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初唐诗歌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讲南北文学及合流与初唐诗坛(课题笔记)第二讲隋及初唐诗坛——南北文学的融合与唐诗范式的建立一、隋代文学概貌(581—618)❖1、统一国家的建立与隋代文学的特点:❖270余年分裂结束,南北重新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南北文学融而未合)❖文学的过渡性,未形成自身特点(“隋无文”)2、隋代作家群❖(1)北朝入隋作家:卢思道、杨素、薛道衡❖A杨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情思悲凉,慷慨多气:典型北歌风格《出塞·其二》:“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B卢思道:向南朝诗风靠拢❖名作《从军行》:以南朝歌行体表现军旅题材,风格刚健,重心由“思妇”——“征夫”❖《棹歌行》、《美女篇》……描写女性体态服饰,流于轻艳C 薛道衡:南北文风交融的代表❖《出塞》(和杨素):“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苍凉悲怆❖❖名作《昔昔盐》(艳——曲之别名)❖南朝乐府闺怨题材、风格委婉秀丽❖“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名句)❖对偶工巧,语言形象,以细腻的细节描写,传达出思妇的孤独寂寞的心境,富艺术独创名作《人日思归》(《作品选》P3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语言平易质朴、风格清淡秀美,合南北文学之长❖刘餗《隋唐嘉话》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
’”(2)由梁、陈入隋的文人❖代表:江总、许善心、虞世基、徐仪、王胄、庾自直等❖隋炀帝时代:明显偏向重辞藻、声律之美的南朝文风❖多应制之作:对仗精工、词采华美;“为文造情”缺乏生气隋炀帝杨广❖与同时代宫廷文人相比,倒是杨广本人的某些小诗,风格清丽明快、还有可观之处❖如:《无题》❖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第二讲初唐诗坛一,初唐宫廷诗坛《隋书·文学传序》:自汉、魏以来,迄乎晋、宋,其体屡变,前哲论之详矣。
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
于时作者,济阳江淹、吴郡沈约、乐安任昉、济阴温子昇、河间邢子才、钜鹿魏伯起等,并学穷书圃,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
英华秀发,波澜浩荡,笔有余力,词无竭源。
方诸张、蔡、曹、王,亦各一时之选也。
闻其风者,声驰景慕,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1,宫廷文学集团:秉承南朝风尚,然并重抒情述怀与词章华彩。
唐太宗《经破薛举战地义宁元年击举于扶风败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沈,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沈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北堂书钞》(虞世南)、《文思博要》(高士廉)、《艺文类聚》(欧阳询)、《初学记》(徐坚):关于辞藻与事典的类书杨师道、李百药、许敬宗:贵族化、宫廷化、雕琢化2,台阁文学1),“上官体”:贞观、龙朔上官仪《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评价:时光、物色的动态变化;情思随之宛转;写景技巧大为提高;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应制咏物,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
《入朝洛堤步月》“六对”“八对”:以音义的对称效果区分偶句形式,从词性字音研究拓展至全句整体意象的配置2),“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武后朝进士诗人)杜审言:28首五言律,27首符合粘式律。
3),沈宋:武后、中宗朝a,粘式律: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第二讲唐诗概述
一、唐诗兴盛的原因
●科举制“以诗赋取士”的刺激
●统治者的喜好和鼓励
●广大群众的热爱与传播
●帝王的提倡开启了崇尚诗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诗歌的实用价值使广大士人充分释放才情,写出了大量高品质的诗作;
●歌者以歌传诗的传播方式造就了庞大的诗歌欣赏队伍。
二、唐诗分期
初唐:开元以前,是改造齐梁宫体诗风的时期;
盛唐:开元、天宝时期以及大历以前,是产生“盛唐之音”的时期;
中唐:大历年间至长庆年间,是从沉寂到新变再兴盛的时期;
晚唐:长庆以后到唐末,是从活跃到衰落的时期。
1。
唐诗宋词十五讲
第一讲走向高潮的初唐诗。
一初唐的诗歌革新。
二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
三从王绩到初唐四杰。
四从文章四友到吴中四士。
五从陈子昂到张说。
第二讲盛唐气象。
一盛唐的诗歌革新。
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三王、孟与山水田园诗。
四高、岑和边塞诗。
五精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第三讲李白。
一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
二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三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
第四讲杜甫。
一忧国忧民的诗圣。
二包罗万汇的艺术成就。
三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
第五讲诗变于盛衰之际。
一批判时政的思潮和讽喻诗歌的兴起。
