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文化创意视角的中国舞蹈教育文化传播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8.6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文化想象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发展历程 (6)2.1 起源与发展阶段 (8)2.2 地域文化特色分析 (9)2.3 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10)三、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文化想象 (11)3.1 创编理念的演变 (12)3.2 文化符号的运用 (13)3.3 艺术风格的融合 (15)3.4 审美价值的重塑 (16)四、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实践案例分析 (18)4.1 具体案例选取与背景介绍 (19)4.2 创编过程与艺术特色分析 (20)4.3 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探讨 (21)4.4 对其他地区舞剧创编的启示 (22)五、结论与展望 (24)5.1 研究成果总结 (25)5.2 存在问题与不足 (26)5.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7)一、内容概述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文化想象,是对中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实践。
这一领域不仅关注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创新,更强调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舞剧作品。
这些舞剧创编往往根植于各地区的历史、民俗、传说和现实生活,通过舞蹈语言的巧妙运用,将地域文化的精髓生动地呈现出来。
有的作品可能以少数民族的歌舞传统为基础,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而有的作品则可能聚焦于某个城市或地区的社会发展历程,通过舞蹈来诠释其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
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还注重将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创造出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既体现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也体现在舞剧的叙事结构和舞台呈现上,使得观众在欣赏舞蹈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文化想象是一种基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艺术实践。
探讨舞蹈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发展舞蹈学论文经典范文10篇之第三篇:探讨舞蹈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发展摘要:舞蹈艺术的传播,在舞台剧场、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情境中都有不同的呈现。
从媒介融合情境视角下,探讨舞蹈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舞蹈艺术;视觉传播;大众文化;Abstract:Dance ar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People can feel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through dance art. In the Internet era, media are embracing innovation in content,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As mobile phones and social media become popular these days, media is exerting profound influence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semination channels and visual forms of dance art have changed, showing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stage theatre, traditional media, new media and so 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integr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ance art in the new media era.Keyword:Media convergence; dance art; visual communication; mass culture;舞蹈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篇一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引言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
视觉文化传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对于文化传承、社会交流和个体认知的影响。
二、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与特点视觉文化传播是一种以图像、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态。
它通过视觉媒介,如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将信息以图像化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使信息更加直观、生动、易于理解。
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 图像化:视觉文化传播以图像为主要表现形式,使信息更加直观、形象。
2. 全球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觉文化传播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方式。
3. 快速性:视觉文化传播以快速、高效的方式传递信息,满足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4. 互动性: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传播内容互动,如评论、分享、点赞等。
三、视觉文化传播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视觉文化传播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图像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同时,视觉文化传播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外,视觉文化传播还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视觉文化传播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视觉文化传播在社会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图像化的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促进社会交流的深入和广泛。
同时,视觉文化传播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丰富了社会交流的方式和内容。
此外,视觉文化传播还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感受美的途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文化时代已然来临。
