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题乌江亭
- 格式:ppt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10
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原文】《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赏析】作者以兵家的眼光,论胜负由人之理,通过假想,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点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即“包羞忍耻”。
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应该有容忍羞愧与耻辱的气量,而不是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负气自杀。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作者的设想之辞,是说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重返江东,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题乌江亭的思想感情
《题乌江亭》表达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
全诗为: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释义: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题乌江亭杜牧(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知人论世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二、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三、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四、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导语】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散⽂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
杜牧⼈称“⼩杜”,以别于杜甫,"⼤杜“。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牧《题乌江亭》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译⽂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
西楚霸王啊,江东⼦弟⼈才济济,若能重整旗⿎卷⼟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刎之处。
《史记·项⽻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
愿⼤王急渡。
今独⾂有船,汉军⾄,⽆以渡。
’项王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弟⼋千⼈渡江⽽西,今⽆⼀⼈还,纵江东⽗兄怜⽽王我,我何⾯⽬见之?纵彼不⾔,籍独不愧于⼼乎?’······乃⾃刎⽽死。
” 兵家:⼀作“由来”。
事不期:⼀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度。
江东:⾃汉⾄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
才,⼀作“豪”。
卷⼟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诗作⾸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汉”呢?“男⼦汉”三字,令⼈联想到⾃诩为⼒超过⼭河,⽓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题乌江亭·杜牧》原文与赏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杜牧在乌江亭的题诗。
“乌江”,今称乌江浦,在安徽和县东北。
乌江亭就在江边。
前面二句,诗人指出胜败是兵家常事,谁也不能预定;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够包容羞愧、忍受耻辱。
对项羽在乌江自杀,不继续和刘邦争天下,深表遗憾。
刘邦为了以屈求伸,就曾口口声声称臣,在鸿门宴上委屈求全;在灵璧东面睢水边上,被项羽杀得一败涂地;在荥阳之围中,狼狈逃命,差一点被活捉。
但他能“包羞忍耻”,结果转弱为强,成为胜利者。
项羽则刚刚相反,他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反秦,秦亡后又与刘邦逐鹿中原,所向披靡,后来在垓下被围,已突围到乌江边上,却宁可自刎,不肯渡江,最后成为失败者。
后面二句,诗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项羽能“包羞忍耻”,听乌江亭长劝说,渡江到江东,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江东子弟多人才俊杰,重整旗鼓,结集兵力,有朝一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
项羽曾苦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似乎成败是天定的。
杜牧不相信自欺欺人的天意,认为成败是人为的。
项羽拒绝渡江,自取灭亡,等于帮了刘邦的大忙。
本诗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能从新的角度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构思,体现独创精神。
杜樊川《题乌江项羽庙诗》云……,后王荆公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荆公反樊川之意,似为正论,然终不若樊川之死中求活。
谢叠山谓柳子厚书《箕子庙碑阴》意亦类此。
(〔明〕都穆《南濠诗话》)。
《题乌江亭》读后感
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咏史诗,通过对项羽兵败自刎的历史事件
进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和对历史的思考。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胜负的看法,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能够忍受失败、保持坚韧不拔的
意志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这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我们在
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认为如果项羽能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或许还有
机会卷土重来。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
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决心。
《题乌江亭》让我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首诗告
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失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才能在人生的
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以史为鉴,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题乌江亭杜牧杜牧《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胜败兵家事不期⑵,包羞忍耻就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据说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尽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实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等待,曰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肢王也。
愿意大王急渡。
今独臣存有船,汉军至,无以涧。
’项王苦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并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到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为于心乎?’······实乃自尽而死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指大丈夫能屈能伸,理应承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利以后,整顿以期一触即发。
【白话译文】胜负这种事就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就是就可以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就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肢王也”的艺术归纳。
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嫦娥唐代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题青泥市寺壁宋岳飞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塞外杂咏清林则徐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满江红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行路难唐李白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xiū)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háng)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qí)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jì)沧海。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乌栖曲唐李白芙蓉作船丝作绰,北斗横天月将落。
采桑渡头碍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浪淘沙唐李白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前出塞唐杜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ǐ)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
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题乌江亭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一首关于:励志的诗翻译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杜牧《题乌江亭》杜牧的《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⑴胜败兵家事不期⑵,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题乌江亭杜牧赏析题乌江亭杜牧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乌江亭杜牧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牧《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1)胜败兵家事不期(2),包羞忍耻是男儿(3)。
江东子弟多才俊(4),卷土重来未可知(5)。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2)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5)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乌江亭,顾铺十里长云外,江上春风生,桃李芬菲,苍茫有归客。
翠色手亲自,寥寥鱼玲玲。
别字史人间,独倚西江冷〖一〗。
漠漠自云北,涛涛任沙东。
而我羡真不悦。
忘南以求西,欲为英魄凤。
侍郎怀庙堂,益若情兰倾。
不糊枣、不寒杨,远芳侵别京。
甚哉乎君子,悬托传世情。
天下苍茫,何时会相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翻译的作品,原作是苏轼的《题乌江亭》。
杜牧将苏轼的诗意翻译成了以汉字编写的纯文字,通篇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原作中的情感与意境。
首先,杜牧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了乌江亭的景象。
他描述了乌江亭的位置相对于顾铺的距离,以及江上春风的感觉。
接着,他用几个简练的词语描绘了周围的桃树和李树花开的美景,以及茫茫大地上游子归乡的情景。
在第二段,他使用了“翠色手亲自,寥寥鱼玲玲”这样的文字,表达了对远方故乡、亲人以及渔家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简单的描写,将诗中的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杜牧写到自己远在北方,沙漠广袤,却心系南方,渴望回到家乡的愿望和决心。
他希望以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展现英勇与美丽。
接着,杜牧用深情的语言将忧国忧民之情与对自己清官志向的期待结合在一起。
他表达了对神圣职责的思考,以及自己对乡土情怀的思念。
最后一段,杜牧以感慨之情表达了对世道混乱的忧虑,同时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他用“天下苍茫,何时会相见!”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期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与思考。
杜牧通过诗意的翻译,再次展现了他对苏轼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创造力。
他用纯文字的表达方式,将苏轼的诗意翻译得生动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迅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这样的翻译方式,使得他的诗词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上内容为模型生成,故与原文、诗词原意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