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形状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c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 sincos ,cos sin ,tan cot 222222A B C A B C A B C +++=== 4、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 R C===A B .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化边为角: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A +B +A B . 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7、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2R 2sinAsinBsinC=R abc 4=2)(c b a r ++=))()((c p b p a p p ---8、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9、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cos 2a b c C ab+-=. 10、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
专题17 判定三角形形状的十种常用方法【专题综述】三角形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当我们得到了它们的边(或角)之间的关系或最大角的度数时,就能据此判定三角形的形状.这也是考试中的常考题型,本文就判定三角形形状的常用方法归纳介绍如下,供参考.【方法解读】一、利用因式分解例1 在△A 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2+2ab=c2+2bc,试判定△ABC的形状。
解:∵a2+2ab=c2+2bc,a2-c2+2ab-2bc=0,即(a-c)(a+c)+2b(a-c)=0,∴(a-c)(a+c+2b)=0.∵a+c+2b≠0,,∴a-c=0,即a=c,故△ABC是等腰三角形.【解读】已知等式左边分解因式后,利用两数相乘积为0两因式中至少有一个为0得到a=c,即可确定出三角形形状,此题考查了三角形边的牲与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2017秋•分宜县校级月考)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a2﹣b2+ac﹣bc=0,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分析】已知等式左边分解因式后,利用两数相乘积为0两因式中至少有一个为0得到a=b,即可确定出三角形形状.二、利用配方法例2 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a4+b4+c4=a2b2+b2c2+c2a2,试判定三角形的形状.解:将a4+b4+c4=a2b2+b2c2+c2a2变形为:2a4+2b4+2c4-2a2b2-2b2C2-2c2a2=0.配方,得(a2-b2)2+(b2-c2)2+(c2-a2)2=0,a2-b2=b2-c2=c2-a2=0.即a2=b2=c2.又∵a,b,c均为正数,∴a=b=c.故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解读】本题考查了配方法的运用,非负数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断.关键是将已知等式利用配方法变形,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题.【举一反三】(2015春•六合区期末)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a2+b2+c2﹣ab﹣bc﹣ac=0,请你根据此条件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分析】将已知等式利用配方法变形,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题.【举一反三】(2016春•雁塔区校级期末)已知△ABC的三条边a、b、c满足关系|a2﹣b2﹣c2|+=0,那么△ABC的形状为.【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可得a2﹣b2﹣c2=0,b﹣c=0,进而可得a2﹣b2=c2,b=c,从而可得三角形的形状.8.(2016秋•简阳市期中)已知a、b、c是△ABC的三边的长,且满足a2+2b2+c2﹣2b(a+c)=0,试判断此三角形的形状.【分析】把所给的等式能进行因式分解的要因式分解,整理为非负数相加得0的形式,求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9.(2017春•惠民县校级月考)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定△ABC的形状.【分析】首先把等式的左右两边分解因式,再考虑等式成立的条件,从而判断△ABC的形状.解:∵a2c2﹣b2c2=a4﹣b4,∴a4﹣b4﹣a2c2+b2c2=0,∴(a4﹣b4)﹣(a2c2﹣b2c2)=0,∴(a2+b2)(a2﹣b2)﹣c2(a2﹣b2)=0,∴(a2+b2﹣c2)(a2﹣b2)=0得:a2+b2=c2或a=b,或者a2+b2=c2且a=b,即△ABC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学#科*网。
专题一正余弦定理知识梳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常见的变形有:①::sin :sin :sin a b c A B C =;②sin sin a A b B =,sin sin a A c C =,sin sin b Bc C=;③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A B C A B C++===++;④边化角公式: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⑤角化边公式: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⑥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a b A BA B a b A B A B a b A B <⇔<⇔<⎧⎪=⇔=⇔=⎨⎪>⇔>⇔>⎩;2.解三角形: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两类三角形: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②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剖析:已知两角与一边,用正弦定理,有解时,只有一解。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用正弦定理,可能有两解、一解、或无解,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定理来验证。
3.在△ABC 中常见的公式:(如图)①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ac B bc A===②111222a b c S ah bh ch ===AcbaBCh aAcbaBC③4abcS R=(R 表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④22sin sin sin S R A B C =⑤1()2S r a b c =++(r 表示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⑥海伦公式:S =,其中1()2p a b c =++.4.余弦定理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高考地位】正余弦定理是三角函数中有关三角知识的继续与发展,进一步揭示了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其边角转换功能在求解三角形及判断三角形形状时有着重要应用. 在高考各种题型均有出现如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试题难度属中档题. 【方法点评】类型一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使用情景:已知边与三角函数之间的等式关系解题模板:第一步 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等式全部转化为都是角或都是边的等式;第二步 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或者边与边之间的等式关系得出所求的三角形的形状; 第三步 得出结论.例1在ABC ∆中,已知cos cos a B b A =,那么ABC ∆一定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答案】A考点:正弦定理.【点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将等式两边的边运用正弦定理全部转化为正弦角的形式,使得式子只有三角形式;二是运用余弦定理将右边的cos B 化为边的形式,使得等式只有边与边之间的等式关系.【变式演练1】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若,则ABC ∆为. A .钝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 定理,那么A B C cos sin sin =,根据π=++C B A ,所以()B A C +=sin sin ,所以()A B B A cos sin sin <+,整理为:0cos sin <B A ,三角形中0sin >A ,所以0cos <B ,考点:1.