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江山多妩媚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什么意思
原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释义: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词人借此告诫自已要像青山那样忘乎情感,才会跟青山一样宁静祥和、妩媚动人、超然洒脱、充满青春的活力。
出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
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洒脱,以青山当做知己,体现了他内心渴望知己的心境。
[标签:标题]篇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宋词名句,它内蕴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与思索。
(附译文:我看青山,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吧。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理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本来是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讲的是词人观赏青山风景时,景与人合化为一的境界。
词人不仅从青山的俊美中获得了很深很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还自比风景,料想青山此刻的想法应该和自己一样。
审题:以诗句为材料的作文写作中,诗句是喻体。
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须从材料推导出本体来,而本体就是文章的大范围,之后再从中确定出自己文章的中心。
这句诗的本体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我”是主体,“青山”是客体。
因此,如果我们正说材料的话,那就是“主体看到客体很美丽,料想客体肯定会以美丽的姿态回报给主体,所以主体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一言以蔽之,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对话。
例如,有考生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就是说,你和生活之间可以存在着平等的对话。
如果我们反说材料的话,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但是青山见我未必如此”,主体在客体面前仅仅是一厢情愿。
比如,有考生说,他看到了牧场中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和谐之美,在自己用相机留下这种美丽的瞬间时,闪光灯惊吓了羊妈妈,结果小羊羔被踩伤。
作者由此看到了人类的自私。
正因此,这句诗的本体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怎样的,而客体会不会以这种态度反馈给主体。
客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自然、社会、他人,还有自我。
例如,就“自我”而言,“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称为“自信”。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应如是的寓意原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释义: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词人借此告诫自已要像青山那样忘乎情感,才会跟青山一样宁静祥和、妩媚动人、超然洒脱、充满青春的活力。
出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洒脱,以青山当做知己,体现了他内心渴望知己的心境。
扩展资料《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已经四年。
全词在一个个典故的层叠中抒发了词人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表达了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我已经很衰老了。
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
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
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
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怡然自得。
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译文】我看青山的姿态那样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吧。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出自南宋辛弃疾的《贺新郎》。
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洒脱,以青山当做知己,体现了他内心渴望知己的心境。
【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词人借此告诫自已要像青山那样忘乎情感,才会跟青山一样宁静祥和、妩媚动人、超然洒脱、充满青春的活力。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及译文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及译文《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前言:《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已经四年。
全词在一个个典故的层叠中抒发了词人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表达了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注释:1、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
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2、邑:指铅山县。
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3、仆:自称。
4、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别墅。
5、甚矣吾衰矣:源于《论语·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
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6、问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
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
7、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两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8、妩媚:潇洒多姿。
9、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10、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11、浊醪:浊酒。
12、云飞风起:化用刘邦《大风歌》之句“大风起兮云飞扬”。
13、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引《南史·张融传》的典故:“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古诗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翻译赏析《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前言】《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已经四年。
全词在一个个典故的层叠中抒发了词人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表达了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注释】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
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邑:指铅山县。
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别墅。
甚矣吾衰矣:源于《论语·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
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问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
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两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妩媚:潇洒多姿。
