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退耕还林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以安康市汉滨区双溪镇伍河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54.74 KB
- 文档页数:3
论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效益评析【论文关键词】:退耕还林; 效益; 结构; 素质【论文摘要】: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效益是显著的,它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章主要从社会结构、发展、素质、社会稳定、生活质量、社会进步六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结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变化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评价退耕还林社会效益的重要方面。
优化社会结构是改善社会机理,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对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及其他各个系统的状况起着制约作用。
1.1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1]由于部分耕地转化为林地,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农民在农闲时间已开始积极发展相关产业,思考脱贫致富的办法和路子,有的搞养殖、有的跑等等,使退耕地区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样的结果是,第一产业总产值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第二产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总产值保持平稳增长。
退耕前农村大牲畜较多,主要是本地品种,全部依赖放牧;退耕和禁牧后,农民开始转向圈养牲畜品种,比如奶牛、羊等。
同时,种植业也发生很大变化,彻底改变了原来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通过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耕地生产力,把所剩农田改变成水浇地,种植附加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蔬菜等。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会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总体来说,耕地呈下降趋势,林地逐年大幅度上升。
农业耕地内部,水浇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呈减少趋势,其它作物面积呈增加趋势;林地主要是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1.3 就业结构发生变化退耕还林工程是一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由种粮到种树,土地的利用性质发生了变化,必然带来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劳动力投向的变化。
通过退耕还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和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社会之所以向前发展,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推动,经济领域的变化会带来社会的连锁反应。
现代园艺2019年第17期要的支持。
与此同时,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引导,不断完善各项林业信息,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技能方面的指导。
3.3紧抓林业育苗栽培的基础工作育苗栽培在林业资源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育苗栽培时,苗木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直接关系到营林造林工作的效果。
首先,要选择生长质量比较好的树种,通过先进的技术来建立苗木种植基地,为后续的造林工作做好准备。
其次,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不断研究出新型的育苗栽培技术,以此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数量,促进营林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3.4提高林业发展水平林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是否丰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营林造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出比较科学的林木管理系统,不断提高苗木管理质量,为后期的营林造林工作提供高质量的苗木。
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大林业研发资金的投入,运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使林业资源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5提高技术水平森林资源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先进的技术来加大营林造林工作力度。
就当前的营林造林工作现状,传统的苗木栽培基地的成活率和成材率比较低,所以在开展营林造林工作时要重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6建立完备的监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要不断拓宽监测范围,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态的监测。
二是相关单位要重视营林造林规划的调查工作,做好调查和准备工作,不断优化森林资源树种的选择、方案制定、技术选取等,还要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改善当前的森林生长状况。
总而言之,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直接关系到森林的质量。
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要加强森林资源建设的力度,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结语综上所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林业资源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营林造林工作,在此基础之上,要加大林业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力度,做好苗木培育的基础性工作,从而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退耕还林健康发展——汉宾区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现状及对策唐志军【摘要】阐述了安康市汉滨区退耕还林的发展现状与成效,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退耕还林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1(017)019【总页数】3页(P127-128,160)【关键词】安康市汉滨区;退耕还林;对策建议【作者】唐志军【作者单位】安康市汉滨区林业局,陕西安康7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33.9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工程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退耕还林工程保持健康有序地发展,笔者就此问题对全区退耕还林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 全区退耕还林发展现状汉滨区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试点,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
一是增加了森林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工程实施几年来,全区累计完成工程造林3.166万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 1.578 万hm2,荒山造林 1.588万hm2,涉及全区45个乡镇办事处,576个村,9.75万户,36.4万人口,占全区农业人口的49%。
工程的实施使全区森林覆盖率增加2.3个百分点,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大,成活率最高,成效最显著的人工造林;二是退耕户从补助兑现中直接受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全区已兑现退耕补助3.34亿元,近10万户农民受益,户均补助2789元,同时农民还腾出劳力从事劳务输出,进行多种经营和农副生产,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
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思路研究摘要:陕西安康市作为退耕还林的试点地区,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对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解决方案。
