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16
《清平乐村居》PPT课件•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写作手法探讨与借鉴目•主题思想阐释与现实意义•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录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01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少年时参与抗金斗争,后南归宋朝。
早期经历官场生涯文学成就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安抚使,积极主张抗金,却屡遭排挤。
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等。
030201辛弃疾生平事迹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此时他已被弹劾落职,闲居乡野。
时间背景描绘的是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地点背景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官场斗争的厌倦和对农村安宁生活的向往。
情感背景《清平乐村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南宋农村生活社会环境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农村生活相对平静。
经济状况南宋农村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民生活较为贫困。
文化氛围南宋时期文化繁荣,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农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
文本解读与赏析02全文朗读及录音全文朗读提供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语调、停顿和重音。
录音材料附上课文录音,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模仿。
重点词句解析与翻译重点词解析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深入解析,如“茅檐”、“溪上”、“青青草”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感受词的韵味。
句子翻译对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逐句翻译,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美感和表达技巧。
意境描绘与审美体验意境描绘通过描述课文所展现的清新、宁静的乡村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审美体验结合词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词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0303展现翁媪的生活状态通过描写他们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展现他们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01描绘翁媪的外貌特征白发苍苍,面容和蔼,穿着朴素,展现出老年人的慈祥与和蔼。
居》课件•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词语解释与典故探源•朗读指导与技巧训练目录•意境体验与审美教育•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生平与成就《清平乐村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南宋社会生活掠影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然而,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对外则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
这种时代背景对辛弃疾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辛弃疾通过《清平乐·村居》等作品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同时,他的词作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众生活状态。
文本解读与赏析《清平乐村居》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描绘田园风光及人物形象分析田园风光人物形象分析传达作者情感与思想内涵作者情感思想内涵词语解释与典故探源茅檐溪上青青草030201重点词语解释及用法举例典故出处、含义及在文中作用典故《清平乐·村居》中运用了“白发谁家翁媪”的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原意是形容年老夫妻相互扶持,共度岁月。
在本文中,通过引用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含义通过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词的意境,使读者在理解诗词时能够产生共鸣,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