二江南迁客的感伤乱离之作。
三气骨中衰的大历十才子。
四李益和其他大历诗人。
第六讲中唐两大诗派。
一张王乐府。
二元白的新乐府。
三元白诗的通俗化倾向。
四韩孟诗派。
五李贺与长吉体。
第七讲中唐诸家的沿革。
第八讲晚唐诗坛的余晖。
第九讲唐五代词。
第十讲宋初词风的转变。
第十一讲苏轼和词的诗化。
第十二讲周邦彦和词的律化。
第十三讲李清照和南渡词人。
第十四讲辛弃疾和豪放词派。
第十五讲姜夔与南宋词的雅化。
第二讲初唐诗歌一、初唐诗歌概况初唐诗歌——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1.从时间上说,初唐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五十年,是延续齐梁诗风,宫廷诗占据主要地位的时期。
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齐梁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2.从风格上说,初唐诗歌逐步把北方文学质朴劲健之气与南方文学清新明媚之风相融合,使唐诗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
3.从形式上说,初唐诗歌完成了从“永明体”到格律诗的进程。
(一)隐逸诗人王绩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
绛州龙门(今山西龙门)人。
王绩是最早的唐代诗人。
其诗多以田园的闲适情趣为内容,风格平淡自然,摆脱了南朝诗歌的雕饰华靡的习气。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的诗歌是唐初诗坛清新朴素的别调,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构成了时代的一个不协调的异体。
王绩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山水田园诗到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
(二)宫廷“艳妇”上官仪上官仪(约608~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
上官仪是太宗朝后期和高宗朝初期重要的宫廷诗人,也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早春桂林殿应诏上官仪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这是上官仪应唐太宗之命而作的应诏诗。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生动地勾画出初春灵动的美景,以动写静,远景与近景结合,天上与地下辉映,体现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是本诗的警句。
上官仪诗歌被称为“上官体”,其特点:“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绮错婉媚”是指词藻的典雅优美和花样翻新,诗风的委婉与柔媚。
“上官体”是唐代诗人第一个自成一体的风格称号,也是唐初宫廷诗的代称和标志。
所谓“宫廷诗”,主要指长期以文学侍从或朝廷重臣身份,集于君主周围的诗歌活动和在宫廷范围内创作的诗歌,以及其他创作于宫廷之外却带有宫廷趣味的作品。
宫廷诗的内容一般浮华空泛,多为应制、奉和、应诏之作,注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宫廷诗在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讲究对偶,有形式主义倾向宫廷诗在风格上表现为绮靡、卑弱。
(三)走出“宫廷”的杜审言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樊),实洛州巩县(今河南)人。
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齐名,四人合称“文章四友”。
“四友”皆为高宗、武后朝的宫廷诗人。
“四友”皆以格律诗著称,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杜审言诗歌成就最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时。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虽写宦游思归题材,透露出气象不凡的新格局。
(四)刚健“风骨”初建的“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 杨炯传》:(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不少同情。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霍松林评:“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体现其超拔流俗的高远志趣与开阔胸襟,格调高朗。
2.杨炯《从军行》——边塞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一介书生愿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
整首诗歌体现了唐诗的昂扬精神和壮大的审美追求。
3.卢照邻《长安古意》——七言歌行内容上:把怀古、艳情、游侠等多种内容交织一体,使都城题材扩大化与复杂化。
并以激情的抒发代替宫体诗的词藻堆砌。
在形式上:篇章结构铺张扬厉,在句式声调,结构布局上突破了宫体诗的旧制。
4.骆宾王《在狱咏蝉》——咏物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情感充沛,用典自然,语多双关,达到咏物诗物我统一的境界。
“初唐四杰”的贡献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四杰”为初唐柔弱委靡的诗风注入昂扬、壮大、浓烈的情调。
四杰不足:新倾向与旧遗存并存。
明•陆时雍《诗境总论》:“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五)格律诗的完成者“沈宋”“沈宋”是初唐武后及中宗朝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沈宋”的出现,标志着律诗的全面成熟和定型。