在这个时代,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与审美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从单一的听觉体验扩展到多维度的视觉体验。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时代下,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途径及其与审美互动的关系。
二、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1. 音乐视频的崛起在视觉文化时代,音乐视频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
音乐视频将音乐、画面、特效等元素融为一体,为听众提供了丰富的视听体验。
通过音乐视频,歌手的形象、音乐的场景、歌词的意境等都可以得到直观的展示,有助于提升音乐的传播效果。
2. 现场演出的网络直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场演出的网络直播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网络直播,观众可以实时观看演唱会的盛况,感受现场的氛围。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音乐的影响力,还为歌手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审美互动的体现1. 视觉元素的审美体验在视觉文化时代,听众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不再局限于听觉,而是扩展到视觉。
音乐视频中的画面、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都会影响听众的审美体验。
此外,现场演出的舞台设计、灯光效果等也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2. 互动式审美体验在视觉化传播的过程中,听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打赏等方式与音乐视频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式审美体验使得听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互动模式。
四、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的关系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视觉化传播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丰富了音乐的表达方式,提升了音乐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审美互动使得听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这种审美体验不仅丰富了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还为流行音乐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论在视觉文化时代,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呈现出新的特点。
《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
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文化内涵,正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区域视角出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造力、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为核心,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产业。
其特点主要包括高附加值、高创新性、高融合性等。
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影视、音乐、出版、设计、艺术、动漫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区域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 地域特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地域特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有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例如,北京以故宫文化、京剧艺术等为依托,发展了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上海则以海派文化、现代艺术等为特色,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2. 政策支持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策支持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各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政府还通过搭建平台、引导企业合作等方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完善。
3. 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新性等特点,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贡献。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还能够提升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四、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了以影视、动漫、设计等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
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创新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创产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于舞蹈艺术的创新意义。
一、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概述文创是指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创意表达和产业化运作,创造出具有较高经济和文化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而舞蹈艺术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
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就是将创意、文化与舞蹈相结合,通过跨界合作和创新实践,创造出新颖、有趣的艺术作品。
二、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案例1. 舞蹈剧《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江南》是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李屹执导的一部大型舞蹈史诗。
该剧通过对乾隆时代江南地区的绘画、文学、音乐等文化元素的融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形式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2. 舞蹈电影《血色浪漫》《血色浪漫》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舞蹈电影。
影片通过将独特的舞蹈技巧和电影表演相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该电影不仅获得了观众们的好评,也为舞蹈电影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三、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带来的创新意义1. 拓宽舞蹈表现形式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带来了舞蹈表现形式的创新。
通过引入创意元素和新颖的舞蹈形式,舞蹈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富有创意,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激发观众的创造力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能够激发观众的创造力。
