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科学《热起来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26.00 KB
- 文档页数:18
小学科学第2课《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水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是物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 掌握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物理特性的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水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方法的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水银温度计、铝制勺子、锅、火源等。
2. 实验材料:冷水、热水、冷、热和温热的物体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在哪些情境中感受到水的温度变化?”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Step 2:探究水的热传递方式1.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热传递方式的实验。
2. 第一组:在实验器材中加热水,用水银温度计测试水的温度变化。
3. 第二组:用烧杯盛满冷水,将冷水注入另一个烧杯并测量水的温度变化。
4. 第三组: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水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特点。
Step 3:理解水的热传导1. 向学生解释水的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粒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的过程。
2. 进行热传导实验,将一根冷的铝制勺子的一端放入热水中,观察铝制勺子的变化。
3.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Step 4:理解水的热对流1. 向学生解释水的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液体或气体中物体的运动传递的过程。
2. 进行热对流实验,将一根冷的铝制勺子的一端放入温热的水中并观察。
3.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Step 5:理解水的热辐射1. 向学生解释水的热辐射是热量通过辐射传递的过程,不需要物质介质。
2. 进行热辐射实验,将一根冷的铝制勺子的一端放在火源上加热。
3.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Step 6:复习与总结1. 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用自己的话总结水的热传递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热传递方式?”3.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具有感性的理解,如:浸在热汤中的金属勺子,勺柄也会热起来;装了热水的杯子外面也会烫起来等等,但是这种理解是比较模糊的零散的,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展开探究,亲眼“见证”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教学目标:1、热总是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的方式叫热传导。
2、设计实验“看见”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并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结论。
3、体验积极思考和探究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想办法“看见”热的传递过程;难点:修正完善实验设计;教学过程:课前互动:1、“请你帮老师把桌上的金属棒轻轻放进杯里,谢谢!”2、魔术表演---变色杯3、“厉害吧,你能破解老师的魔术吗?”生回答4、“这真是种神奇的材料呀!老师也很好奇,所以特地买了来想研究下,有兴趣的同学咱们下课能够交流下。
”一、情境导入1、“现在请你拿出刚才的金属棒,摸一摸,告诉我们你的感受”生说一说2、为什么?(为什么下面这么烫?为什么上面也会热?)生回答3、热真的在这里是这样传递的吗?(手拿金属棒)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你“看见”了吗?你能想办法让我么“看见”吗?2、生思考(1分钟)全班交流对实验方案的设想(教师拿实物配合)预设:温度计放哪?一支?怎么放?--------指向等距怎么测?一次?---------指向时间间隔、连续测量什么时候开始计时?--------点火开始加热了开始计时四支要同时看(温变实验类似,侧重于其中一个实验的设计与完善,第二个请学生说)3、注意事项:两个同时、一个连续4、学生实验(教师注重A点温度计的情况,以及加热点)5、共享实验结果①竖看、横看(对测量温度的数据解读)(图表转化)②色变 A B C × D (重点:D点为什么没有变色?是没有热传过来吗?温度计测量的温度来证明D点的受热情况)③为什么是A B不是B A?(揭示:存有温度差,才会传递热)6、酒精灯金属棒A……热水浸入热水的金属棒金属棒上端直接接触自身传递热传导(用语言描述概括)三、推断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机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复习第1课热起来了复习知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复习题:1.填空题。
(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产生了()。
(2)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等方法让身体热起来。
答案:(1)热、摩擦、热量(2)晒太阳、打开电暖气、吃点热的食物、多穿几件衣服2.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不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是()。
A.烤火B.跑步C.吹电风扇答案:C。
(2)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B.棉被能产生热量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答案:A。
(3)下列方法都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其中并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的是()。
A.晒太阳B.吃些热的食物C.多穿些衣服答案:C。
3.想一想,下面哪些情况会使衣服热起来?请在括号内画“√”。
(1)放在衣柜里的衣服()(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5)叠好的衣服()(6)洗过的衣服()(7)和棉被放在一起的衣服()(8)压在书本下的衣服()答案:(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第2课给冷水加热复习知识: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复习题:1.选择题。
(1)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比较,()。
A. 热水重B. 冷水重C. 两者一样重答案:B解析:50℃的热水 10℃的冷水1050℃的热水,体积会变大,但重量不变,如下图所示,10℃的冷水 50℃的热水对比前后两杯热水,后面这杯10℃的冷水被加热成50℃热水重。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起来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起来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围绕温度这个概念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温度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温度对物体和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温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温度的测量方法和温度变化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实验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了解温度这个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定义,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掌握温度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明白温度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温度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温度变化的规律。
2.难点:温度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温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温度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小组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讲授法用于讲解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沸腾、冰块融化等,引出温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温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和温度变化的规律,为学生实验和观察打下基础。
3.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热水降温、冰块融化等,观察温度变化的过程,并记录数据。
4.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变化的规律,尝试解释温度变化的原因。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温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和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强调温度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这一点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晒太阳、烤火、取暖器取暖、吃热的食物都是从其他热源获得热量让身体热起来,运动则是加快血液循环让身体热起来,而对于多穿衣服让身体热起来的原因,有些学生并不真正清楚,这正是本节课要弄清的科学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热源和热的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引发学生对热探究的兴趣。
本课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
从当我们觉得手冷时,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热源,引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并思考“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最后引出本课的研究问题:“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第二部分: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教材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最终对“多穿衣服让我们身体热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思维论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促进他们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仅用毛衣包住温度计,会出现温度计温度略微上升的现象,最佳方法是用一杯常温水,先测出水的温度,然后用毛衣包住水杯再测水的温度。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所以本课在引出研究问题:“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进行实验验证,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初步体会到保温材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