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代驾合同性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代驾合同法律问题研究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交活动的增多,饮酒成为了常见的社交方式之一。
然而,饮酒后不能驾车的法律规定促使了代驾行业的兴起。
代驾合同作为规范代驾服务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代驾合同的性质界定代驾合同的性质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代驾合同属于承揽合同。
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在代驾服务中,代驾司机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将车辆安全驾驶至指定地点,类似于承揽人完成工作成果。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代驾合同属于委托合同。
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
代驾司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处理委托人的驾驶事务,符合委托合同的特征。
对于代驾合同性质的准确界定,对于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承担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代驾合同的主体代驾合同的主体通常包括委托方(即需要代驾服务的一方)和受托方(即提供代驾服务的一方)。
委托方通常是饮酒或因其他原因不能亲自驾驶车辆的个人。
而受托方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可能是专业的代驾公司、兼职的代驾司机,甚至可能是亲友无偿提供代驾服务。
在专业代驾公司提供服务的情况下,代驾公司作为合同主体,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在兼职代驾司机或亲友无偿代驾的情况下,法律关系的界定和责任的承担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三、代驾合同的主要条款1、服务内容和要求明确代驾服务的具体范围,如起始地点、目的地、行驶路线等,以及对代驾服务的特殊要求,如驾驶速度、驾驶风格等。
2、服务费用约定代驾服务的收费标准、计费方式和支付方式。
收费标准可能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距离、车型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3、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委托方的权利包括要求代驾司机按照约定提供服务、保障车辆和人员的安全等;义务包括如实告知车辆状况、支付服务费用等。
受托方的权利包括获取服务费用、按照合理方式完成代驾服务等;义务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保障车辆和人员安全、妥善保管车辆等。
代驾的法律关系性质与赔偿责任辨析酒后找“代驾”,随着“醉驾入刑”及酒后驾驶相关行政处罚措施的修改,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
对于代驾行为,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与代驾者构成何种法律关系,及代驾者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该如何承担。
下面就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限于篇幅,本文中仅讨论生活中出现的一般情形,即:代驾人有驾驶资格、代驾公司有合法的商事行为能力、为有偿服务、车主(消费者)没有过错、车辆能正常行驶等一、代驾人与被代驾者的法律关系一般情况下,所谓代驾,是指消费者与代驾公司签订代驾协议,由代驾公司指派代驾人提供服务,由代驾人将车辆安全驾驶至约定地点的行为。
在已有的理论及实务讨论争论中,代驾关系有如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代驾”是一种雇佣关系,雇主为被代驾人,雇员为提供代驾服务的司机。
第二种意见:认为“代驾”是一种承揽合同关系,委托人为被代驾人,承揽人为代驾公司,代驾司机履行的是代驾公司的职务行为,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成果是“将客户连人带车安全送回家”。
第三种意见:认为“代驾”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这种观点认为,代驾法律关系中,委托人是被代驾人,受托人为代驾公司。
被代驾者向代驾公司支付报酬,代驾公司将被代驾者及其车辆、财物按约定安全送达约定地点。
本文认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代驾关系属于委托合同关系,适用委托合同的法律规定。
理由如下:首先,代驾非雇佣合同关系雇佣合同的双方一般为自然人,雇佣以劳务供给本身为目的,只要受雇人向雇主提供了劳务,即使未到雇佣人所期望的结果,雇佣人仍须向受雇人支付报酬[1]。
因此,受雇人一般不用承担风险,仅需要按照雇主指示提供纯劳务(体力或脑力)。
代驾关系中,提供服务一方为公司,且代驾公司指派的代驾人要求有驾驶资格、要遵守交通法规谨慎驾驶,且驾驶过程是独立的,并不受雇主的干涉;另外代驾公司本身还有因交通事故等原因存在可能的法律责任。
因此,代驾关系不符合雇佣关系的特征。
其次,代驾非承揽合同关系承揽合同中,定作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就是取得承揽人完成的一定工作成果,而非工作过程,这是承揽合同区别于劳务合同的最根本特征[2]。
