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平均流场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36.84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大气的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都与大气运动有关。
大气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宽的尺度谱,天气学所研究的是那些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大气运动。
对这些运动,可忽略离散的分子特性,可以视大气为连续的流体介质,表征大气状态的物理变量(如气压、密度、温度)在大气这具有单一的值,这些场变量和它们的导数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函数,控制大气运动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本定律可以用场变量作为因变量和空间、时间变量作为自变量的偏微分方程表示。
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配。
§2—1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一、 基本作用力影响大气运动的基本作用力:是指大气与地球或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真实力,它的存在与参考系无关。
1、 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的气块上的净压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当气压分布不均匀时,气块会受到净压力的作用。
P G ∇-=ρ1(1)其中,ρ为气块密度, k zp j y p i x p P∂∂+∂∂+∂∂=∇称为气压梯度力。
P ∇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
气压梯度力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密度成反比。
方向指向P ∇-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
2、 地心引力由牛顿万有引力定理说明,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具有引力:⎪⎭⎫ ⎝⎛-=r r r GMm F g2所以,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引力(地心引力)为:⎪⎭⎫ ⎝⎛-=r r r GM m F g2 设:地球的半径为a(地心到海平面的距离),海拔高度为z,则()()⎪⎭⎫⎝⎛+-=⎪⎭⎫ ⎝⎛+-=r r az a Gm r r z a GM g222*112*01⎪⎭⎫⎝⎛+=a z g 在气象学范围内,z 的值一般为数十公里,而地球半径a 竟达6000多公里,故**g g ≈可作为常数。
地心引力始终是作用于大气的真实的力。
3、 摩擦力大气是一种粘性流体,它同任何实际流体一样都受内摩擦的影响。
拉萨(贡嘎)机场气候特征和对航班运行的影响作者/李积富(运控中心签派室)我公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对高原机场的开辟飞行将会越来越多。
为了更高效地利用高原天气资源,寻找公司高原航班计划的优化编排方案,寻找最优航线选择依据,寻找航班运行监控工作中气象保障的有效手段和择重点,使我们公司飞行高原机场的航班采用更安全,更经济的程序,使运行监控工作执行得更好,对青藏高原天气影响航班情况开展研究,己经显得非常紧迫了。
1、地理位置和地形将征拉萨(贡嘎)机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西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南侧。
周围地形复杂,南北两侧均为高山,山势陡峭,雅鲁藏布江从两山中间穿过,形成东西长约42KM,南北宽约6—9KM的河谷。
河谷东宽西窄,呈葫芦形。
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流经本场北侧,主河道与本场最近处为0.5KM。
雅鲁藏布江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为洪水期,江面宽阔;干季为枯水期,水量较少。
河床裸露部分一般为干燥的沙土覆盖,往往成为浮尘、扬沙的源地。
拉萨(贡嘎)机场位于北纬29°18′,东经90°55′,在拉萨市的真方位209°,45KM处。
机场标高3569.5米。
机场西北方15公里为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西南方向约22KM处为羊卓雍湖,羊卓雍湖是西藏高原南部大型淡水湖泊,面积约678平方公里,蓄水量16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高度约4400米,雨季为丰水期,干季为枯水期。
羊卓雍湖为机场雨季雷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资源。
机场净空条件差,半径50KM范围内有许多山峰,海拔高度多在4500米以上,对飞机起飞、降落影响很大。
跑道东端13.9KM处有一鱼背型小山,高出机场18.5米。
跑道西端15.1KM处有一小山,高出机场520.5米。
2、机场设施和运行限制贡嘎机场为4E级机场,有两条跑道,主跑道为水泥质。
跑道方向为89°和269°,长4KM,宽45米,厚0.32至0.34米。
