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综合试验站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26.27 KB
- 文档页数:7
文化传播·37·一、增强“四力”以提高“四力”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与此同时,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由此,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不断汲取时代能量,还要苦下功夫,锤炼自身本领。
特别是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地方新闻工作者更要通过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而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地方新闻传播影响力内涵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曾在《新闻传播的十种影响力》中论述了新闻影响力的内涵。
他认为新闻影响力是指对受众的认识和社会变革发生的积极作用,其内涵包括改变受众的认识、强化受众的观念、改变受众的行为、引发社会变革并推动社会进步四个层面。
而地方新闻作为影响某一地区的新闻,其影响范围远不及中央新闻,只产生一定的“地方影响”,其内涵就限制为改变本土群众的认识、强化本土群众的观念、改变本土群众的行为、推动地方社会进步。
上述任何一种含义,都标志着新闻具有影响力。
地方媒体要深入领会新闻影响力的内涵,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不断思考是否满足了以上四个层面。
三、地方媒体面临的“双重”挑战(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新变化1.信息资源分流,竞争压力加剧随着微博、网站、播客、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不断涌现,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
信息传播的渠道不仅越来越宽,且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但多元化渠道的出现却进一步挤占了地方新闻的生存空间,让原本意义上的“大众”,分割成了不同渠道的“小众”。
2.传受关系改变,互动需求激增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大众可以“点赞”“评论”“转发”,甚至可以通过“控评”来控制新闻走向。
美国农业部国家泥沙实验室Glenn V.Wilson 研究员和 RonaldBingner 研究员学术报告美国农业部国家泥沙实验室Glenn V.Wilson 研究员和 Ronald Bingner 研究员将于4月5日来地理资源所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工作访问和学术交流。
Glenn V.Wilson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美国阿肯色大学,先后就职于田纳西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系、内华达沙漠研究所、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国家泥沙实验室。
Glenn V. Wilson研究员长期从事土壤侵蚀和免耕农业研究工作,是美国土壤学会会士(Fellow)。
Glenn V.Wilson研究员是禹城站中美合作免耕长期试验的发起人和美方主要负责人;Ronald Bingner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业工程系,研究领域为流域水文和水土流失,现就职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国家泥沙实验室和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服务局。
Ronald Bingner研究员目前主持AnnAGNPS(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模型的研发工作,参与RUSLE、CREAMS、EPIC、SWRRB、SWAT、EGEM等与水土流失有关模型的研发。
二位科学家这次来访主要是介绍美国国家泥沙实验室及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
报告题目1.The Role of Seepage and Preferential Flow on Streambankand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ByGlenn Wilson研究员2. 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Gully Erosion Control Practices Using USDA-AGNPS Watershed Modeling Technology. ByRonald Bingner研究员Glenn V.Wilson研究员Ronald Bingner研究员时间:2012年4月5日(星期四):14:30-16:30地点:地理资源所2204会议室邀请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禹城综合试验站欢迎大家届时光临!。
篇一:《中科院院士李小文》中科院院士李小文4月21日,网上一张照片走红,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
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做脱贫报告的,他叫李小文,是中科院院士。
据《经济观察报》2009年报道,当时61周岁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
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人。
1963-1968年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讯系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1979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专业攻读硕士,并于1981年取得地理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图像处理专业硕士学位。
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1970年代末以来,李小文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