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创意的理解和感受是个性化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创造出不同的解读和联想,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3. 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可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
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舞蹈作品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进而推动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四、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所面临的挑战1. 创意与商业的平衡文创与舞蹈艺术的融合需要平衡创意和商业目标。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舞蹈专业毕业论文: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对策。
通过对当前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舞蹈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旨在促进舞蹈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对策:一是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二是利用社交媒体推动舞蹈艺术的传播与推广;三是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舞蹈创作和演出管理。
这些对策将为舞蹈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在新媒体时代的舞蹈艺术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媒体技术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在新媒体视域下,我们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观众置身于舞蹈作品中,达到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同时,利用互动性和多媒体的特点,可以将音乐、舞蹈、视觉效果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打破传统舞台的束缚,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
舞蹈专业的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和应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探索舞蹈艺术的创新表现方式。
二、利用社交媒体推动舞蹈艺术的传播与推广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舞蹈艺术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舞蹈机构和舞蹈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舞蹈作品的宣传片段、花絮等内容,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线上舞蹈比赛、发布教学视频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舞蹈爱好者参与到舞蹈艺术中来。
舞蹈专业的学生应该提升自己的社交媒体运营能力,利用社交媒体推广自己的作品,增加曝光度和影响力。
三、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舞蹈创作和演出管理借助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了解观众的喜好和需求,从而优化舞蹈创作和演出管理。
通过对观众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观众对于不同舞蹈作品的评价和反馈,以此为依据进行舞蹈创作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通过对市场需求和观众需求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演出策划和资源分配,提高舞蹈演出的效益和质量。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的多视角赏析一、文化视角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在创作时,常常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古典诗词、民间音乐、传统戏曲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为作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得舞蹈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情感内涵。
舞蹈作品《昆曲之韵》融合了昆曲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将传统的唱念做打表演艺术转化为现代舞蹈的语言,使得观众在观赏时不仅能感受到舞蹈的美感,更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二、艺术视角在艺术角度上去赏析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则需要关注作品的编导、音乐、舞蹈形式和动作技巧等方面。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的创作者们常常在舞蹈的形式和技巧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使得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特点。
《红色经典》以中国传统京剧和当代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语言,使得观众在观赏时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体验到舞蹈艺术的现代魅力。
三、情感视角从情感视角去赏析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就需要着重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情感共鸣。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常常通过抽象的舞蹈形式和极具张力的表演方式来展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
《雪域》通过挑战舞者极限的动作和肢体表达,展现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情感的释放,使得观众在观赏时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四、社会视角在社会视角上去赏析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则需要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常常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的共鸣和思考。
《城市之声》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使得观众在观赏时感受到了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对于中国当代舞蹈作品的赏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视角去理解和审视,不仅要关注作品所融入的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更要体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对社会的观察和反思。
相信随着中国当代舞蹈作品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们将在赏析中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体验。
