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老舍小说《月牙儿》摘要: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题,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而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的悲歌,并以此来表现现实的残酷和对宿命的无能为力。
这篇小说同老舍的大多数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少了一些京味和幽默,多了一些压抑和忧伤。
它像一首九曲回肠的叙事长诗。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观察生活,以直接的倾诉和自白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既充满诗意,又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个性解放《月牙儿》这篇小说以散文诗式的语言描写了母女两代为生活所逼,先后沦为暗娼的悲剧。
作者用饱蘸血泪的笔墨,无情地控诉了这个酿成的人间悲剧的罪恶的旧社会!作者以诗样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幕让人垂泪的悲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老舍先生的《月牙儿》的主人主无论外貌,还是心灵都是那么的美,她漂亮、善良、自尊、自强,但是,在那个一个罪恶的社会里,终究没有逃出肉体、精神都被摧残的命运------这样巨大的反差具有极强的悲剧效果。
在悲剧气氛的营造上,老舍除了利用人物的不幸遭遇这一因素外,还运用了独特的技巧进行渲染。
他独具匠心的选用了“月牙儿”这个特定的景物来构造意境。
整篇小说中,月牙儿始终伴随着女主人公,它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化身,命运的象征,同时月牙儿又成为作者顺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来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
用老舍先生本人的话说,就是“以散文诗写小说”。
一、月牙儿的意象月,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学作品中象征心胸莹洁和人生盈缺的自然意象。
在这篇小说里,月牙儿的意象反复出现有十余处之多。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不可缺少的伴侣。
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无奈,使“我”非常压抑。
于是月牙儿便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我”与月牙儿的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以景写情的主题,使“我”在诗画般的意境中低诉苦难记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老舍《月牙儿》的月意象姜淑敏 渤海大学文学院摘 要:《月牙儿》是老舍一篇著名的抒情短篇小说。
月牙儿本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然而在《月牙儿》这篇文章中,老舍借助月牙儿这个独特的意象将主人公的命运与月牙儿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主人公孤苦无依时的伙伴,是其心中一星点的希望,是其不圆满生命的写照,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心境的变化,揭示出城市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月牙儿》;月意象;伙伴;希望之光;残缺生命作者简介:姜淑敏(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渤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40-02“月”历来受到古今文人的青睐,成为他们表达某种情感的重要依托。
在传统意义上,月意象的象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离别相思之情。
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p236]将月与愁思之情的紧密联系,并希望通过月亮来传达给友人。
二、怀念故土之情。
男儿阔别父母妻儿,远在他乡,而月亮又是天下人共赏,其具有唯一性、共享性,自然成为其所要抒发感情的重要依托物之一,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p56]三、寂寞失意之悲,如刘皋“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3,p415]中冷月深宫的凄清画面,自然之月与主观之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月亮就是失宠宫之人的象征,她们被禁足冷宫,寄托韶华流逝的愁怨寂寞之情,再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3,p570]、“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3,p570]中失意之情绪。
当然,月亮还是女性的化身,体现了女性的伤悲。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我国写意文学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
这种古典的审美旨趣也延伸并扩展到古今小说领域。
历来我国都注重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抒情手法,通过一个或一系列意象塑造形成审美意境,借以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
《月牙儿》摘抄我曾在一本书中读到过这样一段摘抄,它来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月牙儿》:在那儿有一个小孩子,叫月牙儿;他一丝不挂地躺在大人们湿热的身旁,黄澄澄的月光照在大地上。
月亮是暗的。
大人们举着个大灯笼在说话。
他们点上烟却被风一吹,一会儿又熄了。
他们抽着烟,他们说话,风一吹,他们都射到夜里的大河里。
这时他们总是说,奇怪啊,我好像有一样东西忘了带,好像有一样东西忘了带……这段摘抄带有浓厚的意境,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它描绘了一个夜晚,一个孩子静静躺在大人们身旁的场景。
这个孩子名叫月牙儿,他赤身裸体地躺在那里,被黄澄澄的月光照耀着。
月亮并不明亮,而大人们举着灯笼在说话。
然而他们却不停地点着烟,而烟花却被风吹熄,仿佛它们最终都落入了夜色中的大河。
大人们在抽烟的时候,总会说他们好像有一样东西忘了带。
这段摘抄给人以沉静、幽美的感觉。
大人们和孩子的对比,使人感受到大人们繁杂而忙碌的生活与孩子的清澈和纯真之间的差距。
孩子赤身裸体,象征着他们内心的素朴和天真,而大人们却忙于琐事,不停地点着烟,却无法真正享受生活的本质和美好。
我把这段摘抄读了又读,深深被它所触动。
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无忧无虑的时光。
与大人们不同,孩子们可以毫不拘束地在夜晚裸泳,享受大自然赋予的自由和快乐。