正弦定理;2.解斜三角形.【变式演练2】在C ∆AB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且a ,b ,c 成等比数列,则C ∆AB 一定是( )A .不等边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 【答案】D考点:1.等比数列;2.解三角形.类型二 解三角形中的边和角使用情景:三角形中解题模板:第一步 直接运用正弦或余弦定理通常使用的条件判断是运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第二步 利用相应的正弦、余弦定理的计算公式即可得出所求的结论.例2、 设ABC ∆的内角A , B ,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 b , c ,若则A =( )【答案】C【解析】第一步,直接运用正弦或余弦定理通常使用的条件判断是运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根据正弦定理第二步,利用相应的正弦、余弦定理的计算公式即可得出所求的结论:a b <,则A 为锐角,则,选C.考点:正弦定理.【点评】正弦定理主要解决两类三角问题:其一是已知二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求其中一角的情况;其二是已知一边及其一对角求另一边的情况.【变式演练3】已知△ABC 中,a x =,2b =,45B =︒,若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2x > B .2x <【答案】C 【解析】考点: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变式演练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为,,a b c ,若,则角B 为( )A【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余弦定理,又(0,)B π∈,A .考点:余弦定理.【变式演练5】在ABC ∆中,,则cos C =( )A 【答案】D 【解析】考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类型三 解决与面积有关问题使用情景:三角形中解题模板:第一步 主要利用正、余弦定理求出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如角与边;第二步 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其面积.例3 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解析】第一步,主要利用正、余弦定理求出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如角与边:,所以30C =︒,所以60,90A B =︒=︒. ,所以2b c =,又,所以2c =,第二步,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其面积:考点:正弦定理.【方法点睛】解三角形问题,多为边和角的求值问题,其基本步骤是:(1)确定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所求,在图形中标出来,然后确定转化的方向;(2)根据条件和所求合理选择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使边化角或角化边;(3)求解.【变式演练6】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如果a ,b ,c 成等差数列,30B =︒,△ABC 的面积为则b 为( )AC 【答案】B 【解析】考点:1.余弦定理;2.面积公式.【变式演练7】顶点在单位圆上的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522=+c b ,,则ABC S ∆=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和正弦定理可得(r 为△ABC 外接圆半径1),∵a 2=b 2+c 2-2bccosA ,代入数据可得3=4±bc,解得bc=2,∴S △考点: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变式演练8】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1)求c 及ABC ∆的面积S ; (2)求()C A +2sin .【答案】(1(2【高考再现】1.【2017全国I 卷文,11】△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sin (sin cos )0B A C C +-=,a =2,c C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sin()sin (sin cos )0A C A C C ++-=得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0A C A C A C A C ++-=,B . 【考点】解三角形【名师点睛】在解有关三角形的题目时,要有意识地考虑用哪个定理更合适,或是两个定理都要用,要抓住能够利用某个定理的信息.一般地,如果式子中含有角的余弦或边的二次式时,要考虑用余弦定理;如果式子中含有角的正弦或边的一次式时,则考虑用正弦定理;以上特征都不明显时,则要考虑两个定理都有可能用到.2.【2017山东,理9】在C ∆AB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AB 为锐角三角形,且满足()sin 12cos C 2sin cos C cos sin C B +=A +A ,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A )2a b = (B )2b a = (C )2A =B (D )2B =A 【答案】A【考点】1.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2.正弦定理.【名师点睛】本题较为容易,关键是要利用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进行恒等变形. 首先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转化为含有A ,B ,C 的式子,用正弦定理将角转化为边,得到2a b =.解答三角形中的问题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经常用到的一个隐含条件,不容忽视.3. 【2018年全国卷Ⅲ理数高考试题】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若的面积为,则A .B .C .D . 【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面积公式和余弦定理进行计算可得。
判定三角形形状的十种常用方法三角形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当我们得到了它们的边(或角)之间的关系或最大角的度数时,就能据此判定三s角形的形状.本文就判定三角形形状的常用方法归纳介绍如下,供参考.一、利用因式分解例1 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2+2ab=c2+2bc,试判定△ABC的形状,解∵a2+2ab=c2+2bc,a2-c2+2ab-2bc=0,即(a-c)(a+c)+2b(a-c)=0,∴(a-c)(a+c+2b)=0.∵a+c+2b≠0,,∴a-c=0,即a=c,故△ABC是等腰三角形.二、利用配方法例2 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a4+b4+c4=a2b2+b2c2+c2a2,试判定三角形的形状.解将a4+b4+c4=a2b2+b2c2+c2a2变形为:2a4+2b4+2c4-2a2b2-2b2C2-2c2a2=0.配方,得(a2-b2)2+(b2-c2)2+(c2-a2)2=0,a2-b2=b2-c2=c2-a2=0.即a2=b2=c2.又∵a,b,c均为正数,∴a=b=c.故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三、利用根的判别式例3 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方程(a2+b2+c2)x2-(a+b+c)x+34=0有实根,试判定△ABC的形状.解据题意,有△=[-(a+b+c)]2-4(a2+b2+c2)×3 4=a2+b2+c2+2ab+2bc+2ac-3a2-3b2-3c2=-[(a-b)2+(b-c)2+(a-c)2]≥0,∴(a-b)2+(b-c)2+(a-c)2≤0.又∵(a-b)2+(b-c)2+(a-c)2≥0,∴(a-b)2+(b-c)2+(a-c)2=0.∴a=b,b=c,a=c,从而a=b=c,故△ABC是等边三角形.四、利用构造方程例4 已知k>1,b=2k,a+c=2k2,ac=k4-1,试判定以a、b、c为边的三角形形状,解由a+c=2k2,ac=k4-1,可知a、c是方程x2-2k2x+k4-1=0的两个根.解得x1=k2+1,x2=k2-1,∴a=k2+1,c=k2-1,或a=k2-1,c=k2+1.∵(k2-1)2+(2k)2=(k2+1)2,∴b2+c2=a2,或a2+b2=c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五、利用公共根例5 设a、b、c是△ABC的三边长,方程x2+2ax+b2=0与x2+2cx-b2=0有一个相同的根,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证明设两个方程的相同根(公共根)为a,则a2+2aα+b2=0①,α2+2cα-b2=0②.①-②,得2(a-c) α=-2b2,即(c-a) α=b2.当a=c时,b=0不合题意,舍去;当a ≠c 时,α=2bc a .