方式。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性报告第一、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性,确定各级政府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主体地位。
全面落实农田水利建设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各级地方政府小型农田水利新机制的建立,推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