在月光的照耀下,他们可以尽情玩耍,没有任何拘束。
他们与自然相融合,仿佛他们是大地的一部分,与大自然共享着静谧的夜晚。
人们常说,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那是一个没有烦恼和压力的年代,我们可以尽情地追逐梦想,享受生活的乐趣。
然而,随着成长,我们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复杂而拘谨。
与童年相比,我们开始为这个世界的琐事烦心,开始追逐名利和金钱,开始忘记了一些本真的东西。
这段摘抄深深地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个问题,即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经拥有的纯真和无忧无虑。
大人们在风中点燃的烟花仿佛也是他们对过去的回忆,对于童年时光的追忆。
然而,这些回忆却变得模糊而无法抓住。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探析电影《月牙儿》是一部以清朝末年为背景的历史剧情片,讲述了一位名叫月牙儿的女子在乱世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折磨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为了影片的一大亮点,引起了观众们的深深共鸣和思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电影中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我们不得不提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清朝末年,是一个国家动荡、社会不稳的时期。
国家内外交困,战乱频发,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性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处境。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男权社会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了她们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
女性往往成为战乱时期的牺牲品,遭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命运的三重压力。
在电影中,月牙儿等女性人物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重要成因。
月牙儿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父权至上,女性地位低下。
她在家中从小就受尽了欺凌和虐待,没有受到父母的爱和呵护。
而其他女性人物如月牙儿的母亲、姐姐等,也都身处同样的困境。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女性的自由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常常被迫为家庭利益和男性利益做出牺牲。
这种封建家庭的压迫和束缚,成为了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影中描绘的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也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
男性在这个时代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话语权,女性则成为了男性的附庸和工具。
在电影中,女性们不仅要受受到父亲、兄长的摆布和控制,还要承受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歧视和欺凌。
月牙儿就受到了周围人的冷眼和排斥,因为她是个女孩子,不能胜任男子的工作和责任。
而在社会的各种规范和传统观念下,女性如月牙儿往往难以获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注定会面临悲惨的命运。
电影中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与自身所处的特殊身份和境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月牙儿是一个在乱世中生存的女子,她的特殊身份和境遇让她在这个时代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而其他女性人物如官宦人家的女儿、农村妇女等,也都因为自身的身份和地位而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和打压。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探析电影《月牙儿》是一部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文艺片,该片通过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影片中的女性人物面临着家庭、社会、文化等多重压力,她们的悲惨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因素共同造成的。
本文将就《月牙儿》中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进行探析。
家庭的束缚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月牙儿》中,女性主角月牙儿的命运就受到了家庭的束缚。
她的父亲认为女儿没有读书的必要,所以沉浸在传统的思想里,将月牙儿视为家庭的附属品。
月牙儿的母亲也未能解放自己,对月牙儿的教育也是顺应父亲的意愿。
家庭的传统观念和对女性的束缚,使得月牙儿无法获得自己的命运的掌控权,她的一生也因此备受苦难。
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剥削也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
在《月牙儿》中,女主角月牙儿成为包养男人的情妇,这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社会上对女性的道德规范严格,而对男性的行为却放任不管。
月牙儿被迫陷入这种道德规范的双重标准之下,她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却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尊重。
社会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剥削和束缚,使得女性人物无法有自己的命运掌控权,为她们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经济贫困也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月牙儿》中,女性人物的经济地位都非常低下,她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依靠男性的供养或是自力谋生。
社会对女性的教育和待遇远不如男性,而且女性的就业机会也远远少于男性。
月牙儿的命运就是在这种经济贫困的环境下被击垮的。