将其代入①、②,得2222b ba c a c a +b 2=0.化简,得b 2+c 2=a 2,所以△ABC 是以∠A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六、利用韦达定理例6 如果方程x 2-xbcos A +acosB =0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试判定△ABC 的形状.解在△ABC 中,作CD ⊥AB 于D ,在△ADC 中,AD =bcos A ,在△CDB 中,BD =acosB ,由韦达定理,得x 1+x 2=bcos A ,x 1·x 2=acos B .∴bcos A =acosB ,即AD =BD .又∵CD ⊥AB ,∴△ABC 为等腰三角形,七、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例7 已知△ABC 中,若h a +h b +h c =9r ,其中h a 、h b 、h c 为三边上的高,r 为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试判定△ABC 的形状.解设△ABC 面积为S,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解三角形方法与技巧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在平面几何中,三角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形。
解三角形就是通过已知的三角形的一些元素(如边、角),求出其他未知元素的过程。
三角形中的基本元素包括三个角(通常用 A、B、C 表示)和三条边(通常用 a、b、c 表示)。
解三角形的主要依据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A + B + C = 180°)以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二、正弦定理正弦定理的表达式为:\(\frac{a}{\sin A} =\frac{b}{\sin B} =\frac{c}{\sin C}\)。
正弦定理可以用于以下两种情况:1、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例如:在三角形 ABC 中,已知角 A = 30°,角 B = 45°,边 c =10,求边 a 和边 b。
首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 C = 180° 30° 45°= 105°。
然后,利用正弦定理\(\frac{a}{\sin A} =\frac{c}{\sin C}\),可得\(a =\frac{c\sin A}{\sin C} =\frac{10\times\sin 30°}{\sin 105°}\)。
同样,\(\frac{b}{\sin B} =\frac{c}{\sin C}\),\(b =\frac{c\sin B}{\sin C} =\frac{10\times\sin 45°}{\sin 105°}\)。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其他边。
例如:在三角形 ABC 中,已知边 a = 6,边 b = 8,角 A = 30°,求角 B。
由正弦定理\(\frac{a}{\sin A} =\frac{b}{\sin B}\),可得\(\sin B =\frac{b\sin A}{a} =\frac{8\times\sin 30°}{6} =\frac{2}{3}\)。
中考数学解直角三角形一、定义: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分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与原三角形相似,另一个与原三角形轴对称。
二、解直角三角形的步骤: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90°,所以只要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2、已知直角边a和斜边c,求另一条直角边b:公式: a2 + b2 = c2或 b = √c2 – a2 (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运算)。
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α和斜边c,求另一直角边b:公式: sinα = a / c或 a = c × sinα,求b: tanα = a / b 或 b = a / tanα。
4、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①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条中线的二分之一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中考题在平面几何中,解直角三角形是中考必考知识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解直角三角形在中考中的常见题型和解法。
一、锐角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掌握程度。
一般题型为:已知一个锐角,求其它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题:在Rt△ABC中,∠C=90°,BC=3,AC=4,则sinA=____,cosA=____,tanA=____。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AB=5,再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得答案。
二、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是解直角三角形中最重要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
一般题型为:已知一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边长或一个边长和另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未知边的长度。
例题:在Rt△ABC中,∠C=90°,BC=3,sinA=0.6,求AC的长。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得∠B的三角函数值,再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AC的长。
正余弦定理的专项题型题型1: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两种途径:(1)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边边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内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A +B +C =π这个结论. 例1.在中,a,b,c 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如果2222()sin()()sin()a b A B a b A B +-=-+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例2.在△ABC 中,已知22tan tan a B b A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形状。
【同类型强化】1.在∆ABC 中,若B b A a cos cos =,试判断∆ABC 的形状【同类型强化】2.(2010上海文数)若ABC ∆的三个内角满足sin :sin :sin 5:11:13A B C =,则ABC∆(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B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D .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同类型强化】3.△ABC 中,2sinAcosB=sinC ,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 ) (A)等腰△ (B) 等腰或者直角△ (C)等腰直角△ (D)直角△题型2:利用正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一般由三个条件确定,比如已知三边a ,b ,c ,或两边a ,b 及夹角C ,可以将a ,b ,c 或a ,b ,C 作为解三角形的基本要素,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等利用解方程组等手段进行求解,必要时可考虑作辅助线,将所给条件置于同一三角形中.例3.在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且满足(1)求△ABC 的面积;(2)若c =1,求a 的值.例4.(2010·辽宁营口检测)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3sin A -cos A =0,cos B =45,b =2 3.(1)求sin C 的值;(2)求△ABC 的面积.例5.(2009·安徽)在△ABC 中,sin(C -A )=1,sin B = 13. (1)求sin A 的值;(2)设AC = 6,求△ABC 的面积.【同类型强化】1. 在ABC △中,已知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边72c =,且tan tan 3tan tan 3A B A B +=⋅-,又ABC △的面积为332,求a b +的值.【同类型强化】2. 在锐角三角形中,边a 、b 是方程22320x x -+=的两根,角A 、B 满足()2sin 30A B +-=,求角C 的度数,边c 的长度及ABC △的面积.【同类型强化】3.(2009湖北卷文)(本小题满分12分) 在锐角△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且A c a sin 23=(Ⅰ)确定角C 的大小(Ⅱ)若c =7,且△ABC 的面积为233,求a+b 的值。