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李小文(左)曾面试一位在北京海淀一处农贸市场摆摊的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孙爱武。
图为李小文。
篇二:《人物素材之李小文》三分侠义气一颗朴素心“2014年感动师大人物”颁奖词: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
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
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李小文,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因身着素衣布鞋作报告的照片爆红网络,有网友称他是现实版的“扫地僧”:虽身怀绝艺、低调行事,却随性超脱、活得纯粹。
2015年1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经验交流2021.5魁W l北京地区冬小麦一夏玉米需水量与降雨量分析孟范玉&李超2岳焕芳&朱岳'刘满满4王梦然4王克武1(1.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0029;2.北京市气候中心北京100086;3.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1500;4.北京市房山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2400)摘要:通过分析北京地区60年间降水年型的分布,解析冬小麦一夏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降水量与需水量关系,分析主要的需水阶段及需水量,为制定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节水灌溉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需水量;降雨量北京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已成为北京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业一直是北京市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对全市水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益具有巨大影响$为科学有效地节约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北京市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京发(2014)16号],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高需水作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17年出台%北京市推进“两田一园”高效节水工作方案》[京发(2017)32号],明确冬小麦一夏玉米周年灌溉量200m3,对冬小麦一夏玉米周年灌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汇总1959-2018年北京地区降水气象资,分析60年间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出现的概率,一夏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降水量需水量关系,以及主要的需水阶段及需水量,为制定冬小麦一年节水灌溉制度提供$1北京地区冬小麦一夏玉米生产降水年型分布分析了1959-2018年间北京冬小麦一夏玉米主产区(房山、大兴、顺义和通外I)的降水量,按照气象降年,降水年于1和2$从60年间降水年(表1),降水正常年出现的概率最高,达到73%,降水偏多年为13%,降水偏少年为12%,显著偏多年为2%,显著偏少、常偏少和年出$60年年降水年的,年降水高于年的率为88%$生(9年6)降水年(2),生降水量年降水量的为29%,降水年地,概率为55%,降水偏多年和显著偏多年概率均为10%,降水偏少年为18%,显著偏少年为7%,异常偏和年出$降水要发生4月、5月、12月,出现的概率分别为43%&51%和59%,4和5是节灌,生生生转的关,是麦需水;12月是,要两个关的水分需求,必须进行灌溉。
(公元前10世纪前后~公元3世纪)本时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现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古希腊和稍后的罗马帝国等古代文明中心。
它们各具特点,其中以中国和古希腊、罗马最为重要。
古希腊罗马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运用数学探讨地理现象的传统,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流。
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他最早探索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讨论了区域的界线;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人的4种气质学说,探讨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稍后,德谟克利特对宇宙的无穷性、大气现象的原因、生物对气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推测。
柏拉图从唯心论出发,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演绎出圆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这是球形说最早的概念。
柏氏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唯物地认为地球和天体都是原质构成的,从实验材料和实地观察中进行了归纳判断,科学地证实了大地球形说。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文明衰落期和罗马帝国时代,是西方经典地理学建立时期。
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和罗马时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学界尊为“地理学之父”,他不仅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而且用两地竿影换算出弧度,计量了地球的周边约为39690公里,已近于近代的实测值。