关键词:安康市;退耕还林;工作建议Abstract:Ankang municipality as pilot region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has obtained the certain result,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lution.Keywords: Ankang;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Work proposal安康市是先行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试点的地区之一。
安康坚持”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基本方针,十余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69.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214.0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228.42万亩,封山育林27.2万亩,安康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提升,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退耕还林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工程时空跨度长以及工程收益特殊性等特点,我们在总结退耕还林建设成效,对退耕还林发展目标、方向以及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在此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我市自1999年在全市10县区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000年我市紫阳、旬阳、白河、岚皋、平利五县被列为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2002年我市十县区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截止2012年底,我们先后在十县区的198个乡镇,2077个行政村开展了退耕还林建设,参与农户47.85万户182.7万农民,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69.7万亩,其中陡坡耕地退耕造林214.08万亩,占规划任务474万亩的45.16%,宜林荒山造林228.42万亩,封山育林27.2万亩,补植补造15.33万亩。
【摘要】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退耕还林对改善我县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女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退耕还林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近年来,绥德县县共退耕还林30万亩左右,其中主要树种有:红枣、山杏、桑树、侧柏、刺槐、紫树槐、柠条、苹果、梨等,并在退耕地配有牧草苜蓿。
在绥德县,各乡镇、各区域内根据增加的情况和优势,拥有自己特有的主导产业。
1.以红枣为特色产业绥德县依靠退耕还林工程,并抓住后续产业的政策机会,将红枣作为我县的农业主导产品,并树立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建设基地、深入红枣深加工技术等,奠定了红枣产业的基础地位。
目前,绥德县枣树占地约为8.5亩,主要集中在河底、枣林坪两个乡镇,每亩产300-800斤不等。
绥德是红枣的优生区。
近几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行,群众栽植枣树的热情空前高涨,“要想富,栽枣树”已成为黄河岸边群众的歌谣,红枣收入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60%以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面积从原来的1.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8.5万亩,产量由100-200斤上升到800斤左右。
计划第十二个五年发展到15万亩。
绥德县倚靠发展优质干枣和鲜枣的气候环境和条件,并将进一步加工成滩枣、蜜枣、空心枣、醉枣等各种枣制品,从各个方面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枣产业的发展。
我县生产区的主要品种是大木枣群,又称河畔枣。
主要用于晒制干枣,也用来鲜食和加工。
因果实肉质坚硬,汁液少而称之为木枣。
又根据果形、口味、结果习性等特点不同,分为方形枣长形枣、锥形枣、油枣等。
其中大多数为方形枣,其面积和株数占到总数的96%。
绥德县栽培红枣的历史悠久,且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优势,品种优良,将红枣作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规划及投资方向,对巩固退耕还林及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影响的研究作者:张军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4年第03期收稿日期:2023-11-23作者简介:张军(1969—),男,重庆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工作。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是生态重建工程,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其有效执行依赖于政府、农民及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
概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基于经济补偿机制的不完善、生计可持续性的困扰及如何兼顾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经济补偿;生态与经济平衡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3–0-03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面对土地恶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日益严重的环境挑战,全球各地普遍推广并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此工程作为国家级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其目标是通过将部分农田转为林地或草地,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恢复,并助力农村经济转型,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讨论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构成与功能的变迁、生物多样性的复原、土壤侵蚀控制与水土保持效果以及微气候调节作用。
同时,分析了该工程如何影响农民生活,包括收入变动、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的成效评估。
研究的目的是为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改进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退耕还林工程的概述1.1 退耕还林工程的定义退耕还林工程指的是将边缘耕地、坡地及不宜继续耕作的土地转变为植树造林或草地恢复的生态修复行动。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减轻过度耕作,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平衡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该工程有助于扩大森林和草地覆盖面积,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保水性,同时保障生物多样性。
1.2 实施背景与目标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源于过度耕作、土地使用不当和人口增长导致的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影响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李卫忠;吴付英;吴宗凯;雷明军;刘广亮
【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2)006
【摘要】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通过对1 619户农户的全面调查,了解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系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行为方式、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不仅使当地农民受惠,而且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页数】4页(P161-164)
【作者】李卫忠;吴付英;吴宗凯;雷明军;刘广亮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陕西省吴起县退耕办,陕西,吴起,717600;陕西省吴起县退耕办,陕西,吴起,717600;陕西省吴起县退耕办,陕西,吴起,717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16.2
【相关文献】
1.退耕还林(草)不同经营模式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J], 罗萌;李桂显
2.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农业生产效率DEA分析——以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 [J], 王博文;姚顺波;李桦;刘广全
3.基于农户异质性视角的退耕还林农户收入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J], 冯
晓雪;李桦
4.退耕还林(草)不同经营模式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英文) [J], 罗萌;李桂显;;
5.农户退耕还林可持续性路径分析--以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 [J],
李博;李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