⼤⽓湍流⼤⽓湍流胡⾮⾃然界中的流体运动存在着⼆种不同的形式:⼀种是层流,看上去平顺、清晰,没有掺混现象,例如靠近燃烧着的⾹烟头附近细细的烟流;另⼀种则显得杂乱⽆章,看上去毫⽆规则,例如烟囱⾥冒出来的滚滚浓烟,这就是湍流,也叫紊流,在⽇⽂⽂献中被叫作“乱流,更容易顾名思义。
相对来说层流却是很少见的。
我们⽣活的地球被⼤⽓所包围,⼴义地讲,整个地球⼤⽓系统都可以看作是处在具有宽⼴尺度湍流运动的状态,因此湍流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价值。
⼤⽓湍流以近地层⼤⽓表现最为突出,风速时强时弱,风向不停摆动,就是湍流运动的具体表现。
⼤⽓湍流造成流场中各部分之间强烈混合,它能使⼤⽓中的动量、热量、⽔汽、污染物等产⽣强烈混合和输送,能对建筑物、飞⾏器等产⽣作⽤和影响,还会使⼤⽓折射性质发⽣变化从⽽导⾄电磁波和声波被散射,湍流是⼀种开放的、三维的、⾮定常的、⾮线性的、并具有相⼲结构的耗散系统,集物理现象的多种难点于⼀⾝。
⾃从1883年Reynolds做了著名的实验以来,⼀百多年⾥⼀直是科学的前沿和挑战性问题之⼀。
历史上,包括von Karman、Kolmogorov、Landau和周培源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对湍流的研究均未获得⼤的成功。
在跨越了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尽管⼈们对湍流发⽣机理和湍流运动规律的了解有了很⼤的进展,湍流研究在⼯程技术上的应⽤也取得了很⼤的成就,但是就其本质上来说,对湍流的认识还很不全⾯,还有很多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
例如:⽬前为⽌,科学家们还给不出湍流的严格科学定义,也没有找到对湍流的解析和定量描述⽅法;尽管知道了控制流体运动的Navier-Storkes⽅程,但是由于该⽅程是强⾮线性、⾼⾃由度的偏微分动⼒系统,因⽽对其解析求解⼏乎是不可能的;Reynolds平均⽅程则遇到“不封闭”困难;湍流模式理论同样也因为对物理机制缺乏理解⽽并不很成功。
总之,湍流仍然是摆在全世界科技⼯作者⾯前的难题。
另一方面,地面的辐合气流(按涡度方程)必有正涡度生成,以适应该处地面降压所需要的流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是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促使了地面气旋的发展。
也可以说,是上下层涡度平流的差异(地面低压中心涡度平流很弱)促使了地面气旋的发展。
我们称它为气压变化的涡度因子。
从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出:气旋发展必然伴有上升运动。
在水汽条件适宜情况下,也必伴有云雨天气。
也可以看出:上升运动在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使流场和气压场趋向于新的地转平衡过程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这是大气中存在着的非常重要的物理过程特点:同样的道理,在高空槽后脊前区,为负涡度平流区,有着与槽前脊后区完全相反的物理过程。
那个地区存在下沉气流,地面高压加强。
问题:请讨论如图3.12所示的温度场位相落后于气压场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对高低系统发展的物理过程。
现在来看看温度平流(我们也称它为热力因子)对高低空气压场变化和流场变化的作用。
我们也来看图3.12中高空槽线上冷平流对槽线发展的作用。
冷平流使气柱温度降低,按静力学原理,等压面之间的厚度必减小,如果地面气压场不变化,则高层等压面必下降,高空槽加深。
这时气压场与流场不适应,在变化的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层产生辐合气流。
这个辐合气流:一方面按涡度方程规律产生正涡度流场,以与高层下降的等压面产生地转适应;另一方面使气柱质量增加,地面加压,这样也使地面气压场与流场也不适应了,在加压场的作用下,近地面层产生辐散气流。
这个辐散气流:一方面按涡度方程规律产生负涡度流场,以与地面的加压场产生地转适应;另一方面使气柱质量因辐散流出,使地面加压程度得以减弱。
在高层辐合,低层辐散区,按质量守恒原理,必有下沉运动。
而下沉运动又会绝热增温,部分抵消了冷平流的作用。
使高层减压不致太快,使上述的整个变化过程在缓慢中进行,在近似地转平衡状态下进行。
由此可得结论:冷平流使高层降压,低槽加深;使地面加压,同时必伴有下沉运动。
同理可得结论:暖平流使高层加压,高压脊加强;使地面降压,同时必伴有上升运动。
大气平均流场特征1.大气平均流场的垂直结构:大气平均流场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垂直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在对流层中,垂直气流通常是不稳定的,而在平流层和中间层中,垂直气流是较为稳定的。
这种垂直结构决定了不同层次的风场模式和环流特征。
2.副热带高压带和副热带低压带:在大气平均流场中,副热带高压带和副热带低压带是两个重要的环流系统。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向30°纬度之间的区域,其特点是下沉气流,高气压和较为稳定的天气。
副热带低压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之间的区域,其特点是上升气流,低气压和多变的天气。
3.东风带和西风带:在大气平均流场中,赤道附近的东风带和副热带的西风带是两个重要的风带。
东风带位于赤道附近的30°纬度以内,其特点是东风持续,传统上也被称为"信风带"。
西风带位于副热带和极地之间的区域,其特点是西风持续,传统上也被称为"逆风带"。
这两个风带在大气平均流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气象和航空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4.季风环流和季风带:季风环流是大气平均流场中的典型现象,主要出现在亚洲的东南部和南部。
