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1. 引言1.1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引言本文将围绕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展开探讨,探究人文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也会谈及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进一步探寻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义,探讨人文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以及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正文2.1 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地理和人文环境,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人文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有更加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通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历史知识,更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品质和高尚道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人文教育,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历史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呢?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念,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还应该通过讲授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历史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历史人文的魅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和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感悟人文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历史遗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历史和人文的浓厚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人文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人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质。
本文将从人文教育的意义、实施方式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人文教育的意义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历史教育中,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人们对于人类文明的关爱与热爱,是对人类智慧与精神追求的认同和珍视。
历史是人类智慧与努力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感受历史人物的伟大、历史事件的意义,从而培养起对历史的热爱、对人类智慧的敬仰。
学习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学生不仅能了解他的思想理论,更能感受到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对人类进步的期望,从而对他产生敬仰之情。
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历史教育是学生获取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了解不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多样性,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二、人文教育的实施方式人文教育的实施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渐形成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历史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人文教育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历史文化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信。
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呈现的课程目标具有如下特点:(1)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2)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3)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
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扭转了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历史教育要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这已经成为今天史学界和教育界的共识。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带来了生机和动力,使中学历史教学发生很大变化。
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一、人文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重点是使受教育者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
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工具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很多学校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
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历史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二、加强人文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保证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历史教学功能性,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
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探究历史属于社会人文学科,新课程改革就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实践方面探索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以促进历史人文教育功能的发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持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标签:初中;历史教学;人文教育引言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环节为学生展现历史中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自己学习和总结,提升人文素养。
但传统应试教育侧重向学生灌输历史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背诵,应对考试,最终造成历史人文性的缺失。
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建议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挖掘历史教材内容,丰富人文教育素材中国历史悠久,初中历史教材之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也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追溯、解读重要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渗透人文教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无不渗透着中华夏民族勇敢勤劳和智慧,虽然在秦始皇时期劳动力水平较低,但劳动人民凭借聪明才智成功创造世界第八大奇迹;古代四大发明也是人们为华夏民族感到骄傲的创举等等,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华夏祖先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过人的智慧,这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
除了中国历史,教材中的世界历史部分也蕴含大量人文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丰富历史人文教育素材[1]。
如弗里茨·哈伯(德国化学家、化学工程师,191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1909年就利用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制造氨,成为合成氨的发明者,以此为基础制造的含氨肥料使农作物产量得到极大的提升,帮助解决粮食问题,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弗里茨·哈伯面对权力却放弃了造福人类的信仰,他为了得到权力,不惜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担任化学兵工厂的厂长,负责氯气、芥子气等毒气的研制、生产,并将其用于战争,导致近百万人失去生命。
依据该历史人物,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文素养决定着人是被人敬仰还是遭人唾弃”,弗里茨·哈伯原本可以是万古流芳的伟大化学家,成为后人敬仰、学习的榜样,但是他缺少基本人文素养,没能抵抗权力的诱惑,最后变成罪人被世人谴责。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教学承载着大量的人文教育内容,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文化的璀璨,了解各国历史的变迁,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念、民族观念和文化观念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进行探究,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修养。
一、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意义历史教学是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学生认识自身与世界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演变,更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历史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敬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修养。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民族观念和文化观念。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与付出,懂得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历史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就,懂得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历史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文化情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文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馆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文物的背后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
2.活动式教学帮助学生感悟历史文化3.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敬重,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民族观念和文化观念。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开展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历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和事件,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面对新时代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开展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呢?本文将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计1. 综合历史素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历史与文学、美术等学科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背后故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欣赏艺术作品等方式,拓宽历史视野、增加历史情感。
2. 跨学科知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初中历史教师可与语文、地理、科学等教师合作,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 社会实践: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探究社区或社会中的历史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选择1.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组织小组讨论、团体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师角色转变1. 导师角色:历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在学习中给予他们启示和帮助。
2. 调节者角色: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差异,根据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学习资源提供者:积极收集和整理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合理的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选择以及积极的教师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质,使历史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历史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将人文精神渗透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下面将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三个方面,具体谈谈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