解三角形一.正弦定理:A a sin =B b sin =C csin =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正弦定理的如下变形常在解题中用到1.(1) a=2RsinA(2) b=2RsinB(3) c=2RsinC2.(1) sinA=a/2R(2) sinB=b/2R(3) sinC=c/2R3.a :b :c=sinA :sinB:sinC适用类型(1)AAS(2)SSA二.余弦定理:1. a^2 = b^2 + c^2 - 2·b ·c ·cosA2. b^2 = a^2 + c^2 - 2·a ·c ·cosB3. c^2 = a^2 + b^2 - 2·a ·b ·cosC余弦定理的如下变形常在解题中用到1. cosC = (a^2 + b^2 - c^2) / (2·a ·b)2. cosB = (a^2 + c^2 - b^2) / (2·a ·c)3. cosA = (c^2 + b^2 - a^2) / (2·b ·c )适用类型1.SSA2.SAS3.SSS三.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面积公式S △ABC =21absinC=21bcsinA=21acsinB(常用类型: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判断解的个数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有两种途径:(1)将已知的条件统一化成边的关系,用代数求和法求解(2)将已知的条件统一化成角的关系,用三角函数法求解三.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测量中相关的名称术语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以上时,在视线所在的垂直平面内,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叫做仰角。
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以下时,在视线所在的垂直平面内,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叫俯角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测距离的应用测高的应用(一)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例1已知在△ABC中,c=10,A=45°,C=30°,求a、b和B.∠B=180°-30°-45°=105°a=10sin45°/sin30°=10√2sin105°=sin(60+45)=√2/2(√3/2+1/2)=(√6+√2)/41/sin105=√6-√2b=10sin45°/sin105°=5√2(√6-√2)=10(√3-1)(二)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例2在△ABC中,已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2√3,b =√6,A=45°,求边长C由余弦定理,得b²+c²-2bccosA-a²=06+c²-2√3c-12=0c²-2√3c-6=0根据求根公式,得c=√3±3又c>0所以c=3+√3(三)已知两边及夹角,解三角形例3△ABC中,已知b=3,c=33,B=30°,求角A,角C和边a.解:由余弦定理得∴a2-9a+18=0,得a=3或6当a=3时,A=30°,∴C=120°当a=6时,由正弦定理∴A=90°∴C=60°。
解三角形【高考会这样考】1.考查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2.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3.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任意三角形的方法.4.考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角度、方向、距离及测量问题.基础梳理1.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sin C =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为:(1)a ∶b ∶c =sin A ∶sin B ∶sin C ; (2)a =2R sin_A ,b =2R sin_B ,c =2R sin_C ;(3)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_A ,b 2=a 2+c 2-2ac cos_B ,c 2=a 2+b 2-2ab cos_C .余弦定理可以变形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3.面积公式: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2(a +b +c )·r (R 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 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r .4.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注意解的情况.如已知a ,b ,A ,则A 为锐角 A 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 式 a <b sin A a =b sin Ab sin A <a <b a ≥b a >b a ≤b解的 个数无解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 无解5.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6.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1)).(2)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 (3)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西偏东60°等. (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考向探究题型一 正弦余弦定理运用【例题1】在△ABC 中,已知a=3,b=2,B=45°,求A 、C 和c.【例题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 B cos cos =-ca b2.(1)求角B 的大小;(2)若b=13,a+c=4,求△ABC 的面积.【例题3】 (14分)△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b 2+c 2-a 2+bc=0. (1)求角A 的大小;(2)若a=3,求bc的最大值;(3)求cb Ca--︒)30sin(的值.【变式】1.△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c=2,b=6,B=120°,则a= .2.(1)△ABC中,a=8,B=60°,C=75°,求b;(2)△ABC中,B=30°,b=4,c=8,求C、A、a.3.在△ABC中,A=60°,AB=5,BC=7,则△ABC的面积为 .4.已知△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的面积为S,且2S=(a+b)2-c2,求tanC的值.5.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3b-c)cosA=acosC,则cosA= .6.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b2)tanB=3ac,则角B的值为 .7.在△ABC中,内角A、B、C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b、c.已知c=2,C=3π.(1)若△ABC的面积等于3,求a、b的值;(2)若sinC+sin(B-A)=2sin2A,求△ABC的面积.题型二判断三角形形状【例题】在△ABC中,a、b、c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如果(a2+b2)sin(A-B)=(a2-b2)sin(A+B),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变式】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差数列,且2cos2B-8cosB+5=0,求角B的大小并判断△ABC的形状.题型三测量距离问题【例题】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在这岸定一基线CD,现已测出CD=a和∠ACD=60°,∠BCD=30°,∠BDC=105°,∠ADC=60°,试求AB的长.【变式】如图,A,B,C,D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D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处测得B点和D点的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处测得B点和D点的仰角均为60°,AC=0.1 km.试探究图中B、D间距离与另外哪两点间距离相等,然后求B,D的距离.题型四测量高度问题【例题】如图,山脚下有一小塔AB,在塔底B测得山顶C的仰角为60°,在山顶C测得塔顶A的俯角为45°,已知塔高AB=20 m,求山高CD.