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吐鲁番地区畜牧业发展状况管窥
- 格式:pdf
- 大小:347.38 KB
- 文档页数:4
吐鲁番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吐鲁番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吐鲁番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1. 特殊的地理环境:吐鲁番地处塔里木盆地,地势低洼,四周环绕着天山山脉,形成了高温干旱的特殊气候条件。
这种气候对农作物的种植有一定的制约,但也形成了吐鲁番独特的农业特色。
2. 鲜食水资源的短缺:吐鲁番地区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缺乏充足的鲜食水资源。
因此,农业发展面临水资源的极大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吐鲁番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地下水开发、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3. 主要农作物种植:吐鲁番地区主要种植葡萄、核桃、苹果等经济作物。
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这些作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吐鲁番的葡萄种植规模庞大,并享有“中
国葡萄之乡”的美誉。
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吐鲁番地区正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除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吐鲁番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5. 绿色农业发展: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吐鲁番注重绿色农业的发展。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节水灌溉技
术和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吐鲁番农业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体来说,吐鲁番农业发展在面临气候和水资源限制的同时,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农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吐鲁番地区的农业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农民收入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吐鲁番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概况2.1 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2.1.1 地理位置研究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盆地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南麓,北为博格达山,南为库鲁克山,地处41°12′~43°40′N、87°16′~91°55′E之间,主要由高昌区、鄯善县、托克逊县组成。
吐鲁番盆地东接哈密盆地,南抵觉罗塔克山荒漠地带与巴州接壤,西与乌鲁木齐市毗连,北隔东天山,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奇台、木垒等县相邻。
吐鲁番盆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久享盛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要塞,闻名于世的丝绸古道贯穿盆地,著名的火焰山就在其中。
如今随着312国道、314国道、兰新铁路、亚欧通信光缆等一批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兴建,该地区成为“东联西出”的重要通道,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其对新疆乃至全国都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2 地形地貌吐鲁番地区地处天山东部封闭性的山间盆地内,按照新疆区域地貌划分,全区由天山南坡山地、吐鲁番盆地、库米什盆地、觉罗塔格残余基底苔原及库鲁克塔格北部复向斜低山区构成。
吐鲁番地区地形地貌酷似菱形,四面环山,中间低洼。
北有天山(主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m),西为喀拉乌成山(高3500~4000m),西南有觉罗塔格山,南为库鲁克塔格山,东是库木塔格山。
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盆地四周除高低参差不齐的山地外,内部大部分为古洪积扇漆皮砾石戈壁。
火焰山横贯盆地中央,全长80 余km,将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为倾斜冲积扇,山南为冲积平原。
艾丁湖海拔为-154m,是我国最低的盆地,也是世界有名的低洼地区之一。
绿洲分布在盆地之中,是农作物集中区,也是畜牧业的生产地。
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吐鲁番地区土地可分为高山区、低山丘陵区、戈壁砾石区和冲积平原区四大地貌类型。
(1)高山区。
高山区指海拔1000m 以上的山区,主要包括盆地北部的天山山脉,南部的觉罗塔格山。
2013年吐鲁番地区畜牧业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2013年以来,在地委、行署和自治区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全地区畜牧系统干部职工发扬团结拼搏,勇于奉献的优良作风,紧紧围绕地委确定实施的打造吐鲁番地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精品版”的战略要求,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狠抓肉羊良种推广、饲草种植加工、牛羊育肥增效、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确保了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现将2013年畜牧业工作总结如下:一、2013年地区畜牧业各项指标完成情况2013年全地区预计完成牛羊育肥335万头只,同比增加10.12万头只,同比增长3.14%;完成养殖小区建设4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共计入住规模养殖场68家。
全地区存栏牲畜96.56万头只,同比减少3.19万头只,同比下降3.14%,完成年末存栏90万头只牲畜任务量的107.2%,全年出栏牲畜105万头只,同比增加7.89万头只,同比增长8.1%。
全年实现畜牧业总收入13.65亿元,同比增长13.36%,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20.28%,在农民人均增收1280元中来自畜牧业达191.5元,同比提升17.4个百分点。
全地区完成人工种草24.62万亩(其中吐鲁番市8.51万亩,鄯善县3.62万亩,托克逊县12.49万亩);特色养殖斗鸡18.15万羽(其中吐鲁番市9.05万羽,鄯善县7万羽,托克逊县2.1万羽);吐鲁番黑羊养殖21.95万只(其中吐鲁番市5.11万只,鄯善县1.15万只,托克逊县15.69万只);吐鲁番驴养殖1.12万头(其中吐鲁番市4100头,鄯善县5000头,托克逊县2100头)。
肉羊杂交改良20.43万只,引进多胎肉羊3.97万只,其中湖羊0.61万只、小尾寒羊1.19万只、多浪羊2.03万只、多胎黑羊0.14万只;发放畜牧业贷款6.36亿元(其中农业银行0.93亿元、信用社3.75亿元、邮政银行0.29亿元、中国银行0.26亿元、建设银行1.13亿元),同比增加3.44亿元,同比增长184.88%。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99-201X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开始呈一种上升趋势,这不论在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都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来。
相对而言,两年来寺院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比较活跃。
综合性研究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1X)第一册包括魏晋南北朝卷;第二册包括隋唐五代卷。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中有10部著作,其中经济史方面的著作是张泽咸《隋唐时期农业》、韩国磐《唐代社会经济诸问题》、陈国灿《唐代的经济社会》、邱添生《唐宋变革期的政经与社会》以及刘健明的《唐代政治与对外政策》等。
