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杂草系统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
- 格式:doc
- 大小:454.50 KB
- 文档页数:7
花椒种植技术及管理花椒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的香料、油料树种。
具有生长快,结果早、收益大、用途广、栽培管理简便、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等特点,深受群众欢迎;花椒是一种重要的食品调味原料,果皮富含芳香油,椒油有涩味,种子含油量25—30%。
果皮、种子可入药,发展花椒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花椒是落叶灌木,高3—5米,果、枝、叶、干均有香味,花椒性喜温,生长发育期间需要较高的温度,花椒对土壤适应性强,尤喜深厚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在中性或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在山地钙质土上生长更好,花椒喜光性强,在荫蔽下生长,结实较差,萌芽力强,耐强度修剪,隐芽寿命长。
花椒生长快,结果早,一年生苗可高达1米,栽后2年即开花挂果,3年大量结果,延期15—20年,寿命30—40年,衰老后可以萌芽更新。
一、选址条件及栽植要求花椒林地应选山坡下部的阳坡或半阳坡,土壤以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最好,也可四旁零星栽植。
在山顶或地势低洼易涝之处和重粘土不宜栽植,造林前要细致整地,山坡上实行等高线带状整地,带宽1米,带间距2米,每隔5米修一条截水堰,以防冲刷。
花椒植苗造林,以冬春栽植较好,冬栽在“立冬”前后,春栽宜在椒苗芽苞萌动时,穴内先填湿土,有条件时应浇水。
花椒要求在移栽时窝大底平,深挖浅栽,重施基肥,肥土填窝,切忌捶打。
花椒成片造林行距2米,株距1.5米,窝深、长、宽均0.5米,每亩222株。
此外,在苗圃、果园、机关、学校、公园周围用花椒栽成生篱,可防止牲畜为害,美化环境,又获得收益。
造林当年应除草松土二次,天旱时,及时灌水。
也可间种豆类,绿肥作物,结合间种作物抚育幼林,花椒结实后,每年要松土、除草、施肥、防止病虫害。
二、整形修剪整形是获得花椒高产、优质的主要技术之一,合理整形修剪,可使骨架牢固,层次分明,枝条健壮,配合合理,光照足,通风好,既可提高产量,又可增延树龄,花椒主要特点是喜光,发枝强,壮枝座果好,由于分枝多,养分过于分散,果枝生长细弱,结果能力相应减弱,果穗变得小而轻;分枝过多,树冠稠密,内膛光照不良,致使小枝枯死。
植物种群自疏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密度的关系黎磊;周道玮;盛连喜【摘要】不论是在对植物种群自疏规律还是在对能量守衡法则的研究中,个体大小(M)大多针对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和构件生物量及其动态十分重要又多被忽视.以1年生植物荞麦为材料研究了自疏种群地下部分生物量、包括地下部分的个体总生物量以及各构件生物量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地上生物量和个体总生物量与密度的异速关系指数(γabove-ground和γindividual)分别为-1.293和-1.253,与-4/3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4/3自疏法则提供了有力证据;平均根生物量-密度异速指数γroot(-1.128)与-1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最终产量恒定法则一致;平均茎生物量-密度异速指数γstem(-1.263)接近-4/3(P>0.05),平均叶生物量-密度异速指数γleaf(-1.524)接近-3/2(P> 0.05),分别符合-4/3自疏法则与-3/2自疏法则;而繁殖生物量与密度的异速关系指数γreproductive(-2.005)显著小于-3/2、-4/3或-1(P<0.001).因此,不存在一个对植物不同构件普适的生物量-密度之间的关系.光合产物在地上和地下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以及构件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特异的异速生长关系导致不同构件具有不同的自疏指数.无论对于地上生物量还是个体总生物量,荞麦种群能量均守衡,而对于地下生物量,荞麦种群能量不守衡.【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032)013【总页数】11页(P3987-3997)【关键词】异速指数;生物量-密度关系;能量守衡法则;-3/2自疏法则;-4/3自疏法则【作者】黎磊;周道玮;盛连喜【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4;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自疏,即同龄植物种群的密度制约死亡现象[1],是一个重要的植物种群数量动态过程[2- 3],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工植物种群[4]。
花椒生物量分布规律的研究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主要栽植于低山丘陵、山麓梯田和梯田堰边。
喜光较喜温暖, 对土壤适应性较强, 在中性至微酸性土上均能生长, 尤适生于石灰性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
不耐涝, 短期积水能够致死。
花椒适应性强, 根系发达, 较耐干旱瘠薄, 栽培管理简便。
栽培后3 年便可以结果, 6 年后进入盛果期, 盛果期可持续25 年, 经济寿命可达30 年。
果皮为调味香料, 并可提供芳香油。
种子含油量25%~30%, 出油率22%~25%。
嫩叶可食用。
在低山丘陵、梯田地堰栽植花椒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 增加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 实验地的基本概况试验地位于山东邹城市石墙镇下九山村, 海拔高度226.60m, 属低山丘陵。
母岩为片麻岩, 棕壤土, 花椒栽植于丘陵下部的梯田堰边和丘陵中部的梯田内。
属暖温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候14.60 ℃, 极端最高气温40.10 ℃, 极端最低气温-18.20℃, 平均无霜期202d, ≥10 ℃有效积温4 698.80℃, 年日照时数2 431.60hr,年均降水量756.90mm。
所测定的花椒树龄为5年、11 年、15 年、18 年和21 年5 种树龄, 大红袍品种。
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2.1 树木生长状况和产量的测定对每个年龄阶段的花椒选择20m×30m 的标准地块或100m 长的地堰, 测定密度、树高、地径、冠幅、分枝数、单株干花椒皮产量。