【变式】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s,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题型五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综合应用【例题】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B=5,AC=9,∠BCA=30°,∠ADB=45°,求BD的长.【变式】如图,在△ABC中,已知∠B=45°,D是BC边上的一点,AD=10,AC=14,DC=6,求AB的长.巩固训练1.在△ABC 中,若2cosBsinA=sinC,则△ABC 一定是 三角形.2.在△ABC 中,A=120°,AB=5,BC=7,则CB sin sin 的值为 .3.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面积S △ABC =41(b 2+c 2-a 2),则A= .4.在△ABC 中,BC=2,B=3 ,若△ABC 的面积为23,则tanC 为 .5.在△ABC 中,a 2-c 2+b 2=ab,则C= .6.△ABC 中,若a 4+b 4+c 4=2c 2(a 2+b 2),则C= .7.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若a=1,b=7,c=3,则B= .8.某人向正东方向走了x 千米,他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3千米,那么x 的值是 . 9.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 ①△ABC 中,a=7,b=14,A=30°,有两解 ②△ABC 中,a=30,b=25,A=150°,有一解 ③△ABC 中,a=6,b=9,A=45°,有两解 ④△ABC 中,b=9,c=10,B=60°,无解10.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并且a 2=b(b+c). (1)求证:A=2B ;(2)若a=3b,判断△ABC 的形状.11. 在△ABC 中,cosB=-135,cosC=54.(1)求sinA 的值;(2)△ABC 的面积S △ABC =233,求BC 的长.12.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关于x 的方程ax 2-222b c - x-b=0 (a >c >b)的两根之差的平方等于4,△ABC 的面积S=103,c=7. (1)求角C ;(2)求a ,b 的值.13.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b=5,c=7,且4sin 22B A +-cos2C=27.(1)求角C 的大小; (2)求△ABC 的面积.14.(人教A 版教材习题改编)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 ,B 两点的距离为( ).A .50 2 mB .50 3 mC .25 2 m D.2522m15.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A.α>β B.α=β C.α+β=90° D.α+β=180°16.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且AC=BC,则点A在点B的( ).A.北偏东15° B.北偏西15° C.北偏东10° D.北偏西10°17.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A.5海里 B.53海里C.10海里 D.103海里18.海上有A,B,C三个小岛,测得A,B两岛相距10海里,∠BAC=60°,∠ABC=75°,则B,C间的距离是________海里.19.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参考答案例题答案题型一 正弦、余弦定理【例题1】 解 ∵B=45°<90°且asinB <b <a,∴△ABC 有两解.由正弦定理得sinA=b B a sin =245sin 3︒ =23, 则A 为60°或120°.①当A=60°时,C=180°-(A+B)=75°, c=BCb sin sin =︒︒45sin 75sin 2=︒︒+︒45sin )3045sin(2=226+.②当A=120°时,C=180°-(A+B)=15°, c=B C b sin sin =︒︒45sin 15sin 2=︒︒-︒45sin )3045sin(2=226-.故在△ABC 中,A=60°,C=75°,c=226+或 A=120°,C=15°,c=226-. 【例题2】 解(1)由余弦定理知:cosB=ac b c a 2222-+,cosC=ab c b a 2222-+.将上式代入C B cos cos =-ca b+2得:ac b c a 2222-+·2222cb a ab -+=-c a b +2 整理得:a 2+c 2-b 2=-ac∴cosB=acb c a 2222-+=ac ac2- =-21∵B 为三角形的内角,∴B=32π.(2)将b=13,a+c=4,B=32π代入b 2=a 2+c 2-2accosB,得b 2=(a+c)2-2ac-2accosB ∴b 2=16-2ac ⎪⎭⎫ ⎝⎛-211,∴ac=3.∴S △ABC =21acsinB=433. 【例题3】解(1)∵cosA=bc a c b 2222-+=bc bc 2-=-21,又∵A∈(0°,180°),∴A=120°.(2)由a=3,得b 2+c 2=3-bc,又∵b 2+c 2≥2bc(当且仅当c=b 时取等号),∴3-bc≥2bc(当且仅当c=b 时取等号).即当且仅当c=b=1时,bc 取得最大值为1.(3)由正弦定理得:===CcB b A a sin sin sin 2R, ∴CR B R C A R c b C a sin 2sin 2)30sin(sin 2)30sin(--︒=--︒=C B C A sin sin )30sin(sin --︒ =CC C C sin )60sin()sin 23cos 21(23--︒- C C C C sin 23cos 23)sin 43cos 43--==21【变式】1. 22. 解(1)由正弦定理得BbA a sin sin =. ∵B=60°,C=75°,∴A=45°,∴b=︒︒⨯=45sin 60sin 8sin sin A B a =46. (2)由正弦定理得sinC=430sin 8sin ︒=b B c =1. 又∵30°<C <150°,∴C=90°.∴A=180°-(B+C)=60°,a=22b c -=43. 3. 1034. 解 依题意得absinC=a 2+b 2-c 2+2ab,由余弦定理知,a 2+b 2-c 2=2abcosC. 所以,absinC=2ab(1+cosC), 即sinC=2+2cosC,所以2sin2C cos 2C =4cos 22C 化简得:tan 2C=2.从而tanC=2tan 12tan22C C -=-34. 5.336. 3π或32π7. 解 (1)由余弦定理及已知条件,得a 2+b 2-ab=4.又因为△ABC 的面积等于3, 所以21absinC=3,所以ab=4. 联立方程组⎪⎩⎪⎨⎧==-+,4,422ab ab b a 解得⎩⎨⎧==22b a .(2)由题意得sin(B+A)+sin(B-A)=4sinAcosA, 即sinBcosA=2sinAcosA, 当cosA=0时,A=2π,B=6π,a=334,b=332.当cosA≠0时,得sinB=2sinA,由正弦定理得b=2a,联立方程组⎪⎩⎪⎨⎧==-+,2,422a b ab b a 解得⎪⎪⎩⎪⎪⎨⎧==.334332b ,a所以△ABC 的面积S=21absinC=332. 题型二 判断三角形形状【例题】 解方法一 已知等式可化为a 2[sin (A-B )-sin (A+B )]=b 2[-sin (A+B )-sin(A-B)]∴2a 2cosAsinB=2b 2cosBsinA 由正弦定理可知上式可化为:sin 2AcosAsinB=sin 2BcosBsinA∴sinAsinB(sinAcosA -sinBcosB)=0 ∴sin2A=sin2B,由0<2A,2B <2π 得2A=2B 或2A=π-2B, 即A=B 或A=2π-B,∴△ABC 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 同方法一可得2a 2cosAsinB=2b 2sinAcosB 由正、余弦定理,可得a 2b bc a c b 2222-+= b 2a acb c a 2222-+∴a 2(b 2+c 2-a 2)=b 2(a 2+c 2-b 2) 即(a 2-b 2)(a 2+b 2-c 2)=0∴a=b 或a 2+b 2=c 2∴△ABC 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变式】 解 方法一 ∵2cos 2B-8cosB+5=0,∴2(2cos 2B-1)-8cosB+5=0.∴4cos 2B-8cosB+3=0,即(2cosB-1)(2cosB-3)=0.解得cosB=21或cosB=23(舍去).∴cosB=21. ∵0<B <π,∴B=3π. ∵a,b ,c 成等差数列,∴a+c=2b. ∴co sB=acbc a 2222-+=acc a c a 2)2(222+-+=21, 化简得a 2+c 2-2ac=0,解得a=c. 又∵B=3π,∴△ABC 是等边三角形. 方法二 ∵2cos2B -8cosB+5=0,∴2(2cos 2B-1)-8cosB+5=0.∴4cos 2B-8cosB+3=0, 即(2cosB-1)(2cosB-3)=0. 解得cosB=21或cosB=23(舍去).∴cosB=21,∵0<B <π,∴B=3π, ∵a,b,c 成等差数列,∴a+c=2b. 由正弦定理得sinA+sinC=2sinB=2sin 3π=3. ∴sinA+sin ⎪⎭⎫⎝⎛-A 32π=3, ∴sinA+sin A cos 32π-cos A sin 32π=3. 化简得23sinA+23cosA=3,∴sin ⎪⎭⎫ ⎝⎛+6πA =1. ∴A+6π=2π,∴A=3π,∴C=3π,∴△ABC 为等边三角形.题型三 测量距离问题【例题】解 在△ACD 中,已知CD =a ,∠ACD =60°,∠ADC =60°,所以AC =a .∵∠BCD =30°,∠BDC =105°∴∠CBD =45°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C =a sin 105°sin 45°=3+12a . 