文献综述-酒后代驾的法律问题探析酒后代驾的法律问题探析文献综述1 关于酒后代驾的文献介绍当今世界上一些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国家,在主体资格的确认方面对醉酒者的民事能力都有明确规定。
大陆法系国家:《法国民法典》规定的成年人行为时的精神正常与否决定其有无行为能力;《德国民法典》规定的醉酒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但其醉酒时签订的合同属无效,因为其醉酒时做出的意思表示无效;《日本民法典》保留有禁治产与准禁治产宣告制度,设立有成年人辅助制度,民事行为能力有待其监护人追认;《俄罗斯民法典》采用传统大陆法系通过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拟制划分与宣告制度相结合来保护醉酒人的利益,其民事行为能力受保护人监督。
在英美法系国家,侧重保护交易安全,维护社会利益,全面保护或限制欠缺能力的成年人的行为自由,行为能力被全面剥夺或受限制。
我国学者李建华在《我国民法应建立禁治产人制度-对完善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思考》一文中对我国醉酒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进行建议应扩大限制民事能力人的范围,将醉酒人纳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范围。
关于代驾人的主体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民法通则》的规定:驾驶机动车必须有驾照,驾照的取得必须达到18 周岁以上,18 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对酒后代驾相关主体的责任承担问题,我国学者龚鹏飞在《机动车“运行人”交通事故责任之探讨》一文中建议酒后代驾发生事故责任定为既是违约责任又是侵权责任;王秋媛的《“酒后代驾”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主要从民法角度分析了酒后代驾的责任承担,建议如果车主有过错的,应当就其过错承担责任;杨立新著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释义》一书中,也指出醉酒车主的亲戚朋友的代驾行为为无偿性的帮工行为;朱岩译的《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一文,提出法律行为是旨在发生法律效果的私人意思表示,由此得出无偿性的代驾行为发生事故时,由车主承担责任。
浅析酒后代驾的性质摘要酒后朋友代驾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情谊行为抑或需要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本文就该问题展开分析,分别对情谊行为和安全保障义务进行阐述,最后就酒后朋友代驾进行归位为情谊行为。
关键词情谊行为安全保障义务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一、现状分析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对酒后驾车加大了惩治力度,最高可处15日拘留。
广大有车一族陷入一片迷茫,很多人选择酒后找个没喝酒的朋友来代驾,这样既保险又放心。
那么朋友代驾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情谊行为抑或需要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二、情谊行为梅底库斯在《德国民法总论》中将一类事例称为“情谊行为”。
这类事例,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如甲在办公室里对同事乙说:“下班后请你喝酒。
”又如丙对邻居丁说:“明天早上搭我的便车去超市。
”不论其履行与否,懂点儿人情的人谁也不会当真而待履行期限届至之时请求对方履行。
“情谊行为”伴随“法律行为”而生的,是一种与法律行为极其相似,实质上却不是法律行为的一种现象。
我国《民法通则》中的“民事法律行为”概念来源于“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学说汇纂法学总结了契约行为、婚姻缔结、遗嘱订立等民事活动的共同特征所创造出的高度抽象的概念,是这一系列民事活动的“公因式”,是民法上的“人”实现意思自治的总枢纽,是西方传统意志哲学的体现。
法律行为是旨在发生法律效果的私人意思表示。
法律行为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的目的就是与其内容一致的法律效果。
此概念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都被接受。
法律行为所必须之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设立一定法律关系的主观想法外在表达或宣示。
意思表示的构造,包括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
主观要件包括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效果意思。
客观要件,即表示行为。
情谊行为是一种具有法律行为外观,但不直接产生私法效果,游离于法律强制力调整范围以外,由社交习惯、风俗、道德等规范调整的行为。
这种行为时常表现为单方承担义务行为。
从语义上分析,gefllig这个词有“乐于助人的”、“有帮助”的意义。
关于“代驾”的法律分析及建议“酒后代驾”是一个新兴行业。
代驾人与酒后顾客之间形成委托合同法律关系,合同效力及相对方之间的纠纷应区别对待。