测定结果如下表:不同年龄阶段花椒生长状况及结实特征由表中数据看出: 5 年生花椒地上部的生物量7.294t/hm2,地下部的生物量1.480t/hm2, 地上部干重是地下部的4.9288倍; 15 年生花椒地上部分的生物量9.209t/hm2, 地下部的生物量4.176t/hm2,地上部干重是地下部的2.205 倍; 21 年生花椒地上部的生物量11.969t/hm2,地下部生物量7.010t/hm2,地上部干重是地下部的1.707 倍。
植被根系及其土壤理化特征在高寒小嵩草草甸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变化王长庭;王根绪;刘伟;王启兰;向泽宇【摘要】The methods of field survey and experiment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det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changing of vegetation roots and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 under different degeneration succession in an alpine meadow. The experiment plots were located in the headwater region of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bvious change of roots distribution in the Kobresia pygmaea meadow community, soil quantity which cultivates roots under different degeneration succession in an alpine meadow. Especially the roots and ratio roots to soils at 0-10 cm soil layer were the greatest (P<0.05), and the lowest in the heavy degradation (P<0.05); The plant species, community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vegetation roots were shown to decrease quickly, and the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were changed with increased degradation levels; The effects of soil bulk density, soil moisture, N, and P contents 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roots (0-40 cm) and ratio roots to soils under different degeneration succession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influenced by disturbance (grazing) to change the grassland community biomasses, vegetation roots at different degeneration succession in an alpine meadow. The soil 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grassland production and to recover of degraded grassland. Inorder to evaluation and using suitable measure to ameliorate the degraded grassland,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degraded degree of the soil and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e degradation. Ratio of roots to soils is relatively reliable quantified index to indicate degraded level in alpine meadow;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sample roots, separate soils and roots in alpine meadow.%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的植被根系空间变化和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群落植被根系和蕴育植被根系的土壤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0~10 cm土层的植被根系在重度退化阶段显著高于其它退化演替阶段(P<0.05),而蕴育植被根系的“载体”量在重度退化阶段显著低于其它退化演替阶段(P <0.05),根土比(根和土的重量比)明显高于其它退化演替阶段(P<0.05);随着退化演替阶段的进行,高寒小嵩草草甸群落物种数、地上部分、植被根系锐减,群落结构和功能明显发生变化;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被根系(0~40 cm)的垂直分布、根土比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中N、P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影响草地群落地上部分和植被根系;土壤的稳定性是草地生产稳定和恢复的重要因素,在评价与改良退化草地时,要充分了解土壤的退化程度.在高寒草甸地下根系取样方法难以统一,而且土壤表层根系和土壤很难难以分离,加之根系采样破坏性大、工作量大,根土比可能是指示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相对可靠的量化指标.【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1)003【总页数】8页(P409-416)【关键词】退化演替;植被根系;土壤环境;高寒草甸;根土比【作者】王长庭;王根绪;刘伟;王启兰;向泽宇【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1;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根系是土壤和植物的动态界面。
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Zanthoxylum L.)植物,被誉为“八大调味品”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药用及生态价值,是我国特色的药食同源植物[1]。