在△ABC 中,已经求得AC 和BC ,又因为∠ACB =30°,所以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求得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 =AC 2+BC 2-2AC ·BC ·cos 30°=22a . 【变式】解 在△ACD 中,∠DAC =30°,∠ADC =60°-∠DAC =30°,所以CD =AC =0.1 km.又∠BCD =180°-60°-60°=60°,故CB 是△CAD 底边AD 的中垂线,所以BD =BA . 又∵∠ABC =15°在△ABC 中,AB sin ∠BCA =ACsin ∠ABC ,所以AB =AC sin 60°sin 15°=32+620(km),同理,BD =32+620(km).故B 、D 的距离为32+620 km.题型四 测量高度问题【例题】解 如图,设CD =x m , 则AE =x -20 m ,tan 60°=CD BD, ∴BD =CDtan 60°=x 3=33x (m).在△AEC 中,x -20=33x , 解得x =10(3+3) m .故山高CD 为10(3+3) m. 【变式】解 在△BCD 中,∠CBD =π-α-β,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BDC =CDsin ∠CBD ,所以BC =CD sin ∠BDCsin ∠CBD =s ·sin βsin α+β在Rt △ABC 中,AB =BC tan ∠ACB =s tan θsin βsin α+β.题型五 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综合应用 【例题】解 在△ABC 中,AB =5,AC =9,∠BCA =30°.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ACsin ∠ABC ,sin ∠ABC =AC ·sin ∠BCA AB =9sin 30°5=910.∵AD ∥BC ,∴∠BAD =180°-∠ABC , 于是sin ∠BAD =sin ∠ABC =910. 同理,在△ABD 中,AB =5,sin ∠BAD =910,∠ADB =45°,由正弦定理:AB sin ∠BDA =BDsin ∠BAD,解得BD =922.故BD 的长为922.【变式】解 在△ADC 中,AD =10,AC =14,DC =6,由余弦定理得cos ∠ADC =AD 2+DC 2-AC 22AD ·DC=100+36-1962×10×6=-12,∴∠ADC =120°,∴∠ADB =60°.在△ABD 中,AD =10,∠B =45°,∠ADB =60°,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DB =ADsin B,∴AB =AD ·sin ∠ADB sin B =10sin 60°sin 45°=10×3222=5 6巩固训练1. 等腰;2.53;3. 45°;4. 33;5. 60°;6. 45°或135°;7. 65π; 8. 3或23;9. ①③④10.(1)证明 因为a 2=b(b+c),即a 2=b 2+bc, 所以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cosB=ac b c a 2222-+=acbc c 22+=a cb 2+=ab a 22=b a 2=BA sin 2sin , 所以sinA=sin2B,故A=2B. (2)解 因为a=3b,所以ba=3, 由a 2=b(b+c)可得c=2b, cosB=ac b c a 2222-+=22223443bb b b -+=23, 所以B=30°,A=2B=60°,C=90°. 所以△ABC 为直角三角形. 11. 解 (1)由cosB=-135,得sinB=1312, 由cosC=54,得sinC=53. 所以sinA=sin(B+C)=sinBcosC+cosBsinC=6533. (2)由S △ABC =233,得21×AB×AC×sinA=233. 由(1)知sinA=6533,故AB×AC=65.又AC=CB AB sin sin ⨯=1320AB, 故1320AB 2=65,AB=213. 所以BC=C A AB sin sin ⨯=211.12. 解 (1)设x 1、x 2为方程ax 2-222b c -x-b=0的两根,则x 1+x 2=ab c 222-,x 1·x 2=-a b .∴(x 1-x 2)2=(x 1+x 2)2-4x 1x 2=222)(4a b c -+ab4=4. ∴a 2+b 2-c 2=ab.又cosC=abc b a 2222-+=ab ab 2=21,又∵C∈(0°,180°),∴C=60°. (2)S=21absinC=103,∴ab=40 ……① 由余弦定理c 2=a 2+b 2-2abcosC,即c 2=(a+b)2-2ab(1+cos60°). ∴72=(a+b)2-2×40×⎪⎭⎫ ⎝⎛+211.∴a+b=13.又∵a>b ……②∴由①②,得a=8,b=5.13. 解 (1)∵A+B+C=180°,由4sin22B A +-cos2C=27, 得4cos 22C-cos2C=27,∴4·2cos 1C +-(2cos 2C-1)=27,整理,得4cos 2C-4cosC+1=0,解得cosC=21, ∵0°<C <180°,∴C=60°.(2)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cosC,即7=a 2+b 2-ab,∴7=(a+b)2-3ab , 由条件a+b=5,得7=25-3ab,ab=6, ∴S △ABC =21absinC=21×6×23=233. 14.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ACsin B,又∵B =30°∴AB =AC ·sin ∠ACBsin B =50×2212=502(m).答案 A15.解析 根据仰角与俯角的定义易知α=β.答案 B 16.解析 如图.答案 B17.解析 如图所示,依题意有∠BAC =60°,∠BAD =75°,所以∠CAD =∠CDA =15°,从而CD =CA =10(海里),在Rt △ABC 中,得AB =5(海里), 于是这艘船的速度是50.5=10(海里/时). 答案 C18.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BC sin 60°=ABsin 180°-60°-75.解得BC =56(海里).答案 5 619.如图,连接A 1B 2由已知A 2B 2=102,A 1A 2=302×2060=102,∴A 1A 2=A 2B 2.又∠A 1A 2B 2=180°-120°=60°, ∴△A 1A 2B 2是等边三角形,∴A 1B 2=A 1A 2=10 2.由已知,A 1B 1=20, ∠B 1A 1B 2=105°-60°=45°,(8分)在△A 1B 2B 1中,由余弦定理得B 1B 22=A 1B 21+A 1B 22-2A 1B 1·A 1B 2·cos 45°=202+(102)2-2×20×102×22=200, ∴B 1B 2=10 2.因此,乙船的速度为10220×60=302(海里/时).(12分)。
解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题型分类讲解一、 知识点复习 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 2、正弦定理适用情况: 1已知两角及任一边2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需要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 已知a ,b 和A ,求B 时的解的情况:如果B A sin sin ≥,则B 有唯一解;如果1sin sin <<B A ,则B 有两解; 如果1sin =B ,则B 有唯一解;如果1sin >B ,则B 无解. 3、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4、余弦定理适用情况: 1已知两边及夹角;2已知三边. 5、常用的三角形面积公式1高底⨯⨯=∆21ABC S ; 2B ca A bc C ab S ABC sin 21sin 21sin 21===∆两边夹一角.6、三角形中常用结论1,,(a b c b c a a c b +>+>+>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sin sin (ABC A B a b A B ∆>⇔>⇔>在中,即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3在△ABC 中,π=++C B A ,所以C B A sin )sin(=+;C B A cos )cos(-=+;C B A tan )tan(-=+.42sin 2cos ,2cos 2sin C B A C B A =+=+.二、典型例题题型1、计算问题边角互换例1、在ABC ∆中,若7:5:3sin :sin :sin =C B A ,则角C 的度数为 答案:=C 23π 例2、已知∆ABC 中,∠A 60=︒,3a =,则sin sin sin a b cA B C++++=.答案:2例3、在锐角△ABC 中,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且2asinB=b .求角A 的大小; 答案:π3题型2、三角形解的个数例1.在△ABC 中,已知b=40,c=20,C=60。