宋之问(656 —712)唐代诗人。
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
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
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
这首诗与宋之问前期的应制诗相比,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感情真挚,真正写出了其去国怀乡之痛与贬谪蛮荒之愁。
整首诗含思凄婉,哀感动人,而表现上欲露还藏,笔意深曲。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旧唐书•沈佺期传》说他“尤长于七言之作”,《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
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首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六)唐诗的革新者陈子昂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以“复古”为革新与进步陈子昂的诗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与贤人失志的幽愤心态的结合。
1.《感遇》形式上——五言古体思想上——广阔深刻题材上——丰富多样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
诗歌用比兴手法,借兰若在林中“幽独”,悲叹自己虚度年华;借兰若在风中摇落、凋零,难以成就“芳意”,抒发了自己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
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2.《蓟丘览古》七首及《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七首分别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来表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而《登幽州台歌》是最后一首、带有总结意味的诗歌。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以无限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为背景,高耸起一个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这正是唐代具有浪漫精神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自然阔大浑厚之境界与纵览宇宙古今之博大胸襟的结合。
形成苍茫辽阔,雄浑有力的艺术境界。
罗宗强:《登幽州台歌》一出,六朝绮靡的诗风的余迹便一扫而光了。
诗人的眼光,已经完全从生活琐事中挣脱出来,投向宇宙与人生,浓烈壮大的感情基调,慷慨悲歌、苍凉浑茫,使作为盛唐风骨的序曲出现了。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纠正齐梁以来诗坛习气,完成了诗风改革的使命,使唐诗走上更为广阔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韩愈《荐士》:“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
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高棅《唐诗品汇》:“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
”(七)唐诗情韵、意境的缔造者刘希夷、张若虚刘希夷和张若虚以七言长篇歌行著名。
刘希夷(约651—?)唐代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
《代悲白头翁》: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
一方面是韶华易逝,青春不永,另一方面是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
所以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的向往。
诗中的情思,也并不限于女子的自叹自怜,而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生哲理。
诗人用明快轻捷的七言歌行体来处理人世沧桑之感,笔调流丽,遂使全诗避免了沉重颓丧之感,而呈现为美丽动人的青春惆怅。
这种青春情调,到了张若虚笔下,又由惜春而一变为对春天的更为炽热的正面讴歌,并融合着对宇宙、对美好人生的热情礼赞。
张若虚,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称为“吴中四士”。
从刘希夷到张若虚,诗歌从“人”“花”联系,发展到“江”“月”映照,即从着重表现“情”发展到突出表现“境”。
《春江花月夜》把过去同题的五言短制,变为长篇七言歌行。
使诗歌的情韵第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春江花月夜》把优美的景色、动人的爱情和深邃的哲理有机融合。
《春江花月夜》之“境”也从宫体诗的明丽流婉之境升华为晶莹澄澈之境。
初唐诗歌总结上官仪、文章四友和沈宋等宫廷诗人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四杰”及陈子昂打破了宫廷文人一统天下的局面,自觉地批判六朝文风,有意识地在开拓新的诗歌内容、开创新的诗歌风格上进行尝试,促进了唐诗诗风的转变。
从“四杰”到陈子昂,才是唐诗的“始音”。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风骨的形成以及情调的营造、诗境创造等方面,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