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纵火案看“社会情绪反向”下的舆论引导
- 格式:pdf
- 大小:291.64 KB
- 文档页数:3
厦门火灾事故调查报告总结分析引言:在过去的几年间,厦门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本文将对该火灾事故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旨在提供有关消防安全的建议和启示。
一、事件背景厦门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旅游城市。
然而,2019年初发生的某火灾事故令整个城市震惊。
据初步统计,该次火灾造成30余人死亡,近百人受伤,并导致数栋建筑物严重受损。
二、火灾原因分析1. 设施老化经过初步调查发现,火灾所在建筑物存在长期使用未更换设备设施的情况。
例如电线老化、消防器材维护不到位等问题都增加了火灾爆发的风险。
2. 防火措施不足火灾事故现场逃生通道狭窄,并未按照规定进行合理标识和设置。
此外,在建筑物内部的防火器材安装和检验也存在不足,无法有效控制火灾蔓延。
3. 管理缺陷据调查发现,事故建筑物的管理方未执行相关消防安全规定,并未配备具备足够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消防人员。
这种管理缺陷在事故发生时起到了严重影响。
三、事故应急处置分析1. 应急预案不全面在火灾爆发后,有关部门对于事前应急预案考虑不周,没有进行充分演练。
此外,协调各部门行动的机制也并不完善。
2. 救援力量及时到达虽然初次出警力量抵达火灾现场时间较长,但一旦接到报警后,数量庞大的消防车辆和消防队伍迅速集结,并成功展开扑救工作。
这也提醒我们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呼叫专业人士进行紧急处理。
四、总结与启示厦门火灾事故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反思,以下是几点总结与启示:1. 加强设施维护建筑设施老化是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对建筑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的电线、防火门等设备,从源头上减少火灾发生风险。
2. 加强防火措施落实在建筑物设计和装修中应注重合理布局与安全通道的设置。
同时,在室内外关键位置设置明显标识,并加强消防器材的配备与管理。
3. 完善管理制度对于出租屋、商业楼、酒店等涉及人员众多场所,应严格执行相关消防安全规定,并配备专职的消防安全负责人,确保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用多源流理论分析厦门PX 事件流经政策系统的最后一条源流为政治源流,它独立于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之外,是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的政治过程。
政治源流对于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明显的促进或者抑制作用。
金登认为政治源流主要由国民情绪、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政府的变更、选举结果以及政党或意识形态在国会的分布情况等因素构成。
1.国民情绪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于民众之间的共同的思想倾向或者舆论倾向,它对政策议程的设立甚至政策结果都具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决策者对国民情绪的认识,可以说,决策者对国民情绪的认知既可以成为政策议程设立的“肥沃土壤”,也可以成为议程设立的阻碍因素。
2.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指利益集团和有组织的利益群体。
在政治源流中活跃着大量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它们之间充满了共识与冲突,当这些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之间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时,变革的速度和要求就会减缓,但当它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某项政策议程就会被摆在突出的位置。
3.政治源流中的第三个要素是由政府自身内部的事件构成的,即政府的变更,主要包括关键人事的调整和管理权限两个方面。
4.此外政治源流中还包括选举结果和政党或意识形态在国会的分布等政治力量。
这些力量在实践中并不均等,尤其是国民情绪和选举的结合可能对政策议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当前影响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政治流当中重要的要素是政党意识形态(执政理念)、国民情绪(大众舆论)、政府变更(领导更换及职能改变)、利益集团(利益团体)。
大众舆论:厦门PX项目在2005年就已经经过国家环保总局的环评审查,并且在提交的项目评定书上已经明确的表示有群众参与到此项目的决策中来。
然而真正的情况却是厦门PX项目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后并于2006年11月正式开工,这时候一些厦门公众才开始知道有此建设项目。
于是,在2007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其成为全国政协头号提案。
我们该如何应对“极端负面”情绪这种报复社会心理的可怕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报复对象由确定转变成为不确定,整个社会都可能成为他们作案的对象。
这就将所有无辜的群众,潜在地纳入到他们的报复范畴。
昨晚6时20分许,福建厦门市一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共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伤住院。
在第一时间内,经有关专家会同当地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初步认定这是一起严重刑事案件,因为起火公交车轮胎正常、油箱完整,现场发现的助燃剂经检验为汽油,而该公交车使用的是柴油发动机。
厦门爆炸现场又是这么多无辜生命的伤亡,令人悲痛。