立法、监管环节应对此加以规范,使这一新兴行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标签:委托合同;效力;责任近年来,酒后驾驶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马路杀手”,自公安部2009年8月15日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以来,全国因酒后驾驶肇事导致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9.6%。
自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规定:酒后驾车将一次扣满12分。
在对“酒后驾驶”人人喊打的局面下,许多酒店、出租车司机纷纷开展酒后代替驾驶业务,但应该如何规范该项服务,目前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应尽快出台统一的行业规范,保护顾客权益,保障代驾司机的权益。
对代驾人与酒后顾客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如下:首先,代驾人与酒后顾客之间形成何种法律关系?对代驾人与酒后顾客之间的法律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服务合同的法律关系,因为不管是用酒后顾客自己的车,还是代驾人出车,形成的都是服务,服务内容是把酒后顾客安全送到其指定的地点。
有人认为应当是一种雇佣合同关系,也是服务合同的一种法律关系,实际上就是车主雇一个司机帮其搞运输。
笔者认为,代驾人与酒后顾客之间存在委托合同关系。
我国《合同法》第396条规定:“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
”①酒后代驾关系是酒后驾车者与代驾人之间,就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事宜而达成的协议。
在此种法律关系中,委托人是酒后顾客,代驾人是被委托人。
酒后顾客应当向代驾人支付报酬,代驾人应当将顾客和车辆及其他财产按照约定安全送达约定地点。
从这一行为的法律特征来分析,它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该法律关系应当受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
第二,酒后顾客与代驾人签的合同是否有效?亲朋代签的合同也有效吗?这个问题应区分喝酒、醉酒等不同状态,视酒后顾客是否具有意思表示能力作为判断的标准,以确定合同的效力。
浅论酒后代驾合同的效力作者:张可飞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0期摘要醉驾入刑,这一法规让平时喜欢贪恋杯中之物的司机们不寒而粟。
此时,酒后代驾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酒后代驾服务为会饮酒的有车族朋友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空间,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但相应的监管问题也紧跟而来。
本文将对酒后签订的代驾合同究竟其效力如何认定进行分析。
关键词酒后代驾合同效力代驾方作者简介:张可飞,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7-295-01一、酒后代驾合同的概述酒后代驾服务是适应社会生活新形势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行业。
酒后代驾,是指司机喝了酒后,打个电话给代驾公司,由一名专业的司机代替驾驶,将喝了酒的司机连人带车送回家。
在现行《合同法》中并没有明确的代驾合同的解释。
那么我们可以将酒后代驾合同理解为:代驾合同是由客户和代驾公司签订的,代驾方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客户接受工作成果并给付报酬与代驾方的合同。
酒后代驾服务合同是个典型的双务有偿合同。
合同双方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遵守各自的义务,代驾方有义务保障被服务者合理限度的人身、财产安全,而则有义务支付相应的报酬,双方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新型的承揽法律关系。
据2010年3月25日一起代驾撞人的案件中,法院认为此案的代驾法律关系中,代驾方为车主提供的是事先双方约定的“将车主连人带车安全送达目的地”的劳动成果,且工作成果的完成,完全依賴于代驾公司员工的汽车驾驶技术,虽然表面上也利用了车主自己的车辆,但该车与车主一样同属于完成代驾工作成果的对象,而非代驾公司完成约定工作成果而使用的由车主提供的设备。
因此,将本案代驾关系认定为一种新型的承揽法律关系。
二、酒后代驾合同的效力认定目前,酒后代驾服务多为私人提供代驾服务,大多都是口头协议。
酒后代驾合同性质研究
作者:刘向兰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2期
【摘要】2011年醉酒驾驶开始被载入刑法,对酒后驾车的惩罚程度达到了一个制高点。
酒后代驾合同是明确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合同,清晰、合理的代驾合同既可以有效的规范酒后代驾这一新兴行业,还可以有效的减少争议和纠纷。
【关键词】酒后代驾;代驾合同;合同效力
一、代驾合同的性质认定
(一)专业代驾公司提供的酒后有偿性代驾
该种类型的代驾服务是由专业的代驾公司提供的,是在饮酒者与代驾公司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
对于这一种法律关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是雇佣合同说,二是委托关系说,再就是承揽关系说。