,则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是 A. 有一解 B. 两解 C. 无解 D.有解但个数不确定 例2.在ABC ∆中,分别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其中有两解的是 A 、7=a ,14=b ,︒=30A ; B 、25=b ,30=c ,︒=150C ; C 、4=b ,5=c ,︒=30B ;D 、6=a ,3=b ,︒=60B ;例3. 在△ABC 中,b sin A <a <b ,则此三角形有 A.一解B .两解C.无解D.不确定例4,在ABC ∆中,a=x, b=2, B=45°,若三角形ABC 有两个解,则x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_.例5.在ABC ∆中有几个?则满足此条件的三角形,45),0(3,a o A b =∠>==λλλ 题型3、判断三角形形状例1 在ABC ∆中,已知2222()sin()()sin()a b A B a b A B +⋅-=-⋅+,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答案: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例2 △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则△ABC 为A.直角三角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例3. △ABC 中,a,b,c 分别为角A,B,C 的对边,若πsin π=πcos π=πcos π,则△ABC 为 A.锐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任意三角形例4. 在ABC ∆中,已知3b =2√3πsin π,且cos π=cos π,角A 是锐角,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例5. 在ABC ∆中,若sin π=2sin πcos π,且sin π2=sin π2+sin π2, 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点拨判断三角形形状问题,一是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边与边之间的关系,通过因式分解等方法化简得到边与边关系式,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角化边二是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角与角之间三角函数的关系,通过三角恒等变形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内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边化角题型4、求范围或最值问题例1、在锐角ABC ∆中,BC=1,B=2A,则ππcos π的值等于______,AC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例2、在ABC ∆中,∠A 60=︒,BC=3,则ABC ∆的两边AC+A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例3、在ABC ∆中,∠B 60=︒,AC=√3,,则AB+2BC 的最大值————————. 例4、在ABC ∆中,∠B 60=︒,AC=√3,则ABC ∆的周长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____.例5、△ABC 中,a,b,c 分别为角A,B,C 的对边,且a cos π+12π=π. 1.求角A 的大小2若a=1,求三角形ABC 的周长l 的取值范围. 题型5、面积问题例1、ABC ∆的一个内角为0201,并且三边构成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则ABC ∆的面积为 答案:15√3例2.设在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是,,a b c ,且b=3,c=1, △ABC 的面积为2,求cosA 与a 的值;例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3a b c B π=,4cos ,35A b ==; Ⅰ求sin C 的值;Ⅱ求ABC ∆的面积.例4:C ∆AB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向量π⃗⃗⃗⃗ =(π,√3π)与π⃗⃗⃗⃗ =(cos π,sin π)平行. I 求A ;II 若7a =,2b =求C ∆AB 的面积例5.在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且满足 1求△ABC 的面积;2若c =1,求a 的值.例6.在锐角△ABC 中,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且2asinB=b .Ⅰ求角A 的大小;Ⅱ若a=6,b+c=8,求△ABC 的面积.例7: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2cos (cos cos ).C a B+b A c =I 求C ;II 若c ABC △=求ABC △的周长. 题型六、边化角,角化边注意点:①换完第一步观察是否可以约分,能约分先约分②怎么区分边化角还是角化边呢 若两边都是正弦首先考虑角化边,若sin,cos 都存在时首先考虑边化角例1:在△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csinA=acosC . Ⅰ求角C 的大小;例2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若3a =2b ,则错误!的值为_____________.例3 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sin A +c sin C -错误!a sin C =b sin B .1求B ;2若A =75°,b =2,求a ,c .例4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cos cos sin A B Ca b c+=. I 证明:sin sin sin A B C =;II 若22265b c a bc +-=,求tan B .例5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已知b +c =2a cos B. I 证明:A =2B ;II 若△ABC 的面积2=4a S ,求角A 的大小.例6ABC ∆的内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 I 若c b a ,,成等差数列,证明:()C A C A +=+sin 2sin sin ; II 若c b a ,,成等比数列,求B cos 的最小值. 题型七、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的综合问题 例1. 在△ABC 中,AC=6, cos π=45 ,π=π4 (1) 求AB 的长(2) 求cos (π−π6)的值变式练习. 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且b sin 2π=πsin π 1,求角C2.若sin (π−π3)=35 ,求sin π的值2. 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且tan π=2 ,tan π=3 1.求角A 的大小 2若c=3,求b 的长.题型八、解三角形与平面向量结合例1. 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且ABC ∆的面积为S, 3ππ⃗⃗⃗⃗⃗⃗⃗⃗⃗ ππ⃗⃗⃗⃗⃗⃗⃗⃗⃗ =2π. 1求sin π的值 2若C=π4 ππ⃗⃗⃗⃗⃗⃗⃗⃗⃗ ππ⃗⃗⃗⃗⃗⃗⃗⃗⃗ =16 求b 的值变式练习1.在锐角ABC ∆中,向量m =(cos (π+π3),sin (π+π3)),π=(cos π,sin π),且π⊥π 1.求A-B 的值2.若cos π=35,ππ=8,求ππ的长2. 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且m =(π−π,π+π),π=(π−π,π),且π∥π 1求B2若b =√13, cos (π+π6)=3√3926,求a.题型九、以平面图形为背景的解三角形问题例1.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a =b (sin π+cos π). 1.求∠ABC2若∠A=π2,D 为三角形ABC 外一点,DB=2, DC=1,求四边形ABCD 面积的最大值;变式练习.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DA ⊥AB, DE=1, EC=√7, EA=2,∠ADC =2π3,且∠CBE, ∠BEC,∠BCE 成等差数列. 1求sin ∠πππ 2 求BE 的长4、如图,在梯形ABCD 中,已知A D∥BC,AD=1,BD=2√10,∠πππ=π4,tan ∠ADC=-2,求: 1CD 的长 2三角形BCD 的面积课时达标训练1、在锐角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1.设ππ⃗⃗⃗⃗⃗⃗⃗⃗⃗ ππ⃗⃗⃗⃗⃗⃗⃗⃗⃗ =ππ⃗⃗⃗⃗⃗⃗⃗⃗⃗ ππ⃗⃗⃗⃗⃗⃗⃗⃗⃗ ,求证三角形ABC 是等腰三角形2.设向量S=(2sin π,−√3),π=(cos 2π ,cos π),且π∥π,sin π=13,求sin (π3−π)的值.2、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已知a>b,a=5,c=6,sin π=35. 1求b 和sin π的值 2求sin (2π+π4)的值3、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a =mb cos π,π为常数. 1若m=2,且cos π=√1010,求cos π的值;2若m=4,求tan (π−π)的最大值.4、如图,在梯形ABCD 中,已知A D∥BC,AD=1,BD=2√10,∠πππ=π4,tan ∠ADC=-2,求: 1CD 的长 2三角形BCD 的面积 5、已知函数fx=√32πππ2π−cos π−121求fx 的最小值,并写出取得最小值时自变量x 的取值集合;2设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且c=√3,π(π)=0,若ππππ=2ππππ,求a,b 的值;6. 在锐角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已知2cosB=2c-b. 1若cosA+C=5√314,求cosC 的值;2若b=5,ππ⃗⃗⃗⃗⃗⃗⃗⃗⃗ ππ⃗⃗⃗⃗⃗⃗⃗⃗⃗ =−5,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 3若O 是三角形ABC 外接圆的圆心,且cos πsin πππ⃗⃗⃗⃗⃗⃗⃗⃗⃗ +cos πsin πππ=πππ⃗⃗⃗⃗⃗⃗⃗⃗⃗ , 求π的值⃗⃗⃗⃗⃗⃗⃗⃗⃗⃗⃗⃗⃗⃗⃗⃗⃗⃗⃗⃗⃗⃗⃗⃗⃗⃗⃗⃗⃗⃗⃗⃗⃗⃗⃗⃗⃗⃗⃗⃗⃗⃗⃗⃗⃗⃗⃗⃗⃗⃗⃗⃗⃗⃗⃗⃗ .