我国是花椒的原产国和主产国,距今有2600多年的栽培历史,种质资源极为丰富,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花椒为代表的特色经果林面积在丘陵地区不断扩大,据统计,2015年全国干花椒总量39.8万t ,重庆约占4.7万t ,约占全国总量的11.8%,是全国第四大花椒生产区[2]。
花椒产业是重庆市贫困山区脱贫、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9年,全市花椒面积和产量同比增长4.3%和17.6%[3-4]。
在永川、长寿、渝北、垫江等区县新增大量的花椒种植基地,花椒建园1~3年期间,树冠较小,行间大量土地裸露,杂草丛生,前期基本没有任何经济收益,种植大户、农民还需要支付大量的人工成本用于行间除草。
针对重庆花椒生产特点,优化间作模式,筛选并研究集成适宜花椒林下间作的周年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通过间作豆科、高效蔬菜,合理安排作物茬口衔接,既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人工、除草剂和化肥过量使用,节约人工除草等费用,又能改善林下小气候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有益微生物种群含量,涵养水源,保肥保水,提升花椒和作物产量及品质[5-7]。
本文简述花椒林下间作的实施意义,并针对重庆生产气候和花椒生长特性,提出间作大豆-榨菜周年绿色种植技术。
目前,该技术在永川、垫江等地已推广应用6667hm 2以上。
1花椒林下间作实施意义间作是一种充分利用空间温光资源的农业高效生产模式,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花椒、果园等经果林间作模式十分普遍。
合理的间作通过立体种植结构优化,可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资源、光热资源、肥水资源等,从而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改变果园生态气候小环境,减轻间作物病虫害和连作障碍,以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耦合,促进花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8]。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一、概述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利用中国草地资源清查资料,并结合同期的遥感影像,建立了基于最新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估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当年最大NDVI值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两者可以用幂函数很好地拟合。
我国草地植被总地上生物量为16 TgC,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总地下生物量为60 TgC,是地上生物量的15倍而总生物量是176 TgC,占世界草地植被的7,其平均密度约等于24 gCm,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草地植被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水平分布趋势为:东南地区高,西北地区低,与水热条件的分布趋势一致从垂直分布看,在海拔1350m 和3750m处分别出现了波谷和波峰,与我国特有的三级阶梯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为森林的14左右,显著大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草地在碳平衡中的贡献相对较大。
1. 研究背景和意义草地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上草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草地植被的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理解国家乃至全球碳循环、水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亦发生相应调整。
系统地开展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且对于制定科学的草地管理政策、促进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数据和资料,结合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手段,系统地评估中国草地植被的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揭示其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同时也可为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同种植结构下花椒种植效益研究初报作者:吕恒鹏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0年第10期摘要花椒作为生活必备调味料,被多数中部地区的农业企业所重视。
以花椒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3种不同种植结构的处理:花椒(CK)、花椒+苦苣、花椒+三叶草,对3种不同种植结构的处理进行相同的栽种管理方式,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生理、产量及栽培方式方面各指标的测量。
试验结果表明,花椒+苦苣模式下花椒整体长势显著,病害发生率和杂草生长率明显降低,可以提升花椒产量,最终达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花椒;种植结构;栽培技术;产量中图分类号:S573.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0.30.006武汉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全境水域面积2 217.6 km2,覆盖率26.10%,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高温且降水集中、冬季稍凉且湿润的特点。
一般作物为一年两熟,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近几年,不同种植结构的产生使得武汉地区的农业生产量逐年上升。
花椒在我国种植的历史悠久,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更新,花椒的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经济的主要来源[1]。