她们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很难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在挣扎中艰难求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往往被迫接受命运的安排,无法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未来。
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月牙儿》中,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家庭成员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家庭的男性成员。
而且,传统观念还赋予了男性对女性的专制地位,使得女性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和决策权。
试析老舍《月牙儿》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致力于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平民作家。
由于出身平民,老舍最擅长用他饱蘸血泪的笔墨,为读者塑造一个个形形色色、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小人物”形象,表达普通劳动人民的悲愤、辛酸、向往与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中篇小说《月牙儿》就是老舍展现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下层妇女悲惨命运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自1935年4月在天津《国闻周报》发表不久,老舍便自誉作品“饱满而有分量”。
后来更撰文说此作是一篇成功之作,“没有什么生硬勉强的地方,一下笔就是地方,准确产出调匀之美”。
由此可见老舍对《月牙儿》的喜爱之情。
的确,《月牙儿》是老舍留给我们的一部文学精品,时至今日它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剖析心理深化主题《月牙儿》是老舍用情感与美感编织出的凄美的现实主义童话,它通过描写一对普通的母女为生活所迫相继沦为娼妓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在万恶的旧社会底层妇女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从“我”在狱中再见月牙儿开始,”这月牙儿唤起了“我种种不同的感情”和回忆。
第一次看到这“带着寒气”的月牙儿时,正是父亲病逝, 那时“我”才七岁。
“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
从此“我”和妈妈的生活没有了着落,等待“我们的只有一次次的饥饿”和无助。
无论母亲多么辛苦劳作,“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
在经历了改嫁仍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母亲只好选择了卖身来供“我”读书,此时“我”对母亲是既想“骂”又想“抱”,既想“质问”又想“央告”,既“爱”又“恨”,“我的心就这么忽冷忽热,像冬天的风”。
然而当母亲年老色衰希望“我”帮她卖身挣钱时,我真愿意代她挣钱,“可是那个挣钱方法叫我哆嗦”。
最终“我们”母女选择分手开始各走各路。
母亲走后“我”明白了“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
”好在“我”得到了女校长的同情和帮助,暂时解决了生活问题,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校长的更换,“我”的生活又没了着落。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探析
电影《月牙儿》是一部由著名导演韩三明执导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位女性主角月牙儿在战乱年代中所经历的悲惨命运。
在电影中,月牙儿饰演者用她优秀的演技,真实的表现了一个女性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抉择,她的悲惨命运成因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挤压、家庭关系的困难、自身所受的伤害等多种因素。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些成因。
月牙儿的悲惨命运成因还表现在家庭关系的困难上。
在电影中,月牙儿的家庭关系并不和谐,她与亲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纷争。
特别是在丈夫的出走和孩子的隔离下,她的家庭被彻底地割裂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月牙儿很难找到温暖和支持,她的心灵也变得更加脆弱和孤独。
这些家庭困难成为了她悲惨命运的埋下了伏笔。
月牙儿的悲惨命运成因也来自于自身所受的伤害。
在电影中,月牙儿遭受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伤害,无论是来自丈夫的出走还是来自他人的歧视和侮辱,都让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她在心理上不断地承受着痛苦和折磨,这些不公平的对待也让她在生活中感到更加无助和绝望。
所有这些伤害汇聚在一起,成为了月牙儿悲惨命运的根源。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的挤压、家庭关系的困难、自身所受的伤害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月牙儿在电影中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折磨。
观众通过电影可以感受到这些悲惨命运的成因,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性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所遭受的痛苦和压力。
愿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也关爱周围的每一位女性,让她们都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月牙儿》摘抄
1、一弯新月像一把银打的镰刀,从黑黝黝的山峰上伸了出来。
2、月下的景色也美呀!树叶筛下点点的月光,月亮在溪水中跳动着,月亮好像向它们洒下点点银白色的粉末,这令我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更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境,又如“烟笼寒水月笼沙”般令人陶醉。
3、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
4、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像只玉琢的香蕉嵌在天幕上,漾着碧辉。
5、终于有机会到了月亮湾。
清晨,在朝阳拉出的一片淡红中湖水显得五彩斑斓,我们悄悄地走进月亮湾,好像怕把月亮湾的月亮给吓跑似的。
远远望去,月亮湾在晨雾的笼罩下就像披上了一件华丽的绸衫,轻轻的,柔柔的,好似一位多情的月亮仙子。
6、喔,贪得无厌的心,要我把整个世界从天上摘下来,像摘一个果子似的,把它放在你的一双小小的玫瑰色的手掌上吗?