文旅融合视角下舞蹈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作者:田冬雨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7期【摘要】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文化要素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日益凸显,其激活了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扩大了旅游市场的产品供给,丰富了旅游消费者的文化体验层次。
舞蹈文化作为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动态性、抒情性、节奏性等特征,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探讨舞蹈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舞蹈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案例,提出舞蹈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文旅融合;旅游舞蹈;舞蹈文化;旅游产业【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7—137—03近几年,《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舞蹈艺术作品成功出圈,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意动态展示,再次引起观众对国潮文化的追捧,彰显文化自信。
舞蹈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呈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甚至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慕名前来观看。
在文旅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舞蹈如何更好地应用到旅游产业发展当中,对于舞蹈产业和旅游产业来讲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旅游舞蹈产业化发展文旅融合理念的提出极大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入融合发展,舞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学者认为,旅游舞蹈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陕西,陕西歌舞剧院定点在西安人民剧场为游客进行表演。
旅游舞蹈俨然已成为动态旅游吸引物,其所展示的是民俗与文化内容,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体验民俗文化是旅游者的重要旅游需求。
正如王泳舸所言,旅游舞蹈是用人体动作的共性来表现旅游观光中民族、民俗的个性,是动态的旅游观光。
舞蹈可以向人们展示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舞蹈艺术人们可以感知一个民族的民俗、音乐、文学、服饰文化以及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舞蹈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是为社会公众提供舞蹈文化产品及相关生产活动的集合。
第40卷 学术专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6月 基于视觉文化创意视角的中国舞蹈教育文化传播研究*吕思意(韩国祥明大学,首尔韩国110-743)摘 要:创意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将创意的本意表达给观众,是推动舞蹈走向大众,走向世界的前进动力。
基于创意的视角将舞蹈的教育文化与艺术价值做一个取向研究,从大众的审美观、创意题材的选定、现代技术的发展等多方面的角度去分析当前中国的舞蹈艺术在创意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有助于我们完善舞蹈体系的整体架构,并为舞蹈的理论实践作基础。
视觉舞蹈的文化要以创意的实现为基础,打破常规的舞蹈发展模式,这是一次新的文化发现。
要将视觉文化舞蹈融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让舞蹈成为全民式的文化活动。
关键词:舞蹈创意;视觉文化;题材类型;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9)S1-0058-04作者简介:吕思意,韩国祥明大学博士研究生。
舞蹈作为极为重要的文化教育传播形式,它的创作实践是以思维的创新和发挥自己内心最为原始的想象力。
创意是保证舞蹈能够拥有鲜活生命力的基础,是发挥舞蹈价值观与艺术核心价值的原动力。
学习舞蹈,不是要学习其套路,而是要学习其创造,不能够将别人的舞蹈生搬硬套过来,舞蹈创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创意。
然而,当前的中国的舞蹈创作没有新意,毫无特点,选择的题材与创意陈旧,而从内容上到技术上的创新却毫无新意,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少之又少,而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品味,甚至创作出一些低趣味的作品。
基于舞蹈的创作内涵与创作理念,围绕着当前的舞蹈创作为实践目的,全面深入的分析出舞蹈的创意匮乏的原因所在,从舞蹈创作的理论架构、历史思想、团队艺术等多个角度去了解阐述舞蹈的创意求新和教育文化传播的策略方法,为舞蹈新思路的开创找到合适的道路与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视觉文化创意的意义视觉的创意在于要从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角度去创作出一种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并不一定要在品质上是“新”的,最主要是要从创意上去改变人们的视觉思维。
创意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于文化的消费,对于大众需要怎么样的舞蹈而去创作,这样的创作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大众,而是要提高大众的审美理念。
邰丽华的《千手观音》在2006年春晚上的演出,让很多人感觉到眼前一亮,因为谁也没有想到,舞蹈表演还能够这么美。
而《千手观音》的成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在原本就拥有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独特的构思,也许能够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这样有创造性的事物才能够真正的吸引大众。
舞蹈不仅仅要符合观众的兴趣点,还要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才会好看。
舞蹈的创意源自于人们的消费需求与审美价值观。
舞蹈的创意源自于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要充分的去了解各个阶层人中不同的群体的思想活动与心态特征,才能够创作出受大家喜爱的舞蹈。
舞蹈《蝶恋花》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勇于去探究人性中的美,从生活的角度去切入,不仅给人们在情感上冲击,也把人们带入到一个美丽的世界。
但是,这样类型的高制作舞蹈较少,中国目前的舞蹈创作形式应该更加地贴近大众生活。
*收稿日期:2018-11-27二、视觉文化创意在舞蹈中的应用与影响创意,用通俗的眼光来看的话,就是一种创新的思想,意味着我们在思想上的一种突破。
将创意完美的运用到舞蹈当中,能够将舞蹈的美给体现出来,更能体现出舞蹈编排者那与众不同的创作思想。
舞蹈的创意是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要能够达到深入观众心灵最为柔软地方的效果。
视觉文化创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舞蹈作品的创意以期能够提升舞蹈作品,为了让舞蹈作品能够在舞台上完美的呈现给观众,将好的创意完美的与舞蹈相结合,让创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舞蹈的编排者在为舞蹈进行艺术化的研究当中,从舞蹈题材的选定,到舞蹈最初创立的动机,再到舞蹈最后的舞段分布,都需要舞蹈编排者对于舞蹈的每一个细节去了解,确定舞蹈作品的情感内容,结合舞蹈的特点,然后再将创意进行融合。