夏季,大陆上升气流形成低压带,海洋上形成高压带,导致从海洋到陆地的气流形成季风。
冬季,情况则相反,陆地变得冷,海洋变得相对暖和,导致从陆地到海洋的气流形成季风。
5.大气环流带:在大气平均流场中,沿经度方向存在着环绕地球的大气环流带。
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是大气环流的中心,赤道低压带南北两侧的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分别是大气环流的东、西两侧边界。
大气环流带的存在是由于地球自转和辐射加热的不均匀性。
6.季节性变化:大气平均流场在季节间会有显著的变化。
季节性变化主要是由地球轨道的倾角和地球自转引起的。
例如,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带会向北移动,东风带和季风带会形成。
而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会向南移动,西风带会形成。
综上所述,大气平均流场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热带低压带、东风带和西风带、季风环流和季风带、大气环流带以及季节性变化。
202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阶段:初试科目满分值:150考试科目:天气学科目代码:80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长:180分钟一、科目的总体要求系统地掌握天气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内容为:①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及其物理意义。
②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特征;锋面坡度和锋生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③涡度方程、位势倾向方程和ω方程及其物理意义。
④北半球大气平均流场特征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影响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阻塞高压和高空急流的结构和特征。
⑤天气系统的预报方法;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预报方程及其物理意义;温度和大风的预报方法。
⑥寒潮天气系统;寒潮天气过程成因;寒潮中期和短期环流形势演变特征。
⑦一般降水和暴雨形成条件;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和华北与东北雨季气候概况;降水天气尺度系统特征;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
⑧对流性天气形成条件及触发机制;强雷暴天气发生、发展条件。
⑨低纬度大气环流基本特征;低纬度主要天气系统特点;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⑩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特征;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考试科目《天气学》共包含5个部分内容:1、“大气运动基本特征”和“气团与锋”(约15%)2、“气旋与反气旋”和“大气环流”(约25%)3、“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预报”和“寒潮天气过程”(约20%)4、“大型降水天气过程”和“对流性天气过程”(约25%)5、“低纬度与高原环流系统”和“东亚季风环流”(约15%)三、题型结构考试满分150分,题型可能包括以下6种:选择题、判断题、名称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四、参考书目《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朱乾根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7年。
五、其它说明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生无需携带计算器参加考试。
2、本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具体考试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
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
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
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
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
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按粒径分:TSP ≤ 100微米。
PM10≤10微米。
降尘>10微米。
粉尘>0.5微米。
4.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
5.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SO2,TSP,PM10。