科学进行花椒的种植与管理成为关键性问题,不仅要依靠传统农业中的以种养种,还要充分开发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经济利益[2]。
基于此,对比分析花椒不同种植结构下的生理生化指标,由此找到合理利用土地、科学空间布局的栽培方式,为今后不同种植结构下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述试验地主要位于禾稼村,地处平原地带,距张湾街3 km,有水田89.93 hm2,旱地129 hm2,地缘优势较好。
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 ℃;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 ℃,夏季长达135 d;春秋两季各约60 d。
中药材间套作种植一、间套作生态种植模式原理间套作耕作体系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之一,也是现代生态种植最常见的基本模式之一。
间套作种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也可称为立体农业。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保留下来的传统优势间套作种植体系具有物种多样性丰富,种间互作条件合理,产量品质突出,经济效益良好的特点。
其种间互作是正确搭配间套作物种的关键参考因素,种间互作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间竞争作用和种间促进作用,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前者大于后者,则表现为间作劣势;后者大于前者,表现为间作优势。
从空间角度将其划分为地上部和地下部两部分种间互作。
1.间套作物种间地上部种间互作植物间合理的间套作搭配模式因其明显的间作优势而被种植者保留下来,间作优势被认为是植物间种间促进作用大于种间竞争作用,通过种间资源的竞争与分配如何达到种间促进作用的呢?植物地上部种间资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间等,高杆植物为喜阴植物营造了弱光遮阴环境,同时减少了田间杂草带来的竞争,空间生态位得到合理分配,产生互惠共生的结果,如半夏、苍术、柴胡与玉米的套作。
有研究发现在植物互作中增温通常会削弱种间、种内竞争。
天麻与板栗相间作的实验表明,层叠的树冠可以阻挡阳光直射,降低温度、保持湿度,为喜凉爽湿润的天麻和密环菌创造了适宜生境,最终促使天麻产量提高。
合理间套混种使复合群体叶群分布趋向理想,群体内消光系数变小,形成合理的冠层分布,提高光照叶面积指数,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使得复合群体获得高产。
在分配不合理的窄行模式下,光合生理指标下降。
种间互作还包含了植物间传递的化学物质,植物挥发到空气中的化学成分,作为植物间的化学通讯物质,可诱导自身或邻近植物作出化学防御行为,如茉莉酸甲酯、乙烯、水杨酸甲酯,有助于驱散害虫,体现出植物种间互作的间作优势。
花椒杂草系统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骆宗诗1, 向成华1, 章路2, 谢大军1, 罗晓华1(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2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农林复合系统中,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是目的物种和间作作物竞争的结果,因而可以看作是模式物种选择及系统设计的依据。
在花椒杂草系统模式更新改造中,为了达到间作作物选择和行间配置的合理性,采用壕沟法研究了系统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配现状。
结果表明:(1)花椒杂草系统地下生物量总量248.57g·m-2,杂草生物量占82%,花椒仅占18%;(2)该系统地下生物量总量和杂草生物量在水平空间上呈均匀分配,而在垂直空间上随土层加深呈负指数分配,其表达式分别是y = 1024.6exp-0.5254x(R2 =0.9688,x为土层深度,cm)和y = 1187.2exp-0.6889x(R2 = 0.9989,x为土层深度,cm);花椒根量均匀分配于垂直空间,而在水平空间上呈负指数式分配,其表达式为y = 118.3exp-0.3871x(R2 = 0.8215,x为距树干距离);(3)花椒吸水根生物量均匀分配于地下空间,杂草吸水根生物量的分配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其吸水根总量的81.11%分配于0-15cm土层,而15cm以下土层仅占18.89%;(4)所研究的256个500cm3的取样单元中,花椒和杂草吸水根的重合率50.4%,非重合率49.6%;然而在127个吸水根非重合单元中,花椒吸水根仅占29.1%,杂草吸水根却占了70.9%。
文中根据花椒和杂草地下空间生物量的分配现状,讨论了四川盆地丘陵区退耕还林地花椒模式更新中间作物选择、行间配置和水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农林复合系统;吸水根;生物量;分配格局;模式更新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elowground biomass in Chinese pricklyash (Zanthoxylum bungenum) and weeds systemLUO Zong-shi1; XIANG Cheng-hua1; ZHANG Lu2 ; XIE Da-jun1 ; LUO Xiao-hua1(1. Sichuan Academy of Forestry, Chengdu, Sichuan 610081; 2. Sichuan Forestry Investigatory Planting Institution, Chengdu, Sichuan 610081)Abstract: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elowground biomass can be seen as a result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between specific species and intercrops in an agroforestry system, so it can be a determinant of species selection and systems design. To achieve the rationality of intercrops selection and accessible breadth planting in a row in the model shifting of Chinese pricklyash (Zanthoxylum bungenum)-weeds, belowground biomass distribution of this system throughout the soil profile was measured by a method of