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浊醪:浊酒。
云飞风起:化用刘邦《大风歌》之句“大风起兮云飞扬”。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引《南史·张融传》的典故:“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知我者,二三子:引《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标签:标题]篇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宋词名句,它内蕴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与思索。
(附译文:我看青山,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吧。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理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本来是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讲的是词人观赏青山风景时,景与人合化为一的境界。
词人不仅从青山的俊美中获得了很深很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还自比风景,料想青山此刻的想法应该和自己一样。
审题:以诗句为材料的作文写作中,诗句是喻体。
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须从材料推导出本体来,而本体就是文章的大范围,之后再从中确定出自己文章的中心。
这句诗的本体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我”是主体,“青山”是客体。
因此,如果我们正说材料的话,那就是“主体看到客体很美丽,料想客体肯定会以美丽的姿态回报给主体,所以主体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一言以蔽之,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对话。
例如,有考生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就是说,你和生活之间可以存在着平等的对话。
如果我们反说材料的话,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但是青山见我未必如此”,主体在客体面前仅仅是一厢情愿。
比如,有考生说,他看到了牧场中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和谐之美,在自己用相机留下这种美丽的瞬间时,闪光灯惊吓了羊妈妈,结果小羊羔被踩伤。
作者由此看到了人类的自私。
正因此,这句诗的本体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怎样的,而客体会不会以这种态度反馈给主体。
客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自然、社会、他人,还有自我。
例如,就“自我”而言,“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称为“自信”。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创作背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我已经很衰老了。
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
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
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
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
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
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注释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
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邑:指铅山县。
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别墅。
甚矣吾衰矣: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
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问何物、能令公喜: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
妩媚:潇洒多姿。
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全文及解析《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的全文如下: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是辛弃疾落职闲居上饶之时所作,既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悲愤,也展现了他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知音的渴望。
解析:- 感叹衰老:词的上阕开篇便感叹自己的衰老,朋友稀少。
词人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白发,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
然而,他随后又以豁达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认为自己与青山相互欣赏,情感与外貌相似。
- 仰慕渊明:下阕通过对陶渊明的仰慕,表达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批判了那些追求名利的人,认为他们无法理解酒中的精妙。
最后,词人表示不怨恨自己无法见到古人,只恨古人无法见到他的狂放。
他知道,真正理解他的人,只有寥寥数人。
- 情感真挚:整首词情感真挚,既抒发了词人的悲愤与无奈,又展现了他的豁达与不羁。
词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 主题深刻:这首词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感慨,更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具有较高的思想性。
这首词反映了辛弃疾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操和人格,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真正知音的渴望。
它是辛弃疾作品中的佳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词风和深厚的情感。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宋词名句,它内蕴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与思索。
(附译文:我看青山,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吧。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理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本来是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讲的是词人观赏青山风景时,景与人合化为一的境界。
词人不仅从青山的俊美中获得了很深很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还自比风景,料想青山此刻的想法应该和自己一样。
审题:以诗句为材料的作文写作中,诗句是喻体。
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须从材料推导出本体来,而本体就是文章的大范围,之后再从中确定出自己文章的中心。
这句诗的本体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我”是主体,“青山”是客体。
因此,如果我们正说材料的话,那就是“主体看到客体很美丽,料想客体肯定会以美丽的姿态回报给主体,所以主体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一言以蔽之,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对话。
例如,有考生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就是说,你和生活之间可以存在着平等的对话。
如果我们反说材料的话,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但是青山见我未必如此”,主体在客体面前仅仅是一厢情愿。
比如,有考生说,他看到了牧场中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和谐之美,在自己用相机留下这种美丽的瞬间时,闪光灯惊吓了羊妈妈,结果小羊羔被踩伤。
作者由此看到了人类的自私。
正因此,这句诗的本体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怎样的,而客体会不会以这种态度反馈给主体。
客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自然、社会、他人,还有自我。