首先从合同法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来看,我们知道雇佣合同是自然人或法人雇佣自然人的关系,该自然人通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给雇主提供满意的服务,而如果说饮酒者(自然人)去雇佣代驾公司(法人),这明显是说不通的。
而且在雇佣合同中,雇员必须按雇主的要求进行劳动,没有很大的自由度,而在酒后代驾合同中,代驾人具有相对独立的判断权。
被代驾人在喝酒的情况下一般意识会不清醒,如果仍然要求代驾人在这种状况下按被代驾人的指挥行事,那行车安全就会得不到保障。
所以饮酒者与代驾公司之间的合同不属于“雇佣合同”。
其次,对于委托关系说,委托合同又称委任合同,是指委托人委托受托人处理一定的事务而达成的,事务被处理之后的后果由委托人承担。
委托合同的意义在于合理利用他人劳务,避免事必躬亲。
[1]但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驾驶人必须拥有合法有效的驾驶执照才可以合法行车,也就是说受托人在驾驶车辆时只能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委托人的。
而且受托人在处理委托事务时要与第三人发生法律关系,而代驾人在履行合同时却不会与第三人发生关系,所以说该合同显然不属于委托合同。
再次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2]承揽合同有以下特点:[1]交付的工作成果必须是合同指定的,满足定做人特殊需要的行为或物,合同完成的标志必须是实现一项工作成果。
[2]承揽合同的标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劳动成果是承揽人自己完成的独特的劳动成果。
[3]承揽人依据自己的技术、设备和努力,自己承担制作风险来完成承揽合同。
代驾人为饮酒者提供的服务是“把饮酒者和车安全的送回目的地”这一事先双方约定好的行为,代驾人依据被代驾人的要求,如事先约好的时间、地点以及要把车和人送到何种地方去等等,通过这一行为的完成来交付承揽合同的成果。
而且,在代驾
的过程中,代驾人要运用自己的驾驶技术来完成这一合同义务,上述特点与承揽合同是相符合的。
其实在法院判决中出现过这样的判决:客户是定做人,代驾公司是承揽人。
承揽合同说也得到了判例的支持。
(二)个体司机提供的代驾服务
个体司机是一些个人代驾人员如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在酒店、餐厅或娱乐场所外等候客人,有时与饮酒者达成的代驾的口头协议,要求由个体代驾人安全的把饮酒者及其车辆送回目的地,个体代驾人收取一定的费用。
个体司机与饮酒者因酒后代驾这一行为而成立劳务关系,该口头协议可视为劳务合同,饮酒者为接受劳务一方,个体司机为提供劳务一方,以个体司机为消费者提供代驾服务、消费者支付劳务费为合同内容。
(三)酒店、餐厅或娱乐场所等作为一种延伸服务而提供的代驾服务
本文认为餐厅、酒店或娱乐场所提供的代驾服务是消费行为的一种延伸,是消费合同的组成部分,不论该种行为是有偿还是无偿的。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酒店及娱乐场所所提供的酒后代驾多是和专门的代驾公司之间签订的代驾服务,但是不论是酒店或是代驾公司之间发生法律关系,其代驾费用已隐形地包含在了酒店的其他消费中。
其实餐厅、酒店或娱乐场所退出酒后代驾服务,其实质不过是向消费者多提供了一项服务内容,使营业额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值,以这种手段来促进餐饮业的发展,但双方仍旧是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
二、酒后代驾合同的效力问题
(一)醉酒前签订的代驾合同
有的饮酒者可能考虑的饮酒后自身安全,在饮酒前提前签订代驾服务合同。
此时饮酒者是一个无比清醒的完全民事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如果饮酒者所签订的合同符合一般合同的生效要件,那么他提前签订的代驾合同毫无疑问是有效地。
(二)醉酒后签订的代驾合同
有一种观点认为,饮酒者签订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在严重醉酒后签订的代驾合同需要得到饮酒者时候的追认才有效,否则视为无效合同。
本文认为这种说法是行不通的,若以上述所说的话,那么代驾人的权益将会处于极大的不利地位。
在我国,醉酒者被推定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推定饮酒者对酒后所发生的行为是能够认识到他的性质和后果的,所以说饮酒者在酒后所签订的代驾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
除非饮酒者在严重醉酒的情况下,已经对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的判断能力,但醉酒的人应提供证据证明在签订合同时确实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申请撤销或变更合同,否则合同就是有效的。
[3]
(三)他人代签的代驾合同
现实中,常会有清醒的同伴代醉酒的同伴与代驾方签订合同。
有些学者认为,该合同视为效力待定的合同,需要醉酒者的事后追认才能确定该合同是否有效。
本文认为,当客户在醉酒的情况下,代签人与饮酒者之间并不存在真实授权与代理的关系,但饮酒者实际上与代签人有某种特殊关系,如亲戚、朋友或职场上的特定关系等,在这种情况下,代驾人有理由相信代签人有权利签订合同,这可以被认为是民法代理中的表见代理。
因此,代签的代价合同一旦成立,代驾人与饮酒者都要受该合同的约束。
由于代签人是帮助行为,所以一般不承担事故责任。
参考文献:
[1]苏号朋.合同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56.
[2]郭明瑞,房绍坤.合同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31.
[3]张可飞.浅论酒后代驾合同的效力[J].法制与社会,2011(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