想象力,舞蹈创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在舞蹈思想的运用与表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喜欢将所有看到的东西都要具体化,都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然后再将它们进行一个分类,再贴上标签,比如说我们将舞蹈分为了踢踏舞、爵士舞、民族舞,这样,很容易让我们去关注舞蹈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当我们听到民族舞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民族舞特有的服饰,我们会认为是民族的独特山歌让我们的民族舞有了声音,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当我们看到民族舞时,并不知道这就是民族舞,而服饰与其独特的声音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可我们长期以来的固化思维,让我们在看到事物的时候容易往其身上贴上标签,这样的思维模式,限制住我们的想象力与想象空间,制约舞蹈在未来发展的可能。
创意,就是要超越现有的界限,让舞蹈不再受到固化思维的影响,将舞蹈中的创意完美的呈现给观众,这就相当于观众得到了一双新的眼睛一样,先将原有的固化标签给去掉,再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出一套新的舞蹈。
而创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身处的时代,创意层出不穷,有好多的舞蹈作品总是让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好的创意是充满灵感与美观的,能够表达出舞蹈编排者的思想。
而视觉文化创意最主要是让观众看到舞蹈时能够过目不忘、回味无穷,舞蹈创意的核心,就是要将一部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的实现突破,有了好的创意,就能够为舞蹈之后的创作做出一个好的导向,一个舞蹈作品有一个好的想法,就是有一个好的开始,这就是创意对于舞蹈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够忽视创意在舞蹈作品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舞蹈题材选定影响舞蹈中的视觉文化创意舞蹈题材的选定有利于丰富舞蹈的创意,打破舞蹈原有的单一性,摆脱中国的舞蹈对于过去老旧思想的固化模式,摆脱对过去的依赖,深化舞蹈的类型,开始让舞蹈与观众、舞蹈编排者与观众进行有效的对话。
当前中国的舞蹈在题材的选定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弥补了中国舞蹈题材的不足。
《千手观音》《丝路霓裳》的成功就是在于将我们古代的元素带到现代,加入自身的创意思想,让观众觉得舞蹈并不是离自己太过于遥远,贴近大众的需求,取得市场与口碑双赢的局面;而《蝶恋花》则是将舞蹈给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在创意思维的指导下,未来中国的舞蹈还会有更多的题材让人们进行选择,也让创意多样化。
近年来,中国的舞蹈题材类型有所提升,对于舞蹈题材的探究也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指出:当前的中国舞蹈题材类型还是不够丰富,舞蹈的题材类型大多集中在红色舞蹈与古代民族舞蹈上,舞蹈类型的创作太过于生搬硬套,没有自己的思想,说白了就是一个进行简单模仿然后复制粘贴的过程,还不能够将舞蹈的灵魂与舞蹈的精华领悟到———没有将原始的创意性与本土的思想进行转换,多样性,代表性,多层次的舞蹈作品还没有形成。
此外,舞蹈的题材是舞蹈创意与舞蹈类型的拓展。
舞蹈拥有主旋律,将舞蹈背景进行描画,再将其中人物的鲜明个性特点加以表现,把时代的道德理性作为舞蹈创作的时代动机,调动观众在欣赏舞蹈时的内心情感;在舞蹈市场化的今天,舞蹈的创意主要是通过舞蹈本身的思想去加以体现,题材的选定不能够脱离大众,脱离生活,没有意义的胡编乱造,将严肃的主题娱乐化,只会背离舞蹈创意的原有思想;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往往将创作的主旋律概念化,模式化,简单化甚至是利益化,这些种种,已经是让我们的舞蹈作品沦为低级趣味。
舞蹈95 吕思意:基于视觉文化创意视角的中国舞蹈教育文化传播研究《家》是从家庭的团圆思想中来创作的,这是一种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审美价值观的创意,舞蹈作品的创意应从老百姓的世俗审美观去出发,将其创作的内容与含义弄得浅显易懂点,但同时又不能将舞蹈美的视觉体验给丢弃,引起观众的共鸣,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世俗化,有利于构建一种富有叙事魅力的新时代舞蹈。
而我们观看的大多数舞蹈,校园青春以及爱情为主题的舞蹈很少,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教育是以弘扬爱国教育为主,还要将古代先贤的思想融入到其中,《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少有的将爱情作为主题的舞蹈,虽说不太符合我国当下的教育国情,但也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
创意不一定要遵循人们在脑中的固定模式,可是增加一些创新,寻找一些新的题材,让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必要时,还可加强故事的内容梗概,以内容为王,最主要是在基础上进行创新。
另外,我国目前的舞蹈在民族舞、古典舞、叙事舞上取得不俗的成就,但是在爵士舞、踢踏舞甚至是钢管舞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舞蹈创作的类型以及舞蹈的创意还需要慢慢的努力,要将中国特色与舞蹈相结合,开拓出新的舞蹈来带动更多的观众,提升观众对于舞蹈的审美价值观,将我们自身的特色与外来的先进思想融为一体,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创新,让我们的舞蹈创意更加完善。
四、我国未来舞蹈文化教育传播发展应与视觉文化创意和现代技术结合舞蹈教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舞蹈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
《红色娘子军》风靡全球,这里面不仅仅有舞蹈本身的独特魅力,也离不开舞台技术的效果。
有了好的舞蹈主题,再加上好的舞台、灯光、道具等等能够提升舞蹈的整体视觉形象的工具时,舞蹈更能够融入观众。
舞蹈作为视觉艺术,讲究的是怎么样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给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视觉冲击,这就需要数字化模式的技术。
我们中国在过去所使用的高新技术缺乏一种冒险精神,对于新的技术不想用,也不敢用,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经验,学习他们是怎么样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手段,实现舞蹈在数字技术中完成创新。
数字技术让我们能够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现场观看舞蹈的效果,带给我们全新的视听审美体验,满足大多数普通家庭想到现场观看的向往。
大量数字技术的运用,成为实现舞蹈教育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段,但同时也让大多数人滥用数字技术,让数字技术的运用变成噱头。
而数字技术是推动舞蹈教育与视觉创意文化发展的关键,要有效的使用数字技术,同时要对滥用数字技术的人提出警告。
舞蹈创意的科学价值,不仅仅是在于技术层面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要将科学技术完全融入到舞蹈视觉创意文化的更深层次当中,让科技成为舞蹈创新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认为科学技术的过度发展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电视的普及代替剧场的直观感受,让舞蹈表演只能够在大荧幕中向人们展现,就没有必要在剧场中进行演出。
可实际上,数字技术的运用要与舞蹈艺术巧妙的融合,对数字技术的全面探索,不能遮蔽舞蹈原有的艺术性,应该成为舞蹈在创意上的运用与延伸。
数字技术让舞蹈文化变得更加的普及,电视数字技术可以利用超现实的技术将舞蹈演绎出来,这种超越可以是超越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局限,让艺术想象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数字技术让舞蹈的种类变得多了起来,这是视觉的革命,同时也是舞蹈的一次革命。
现如今,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不成问题,舞蹈作品的创作也要突破相应的瓶颈,要将舞蹈的视觉升华到突破人体、场地、服装的限制,让舞蹈艺术变得更加华丽,将艺术家的艺术想象空间发挥到极致,完成对舞蹈创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