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如TSP,NO X,SO2。
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说明:资料的题目为刘红年老师给的题目,答案为自己整理的,如果有错误或者遗漏,请给我留言。
公式和字符没有写出来。
答案为基本概念部分,因为计算题部分已给答案。
基本概念没有第八章和第十章的概念,请同学们自行复习。
祝大家考出好成绩。
基本概念:1.夹卷过程:未饱和的环境空气被夹卷进入积云中,云中的水一部分蒸发以使夹卷进来的空寂达到饱和,因而降低了云中液态水含量的过程。
2.贯透下沉气流:在云顶卷入的空气,当云水蒸发用以使卷入的气块饱和时,气块变冷。
如果在气块由于混合而失去它的身份之前,有足够的蒸发(使其变冷),气块将下沉,并在下沉过程中与更多的云内空气混合。
下沉直到它的负浮力等于零或失去了它的身份。
这样的气块可以在云中下降几千米,有时甚至是在云中存在相当大的上升气流的情况下,这时它们被称为贯穿下沉气流。
3.冰晶效应:由于同温度时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过冷水面饱和水汽压,当实际水汽压间于两者之间时,会发生水分从过冷水滴蒸发而在冰晶面上凝华,导致水滴消失而冰晶长大的现象,称为冰晶效应。
4.描述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基本量有哪些?其定义如何?(1)液态水含量:单位体积空气中液态水质量,常用单位克/米3(2)云滴数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云滴数量,常用单位个/米3(3)云滴谱:是指云粒子浓度随云粒子尺度大小的分布。
1.暖云的云滴增长机制:凝结增长和碰并增长。
2.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与原理: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人们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应用一定的技术方法,使某些局部天气现象有利于人类方向转化,以达到预定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措施。
(1)冷云催化:在云中播撒制冷剂如干冰等,使局部云体剧烈冷却而产生冰晶;在云内播撒凝结核如碘化银。
(2)暖云催化:利用吸湿性物质如食盐催化暖云降水;直接喷洒大水滴影响暖云降水。
(3)消暖雾:加热法;吸湿法;扰动混合法。
(4)消过冷雾:播撒人工冰核或制冷剂。
(5)抑制冰雹:人工增加雹核;爆炸法(6)预防霜冻;烟雾法;喷雾法(结冰法);混合法(风机法);加热法1.描述运动学特征的基本量有哪些?(1)切变(shear):定义为在运动的法线方向上流体速度的变化率,(2)曲率(curvature):沿着流线方向的方向变化率,若运动是逆时针转的则曲率为正,并称为气旋式(cyclonic)(北半球),若运动是顺时针转的则曲率为负,并称为反气旋式(anticyclonic) (3)分流(汇流):diffluence (confluence) 沿着法线方向上的方向变化率,若流线在下游方向分散开来定义为正(分流)。
大气平均流场特征
大气平均流场特征是描述大气运动模式的统计量,包括平均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
它们对气候、天气和空气污染等重要气象和环境过程
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大气平均流场特征的观测方法、形成机制和影响
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观测大气平均流场特征的主要方法有地面观测、航空观测和卫
星观测。
地面观测包括气象站和气象雷达等设备,通过观测风速、风向和
温湿度等参数,可以获取地面上的大气平均流场特征。
航空观测通过飞机、无人机等载具携带气象仪器进行,可以获得不同高度上的大气平均流场特征。
卫星观测则通过卫星搭载的遥感仪器,远距离观测地球大气的状态,
可以获得全球尺度上的大气平均流场特征。
其次,大气平均流场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地球自转、地形和地表特征、气候变化和天气系统等因素。
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的大气受到科里
奥利力的影响,形成经纬度方向上的大气旋转,从而形成经向风。
地形和
地表特征则会影响大气的流动,如山脉会产生局地风系,海洋会形成季风
系统等。
气候变化和天气系统则会影响大气平均流场特征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如气旋、锋面和高压系统等。
最后,大气平均流场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的密度、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地形和地表特征,海洋和陆地等。
大气的密度、
温度和湿度影响着大气运动的强度和方向,而地形和地表特征则会改变大
气流动的路径和速度。
海洋和陆地的温差会形成季风系统,对大气平均流
场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大气平均流场特征是描述大气运动模式的统计量,对气候、天气和空气污染等具有重要影响。
观测大气平均流场特征的方法有地面观测、航空观测和卫星观测。
大气平均流场特征的形成机制涉及地球自转、
地形和地表特征、气候变化和天气系统等因素。
大气平均流场特征的影响
因素包括大气的密度、温度、湿度、气压,地形和地表特征,海洋和陆地等。
深入研究大气平均流场特征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天气预报和环境保护
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