7、一弯新月宛如一叶小舟,翘着尖尖的船头,在深夜的静湖中划行,给我送来一片情思。
8、十五的月亮很美,好像蒙上一层白纱朦朦胧胧,远远的看月亮像个白玉盘,冰清玉洁,胶洁的月光照在大地上,为大地换上了一件银装,只是不知嫦娥自己独身一人会不会伤心,月亮上。
你如果仔细看,还可以看见一棵桂树,旁边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吴刚。
9、当我做女孩子的时候,我的心的花半年张开,你就像一股花香似的散发出来。
10、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探析电影《月牙儿》是一部展现中国封建社会的电影,该电影中的女性人物都是不幸的,她们的悲惨命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封建思想封建社会中,男女角色定位非常明确,女性地位被压制,男性则占据统治地位。
在《月牙儿》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她们被赋予了被动、依赖、无关紧要的地位。
女性在这个社会中没有自主权,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她们的人生被封建思想带来的束缚所限制。
如月牙儿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但在封建社会的限制下,她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男权社会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权利被放大,女性权利被削弱。
在《月牙儿》中,女性貌似没有任何权利,妇女的处境非常艰难。
女性的家庭角色是一名妻子和母亲,她们必须忍受丈夫和儿子的专制,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和命运,只能被动接受它们所给予的一切。
三、官商勾结官商勾结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之一,官员和商人之间经常有利益关联,他们的合作通常是以妇女为代价。
在《月牙儿》中,月牙儿被官商勾结所害,人生遭受重创。
她被卖给索远山,不仅失去自由,还被强迫干苦力。
即使她已经成为了索家的家奴,却仍然深爱着他的丈夫和孩子,但最终她还是死于家族和封建制度的未解之死。
四、继承制度在封建社会,男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社会制度,这意味着女性不能继承家族财富和地位。
在《月牙儿》中,月牙儿之所以被卖给索远山,是因为她的父亲逝世后,她作为女性无法继承家族的财产,地位下降,只能成为婚姻、家徒四壁的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
总之,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深受穷苦和命运的掌控。
这些因素使得她们的命运非常悲惨,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应该重视女性的平等和自由权利。
月牙儿好段摘抄摘抄一:月牙儿像个弯弯的金钩儿。
小片段:那天傍晚,我抬头看天,就瞧见那月牙儿像个弯弯的金钩儿,挂在天边。
我就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你看那月牙儿,多像个金钩啊,是不是能把星星都钓下来呢?”小伙伴乐了,说:“你可真能想,要是真能钓星星,那得多好玩儿。
”我觉得月牙儿这个金钩儿啊,就像老天爷给夜空准备的小挂钩,挂着美梦呢。
在我眼里,月牙儿就这么神奇,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摘抄二:月牙儿弯弯,微弱的光洒在地上。
小片段:晚上我一个人走在小路上,月牙儿弯弯的,那微弱的光洒在地上。
我心里有点害怕,就小声嘀咕:“月牙儿啊,你就这么点光,能陪我走这黑路吗?”这时候一只小猫从草丛里窜出来,把我吓一跳。
我又想,月牙儿虽然光弱,可好歹给这黑暗的世界一点光明。
就像在困难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也能给人力量。
所以说,月牙儿这微弱的光也是很珍贵的。
摘抄三:月牙儿在薄云里穿梭。
小片段:我躺在院子里的躺椅上看天,月牙儿在薄云里穿梭,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在捉迷藏。
我喊奶奶也来看,奶奶说:“这月牙儿可机灵呢。
”我就说:“是啊,奶奶,它在云里钻来钻去,是不是云是它的游乐场呀?”奶奶笑着说:“你这小脑袋瓜想的真有趣。
”我就想啊,月牙儿在云里穿梭,自由自在的,那是一种多美好的状态,让我特别向往。
摘抄四:月牙儿那淡淡的轮廓。
小片段:清晨,天还没大亮,月牙儿还没完全消失,那淡淡的轮廓还在天上。
我和爸爸出去晨练,我指着月牙儿说:“爸爸,你看月牙儿的轮廓好淡啊,像一幅没画完的画。
”爸爸说:“这月牙儿就像一天最后的句号,也是新一天开始的前奏。
”我听了觉得好有道理,月牙儿这淡淡的轮廓,好像带着昨天的故事,又孕育着新的一天,真是特别。
摘抄五:月牙儿如一叶扁舟,漂泊在浩瀚的星空中。
小片段:有一次和朋友去露营,晚上我们一起看星星。
我看到月牙儿就说:“你们看,月牙儿如一叶扁舟,漂泊在浩瀚的星空中呢。
”朋友说:“哇,你这个比喻好酷啊。
”我接着说:“要是我们能坐上这扁舟,在星空中遨游,那得多棒啊。
【《月牙儿》内容简介】民国初年,感化院女工宿舍的地铺上,孤零零坐着暗娼韩月容,望着窗外的月牙儿,她思绪万千。
小时候,去世的父亲被人放在一口破棺材里抬走了。
送葬时母亲那一声声惨绝的哭喊,她至今记忆犹新。
以后,母亲给人洗衣服,一闲下来就坐在院子里发愣。
八岁的月容懂事了,母亲当掉家中所有的东西来维持生计。
有一天,一顶大红轿子来接母亲,此后的那段好日子使她终生难忘。
新爸爸供月容母女衣食,还送她去小学校读书,可是,好景不长,新爸爸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了,母女俩一下又陷入衣食无着落的困境。
母亲找不到工作,唐婶来找母亲说事。