尽管具体的原因还有待深入调查,但被定性为严重刑事案件表明,这可能是人为纵火。
不由想起2009年的成都公交车燃烧案,最后查明是62岁的无业人员张云良故意纵火所致,另外26条无辜生命随着张云良一起逝去。
显然,从事件性质上讲,两起纵火案有相似性。
从近些年有关事件、事故的发生情况看,报复社会的阴暗心理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一些地方发生的校园报复凶杀,到多起航班“诈”弹频袭,表明有一些人在自己的极端负面情绪与心理淤积到喷薄之时,开始拿无辜的公众作为倾泄的对象,在公共场所、公共地带实施报复行为。
这种报复社会心理的可怕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报复对象由确定转变成为不确定,整个社会都可能成为他们作案的对象。
这就将所有无辜的群众,潜在地纳入到他们的报复范畴,只要出现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生命就可能白白流逝。
无辜群众又怎能承受如此报复之重?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严厉谴责的行为。
如果允许这种行为的存在,认可这种行为的正常,我们的社会就将坠入黑暗;如果无视这种报复心理,不直面这种社会心理问题,社会公众就会处在潜在的危险之中。
每一个有报复社会心理的人,也许都有其个人的特定原因。
从单个人来说,也许与不公平、不公正不太相关,可能只是其个人的心理问题。
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样的人多了,这样的心理多了,再退一步说,那种焦躁、暴戾的情绪多了,却是社会的事。
乡镇做好火灾事故舆情处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火灾事故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
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除了立即采取救援和灭火措施外,做好舆情处置也显得尤为重要。
舆情处置不仅影响火灾事故的救援工作,还关系到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和社会稳定。
因此,乡镇管理部门必须要做好火灾事故舆情处置工作,提高舆情处置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火灾事故后的舆情处置意义火灾事故发生后,舆情处置意义重大,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首先,舆情处置有助于及时发布事故信息,向社会公众传递真实的消息,减少谣言的传播,避免社会恐慌和不良后果。
其次,舆情处置能够及时发布救援和灭火进展情况,让公众了解受灾情况,减少不了解情况而采取的错误行为。
最后,舆情处置是对受灾群众心理疏导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缓解受灾群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二、乡镇应做好的火灾事故舆情处置工作1. 建立健全舆情处置机制乡镇应建立健全的火灾舆情处置机制,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渠道,发布形式和内容要规范统一。
在火灾事故发生后,乡镇应当立即启动舆情处置机制,迅速成立舆情处置工作小组,确保舆情处置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2. 及时发布火灾事故信息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包括火灾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受灾人数和伤亡情况,救援和灭火进展情况等。
信息发布要真实、客观、及时,避免出现虚假信息和瞒报漏报的情况。
同时,要避免发布敏感信息和图片,避免引起社会不稳定。
3. 加强信息管理和引导在舆情处置中,乡镇应加强信息的收集和管理,避免信息的泄露和失实传播。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谣言和不实信息,要及时进行辟谣和信息引导,维护社会舆论的正常秩序。
要利用各种媒体手段,积极引导舆论,增强社会公众对灾情的理解和支持。
4.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乡镇应与各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向媒体发布事故信息,主动回应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
消防管理工作人员应对火灾事故的舆情危机处理消防管理工作对于保护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但即便是在最严格的管理下,火灾事故仍然可能发生。
当火灾事故发生后,除了救援行动外,消防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应对可能产生的舆情危机。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消防管理工作人员应对火灾事故的舆情危机处理的重要性和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舆情危机的定义和特点舆情危机是指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对于组织或个人形象产生威胁的情况。
火灾事故引发的舆情危机具有以下特点:1. 高度关注度:火灾事故往往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因而对于舆情反应更加敏感。
2. 快速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火灾事故的相关消息在短时间内可能迅速扩散。
3. 情绪化反应:火灾事故往往伴随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公众情绪容易波动,消防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正确引导舆论和情绪。
二、舆情危机处理的重要性1. 保护形象和信誉:舆情危机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严重损害消防部门的形象和信誉,进而影响公众对于消防管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2. 增强公众参与和合作意愿:舆情危机处理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增强公众对于消防工作的参与和合作意愿,提高整体应对火灾事故的能力。
