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7.51 KB
- 文档页数:20
一、方程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数学广角---数与形(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107—P108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以形想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的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经历探索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形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师:观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吗?1+3+5+7=1+3+5+7+9+11+13=1+3+5+7+9+11+13+15+17=1+3+5+7+9+11+ (99)(设计意图:通过快速算出“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探究:1.通过拼摆小正方形,初步感受数与形的联系。
师:说一说,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师:想一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师:议一议,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师:根据这个规律,想一想第7幅图是怎样的?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第9幅图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设计意图:通过拼摆学具,引导学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感受到在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问题。
)2.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可借助学具摆一摆)①1+3+5+7+9+11+13=( )2②1+3+5+7+9+11+13+15+17=( )2③_____1+3+_______________=92④1+3+5+7+5+3+1=⑤1+3+5+7+9+11+13+11+9+7+5+3+1=⑥1+3+7+9+11+13=小结:数形结合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师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三单元教学计划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2.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 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 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 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 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3.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 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 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 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4. 单元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 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 比较大小, 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 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5. 单元课时安排:共9课时。
(1)1――5的认识…………………………4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4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 1课时课题( 1 课时)课题( 2 课时)课题( 3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4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5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6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7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8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9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学生将通过计算器进行数学实验,观察和总结数学规律。
我们将重点研究数字的平方、立方以及因数分解等方面的规律。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数学规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发现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1. 计算器。
2. 数学教材。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操作。
2. 观察和发现: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实验,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
3. 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讨论并总结出数学规律。
4. 应用: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他们的学习,反思他们的思考过程。
板书设计1.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2.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3. 数学规律的观察和发现。
4. 数学规律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更多的数学实验,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
2. 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实验,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帮助他们理解并运用发现的规律。
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数学实验,观察和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源于概念的复杂性、技能的难度或者认知的挑战。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包括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以及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如何开始观察、哪些方面是值得关注的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提取规律感到困惑。
数学开学第一课活动教案作为一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数学开学第一课活动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开学第一课活动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材第一让学生视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当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觅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倒数的意义,掌控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采取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视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进程:一、导入师:上课前啊,老师发觉许多同学是结伴来到的,比如说~你们俩是不是好朋友啊?(请点到名字的两名学生分别表述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师:好朋友是双向的,可以说成“____为好朋友(也能够说____好朋友)教师找一对儿同桌,让他们也说说相互间的关系。
(____为同桌,一起来上数学课)二、揭示倒数的意义师:那今天咱们来学点儿什么呢?1、(课件出示例7)请学生动手找找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2、师:你知道吗?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
(课件展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师请学生提炼一下,然后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3、举例子说清两数之间的关系。
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
(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像刚才我们表述朋友、同桌关系一样。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1课时做个加法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完10以内数的认识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的整理与复习。
目的不仅仅是复习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经历一个独立思考、有序整理的过程,初步发展学生通过归纳和概括来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地整理数学知识,所以教科书非常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整理的全过程,以及学生对整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设计的主情境中,呈现了一组数量不多的散乱的算式卡片作为整理的线索,将分散学习的10以内数的加法知识综合起来,并通过淘气和笑笑的对话,为学生点明了思考的方向,控制了活动的难度,从而使学生感受整理加法表这一学习任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 61. 经历整理加法表的过程,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 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过程:填一填,10的组成。
一、探究10以内数的加法算式的排列规律。
师: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2/ 6师: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并排一排。
小结:第1个加数按照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
师:你能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吗?排一排。
师:有没有更好的总结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我们一起俩看看。
师:下面是淘气做的加法表,你能帮他填完整吗?上面一行是两个加数的和,下面是加法算式。
师: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3:都是10以内数的减法算式。
生1:3+0=,2+1=,1+2=,0+3=。
生2:0+3=,1+2=,2+1=,3+0=。
生1:10+0=,9+1=,8+2=,2+8=,1+9=,0+10=。
生2:0+10=,1+9=,2+8=,8+2=, 9+1=, 10+0=。
生:生1:横着看:从左到右,加号前面的数依次减1,加号后面的数不变,得数依次减1。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比的应用》教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第一单元:期初复习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授课日期 9 月 16 日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二个算式呢?22第三个算式跟上面哪一个算式是类似的?(跟第二个
22.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7根据题意需要用什么运算来求出得数?并列出
(应该用分数除法来做,算式是7)
教师: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
7米?应该怎样计算?试试看。
(表示把7米平均分成7771
777==÷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7段,求每段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计算?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算法来算?(把
7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米?可以看作是求7米的21是多少米?可以用乘法计算。
)
6
生错误的情况。
集体订正
时,让学生把错误的做法说一说。
一般有:
倒数。
(2)把除数改成它的倒数后,没有把除号改成乘号。
教师再补充下列练习:
在○内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教案(序号 16 )
授课日期 9 月 26日
授课日期 9月29 日
授课日期9 月30 日
授课日期 10月8 日
授课日期 10月9 日
授课日期 10 月 10 日。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本单元知识说明: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倒数的认识。
这些知识是分数中的基础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及百分数的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等活动,即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意义和算理。
教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重点是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步骤,提高计算熟练程度。
分数应用题教学时,主要是根据分数应用题的特点,通过对比的方法以及采用微机动画显示线段,师生共同画图、共同分析,从而弄清具体问题下的单位“1”,防止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使学生会解答一个书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①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②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定进行简单计算。
③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④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同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要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学时数:12节机动2节1.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教学内容:教科书l-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l-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