一天放学回家,她看见从母亲屋里走出一个猥琐的男人,那狗男人还上前调戏她,月容一气之下搬到学校去住。
过了几个月,母亲来学校找月容,含泪告诉她自己又要嫁人了,月容没有原谅母亲。
月容小学毕业了,当她在社会上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后,才慢慢理解了母亲。
月容没有找到工作,一个叫高俊生的男人主动为她安排住处,陪她散步,还容许一定帮她找个好工作,月容以身相许。
当她发现高俊生是骗子时,只能忍气吞声一走了之。
月容来到春园楼当女招待,一个叫康先生的人用花言巧语想占有她,月容对抗挣脱,但为此而丢掉饭碗。
月容遇到高俊生的妻子,从高妻的话中她悟出了一个道理:体面和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对穷人,填饱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
月容终于走上了与母亲相同的道路,她从各种各样的男人身上拼命地挣钱,然后悄悄地给已经沦为乞丐的母亲送去,后来月容染上花柳病,凄凉地躺在床上等死,母亲闻讯来到她的床前,母女俩抱头痛哭。
新区长上任,要扫清暗门子,然而新区长不是别人,正是调戏过她的康先生。
月容被巡警抓进感化院,她宁愿在阴暗的牢房里永远住下去,因为外面并不比这里好多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牙儿①老舍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
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
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地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
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的,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
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我记得。
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
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
我晓得屋里的惨凄,因为大家说爸爸的病……可是我更感觉自己的悲惨,我冷,饿,没人理我。
我一直立到月牙儿落下去了。
什么也没有了,我不能不哭。
可是我的哭声被妈妈的压下去了;爸,不出声了,面上蒙了块白布。
我要掀开白布,再看看爸,可是我不敢。
屋里只是那么点点地方,都被爸占了去。
妈妈穿上白衣,我的红袄上也罩了个没缝襟边的白袍,我记得,因为我不断地撕扯襟边上的白丝儿。
大家都很忙,嚷嚷的声儿很高,哭得很恸,可是事情并不多,也似乎不值得嚷;爸爸被装入那么一个四块薄板的棺材里,到处都是缝子。
然后,五六个人把他抬了走。
妈和我在后边哭。
我记得爸,记得爸的木匣。
那个木匣结束了爸的一切:每逢我想起爸来,我就想到非打开那个木匣不能见着他。
但是,那木匣是深深地埋在地里,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它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
妈和我还穿着白袍,我又看见了月牙儿。
那是个冷天,妈妈带我出城去看爸的坟。
妈拿着很薄很薄的一摞儿纸。
妈那天对我特别地好,我走不动,她便背我一程,到城门上,她还给我买了一些炒栗子。
什么都是凉的,只有这些栗子是热的,我舍不得吃,用它们热我的手。
月牙儿(老舍中篇小说)—搜狗百科一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
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二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
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
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我记得。
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
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
我晓得屋里的惨凄,因为大家说爸爸的病……可是我更感觉自己的悲惨,我冷,饿,没人理我。
一直的我立到月牙儿落下去。
什么也没有了,我不能不哭。
可是我的哭声被妈妈的压下去;爸,不出声了,面上蒙了块白布。
我要掀开白布,再看看爸,可是我不敢。
屋里只是那么点点地方,都被爸占了去。
妈妈穿上白衣,我的红袄上也罩了个没缝襟边的白袍,我记得,因为不断地撕扯襟边上的白丝儿。
大家都很忙,嚷嚷的声儿很高,哭得很恸,可是事情并不多,也似乎值不得嚷:爸爸就装入那么一个四块薄板的棺材里,到处都是缝子。
然后,五六个人把他抬了走。
妈和我在后边哭。
我记得爸,记得爸的木匣。
那个木匣结束了爸的一切:每逢我想起爸来,我就想到非打开那个木匣不能见着他。
但是,那木匣是深深地埋在地里,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
三妈和我还穿着白袍,我又看见了月牙儿。
那是个冷天,妈妈带我出城去看爸的坟。
妈拿着很薄很薄的一罗儿纸。
妈那天对我特别的好,我走不动便背我一程,到城门上还给我买了一些炒栗子。
什么都是凉的,只有这些栗子是热的;我舍不得吃,用它们热我的手。
走了多远,我记不清了,总该是很远很远吧。
在爸出殡的那天,我似乎没觉得这么远,或者是因为那天人多;这次只是我们娘儿俩,妈不说话,我也懒得出声,什么都是静寂的;那些黄土路静寂得没有头儿。
《⽉⽛⼉》⽼舍(铁栅内'⼀个⼥犯神经质地喊叫着。
)(⾼声地)我不出去,我不出去!…...哼哼,哈哈哈……我不出去!我知道我快死了,既然没有⽐这⾥更好的地⽅,那么死在哪⼉还不是⼀样?(抬起头来,从那个⼩洞⼝看见了⼀线⽉光)啊……⽉⽛⼉,⼜看见你了,我的好朋友!......你们问我为什么总爱看⽉⽛⼉?……是的,看着它,我想起⼀切……当我发现⾃⼰有了病,我⾮常痛苦,我觉得已经不必活下去了。