宁可主编,闫守诚、宋家钰、魏明孔、宋杰、宁欣撰写的《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1X)分为农业、土地关系、手工业、商业、货币与物价、城市与交通、区域经济、财政等8章,计50万字。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杨鸿年《隋唐西京坊里谱》,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等,是比较重要的成果。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是近年来这一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见的重要成果。
张泽咸《隋唐时期农业》计9章,第一章绪论(户口分布与劳动力、大农业体系生产、旱地与水田农业、内地农业与边地农业、农业经营方式),第二章内地农业鸟瞰(华北地区农业、江淮以南农业),第三章河西、西域区农牧业(河西地区农牧业、西域地区农牧业),第四章蒙古高原农牧业(汉隋间高原地区畜牧概况、唐代高原地区畜牧状况、唐代高原地区的种植业状况、阿拉善高原农业梗概),第五章东北区农牧业(汉魏北朝时农牧概况、隋唐时靺鞨渤海为中心的农牧状况、唐五代奚契丹为中心的农牧状况),第六章岭南农业,第七章西南高原区农牧业(云贵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农牧业),第八章水稻生产(北方地区种稻、江淮以南种稻、水稻种植技术),第九章茶叶生产。
北凉农牧业研究———以吐鲁番、河西出土文献为中心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富庶之地,凭借祁连山融化的积雪灌溉了走廊,使之成为天然的农牧区。
这不仅提供了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而且也为繁荣畜牧业提供了丰足的水草。
因此,汉代开始就在河西地区大力推广屯田,大规模地移民垦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历魏晋,至十六国相承不改,其中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北凉是较为突出的。
我国古代政权多以发展“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传世文献多有记载,而关于北凉的农牧业记载很少。
前贤宋晓梅在论文《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高昌郡时期的农业活动》中指出:“高昌郡时期高昌保留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1]P35王素先生在《高昌史稿·交通编》[2]P90-107利用传世文献和吐鲁番出土文书对高昌的农牧业进行了研究,更多集中在高昌国时期,北凉高昌郡时期的农牧业少有涉及。
前人以上研究,为我们深入认识北凉高昌地区的农牧业开拓了思路。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北凉高昌农牧业一些未及发挥的方面,提些点滴的看法,以求教于各方家。
一、北凉的农业(一)农业政策与措施北凉永安元年(401),沮渠蒙逊继立北凉,都张掖。
立建国后,他以农为本,减轻徭役,制定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农业。
《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载:孤以虚薄,猥忝时运。
未能弘阐大献,戡荡群孽,使桃虫鼓翼东京,封豕烝涉西裔,戎车屡动,干戈未戢,农失三时之业,百姓户不粒食。
可蠲省百徭,专功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
[3]P3193 可见,北凉重视发展农业,在“五凉”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北凉玄始六年(417),凉州大旱伤及农业,沮渠蒙逊对自身的施政进行检讨和反省,下书祈雨。
《十六国春秋辑补·北凉录》载:蒙逊下书曰:“顷自春炎旱,害及时苗,碧原青野,倏为枯壤。
将刑政失中,下有冤狱乎? 役繁赋重,上天所谴乎? 内省多缺,孤之罪也。
《书》不云乎:‘百姓有过,罪予一人。
暞可大赦殊死已下。
”翌日而澍雨大降。
关于吐鲁番地区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的意见
张伦;惠哲
【期刊名称】《新疆畜牧业》
【年(卷),期】1989(000)006
【摘要】吐鲁番是以葡萄、棉花、瓜果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978年全地区牲畜存栏为52万头,1988年牲畜存栏为84万头,10年增加了32万头。
年平均递增4.91%,高于同期全自治区牲畜年递增3.35%的速度。
在存栏畜84.13万头牲畜中,牧区占33.46%,农区占66.54%;小畜为74.65万只,占存栏总数的88.73%,大畜为8.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张伦;惠哲
【作者单位】自治区畜牧厅;自治区畜牧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33
【相关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 [J],
2.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法制办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仲裁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仲裁事业发展的意见 [J],
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
障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 [J], 4.济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J], ;
5.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吐鲁番市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吐鲁番市节水农业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吐鲁番市节水农业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认为在节水农业发展中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农业节水系列标准不完善,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建立适合吐鲁番市实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阐明了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
1吐鲁番市概况1.1自然概况1.1.1地理位置吐鲁番市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一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
如今也是新疆与内地交往的重镇。
吐鲁番市地处吐鲁番盆地中部偏东,天山博格达峰南麓,东邻鄯善县,西与托克逊县毗邻,南抵觉罗塔克山与巴州接壤,北至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山与乌鲁木齐市、吉木萨尔县、奇台县相接。
1.1.2地形地貌吐鲁番市地处天山东部封闭性的山间盆地内,北有天山支脉博格达山,主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m,南有觉罗塔格山和库鲁克塔格山,东是库木塔格山,中有火焰山、盐山贯穿东西将吐鲁番市分为南、北两个盆地,这就构成了吐鲁番市独特的“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特征。
总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倾向艾丁湖。
三面除高低参差不齐的山地外,内陆大部分为古洪积扇冲积砾石戈壁。
火焰山、盐山横贯吐鲁番市境中部,把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为倾斜冲积扇,山南为冲积平原。
绿洲分布在盆地之中,是农作物集中区,也是畜牧业的生产地。
艾丁湖海拔为-154m,是我国最低的盆地,也是世界有名的低洼地区之一。
1.1.3气候特征吐鲁番市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热量丰富但又极端干燥,降雨稀少且大风频繁,故有“火洲”、“风库”之称。
全年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139.5~150.4千卡/m2。
全年平均气温13.9℃,高于35℃的炎热日在100天以上。
夏季极端高温为47.8℃,地表温度多在70℃以上。
最低气温-28.7℃;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全年10℃以上有效积温5300℃以上,无霜期平均每年达到268.6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