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优秀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460.54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十四章《农村生活》中的《故乡》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对故乡的描绘、对儿时玩伴的回忆、故乡的变化以及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3. 课文结构:描绘故乡→回忆儿时玩伴→故乡变化→眷恋故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方面的故乡?②作者为何对故乡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2)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2. 答案:(1)①描绘故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儿时玩伴②作者眷恋故乡的原因:故乡承载了作者的童年记忆,见证了他的成长,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注课堂氛围,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主题,掌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社会现象的写作技巧;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环境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品味课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引导他们关注故乡这个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对比手法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并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我、闰土、杨二嫂2. 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3. 环境:故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 对比手法:人物对比、环境对比、情节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
2. 答案:对比手法在课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环境、情节三个方面。
如“我”与闰土、杨二嫂的对比,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乡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手法的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案14故乡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讨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文章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教案设计:《故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本细读等方法,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社会变迁、人际关系变化的深入思考,理解并珍惜亲情、友情和家乡情怀,培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责任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故乡》原文、关键段落分析、人物关系图、鲁迅生平及创作背景。
•阅读材料:鲁迅其他短篇小说节选,如《孔乙己》、《药》等,用于拓展阅读。
•分组讨论题卡:针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设计的问题。
•角色扮演剧本:选取《故乡》中的关键场景,编写剧本供学生表演。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家乡变迁的纪录片片段,配以温馨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共鸣。
•教师引言:“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梦想和成长。
今天,我们将跟随鲁迅先生的笔触,走进他的短篇小说《故乡》,去探索那片被岁月雕刻的土地,感受那些被时间改变的人和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多媒体展示: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创作《故乡》时的社会背景。
•教师讲解:强调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精神,为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奠定基础。
三、初步感知(约15分钟)•快速阅读:学生快速浏览《故乡》,把握故事大意。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线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识别主要事件和转折点。
•关键词汇:学生标记并解释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隔膜”、“闰土”等。
四、深入解读(约30分钟)•人物形象分析:o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如“我”、“闰土”、“杨二嫂”等)的性格特点、命运变迁及其象征意义。
o角色扮演:选取关键场景,学生根据剧本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肢体语言和台词表达人物情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巧用对比显主题——《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整合阅读一、导入新课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创作了一首抒情诗,这首小诗的手法非常简单,但却鲜明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接下来就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小诗,并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首简单的小诗让学生有的人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思考填空:作者运用(表现手法),体现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人名)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批判)。
明确概念:对比,就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学习目标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三、精读引领环节一:读文知“变”1.快速默读《故乡》,圈点勾画相关句子,体会“我”再次回到故乡,发现发生了哪些变化?2.合作交流填写表格?PPT显示环节二:读人明“变”他们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2)封建礼教和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在她们的精神上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他们麻木、使他们忍气吞声(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时间,以此推导出十年前的辛亥革命,从而让学生回忆相关的历史背景)环节三:“变”中取法学生参照以下格式明确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了,揭示(表现/歌颂)了。
三.佐文印证参照《故乡》,速读《我的叔叔于勒》,完成下图。
PPT展示:背景材料补充本篇文章发表于1883年。
《故乡》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详细内容为《故乡》一文。
该篇文章为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通过描述主人公回故乡的经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社会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儿时伙伴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
2. 学习并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故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故乡》。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对课文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2)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如: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故乡的今昔对比等。
(3)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对比手法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或事物。
6. 小组讨论(1)文章中哪些对比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对比手法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故乡》一、段落大意1. 回忆儿时故乡的美好2. 描述回故乡的所见所闻3. 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二、对比手法1. 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2. 故乡的今昔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场景。
答案示例:我选择了学校的操场作为描写对象。
曾经的操场绿草如茵,同学们在这里欢声笑语;如今,操场已被水泥地取代,同学们在上面匆匆而过。
对比之下,我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和校园生活的变化。
2. 课后反思: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对比手法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后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
该文以作者回乡省亲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与故乡、故人重逢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哀伤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鲁迅先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乡土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鲁迅的图片,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展开想象,花儿还会放飞什么?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学生写的作文片段。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自读课文,要求: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2、抽生分小节读。
3、生评读。
三、细读体悟,感受情感。
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自由读,边读边体悟。
2、学生汇报,交流。
学习第一节(1)、抽读,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齐读,体悟。
(3)、师问: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4)、抽生回答,表演读,评读。
(5)、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归纳: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提问:“渴求”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6)、学生带着感情齐读。