例如,就“自我”而言,“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称为“自信”。
我看江山多妩媚
作者:李伟光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09年第08期
辛弃疾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词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及其他现实问题,奔腾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歌创作代表了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辛弃疾所处的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
淮水以北广大中原地区沦陷于女真贵族的铁骑之下,积贫积弱、腐败无能的南宋政权龟缩于江南苟且偷安。
作为爱国志士的辛弃疾,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沦陷乡土的缅怀和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讽刺,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都在他的作品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其爱国思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缅怀既往慷慨激烈,胸怀天下忧心如焚
辛弃疾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首先希望当一名抗金卫国的战士,但理想不能实现,才借词抒愤。
因此他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訇”,为别的词人所不及。
他有投身抗金武装斗争的经历,在他的词中常表现火热的战斗生活。
如:“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捉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就是回忆年轻时在山东起义抗金、生擒张安国投奔南宋的经历。
又如题为“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的《水调歌头》词中表现出词人青年时代就献身抗战事业的英勇气概,歌颂了武装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对战胜敌人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收复中原,解救同胞,报效国家是辛弃疾的奋斗目标。
他痛恨祖国“南共北、正分裂”,发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真诚地希望“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为了统一祖国,他恨不立马疆场,杀敌边关:“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可是南宋统治者并不赏识和重用他,甚至把他弹劾,投闲置散,无以骋其骥足,致使长剑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对此,他深为愤懑不平,十分苦闷,所以对早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慰藉。
他的许多词都表达了这种情怀。
二、登临怀古仰天长啸,报国无门悲歌当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这首《题临安邸》诗是南宋统治集团腐化享乐、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真实写照。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里,壮怀激烈的辛弃疾真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祖国的山川名胜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常常引起辛弃疾内心的激动。
他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或抚栏低吟,或仰天长啸,迎风洒泪,悲歌当哭。
他登临怀古,不是纯为抒发思古之幽情,沉缅于过去,而是密切关注现实,思虑着未来。
他在登上滕王阁时写的《贺新郎》词中,由当时国力强盛、歌舞繁华联系到今日国势衰微、山河破碎,发出了“空有恨,奈何许”的感慨。
在“书江西造口壁”的《菩萨蛮》词中,面对青山绿水,于鹧鸪晚唱声中,怀想北方尚未收复的大片国土,所谓“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是他这一类型的代表作,词中抒写了他的爱国热情不被理解,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
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的这类怀古词,大多是感慨万端,深沉悲壮。
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在镇江写下了著名的《南乡子》和《永遇乐》两首怀古词。
在《南乡子》里,他联系孙权坐镇江东,敢于同曹刘抗衡的历史,借古讽今,对怯懦畏敌的南宋投降派表示了轻蔑和指责。
《永遇乐》里他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借以讽刺忍辱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同时也感慨自己空怀壮志,他自比廉颇,表明自己老当益壮,英雄不减当年,就是无人问津,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
三、伤春悲秋别有寄托,离别相思借题发挥
中国伤春悲秋、离别相思的题材和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可谓源远流长。
从屈原以来,即以美人香草寄托政治理想,比喻思想品质,辛弃疾继承了这一传统。
这类作品以《摸鱼儿》最为著名。
词中以受到冷落弃置的青年女子的口吻,感叹春光消逝,容颜衰老,抒写受嫉妒、遭遗弃的痛苦。
惜春伤逝,忧谗畏讥,所寄托的实际上是自己在政治上的怨恨和愤慨。
“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描绘了一幅黄昏迟暮的景象,这正是日暮途穷、岌岌可危的南宋政局的象征。
他忧虑的并非只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国家的命运。
又如题为别茂嘉十二弟的《贺新郎》词,写的是离愁别绪,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倾吐的不单纯是兄弟间的手足之情,而是深有寄托,以昭君远嫁匈奴等历史事件,讽刺南宋对金人妥协投降的“和议”政策,表达了自己对投降敌人的轻蔑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所以,辛弃疾笔下的离愁别恨,多半寄托着深广的社会政治内容。
辛弃疾写相思之情,写对意中人的追求,也表现了个人的理想抱负和政治遭遇。
如《清玉案·元夕》,那个风流高格调的女子的形象,正是他坚持理想、不随流欲的自我写照。
四、投闲置散心忧国事,山水田园也寄情怀
辛弃疾在淳熙八年(1181年)冬天被弹劾罢官,退居江西上饶农村。
这次罢官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其时他才42岁,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
这使他的心情极为悲愤,对南宋小朝廷深为不满。
他曾沉痛地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又说:“志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从这些词句里,可以想见他那种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愤懑和牢骚。
因此,他虽然闲居农村,心情却是不平静的。
每当他想到沦陷敌手中的中原故土,想到国家的命运前途和自己的身世遭遇,总是不能压抑内心的激动。
退居八年之后写的《贺新郎·细把君诗说》词有“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之句,可见他仍然不忘国事。
另一方面,农村的闲居生活,毕竟是比较平静恬淡的,优美的山川田园风光以及质朴的民风习俗,又使词人受到陶冶,感到快慰。
他写了许多歌咏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的喜爱,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他的爱国感情。
如他在《丑奴儿近,效李易安体》词中,运用浅显而流利的口语,描绘了一幅农村暮雨初晴图:“千峰云起,聚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他在题作“代人赋”的《鹧鸪天》词中,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宦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
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抱负;景物的清新可喜,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的情怀。
以上四个方面,大致可以体现辛词的爱国思想。
可以说,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词作的基调。
这也是他八百年来和陆游一样,一直赢得人们喜爱和赞颂的根本原因。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