埃氏不仅是古代数理地理的创始人,还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以后的非洲)3个地区,以及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等5个地带,并首次根据经纬网绘制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整理荷马史诗以来的古代地理知识,继承亚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利用当时商业航海的记载并结合自己一生旅行见闻,写成17卷《地理学》。
它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罗马帝国地理情况,是西方区域地理的先声。
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学指南》(8卷),内容包括地图投影、各地的经纬度表和绘有经纬度的世界地图。
这部著作为近代地图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孟禹弛;侯学会;王猛【摘要】基于地面实测的冬小麦的生理生态参数数据和冠层光谱数据,分析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原始光谱及其一阶微分的相关性,并构建基于等效TM数据的植被指数,建立不同生育时期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的冬小麦LAI与原始光谱相关性较好,在400~720 nm波长范围内呈负相关,在720~900 nm之间呈正相关,开花期的冬小麦LAI与冠层光谱相关性较差;(2)返青期、拔节期冬小麦LAI与光谱一阶微分显著相关,分别在480~540 nm、550~580 nm形成波峰、波谷,在670~760 nm范围内形成"平台",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但抽穗期、开花期LAI与光谱一阶微分的相关性较差;(3)在等效植被指数与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LAI建立的回归模型中,分别使用mSRI、RVI与MSAVI2建立的幂函数模型或指数模型最佳,最优模型分别为y=0.053e4.962x,y=0.409x0.828,y=18.687x3.061,对应的r2分别为0.589、0.648、0.694,开花期不适宜使用等效植被指数建立遥感监测模型.【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05【总页数】5页(P211-215)【关键词】冬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等效植被指数;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作者】孟禹弛;侯学会;王猛【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00;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0;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27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AI)是陆地植被生态系统中定量描述叶片面积的几何结构参量,通常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叶片的垂直投影面积的总和[1]。
禹城综合试验站简介禹城综合试验站简介禹城综合试验站成立于1979年,1987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开放试验站,1989年被列入中国生态系统网络基本站,并于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试验站。
禹城站地处黄淮海平原的腹地,地貌类型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母质为黄河冲积物,以潮土和盐化潮土为主,表土质地为轻—中壤土。
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地区黄河古道形成的风沙化土地、渍涝盐碱地、季节性积水涝洼地相间分布,历史上干旱、渍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但生产潜力很大,是黄淮海平原的主要农业生产区。
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畜牧业(牛、鸡、猪为主)、水产养殖业为主要结构,在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类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建站历程二十世纪60年代初,黄秉维先生首次提出“热水平衡及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的著名学说后,地理研究所就开始了实验地理学的新研究方向,先后在山东德州,河北石家庄等地开展了农田能量、水分平衡的定点试验观测研究工作。
1965年地理所组织了全所各研究室约30余名研究人员,开展了徳州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的工作,1966年由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率领的国家抗旱工作队,根据地理所提出的徳州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选定山东禹城县为实验示范点,并由地理所组成规划队,提出在禹城县南部建立约14万亩的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指挥部设在石屯乡南北庄。
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后,1978年地理所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关于“南水北调后的后效及其对环境影响和华北平原水量平衡研究”项目,由所长左大康主持与联合国大学的环境科学家合作进行了南水北调沿线考察,最终确定在禹城南北庄实验区建立定位试验站点,目标是对华北平原的水资源、水量平衡和农作物的耗水、需水规律进行定点试验,以期获得华北平原的水资源定量数据,并对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碱中低产田的水盐动态和综合治理改造进行试验和示范。
探索实验地理学实践地理工程学——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
验站成立二十周年
唐登银
【期刊名称】《中国科学院院刊》
【年(卷),期】2000(015)001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唐登银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42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农田蒸发试验研究(Ⅱ) [J], 谢贤群
2.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田蒸发试验研究(I) [J], 谢贤群
