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word版本 (3页)
- 格式:docx
- 大小:19.21 KB
- 文档页数:3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把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独特感受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把握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荷塘月色》。
2. 相关背景资料:朱自清简介、荷塘月色的图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描绘了怎样的荷塘月色?作者对荷塘月色有何感受?(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课文。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分享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我心中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出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热爱。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3、全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匆》、《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受明确:线索:作者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宁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节的吸引力。
1.2.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1.2.3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荷塘月色》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1.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难以理解。
2.2.2 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1.2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1.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荷塘和月色的关系。
4.2 课文朗读与分析4.2.1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美妙和情节的吸引力。
4.2.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4.3 主题探讨4.3.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文章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景色的技巧;(3)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3)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文章内容;2. 分析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景色的技巧;3. 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2. 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运用文中技巧进行景色描写。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文章内容、作者简介、相关练习等;2. 准备《荷塘月色》原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默写;3. 准备相关自然景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描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3.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指导;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景色描写,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完成练习);7.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在课堂上抽取学生朗读课文,观察其表达能力,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的学生给予表扬;3. 定期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景色,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开展《荷塘月色》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美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成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批改学生的课后练习,评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文知识。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
六、教学策略: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章节及课题一、荷塘月色授课班级时数与日期2课时目的要求1.通过把握作者矛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操;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散文鉴赏的能力;3.掌握通感手法与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1、重点:把握作者当时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2、难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过程组织教学(2分钟)教师将出缺勤情况记录到教学日志学生配合教师查勤引入新课(2分钟)问学生是否见过荷花,以及对荷花的认识。
随后播放PPT,向学生展示几幅荷花图,请学生欣赏。
同学们,这几幅画中的荷花是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
在1927年时,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先生,曾经用优美的文字画下了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荷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
请学生回忆自己学过、读过朱自清的作品,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明确:《背影》、《春》、《匆匆》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散文。
教师阐述新课教学(81分钟)一、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先让学生听一遍配乐录音带,再结合课文注释进行词语讲解。
词语讲解: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
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
(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带学生读几遍生词,及时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
接着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二、回顾作者(请学生回顾作者的生平及其作表。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年,他游学欧洲,历时近一年,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执教人滕州一中屈凡生学习目标:1、学会鉴赏美景(重点)2、把握作者感情(难点)教学方法: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辅助:《导学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1、大自然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瞬间:一片嫩红,一滴秋雨,一声鸟鸣……无不具有动人心魄的美.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静谧幽美的荷塘,在溶溶的月色下,淡淡的月光中,薄薄的青雾里,看田田的荷叶,闻缕缕的荷香,听脉脉的流水,慢慢走,欣赏吧!(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现代作家、学者。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背影》、《绿》《春》。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凡有华语教学的地方必有他的《背影》和《荷塘月色》。
二、出示并解释学习目标.(板书)学习目标:1、学会鉴赏美景2、把握作者感情三、研读文本(一)、【一读文本整体感知】结合课下注释,朗读全文。
标出自然段,找出描写荷塘月色美景的段落.(朗读要求:注意字音正误、语调升降、语气强弱、语速快慢、节奏缓急)(二)、【再读文本品味语言】1、刚才我们初读课文,哪几个段落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呢?预设: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只回答4、5段.引导学生: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的时候,并没把荷塘月色的美景孤立起来,而是把它置于更大的环境之中,也就是荷塘四周的景色。
预设:同学们回答第6段。
2、(齐读)找出这三段文字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句子品赏,把自己体会的美读出来,并说出你认为美的原因。
老师先做一个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认为这两句描写很美.首先,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把叶子的整体状态,个体形态描写出来了。
“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荷叶下面的荷茎形体挺拔修长.第二,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荷叶的舒展,具有动态美。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
根据本单元
学习重点“揣摩语言”,那么教学本文,应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
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选择一段或一两个句子评点,老师适当给
以点拨和引导。
引入《杨义评〈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评〈荷塘月色〉》两
篇观点相左的文章,让学生交流讨论。
课后以“我对《荷塘月色》语言风格的
看法”为题写一篇短评。
[得意之笔]
1.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
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
作者原名“自华”,后该
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
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独到的艺术魅力)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一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
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
瞌睡人的眼。
”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写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显示作者渐露
忧烦伤感之情。
描摹物态,信手拈来自然成文,毫无斧凿之痕,非大家不能为也。
(用词设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联想)
3.(1)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了月光,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
下面四句都描写了月光,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l.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l.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象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
海里涌了出来。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题目,有助于能力的迁移)
[思想感片]
朱自清——中国知识分子自画像
月夜下,荷塘边,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尔驻足望一眼
点点荷花,随即又陷入了沉思。
此时月色迷离,夜阑人寂,蝉声和蛙声不时传来,撩拨得人心烦意乱。
——每每读《荷塘月色》,就想见了这种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样,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细多感的人。
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
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无疑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欲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先生无疑
是最好的样本。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多难。
先生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但穷困潦倒一生,虽与身处乱世有关,却足以说明
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蹇。
历代统治者都是五大郎开店,对知识分子既嫉妒又
惧怕,再者是轻视,斥之为书呆子,迂腐可笑不谙世事。
他们官场上不会阿谀
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赏识;商场上不会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故发不了
横财。
清苦寂寞,注定是他们的命运。
他们的精神翱翔在科学和理性的高空,
而身子却深陷于龌龊的大地上,灵肉分离苦不堪言。
做中国的知识分子,何其
不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