3. 降低后续负面影响:如果舆情处理得当,能够有效遏制传播的不良信息,降低后续负面影响的扩散。
三、有效的舆情危机处理方法1. 及时回应与沟通:火灾事故一旦发生,消防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迅速提供准确的信息,解答公众疑问,回应关切。
面对负面舆论,不可草率应对,而是应以实事求是、真诚回应,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 全面监测和收集信息:消防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舆情监测和信息收集工作,了解公众的关切和情绪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通过及时了解舆情发展动态,可以引导舆论走向,减少负面影响。
3. 合理利用媒体资源: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消防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媒体发声来引导公众舆论,传递正确信息,扭转负面局势。
火灾事故舆情分析火灾事故通常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舆论热议。
火灾事故的发生往往与建筑安全、消防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关,因此公众对火灾事故的关注不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的关注,更是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本文将对火灾事故进行舆情分析,探讨公众对火灾事故的关注焦点、态度以及相关议题的发展和变化。
【事件背景】某市一居民楼发生火灾,造成多人伤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这次火灾事故由于伤亡人数较多,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且该居民楼的安全问题备受质疑,因此引起了公众的热议。
【舆情分析】1.关注焦点火灾事故发生后,公众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伤亡情况:火灾事故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公众对伤亡人数和伤者情况非常关注,希望能够及时了解伤者的情况和救援进展。
(2)火灾原因:公众对火灾的起因非常关注,期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并公布调查结果,以便大家了解事故的真相。
(3)建筑安全:该次火灾事故发生在一处居民楼,因此公众对建筑的安全性也非常关注,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建筑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检查。
(4)消防设施:火灾事故中消防设施的作用非常重要,公众对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的设置和使用情况也非常关注,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相关设施进行检查和改进。
2.舆论态度针对该次火灾事故,公众的舆论态度主要表现为:(1)关切与悲痛:由于火灾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社会上一片关切和悲痛的情绪,人们纷纷表达对伤者的慰问和对火灾的痛惜。
(2)愤怒与责备:与悲痛相对应的是人们对火灾事故背后存在的问题的愤怒和指责,他们认为火灾事故的发生有可能与建筑管理、消防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对相关责任方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3)呼吁改进:在表达愤怒和指责的同时,公众也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改进建筑安全、加强消防设施等方面的工作,以避免类似的火灾事故再次发生。
3.话题发展除了对火灾事故本身的关注之外,公众的话题讨论还涉及了更广泛的议题:(1)建筑安全:火灾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建筑安全的讨论,一些公众认为现阶段的建筑管理和监督存在着一些漏洞,提出了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建议。
火灾事故舆情话术分析报告一、报告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其中火灾事故是危害程度较高的一种。
在发生火灾事故后,舆情的处理和宣传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火灾事故舆情话术的分析,总结出在火灾事故中如何制定有效的舆情话术,并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二、舆情话术分析的基本原则1. 准确性原则:舆情话术的最基本原则是准确传递信息。
在火灾事故中,舆情话术应当准确反映事故的情况和处置进展,确保公众获得有效的信息,避免造谣传谣。
2. 稳定情绪原则:火灾事故往往伴随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舆情话术应当稳定公众情绪,避免引发恐慌和混乱,同时也需要激励和鼓舞人心。
3. 清晰简洁原则:舆情话术应当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词汇,确保公众理解。
4. 公开透明原则:在火灾事故中,舆情话术应当保持公开透明,及时披露事故情况和处理进展,增强公众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避免猜疑和不信任。
三、火灾事故舆情话术分析1. 事故通报阶段在火灾事故发生后,首先要做的是向公众通报事故情况。
舆情话术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2)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包括伤亡人数和伤亡情况;(3)事故对周边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影响;(4)事故的原因和处理进展。
有效的舆情话术应当准确传递事故情况,同时要稳定公众情绪,避免引发恐慌。