学习第二节(1)、抽生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点评赏析: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
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
)学生再次品读感受。
(3)、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4)、西红柿练习,抽读。
师总结:我们朗读的。
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
学习第三节(1)、指名读。
发散思维: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2)、生齐读这一节。
提问:花儿能让蝴蝶、蜻蜓、蜜蜂等等围绕着它们飞高飞低,一定是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们,这根无形的线是什么呢?生回答学习第四节(1)、指名朗读。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乡》是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其人文主题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在阅读中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能力目标有三个:一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二是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三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这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七八年级小说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更进一步从主观角度,从自我体验出发,理解人物和主题。
学情分析鲁迅作品向来主题丰富,意蕴深刻。
而《故乡》这篇小说,更是被无数人解读过无数次的佳作,甚至日本的国文教材也把《故乡》的教学当作重头戏,设置了十一个大课时。
对于这样一篇小说,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应该去学些什么呢?我们又要引导孩子们从哪些方面去欣赏、感受这篇小说的魅力呢?诚然,“教参”和数不清的“赏析”、“阅读分析”似乎已经提供了重点难点,从教学任务来看,按常规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也不会出大错。
但我认为,真正让孩子愿意读、读进去,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必须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把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这才是小说阅读的真正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积累字词。
2.能够概括故事情节。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5.结合个人体验,思考并表述自己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分析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2.表述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对话阅读预习学案1.自主阅读小说,标上段落序号,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简单圈点批注。
2.根据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自主完成预习内容。
3.小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把需要与老师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以小组为单位交给课代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课文分析: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1840年鸦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二十四至二十六自然段,详细讲述了主人公回到故乡后与闰土、杨二嫂的相遇和对话,通过对比描绘了故乡的变迁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型,提高语文素养。
2. 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人物对话中提炼关键信息,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乡村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二十四至二十六自然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成语,如“蹒跚”、“憔悴”等,帮助学生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故乡的变迁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重点词汇、成语:蹒跚、憔悴、变迁等。
3. 对比手法: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故乡的变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乡变迁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情感变化、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
《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设想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
预习的内容有三点: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②小说是怎样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以“我”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③作者采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4.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导入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
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布置快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积累。
3.与文本对话。
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
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分别为他们写一个小传。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4.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
如杨二嫂的小传(参考示例):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
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十五章《寻觅》,详细内容为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故乡》的主要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培养热爱家乡、关注社会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故乡的短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小说《故乡》,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a.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b. 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变化。
c. 讲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闰土、杨二嫂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内容:a. 作者:鲁迅b. 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c. 人物:闰土、杨二嫂等d. 思念之情:对故乡的怀念与关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概括小说《故乡》的主要情节。
b.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c. 谈谈你对作者思念故乡的理解。
2. 答案:a. 主要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
b. 人物形象分析:略。
c. 理解: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家乡变迁带来的喜悦与忧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
《故乡》教案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所以,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童年的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鲁迅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谷(bǐ)鹁鸪..(bó gū)颧.骨(quán)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暴戾。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链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
在他许多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
《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安排情节,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原因以及复杂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二)深层探究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交流】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张“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乙: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沙地。
但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
(二)人物赏析1.分析闰土的形象(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小组讨论)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的生活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交流点拨】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②见故乡——悲凉③忆故乡——沉重、忧愤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⑥见闰土——兴奋、惊异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
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
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四、拓展延伸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炽热渴望。
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语言的洞察力和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语言品析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我”感觉四面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交流点拨】不矛盾。
“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才感到“悲哀”。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