我穿好了⾐裳,擦上粉,躺在床上等死。
忽然听到门外有很轻的脚步声,我看见⼀双眼睛从门上那块⼩玻璃往屋⾥看。
我起来轻轻开门⼀看,是妈!......啊…··我们母⼥怎么进的屋,哭了多久,我都说不清了,只见妈已经⽼得不像样了,原来是她的掌柜偷偷回⽼家了,没给她留下⼀个钱,她没有办法就到处找我,已经找了半个⽉了,...…哼哼,她找到了⼥⼉,可⼥⼉已经和她过去⼀样,是个暗娼了!哈哈……哦,天哪!这会⼉我才明⽩,我从七岁死了爸爸,⼩学没毕业后爸⼜⾛了。
那时候妈为了养活我,她只得那样!可我当时恨妈,我⾃觉着念过书,想靠⾃⼰做事来养活⾃⼰。
……我也曾相信过⼀个⼈,他的甜⾔蜜语使我⾛⼊梦⾥,醒过来,不过是⼀个梦!我得到的是两顿饭,⼏件⾐服……哼哼,我早就知道,我没有希望,⼀点⼉云彩就能把⽉⽛⼉遮住,我的将来是⿊暗的。
果然,没有多久,我的春梦做到了头。
......(惨笑)......我不后悔,只觉得空虚,⽆依⽆靠……我不想再这样挣饭吃,可是却⼜实在是挣不上饭吃,就连当年妈给⼈家洗臭袜⼦的活⼉都找不到。
哼!⼥⼈,就得承认⾃⼰是⼥⼈!…现在轮到我养活妈了,我也得像她那样,原来⼥⼉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阵痛苦的惨笑)我的妈就是我的影⼦,我最多不过和她⼀样,卖了⼀辈⼦⾁,剩下的只是满头的⽩发和抽皱的⿊⽪,这就是⽣命。
......(抽泣地)我并不是怕死得痛苦,我的痛苦早已胜过了死。
我爱活着,可是不应当这样活着啊!……我并不愿意死,我还不到⼆⼗岁呀!(凄凉地哀哭起来)。
老舍先生以带着寒气的月牙儿为抒情线索,通过主人公对这一钩儿浅金的不同感受,谱写了这一首天上人间共同哀怨的悲剧抒情诗。
月牙儿在我国文坛上似乎早已被确认为伤感的艺术形象,因为它屡屡以这种身份被文人请进他们的作品的画镜中。
本文的月牙儿无疑也是作品的一个重要部分,老舍先生赋予它多种功能,是作品灵气所在。
那高悬空中“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这本是自然之物的月牙儿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情感,成为主人公孤寂时的唯一伴侣和对黑暗残酷的社会批判与控诉的代言人,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位重要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物。
在主人公的童年时代,月牙儿给她带来了些许安慰。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此时的小主人公才七岁,就算其并不懂得丧父的巨大悲哀,但是她“更感觉自己的悲惨”,因为冷饿,没人理而感觉到这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这正是其心灵的写照。
当妈妈整天在给人家洗衣服时,“我”便越爱这个月牙儿,因为看着它,“使我心中痛快一点”。
每当她孤寂时,她便去看月牙,这月牙儿始终陪伴着她,给可怜不幸的她带去了许多的安慰。
月牙儿陪伴着她不断地成长,少年主人公在新爸爸和妈妈都走了,只剩下无依倚无靠的自己时,她的伙伴——月牙儿又出现了,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
此时的月牙儿同样是主人公形象的写照,虽然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是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然而未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的”。
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黑暗社会吞噬的命运,坠入风尘。
小说的结尾,正当她要收拾心情准备嫁人的时候,却被送进了监狱。
此时,在她生命遭受到如此践踏与挫折后,她意识到“世界比这儿强不了许多”,于是她愿意在此了却一生。
在这时,在这监狱里她又见到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自始自终,月牙儿的形象一直是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老舍月牙儿主要内容
《月牙儿》是老舍于 1935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旧社会母女二人先后被迫沦为暗娼的故事。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与母亲两代人的经历,展现了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主人公“我”从小失去父亲,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
然而,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改嫁,“我”则被送去上学。
在学校里,“我”受尽了冷眼和欺负,最终因无法忍受而选择离家出走。
在社会上,“我”经历了种种磨难,先是被人诱骗,后来又被迫沦为暗娼。
与此同时,母亲的境遇也十分悲惨。
她改嫁后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经常遭受丈夫的殴打和虐待。
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做起了暗娼,但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后来,母亲因为年老色衰而被抛弃,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通过描写母女二人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底层人民的无奈和悲惨命运。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求论文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凉意境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
