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历年城镇居民生活收支统计(1980-2018)
- 格式:xls
- 大小:9.00 KB
- 文档页数:2
2005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厦门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6.03.30【实施日期】2006.03.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5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统计局2006年3月30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社会更加文明,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
各项主要指标均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期目标,圆满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各项主要任务。
但经济结构升级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达102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7亿元,下降0.7%;第二产业增加值572.11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436.87亿元,增长15.6%。
三次产业比例为2.0:55.6:42.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5758元,折合美元达5584美元。
分地区看,思明区生产总值319.11亿元,湖里区生产总值301.56亿元,海沧区生产总值164.1亿元,集美区生产总值132.87亿元,同安区生产总值73.92亿元,翔安区生产总值38.0亿元;岛外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9.7%。
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73.9千瓦小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20.4吨。
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了一番,“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5.3%。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9.6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4%,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03.74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3.2%,上划中央“四税”收入105.92亿元,增长15.0%。
全年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2008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厦门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9【实施日期】20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8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统计局2009年)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果断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再次以总分第一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0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818.04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720.48亿元,增长10.1%。
三次产业结构为1.4:52.4:46.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2651元(折合9017美元),比上年增长8.4%。
全市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02.01千瓦时,比上年减少54.56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16.3吨,比上年减少1.6吨。
财政收支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410.14亿元,比上年净增61.70亿元,增长17.7%,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6.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20.23亿元,比上年净增33.71亿元,增长18.1%。
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实现193.02亿元,比上年增收25.93亿元,增长15.5%,占地方级收入增量的76.9%。
其中,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合计增收20.70亿元,占税收增量的79.8%,分别增长18.0%、18.6%、1.3倍、2.1倍和2.4倍。
第三产业创造税收107.27亿元,增长14.1%,其中,金融业增长1.0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62.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45.6%,批发零售业增长42.7%;第二产业创造税收72.26亿元,增长19.8%,其中,制造业增长27.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6%。
厦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2012年3月18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的有利时机,奋发有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打造“五个厦门”,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荣膺全国科学发展典范城市、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名列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前茅,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535.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8亿元,下降 4.0%;第二产业增加值1304.10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207.02亿元,增长13.1%。
三次产业结构为 1.0∶51.4∶47.6。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734元,增长10.1%,折合10947美元。
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667.7 千瓦时,比上年减少63.33千瓦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11.7吨,减少1.62吨。
财政收支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65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70.77亿元,增长32.6%。
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314.85亿元,比上年增收75.14亿元,增长31.3%,占地方级收入增量的82.5%。
其中,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增收明显,合计增收74.07亿元,分别增长40.5%、27.3%、100.8%、26.7%和62.6%。
全年财政支出389.07亿元,增长30.8%。
其中医疗卫生支出19.55亿元,增长34.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7.53亿元,增长 50.9%;教育支出58.37亿元,增长34.5%;交通运输支出46.86亿元,增长60.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2亿元,增长40.5%。
2020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三次产业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出,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解答练习题资料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1)建立深圳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对GDP的回归模型;(2)估计所建立模型的参数,解释斜率系数的经济意义;(3)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4)若是2005年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00亿元,确定2005年财政收入的预测值和预测区间(0.05α=)。
2.2某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与利润的数据(单位:万元)列于下表: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研究与发展经费 10 10 8 8 8 12 12 12 11 11利润额 100 150 200 180 250 300 280 310 320 300 分析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与利润额的相关关系,并作回归分析。
2.3为研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与准货币M2表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表中1990年—2001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有关数据:年份货币供应量(亿元)M2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DP1990 1529.31 8598.41991 19349.92 1662.51992 25402.22 6651.91993 34879.83 4560.51994 46923.54 6670.01995 60750.55 7494.91996 76094.96 6850.51997 90995.37 3142.71998 104498.57 6967.21999 119897.98 0579.42000 134610.38 8228.12001 158301.99 4346.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第51页、第662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对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作相关分析,并说明分析结果的经济意义。
2.4表中是16支公益股票某年的每股帐面价值和当年红利:根据上表资料:(1)建立每股帐面价值和当年红利的回归方程;(2)解释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3)若序号为6的公司的股票每股帐面价值增加1元,估计当年红利可能为多少?2.5美国各航空公司业绩的统计数据公布在《华尔街日报1999年年鉴》(The Wall Street1。
2007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发布日期】2008.03.14【实施日期】2008.03.1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7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2008年3月14日)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全年各项经济预期目标。
“四个加强”、“四个破解”取得成效,得到中央肯定并被誉为“厦门蓝本”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工程惠民效益显现,园博园、五缘湾、环东海域等片区相继开发,第十一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成功召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成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盛大开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民生与环境优化的完美结合。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7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连续五年的增幅均保持在16%以上。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7亿元,下降18.0%;第二产业增加值735.32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622.46亿元,增长15.2%。
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5:45.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6595元(折合美元7398美元),比上年增长11.3%。
全市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64.41千瓦时,比上年减少19.39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18.0吨,比上年减少1.5吨。
财政收支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348.44亿元,比上年净增81.09亿元,为全市生产总值(GDP)的25.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86.58亿元,比上年净增50.36亿元,为全市生产总值(GDP)的13.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总量均比2004年翻了一番,分别比上年增长30.3%和37.0%。
2010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1.03.08•【字号】•【施行日期】2011.03.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0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2011年3月8日)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行政辖区,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市两法”和体制机制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国务院同意厦门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厦门经济特区优势更加凸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区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53.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6.86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1003.88亿元,增长9.7%。
三次产业结构为1.1:50.0:48.9。
全市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733.24千瓦时,比上年减少4.6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13.34吨,比上年减少1.34吨。
财政收支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52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89.17亿元,增长20.2%。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总量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五年分别年均增长20.9%和24.1%。
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39.70亿元,比上年增收35.34亿元,增长17.3%,占地方级收入增量的72.6%。
其中,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增收明显,合计增收28.51亿元,分别增长28.0%、21.7%、60.3%、43.0%和81.8%。
全年财政支出306.82亿元,增长14.5%。
其中环境保护支出10.16亿元,增长85.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4.85亿元,增长15.8%;教育支出42.64亿元,增长13.0%;科学技术支出9.52亿元,增长13.4%;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0.29亿元,增长6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9亿元,增长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