3.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暨’99年学术年会及中国地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J],
4.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城市地理学——南京大学地理学科发展90周年回顾与展望 [J], 甄峰;席广亮
5.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禹城综合试验站简介禹城综合试验站成立于1979年,1987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开放试验站,1989年被列入中国生态系统网络基本站,并于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试验站。
禹城站地处黄淮海平原的腹地,地貌类型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母质为黄河冲积物,以潮土和盐化潮土为主,表土质地为轻—中壤土。
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地区黄河古道形成的风沙化土地、渍涝盐碱地、季节性积水涝洼地相间分布,历史上干旱、渍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但生产潜力很大,是黄淮海平原的主要农业生产区。
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畜牧业(牛、鸡、猪为主)、水产养殖业为主要结构,在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类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建站历程二十世纪60年代初,黄秉维先生首次提出“热水平衡及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的著名学说后,地理研究所就开始了实验地理学的新研究方向,先后在山东德州,河北石家庄等地开展了农田能量、水分平衡的定点试验观测研究工作。
1965年地理所组织了全所各研究室约30余名研究人员,开展了徳州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的工作,1966年由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率领的国家抗旱工作队,根据地理所提出的徳州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选定山东禹城县为实验示范点,并由地理所组成规划队,提出在禹城县南部建立约14万亩的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指挥部设在石屯乡南北庄。
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后,1978年地理所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关于“南水北调后的后效及其对环境影响和华北平原水量平衡研究”项目,由所长左大康主持与联合国大学的环境科学家合作进行了南水北调沿线考察,最终确定在禹城南北庄实验区建立定位试验站点,目标是对华北平原的水资源、水量平衡和农作物的耗水、需水规律进行定点试验,以期获得华北平原的水资源定量数据,并对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碱中低产田的水盐动态和综合治理改造进行试验和示范。
1978年先后由水文室的程维新、赵家义、洪家涟、逢春浩、张兴权等研究人员到南北庄开展土壤水分、作物耗水、地下水动态的定点观测试验和筹建试验站,1980年由中科院资环局出资,在南北庄开工建设办公楼,建立气象观测场、水面蒸发观测场,1979年禹城试验站挂牌,1982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发文批复,宣布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正式成立。
并任命唐登银为站长,程维新、赵家义为副站长。
同时左大康所长又派遣气候研究室谢贤群、叶芳德和技术研究室杜懋林、张仁华筹建60米气象铁塔和30米实验遥感铁塔及传感器遥测工作,1984年该项工程完成并通过了专家的验收。
直此,禹城试验站开始了完整的野外试验观测工作。
1985年由黄秉维先生主持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科学家麦克依罗(Mciroy)合作,在禹城站建设我国第一台大型秤重式蒸发渗漏仪(Lysimeter),该仪器表面积3M2,土柱深度2米,可秤重12吨,感应精度为50克,即可感应0。
03mm的水分变化。
是测定蒸发的相对标准仪器。
以该仪器为基础,禹城试验站于1986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基金:“农田蒸发测定方法和蒸发规律研究”,从1987年到1989年连续三年开展了农田蒸发的联合观测试验,获得了丰硕成果,1992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此同时,禹城站又派遣了程维新、张兴权、欧阳竹、逢春浩、李运生等骨干力量投身到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工作,他们承担和主持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的科技攻关任务,在中科院的领导和组织下,联合中科院多个研究所和地理所各部门的科研人员,极其出色的攻克了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的世界难题,成果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奖等大奖,站上的程维新、张兴权、唐登银等人还分别获得国务院一等奖和二等奖表彰。
1987年禹城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对外开放重点试验站。
成立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设立了开放基金,先后吸引了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近百名研究人员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来站进行试验研究工作。
提升了禹城站的研究能力和知名度。
1989年禹城站积极参与了中国生态系统网络(CERN)的筹建工作,派遣谢贤群先后参与了CERN的观测指标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定,并承担和主持了中科院七五、八五和九五的生态网络重大项目, 1998年,由禹城站牵头,谢贤群、唐登银主持了CERN的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水分运行及区域分异规律研究”。
这也是CEREN的第一项联网项目。