解三角形基础练习1、满足︒=45A ,6=c ,2=a 的ABC ∆的个数为m ,则m a 为 .2、已知35,5==b a ,︒=30A ,解三角形;3、在ABC ∆中,已知4=a cm ,x b =cm ,︒=60A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是A 、4>xB 、40≤<xC 、3384≤≤x D 、3384<<x 4、在ABC ∆中,若),(41222c b a S -+=则角=C . 5、设R 是ABC ∆外接圆的半径,且B b a C A R sin )2()sin (sin 222-=-,试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6、在ABC ∆中,D 为边BC 上一点,33=BD ,135sin =B ,53cos =∠ADC ,求AD . 7、在ABC ∆中,已知,,a b c 分别为角C B A ,,的对边,若cos cos a Bb A=,试确定ABC ∆形状;8、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C B A ,,的对边,已知cos 2cos 2cos A C c aB b--=1求sin sin C A;2若1cos ,2,4B b ==求ABC ∆的面积;1、在ABC ∆中,若bc a c b c b a 3))((=-+++,且C B A cos sin 2sin =,则ABC ∆是A 、等边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2、ABC ∆中若面积S=)(41222c b a -+则角=C3、清源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顶有一铁塔AB ,在塔顶A 处测得山下水平面上一点C 的俯角为α,在塔底B 处测得点C 的俯角为β,若铁塔的高为h m ,则清源山的高度为 m ; A 、)sin(cos sin βαβα-hB 、)sin(sin cos βαβα-hC 、)sin(sin sin βαβα-hD 、)sin(cos cos βαβα-h4、ABC ∆的三个内角为A B C 、、,求当A 为何值时,cos 2cos 2B CA ++取得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5、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且满足sin cos c A a C = 1求角C 的大小2cos()4A B π-+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时角B A ,的大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水平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b2=错误!ac,则角B的值为或错误!或错误!2.已知锐角△ABC的面积为3错误!,BC=4,CA=3,则角C的大小为A.75° B.60° C.45°D.30°3.2010·上海高考若△ABC的三个内角满足sin A∶sin B∶sin C=5∶11∶13,则△ABCA.一定是锐角三角形B.一定是直角三角形C.一定是钝角三角形D.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那么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5.2010·湖南高考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若∠C=120°,c=错误!a,则A.a>b B.a<b C.a=b D.a与b大小不能确定二、填空题6.△ABC中,a、b、c分别是角A、B、C所对的边,已知a=错误!,b=3,C=30°,则A=7.2010·山东高考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错误!,b=2,sin B+cos B=错误!,则角A的大小为________.8.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且AB=1,BC=4,则边BC上的中线AD的长为________.三、解答题9.△ABC中,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若a2-c2=2b,且sin B =4cos A sin C,求b.10.在△ABC中,已知a2+b2=c2+ab.1求角C的大小;2又若sin A sin B=错误!,判断△ABC的形状.11.2010·浙江高考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设S为△ABC的面积,且S=错误!a2+b2-c2.1求角C的大小;2求sin A+sin B的最大值.12.2015高考新课标2,理17本题满分12分ABC∆中,D是BC上的点,AD平分BAC∠,ABD∆面积是ADC∆面积的2倍.Ⅰ求sinsinBC∠∠;Ⅱ若1AD=,DC=求BD和AC的长.。
解三角形的必备知识和典型例题及详解一、知识必备: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 中,C =90°,AB =c ,AC =b ,BC =a 。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sin A =cos B =c a ,cos A =sin B =c b ,tan A =ba。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 中,A 、B 、C 为其内角,a 、b 、c 分别表示A 、B 、C 的对边。
(1)三角形内角和:A +B +C =π。
(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R Cc B b A a 2sin sin sin ===(R 为外接圆半径) (3)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a 2=b 2+c 2-2bc cos A ; b 2=c 2+a 2-2ca cos B ; c 2=a 2+b 2-2ab cos C 。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S =21ah a =21bh b =21c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a 、b 、c 上的高); (2)∆S =21ab sin C =21bc sin A =21ac sin B ;4.解三角形:由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的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他未知元素的问题叫做解三角形.广义地,这里所说的元素还可以包括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以及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面积等等.主要类型: (1)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第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第2、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 (2)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第1、已知三边求三角.第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②当0116≈B 时,180()180(40116)24=-+≈-+=C A B ,0sin 20sin2413().sin sin40==≈a C c cm A 点评:应用正弦定理时(1)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题型2:三角形面积例2.在∆ABC 中,sin cos A A +=22,AC =2,3=AB ,求A tan 的值和∆ABC 的面积。
判定三角形形状
1.△ABC 中,222sin sin sin A B C =+,则△ABC 为( A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ABC 中,222sin sin sin A B C =+,且C B A cos sin 2sin =,则△ABC 为(B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3.在△ABC 中,C a b cos =,则三角形为( C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4.在△ABC 中,cos cos b A a B =,则三角形为( C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5.在△ABC 中,B a A b cos cos =,则三角形为( C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6.在△ABC 中,若C B A sin sin cos =,则三角形为( A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7.在△ABC 中,8,7,6===c b a ,则△ABC 是( A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任意三角形
8.在△ABC 中,已知(a +b +c )(a +b -c )=3ab ,且2cos A sin B =sin C ,则三角形为( C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