舆情话术可以使用一些积极向上的词语,如“我们已经全力展开救援工作,希望大家保持平静,配合救援人员的工作”。
2. 处置进展通报阶段在火灾事故处理过程中,舆情话术还需要随着事态的变化进行适时更新。
在这一阶段,舆情话术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救援和处置工作的进展情况;(2)事故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3)伤亡人员的救治和安置情况;(4)事故原因的调查进展情况。
在这一阶段,舆情话术需要准确传递事故处置的进展情况,同时要积极向上、鼓舞人心,鼓励受灾群众坚定信心,保持乐观情绪。
火灾事故舆情引导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火灾事故时常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对于火灾事故,舆情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舆情引导能够有效地减少社会恐慌、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最终降低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
因此,火灾事故舆情引导方案的制定对于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二、火灾事故的舆情特点1. 突发性强火灾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会在瞬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恐慌。
在这种情况下,舆情引导需要迅速有效地展开,防止恐慌情绪的扩散。
2. 危害性大火灾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一旦发生,需要迅速控制舆情,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和造成更大的损失。
3. 信息更新快火灾事故的信息更新很快,所以舆情引导需要及时更新,以便给民众提供最新的指导和求助信息。
三、火灾事故舆情引导的原则1. 及时、准确舆情引导需要在火灾事故发生后迅速展开,准确地提供事故的最新进展和救援措施,让民众及时了解情况,采取自救措施。
2. 公开、透明舆情引导需要公开、透明地向社会公布事故的信息,否则会给公众留下隐瞒事实的印象,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3. 科学、权威在舆情引导中,需要遵循科学、权威的原则,严格依据实际情况提供指导和建议,让民众根据科学的方法采取行动。
四、火灾事故舆情引导的关键措施1. 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建立火灾事故信息发布机制,包括信息发布渠道和发布流程,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到公众。
2. 建立应对火灾事故的舆情应急小组在火灾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舆情应对机制,成立专门的舆情应急小组,负责指挥舆情的应对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发布等。
3. 定期组织舆情演练定期组织舆情应急演练,模拟火灾事故发生后的舆情处理情况,提高舆情应对小组的应急处理能力。
4. 做好公众心理疏导工作火灾事故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情绪,需要做好公众的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安抚和帮助。
五、火灾事故舆情引导的具体措施1. 建立信息发布渠道建立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包括网络、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确保信息可以迅速传递到公众。
剖析“陈水总事件”(李星纬)厦门公交一场大火夺取了47人的生命,留给我们的是难以抹去的痛,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我们在谴责纵火者和哀悼遇难者的同时是否应该对我们的社会做一个深入的剖析。
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次大火的纵火者陈水总的身上,陈水总和妻子皆无工作,生活拮据,因外出打工,低保被取消,年龄被派出所弄错,过了60岁仍然办不了社保医保,长达数月的上访无济于事。
他的人生充满了辛酸,也表现了一个底层人生活在中国的艰辛与不幸。
我们同情他,同情他曾经的处境,我们同情他,因为我们关注大时代中每一个小人物的遭遇和命运。
他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许我们很多人也遭受过,有的可能比他更不公。
如果说对于陈水总我们不去深入剖析,不去改变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无动于衷,也许下一个遭到不公待遇的就是我们自己,因为公平正义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都要靠我们去争取。
剖析我们的社会,治社会之病于未发,让公平正义的太阳普照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祸患常起于忽微”,作为执政者不可能不懂得这样的道理。
一个小小的不公就会决定人心向背,影响社会安危。
其实很多底层百姓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只需要一个公平的待遇,如果我们的社会少一些刘志军式的人物,他们的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我们同情陈水总的处境不等于同情他的纵火行为,而且同情个人遭遇不影响对纵火犯罪谴责,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流于形式的谴责和反思,曾经相似的案件放佛还在眼前:2010年福建南平校园惨案;2009年成都公交纵火案......愿我们的反思不在停留在道德谴责和对暴力的谴责,愿我们的政府拿出实际行动改变社会环境,愿我们每个人都真正敬畏生命,尽己所能持续温暖关怀弱者,愿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而不同的社会里。
2013年7月6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