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
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
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
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
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是“我”在三四年后再一次见到的月牙。
因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尽管她还不大懂这些事,但已是“要在小学毕业”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妈。
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这种无倚无靠的情况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觉到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
”月牙儿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
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
“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
”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毕业后她只能自己挣饭吃了,她怀着希望四处奔波,然而没有事情给她做。
“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虽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没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终于她认识到“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残酷的现实已把她纯净的心灵无情地涂上了污点,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软光轻轻送到柳枝上”,并感到“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于是善良、单纯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爱的迷梦,她从“他的笑”“他的头发”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没了自己,而当月牙儿忽然被云遮住时,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将崩溃了,然而此时的她还善良,还有同情心,直到为了别人,她又没饭吃了。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
果然,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终残酷的现实使她彻底绝望了,尤其是她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
妈的失而又归无疑给她的心灵以更沉重的打击,她从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我至好不过将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是无情的现实使她“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而堕落下去,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
然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到了监狱里。
此时在心灵经历了长期的摧残后,她深刻地认识到“狱里是个好地方,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于是她甘愿在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
纵观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
总之,全文“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
首先用月牙儿为题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那么一小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频繁出现暗示着主人公虽屡遭不幸的打击,但其生命还有希望存在,尽管那希望渺茫的象月牙的微光;而后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现却暗示了主人公已被黑暗的社会吞没了。
至此,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便诞生了。
浅谈“月牙儿”意象巧妙之处“月牙儿”之美月牙儿是老舍的第一篇散文诗性小说,也是老舍的转型之作。
老舍曾说过:“撇开《月牙儿》不谈”,我的全部小说就失掉了形式的精美。
“小说以第一人称手法,诗般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坚韧的女孩一步步堕入风尘的悲剧故事。
“《月牙儿》的文字清新,流畅,但内中却包含着作者的痛楚与激愤……月牙儿,是诗悲剧。