高中历史课程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轨迹,了解不同文化的优点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人类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了解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如杜甫的《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能够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感受到人类的悲悯与同情,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我们没有不凶的杀人犯,请文化部长拿教育去吊链子吧”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如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中历史课程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情趣。
高中历史课程通过让学生接触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学习历史人物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们的伟大事迹、高尚品德和优秀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学习项羽,可以使学生激发出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精神;学习毛泽东,可以使学生激发出信仰和奋斗的精神。
学习历史事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事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和进步的产物,学习历史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力和领悟力,可以使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高中历史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和人文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历史思考是指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和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态度,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
历史思考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件的原因,从而理解当今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浅谈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冰心的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
在我国,各界有识之士近年来对此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呼吁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把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那么,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在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实现涵育人文精神的要求呢?本文拟就自己比较了解的历史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1、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文教育的盛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都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
近代西方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
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
年轻的一代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和物质享乐,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
物质生活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为减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引以为戒,然而,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实。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误理解为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失误。
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其中中学搞的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历史、艺术、伦理、哲学等人文科学在中学的课程里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形同虚设。
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2、人文教育的内涵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是在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能力、精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其目标在于让学生成为具有丰富人文素质的人,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爱好,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本文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讨如何通过人文教育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中的人文价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一、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联系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的创造性和进步性,了解并学习前人的成功和经验,领会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进程,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从中体味人类情感的高峰和悲欢离合的复杂性。
可以通过历史教学来传递历史知识,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历史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过去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从而了解当今社会的局限和不足,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个人全面的成长。
(1)运用故事情节法人类历史充满了无数的故事,而故事往往可以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理解情感、塑造品格,对于历史教育来说亦是如此。
运用鲜活动人的历史故事情节来讲授历史,通过深刻而生动的文字描写,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历史的人文意义,加深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感性认知。
在讲授历史时,可以运用一些寓言故事、生活小片段、风俗民情等,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共同探究历史知识和思考历史问题。
(2)开展人文主题活动开展人文主题活动是学校人文教育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可分为有组织的活动和自主性活动两类。
有组织的人文主题活动包括参观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文化展览等,令学生在现场感受历史风貌、体悟文化内涵、了解传统知识和民俗习惯。
而自主性活动可涵盖到读书、观影、听课等各方面,学生自己去发掘历史人文的价值,在思考的同时主动启迪学习目的,塑造个人价值观和品格魅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人文教育是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人文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价值、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学资源的应用和评估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能够让学生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而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并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和思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是人文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兴趣。
在讲述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采用问答、小组讨论、剧场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思辨。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方法,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资源的应用是实现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互联网资源、实地考察等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选用具有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教材,通过讲解、解读和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审美意识和人文情感。
评估方式的改进是促进人文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估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人文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需要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报告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注重过程和思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结果和知识的记忆。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沉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的镜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历程,感受人类的奋斗和智慧。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发展对历史人物的敬爱之情,增强对历史事件的体验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被尊为伟大的圣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他的故事对当代人的借鉴意义等。
通过这样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意识。
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借助历史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或者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调研和文献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二战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思考,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冲突与和平、战争与和解。
通过这样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文明古国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两者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通过这样的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历史教学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书本知识和考试为主,评价方式单一,容易过分追求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历史教学需要借助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历史展示等,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和研究能力。
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识。
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形势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要完成这些新的教育任务,实现新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下面我在这里谈谈自己在七年级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教育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生活准则,它以完整的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
而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最终形成关注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二、人文教育的历史根源人文教育提出的历史根源人文主义的提出始于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它倡导对“人”的价值的发现、肯定和赞美,反对封建神学统治对人性的扼杀,使人们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追求“人”的幸福、解放、自由和尊严。
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生产力的进步,却产生对人性和科学的异化,人们陶醉于自然科学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人是机器”的观念泯灭人的个性,否定人的情感和精神。