1992年禹城站成为CERN的基本站,1998年被科技部遴选为国家生态系统重点站的试点单位,2006年通过评估,正式成为国家生态系统网络试验站。
从此,禹城站成为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具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验站。
2)禹城站简况和成果·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禹城站的重点研究任务是通过试验观测数据的长期积累,开展长期观测、研究和示范。
学术研究方向是:以水、土、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地球表层的能量物质输送和转换机制、模型的建立和空间尺度转换方法的实验研究;进行测定方法的革新与仪器的改进和研制;结合地理学、生态学、农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开展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和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
经过三十年的长期研究积累,在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和能量转换机理、作物生长过程和生态学机制、实验遥感技术、农田节水技术、农业试区试验示范等方面形成了优势。
禹城试验站现有在编人员21人,其中研究人员10人,技术辅助人员3人,后勤服务及开发人员3人。
研究人员中,研究员人,副研究员人,实习研究员1人;具有博士后资历者3人,博士3人、硕士1人。
建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研究队伍。
同时通过不断地培养和培训,建立起一支素质相对较高,技术业务能力较强的试验观测队伍和行政后勤管理人员。
禹城站利用开放实验站的条件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批实验站外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来站工作,禹城站2003年起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目前禹城站共有研究生20余名。
博士后名,此外还有近10名合作培养和客座的研究生参加禹城站的研究和学习。
形成了一支补充禹城站学科专业和人员的研究团队。
·试验场地与设施禹城站现有自主产权的农田和试验土地约600亩,在试验地内设置了下列试验场地:(1)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在观测场中布设有自制的大型称重式蒸发渗漏仪、土壤中子水分测试管、小气候梯度仪、土壤水势仪等再配合作物叶面积测定仪、气孔计和光合作用系统等生理生态测定仪器用以进行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输送和生产力的综合试验研究;(2)农田水量平衡观测场,其中布设有TDR水分测定仪、中子测定仪、土壤水势仪、地下水位计等,用以进行农田水分平衡和地表水与地下水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3)农田微气象观测场,布设有涡度相关装置和小气候梯度仪,并配合作物光合作用仪、叶面积测定仪等进行农田水分、能量和二氧化碳输送通量的试验研究,并构建了60米铁塔以进行边界层气候的试验研究;(4)水面蒸发场,在其中布设了20M2蒸发池、5M2蒸发池、AG蒸发器、гги-3000蒸发器和E-601蒸发器等国际上通用的水面蒸发装置,用以进行陆地潜在蒸发和农田蒸散的试验研究;(5)常规气象观测场,该观测场按国家气象局规范标准设置,有一套全自动气象和太阳辐射观测装置和人工常规观测仪器,用以观测全年的天气气象,至今已积累了25年的气象资料(1979-2004);(6)农田养份平衡观测场,内设有30个养分池,按N、P、K、空白等多种养分处理,进行农田养分平衡的长期定位监测。
(7)遥感试验场,配备有30米高的铁塔,用以进行实验遥感研究;禹城站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态实验站,农田耕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试验观测的代表性和数据质量,因此,优良的农田耕作的配套机械和试验用小型机械必不可少。
为此禹城站还配备了12马力小型拖拉机一台,30马力中型拖拉机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一台,在各试验场内均按农田生产和试验规划布置了喷灌、滴灌、地下暗管等灌溉设备。
禹城站的有线和无线通讯条件较好,禹城站目前已在站内建成了小规模局域网,每个办公室、实验室、住房都通了接口,实现了站内互联,总计60个端口。
·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禹城站特别支持新型仪器的研制与开发。
主要有:自动换位式波文比仪、遥感信息自动操作系统、大型多功能土壤蒸渗仪、冠层温度分布自动观测装置和IAG-II型中子土壤水分仪、涡度相关技术、水分和CO2 通量测定仪、20M2水面蒸发池等。
这些仪器设备的研制与开发,保证了禹城站试验资料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保证了研究成果的水平。
禹城试验站研制的大型多功能土壤蒸渗仪,为国内外先进的野外试验装置。
土体表面积3.142M2 ,土体深度为 5.0M,称重系统承受重量约32.7-35.99吨,感量小于60g,相当于能测定0.02mm水深的变化量,绝对精度为1/50万。
新型多功能蒸渗仪为国内首创,在设计方案、测量精度、稳定性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仪器的研制成功,为农田蒸发和SPAC系统研究提供了先进手段。
·工作和生活设施禹城站高度重视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自建站以来已建设了试验楼一座,面积600M2,,内有理化分析室、土壤物理实验室、作物生态实验室、遥感实验室、气象观测室、计算机房、资料数据库、土壤和作物样品室等。
每个实验室均与计算机房和资料数据库建立了局域网,所有试验观测数据都能直接传输到数据库中。
另有生活楼一座,面积630M2,供来站的本站研究技术人员居住,每间宿舍内都配有站内局域网连结接口、彩电和电话,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1995年又修建了专家公寓楼一座,面积800M2,内有标准客房10套,配有卫生间、空调、局域网连结线、彩电和电话,公寓楼内还有多功能会议厅和会议室,可接待近80人的学术活动。
2004年禹城站又翻修了站的多功能餐厅,面积约200M2,可供近100名来站工作和交流的研究人员同时进餐和进行文娱活动。
禹城站还配备有80千瓦的变电站和50千瓦的发电机以保证试验站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此外,禹城站有越野吉普车一辆,客货两用车一辆,以保证站的试验研究和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