老设计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写景的优秀传统,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一种真正的民族化了的艺术美。
《月牙儿》是景人结合既体现天人合一创作方法的一个范例。
从这一例子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舍对作品中的风景的描写种师道如何的程度。
他的用图像来感诉的创作思想,使他明确的确定:风景不仅是作为人物的陪衬,而它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
”①对“月牙儿”这个全文中的重要意象的描述也是很美的,对月牙儿的描写给人一种清清冷冷的感觉,“为小说的实话风格和情感色彩定下了一种基调。
”③“月牙儿”在文中的作用及其象征意义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月牙儿”这个贯穿全文的意象与当时的语境贴合的天衣无缝:“我坐在她旁边,看着月牙,蝙蝠专会在那条光儿底下穿过来穿过去,向银线上穿着个大菱角,极快的又掉到暗处去了。
”——弯弯的月牙儿好似一根银丝,穿在其上的大菱角迅速地坠入了深不可测的黑暗。
此时主角还和妈妈在一起相依为命,前途未卜,但月牙儿就像是主人公注定的命运之路,颤颤巍巍的斜指向绝望的未来。
而蝙蝠就像是主角,就算会飞,仍逃离不了身上的“黑”。
“月牙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轿子进了个小巷。
”——在妈妈结婚的那一天,天上的月牙在主角眼中仿佛是老天对她合上了双眼,她那时如此的年幼,对未来的生活有一种恐惧,害怕被抛弃,反映了主角心中孤苦、绝望、恐慌的心情。
“那一点点光,那一点寒气,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像块玉似的,有时候想起来仿佛能用手摸到似的。
”——新爸待主角和妈妈很好,主角在过着梦寐以求的稳定生活的同时,心中又不忘曾经的那些不幸,只是时间冲淡了这种悲凉,让冰似的月牙儿终是化为了一块玉,暗喻了主角心中永不会逝去的那一点不安,凉凉的咯在心尖。
“我心中的苦楚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
”此处主角心中的孤苦,惧怕着注定沦为暗娼的遭遇,但又无以为生的黯淡未来都显露无疑。
暗喻的手法神形兼备而形象。
“他的笑唇在我的脸上,从他的头发上我看着那也在微笑的月牙儿。
”文章看似一转阴暗的基调,忽而充满了恋爱的甜蜜幸福的氛围。
一直作为“我”悲苦命运象征的月牙儿也以拟人变得生动起来;可事实上,月牙儿这个意象没变,就如同前文“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的伏笔,“我”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未来的命运。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
”照应了前文,更给人凄凉绝望之感。
从以上摘录中可以看出,月牙儿是主人公唯一的伴侣,是她心中最纯洁的象征,以至于她在担忧自己的未来时都不敢于看一眼月牙儿。
这一点使得本文更显得冷清。
同时,主角又以“月牙儿”将自己的情绪具象化,“老舍不但用它写孤寂悲凉的心情,而且可以借写月牙儿表现出爱的要求引起内心骚动,甚至含蓄地写她被诱骗失身时那种不宜直说的感情和过程等等。
”“月牙儿”与主角命运的共通性“月牙儿的总是残损的形象好似她的命运;月牙儿是微弱的,像那主人公的虽然挣扎却又无力;月牙儿是孤单的,像她那样可怜而无助;月牙儿的周遭是暗夜,时时会被吞没,像她的处境;月牙儿是伤感的,像她的心情;然而月牙儿永远是洁白的,那是象征着她的心灵。
”②月牙儿终究要隐没在黑暗之中,主角沦为暗娼的悲剧命运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如同黑夜的“大监狱”,“月牙儿”拼命用自己微弱的光芒反抗被吞噬,却还是坠入了永夜。
“月牙儿”与当时社会现状的关联由月牙儿和主角命运的共通性再进行延伸,可看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暗娼如同“月牙儿”一样的生活现状。
老舍的其他作品如《微神》、《骆驼祥子》等也提到了暗娼,无不表达了老舍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的同情、理解,而不是蔑视。
“只要有贫富差距,有过剩人口,又失业下岗,就可能出现妓女这样一种社会恶疾。
”④这个社会就是同无边的暗夜一般的“大监狱”,暗娼们都曾是月牙儿一样纯洁的少女,最终又无法逃离她们的命运。
“作家老舍正是通过者试图挣扎而无法避免沉沦的悲剧情节,展现了人间最为悲惨的生命形式,向黑暗现实提出血泪的控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人们,旧社会比牢狱“强不了许多”。
”⑤少女一边不可控制的堕落,一边在内心深处挣扎着不甘,正是这个社会上无数沦为妓女的少女的写照。
月牙儿的光芒一点一点的惨淡下去,最终被吞噬,也就变成了主人公遇到的那些被她鄙视的风尘女子了。
这种不可避免的沉沦也是《月牙儿》的美之所在,这是悲剧的美,悲剧把美好的事物撕毁了给人看,可是老舍的笔下这种堕落的过程又是一种另类的黑暗的美。
欣赏过了这篇文章,不禁引发读者深思:妓女身为社会最底层的一类人,却也有着她们的苦楚与无可奈何,在轻视她们之前,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当时社会的不公。
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是老舍三十年代的优秀代表作,它标志著老舍小说的成熟,也是老舍小说的最高峰,是五四以来小说中颇受读者喜爱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长篇之—。
小说的主人翁——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的破了产的青年农民,20一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阔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