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2次世界大战、核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恶化、能源的枯竭、贫富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冷漠更加让人产生巨大的困惑和信仰冲突。
甚至西方一些思想家进行反思后写下《西方的没落》等非常尖锐化、悲观化的论断。
为什么在实现了物质富有之后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空虚,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接踵而来:道德水准下降、个人主义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大为减退,等等?鉴于此,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许多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五篇范例)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我觉得加强人文教育这两方面不可少:一、重视教材中人文教育的内容。
历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载了世界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丰富内容,除了大量的战争史、革命史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经济史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人文素材,才能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历史,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让学生在人类的进步与人类鲜血的鲜明对比中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人类的进步。
如“百家争鸣”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素材,包含了传统所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在中国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包含一切美德,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他还强调“克己复礼”,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
孔子提倡“礼”,更强调“义”,“礼”是外部约束,“义”是人们的自我约束和主观自律的原则。
孟子对儒家这一思想有了更大的发展,他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义”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孟子认为人之本性是善的,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以保持先天的善性,他还提倡保护环境,主张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也就是说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他还强调人们后天的自我学习和努力,强调人的自觉精神,使人成为高尚的社会化的人。
总之,“五常”具有古典社会的人本主义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注入现代内容,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强化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再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人本主义是它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与个性解放,重视现实生活与人为教育。
人性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和理性,而人是有理解能力、自制能力和识别善恶能力的理性动物,这些都是培养人文素养的好题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人文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和人文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展开讨论。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了解历史可以使学生在时间维度上扩展自己的眼界,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演变规律。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认识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明确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责任。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珍惜当下,为未来做好准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追求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精神状态。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类通过坚韧不拔、智慧创造的力量,培养他们的感悟力、思考力、创造力和表达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和智慧,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
人文情感是指学生对于人文价值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中的人间疾苦和温暖,培养他们对于人类遭遇困境时的同情、感恩和关怀。
在学习中国抗战的历史时,学生可以了解到鲜血和牺牲换来的和平,从而培养起对英勇抗战先辈的敬仰和对和平的珍爱之情。
这种情感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品质。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观念、人文修养等方面的素质。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人文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知识,从而拥有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观念,让他们形成对人文价值的正确评判和追求。
历史教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究人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究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和人格的塑造。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载,它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育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述、图片展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历史产生共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审美理想。
通过学习历史上的伟人事迹,学生可以借鉴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卓越的品格。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分享各种历史文献和书籍,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人文价值取向中汲取智慧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和高尚的情操。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责任意识。
历史观念是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责任意识,明确自己作为历史的传承者和创造者的使命和责任。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中的英雄故事和反思历史悲剧,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历史中的使命和责任,培养学生具有历史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需要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教师应通过感性表达和情感共鸣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的感人故事,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和历史遗迹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心学生的情感健康,并通过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人文主义是历史科学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人文欠缺、社会呼唤、人文回归的当今,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学的任务和使命。
本文就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发表浅见。
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世界观、道德观的教育。
人文的厚重与否,反映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民族素质,它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正日益凸现,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大到民族凝聚力,小到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道德都可以产生超常规的效率。
而中科院士杨叔子更进一步指出:“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
没有科技,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没有人文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为人奴。
”但是,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如缺乏社会良知、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诚信原则丧失等,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缺乏人文,缺乏人文教育,而这已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应当说,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加强人文教育,既顺应了社会发展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历史科学本身的客观规律。
因为,作为人文学科,人文主义是其基本内涵之一。
以中国历史为1例,中国文化,归根到底是人文文化而非宗教文化,历来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我们回首中华民族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披开表面的迷雾而潜心寻觅时,便不难发现:中国的历史是无数志士先贤用生命和智慧书写的一部辉煌灿烂的宝典,也是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和文化宝典,且不说其中兴亡盛衰治乱得失的规律和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仅就历代儒者先贤修身的哲恩、诗人志存高远的豪迈诗句中,我们就能吮吸到她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每每读起,总能令人回肠荡气,引人深思,促人前行。
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决定了它没有情感因素,但是当人们再认知历史时,人的情感因素就熔铸于客观历史,这个过程,也就是人文的形成过程,它包含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对人类理性的培养,认识人的价值和能力,以及完善人格的形成。
而在再认知历史过程中,历史教学是它不可或缺的环节。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人文”的字面含义,包括两个部分:人,即是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最好的存在方式;文,就是达到这种理想人性的方式,即文而化之的培养方案。
毫无疑问,由于历史本身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人文属性,历史教学在对学生“文而化之”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
历史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精神意志的建设上,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从而造就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全面发展。
因此,必须把历史教学定位在国民素质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上的高度。
但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学或被视为单一的学科教学,或被视为政治思想教育的附庸,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其实是功利化的具体表现,其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
比如,道德水准低下,诚信原则丧失,缺乏厚重与底蕴,失之于浅薄和浮躁。
而历史教学也因此失去自我,迷失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公众人物不知道“七·七”事变,放映南京大屠杀影片时,影院里居然传来阵阵刺耳的笑声!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失败。
历史教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的另一个问题是历史教材的编写,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决定人的主观意识,如前所述,历史过程本身是客观性决定着再认知历史的过程主观性,没人否认苏武牧羊北海,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宁死不屈这些客观史实对后人产生的具大的影响力。
这就要求在历史教材的编写上,要有目的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内容,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
比如,对初中教材,侧重故事性,而在高中教材中,则侧重理性分析。
在文体上,吸纳记传体的优点,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否则,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就会沦为空谈。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更离不开人文科学,人文教育,是时代对历史教学的要求,自然应成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深远意义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使青少年“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