entrenchment. The main results were: (i) the total belowground biomass in Chinese pricklyash and weeds system was 248.57g·m-2, the amount of weeds and Chinese pricklyash occupied respectively 82% and 18% of the total belowground biomass. (ii)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of system and weeds presented evenly distribution in horizontal sample space, but they were negative-exponentially distributed with the deeper of soil profile in vertical sample space, and exponential expression of system and weeds were y = 1024.6exp-0.5254x(R2=0.9688) and y = 1187.2exp-0.6889x(R2= 0.9989), respectively. The amount of Chinese pricklyash roots biomass was even in vertical distribution, however, negative-exponential i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nd its formula was y = 118.3exp-0.3871x (R2 = 0.8215). (iii) fine roots (diameter <=1mm) biomass of Chinese pricklyash was evenly distribution in forest land,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ine roots biomass of weeds presented clearly stratum in vertical soil space. And 81.11% of total fine roots of weeds distributed in 0-15cm soil layer, 18.89% of that was only gained in 15-30cm soil layer. (iv) the ratio of overlap of fine roots between Chinese pricklyash and weeds was 50.4%, ratio of no-overlap of that was 49.6% in the 256 sampled plots, whose size are 500cm3. Furthermore, number of the 127 no-overlap plots occupied alone by Chinese pricklyash fine roots was only 29.1%,收稿日期: 2009-05-18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2006BAD03A054)作者简介:骆宗诗(1963—), 男, 湖南桂阳人, 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林复合经营研究. E-mail:luozongshi168@number of that by weeds fine roots was then 70.9%.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elowground biomass of Chinese pricklyash and weeds, intercrops selection, collocation pattern and system management for nutrient and water were discussed in the model shifting of Chinese pricklyash forests planted at cropland to forest in the hilly region of Sichuan Basin in this paper.Key words: agroforestry; fine root; biomass; distribution pattern; model shifting根系是农林复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并且是控制植物与其周围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分配的关键器官之一(张小全,2000;吴楚等,2004)。
根系在土壤里的空间结构和分布决定了植物获取土壤资源的多寡(陈伟等,2004),也决定了植物个体间或种群间对根系间的土壤资源竞争能力,因而在种内、种间关系的研究中,认为地下部分竞争的重要性要优于地上部分竞争(王政权等,2000)。
在农林复合系统中,因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农林复合模式的理论基础(陈伟等,2004),而合理调控种间关系尤其是根之间相互作用的技术则成了农林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关键技术。
在农林复合系统的根系研究中,如,Simone等(2004)研究了距林带不同距离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树木根长密度的关系,George等(2006)研究了截除杨树根对林下植被的影响;马秀玲等(1997)研究了华北平原杨树-小麦复合系统中杨树和小麦吸水根的分布特征,张劲松等(2002a,2002b)研究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小麦复合系统中果树吸水根及小麦吸水根的分布特征,这些研究对认识农林复合系统根系的空间分配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国已实施近10年,据在四川盆地丘陵区的现场调查,一些农林复合模式或因树种和间作作物种间竞争强烈或因树种老化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急需解决模式更新和种间配置问题。
因此,研究复合系统中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对模式更新间作作物的选择和行间配置以达到提高复种指数尤显重要。
花椒(Zanthoxylum bungenum Maxim)属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调料、香料、油料及药材树种。
花椒易繁殖,栽种简便,生长快,结果早,周期长,栽培条件要求不严,经济价值高;另一方面花椒耐干旱贫瘠,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是退耕还林工程重要的经济选择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