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肝汤治疗肝硬化腹水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70.01 KB
- 文档页数:2
原发性肝癌腹水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严重的肝脏恶性肿瘤,常伴有腹水的症状。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腹水的效果有限,而中医药治疗在缓解腹水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该文将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腹水的进展,包括治疗原理、常用中药方剂和临床应用情况。
治疗原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腹水的治疗原理是“祛湿利水”。
通过使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益气和脾胃等作用的中药,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和水分代谢的平衡,从而达到减轻腹水、疏通经络、恢复气血平衡的目的。
此外,中药还具有增强免疫力、调理身体机能和改善临床症状等作用。
常用中药方剂栀子花茯苓汤栀子花茯苓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清热利湿、利水消肿,通经活络。
主要成分包括栀子、茯苓、泽泻、甘草等中药。
这种方剂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腹水,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尿液排泄、消除肝脏水肿、调节体液代谢平衡等,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栀子花茯苓汤是治疗腹水的有效方剂。
生脉散生脉散是一种能够调理气血的中草药方剂,主要成分有黄芪、党参、茯苓、当归、山药等。
该方剂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身体机能和调节气血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腹水的效果。
临床上使用生脉散治疗原发性肝癌腹水可以有效的改善症状,如肝区疼痛、腹胀等。
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是一种具有健脾开胃、益气生血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分有人参、白术、甘草、大枣、茯苓、干姜等。
适用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调,如消化不良、胃痛、便秘等症状。
临床应用中,六君子汤能有效调理体内气血平衡,促进腹水的排泄,减轻症状。
临床应用情况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腹水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治疗体系。
通过中药的治疗,大大减少了患者使用西药药物的副作用和经济负担。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依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量和用药时间,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腹水具有优越性,以“祛湿利水”为核心的治疗原则,可有效缓解腹水、改善患者身体机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辨治肝炎后肝硬化腹水40例效果探究王媛媛【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治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8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疗效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时,选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其疗效显著,能够尽早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036)008【总页数】1页(P61)【关键词】中医;肝炎;肝硬化腹水【作者】王媛媛【作者单位】江苏睢宁县人民医院江苏徐州 22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1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其病情较为复杂,是慢性肝病晚期常见病[1]。
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分为西医和中医两种治疗途径。
为了探寻中医辨治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本次探讨中医辨治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中西医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男 23 例,女 17 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2.5±1.5)岁;对照组男 18 例,女22 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3.5±1.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实施医治。
用药均以保肝、利尿(呋塞米:最初1日服用1次,每次20~40mg,之后可追加30mg,每天剂量应控制不超过100mg,服用2~3次)、抗病毒(阿德福韦酯:1天1次,1次10mg,饭前或饭后口服)为主[2]。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论文: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与分析肝硬化是引起腹水的主要疾病,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标志着肝硬化已进入失代偿期,肝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常有腹胀,大量腹水使腹部膨胀,膈肌显著抬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近年来临床治疗的方法很多,就其发病原因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通过临床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与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治肝硬化患者60例。
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0~55岁,平均47岁。
其中肝炎后肝硬化54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
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会修订标准,排除合并有急、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
1.2方法限制水、钠的摄入,每日进水量约1000ml左右,如有稀释性低钠血症,应限制在300~500ml/d。
钠应限制在氯化钠016~112g/d,每克钠约潴留200ml水,故限制钠的摄入比水更为重要。
经低钠饮食和限制入水量4天后,体重减轻小于1kg者应给予利尿剂治疗。
使用利尿剂,剂量不宜过大,利尿速度不宜过猛,以免诱发肝性昏迷及肝肾综合症等严重副作用。
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时,可用中药或口服甘露醇,通过胃肠道排出水分,一般无严重反应。
适用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稀释性低钠血症和功能性肾衰的患者。
腹水量调整剂量;调整肠道菌群用培菲康、乳果糖等;补充消化酶用胰酶肠溶胶囊,支持治疗用白蛋白,同时补钾,注意电解质平衡。
2疗效标准与结果2.1疗效标准根据症状总积分变化评定疗效。
显效:症状总积分下降百分率75%;有效:症状总积分下降百分率50%,但低于75%;无效:症状总积分下降百分率25%。
2.2结果治疗后症状变化及疗效:显效 36例,有效 1例,无效 3例。
3分析和讨论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最突出的表现。
其形成的机制如下,(1)体液选择性积聚于腹腔的局部因素肝硬化患者内脏(包括脾脏)小动脉扩张,回流入门静脉的血流量增加,同时肝内血管阻力增高,门脉血流流出受阻,使肝窦和肠系膜毛细血管两个血管床的血管内静水压升高。
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针对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对其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医院中的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有此病的所有患者进行对比性的治疗。
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常规治疗。
另外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药制剂的治疗。
结果两组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针对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患者,产生的效果更为显著。
我国的医学领域,可以临床推广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此类疾病。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中西医结合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疾病。
针对这些疾病,人们想出了各种治疗方法。
例如,关于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肝硬化的晚期的表现为乙肝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的一种最严重的并发症,顽固性腹水的病情相当复杂,如果只是简单的采用现代医学中的常规的治疗,那么这种方法是不够理想的,对于彻底根治这种一并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极容易复发。
近年来,就有人提出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这种疾病,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资料选择浙江某中医院康复科2013年6月~2014年7月期间患有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女性患者为67例,男性患者为33例;病人的年龄在28~67岁左右,平均年龄为47.5±4.9岁;病人的病龄在9~18年,出现顽固性腹水的时间在0.6~4之间;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的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进行临床试验与比较,并仔细地记录治疗结果。
1.2 排除患者要排除感染了其他肝炎的患者,排除同时感染了人类免疫性缺陷病毒的患者,排除有吸毒、酗酒的患者,排除自身有肝炎的患者。
1.3 治疗的方法此文介绍的方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患者。
西医认为,治疗时应该以改善肝功能的微循环、降低门脉的高压、抗感染、护肝、利尿以及补充白蛋白为原则。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刘嘉辉【摘要】系统回顾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国内文献,其中理论研究包括对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认识的发展;临床研究包括分型论治、古方应用、自拟方化裁的疗效观察和国医大师经验总结;实验研究包括单味中药、汤剂和中成药的作用机制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但也存在着辨证分型差异性大、疗效判定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和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等问题.【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3(006)011【总页数】4页(P875-878)【关键词】肝硬化腹水;鼓胀;中医药;综述【作者】刘嘉辉【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2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在中医学属“鼓胀”范畴。
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中较难治疗的一种病证,目前中、西医学都在寻找疗效可靠且安全的方案。
现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就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理论研究1.1 病因病机病位古代医家认为鼓胀的形成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多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使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形成。
收集近几年文献发现,现代医家多沿袭古代医家的认识,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自身的认识。
如谌宁生[1]认为肝硬化腹水是由多种病因所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全身气机功能失调,导致脉络瘀阻、三焦不通、瘀血及水湿停蓄而成的全身性疾病;具有水瘀交结、正虚邪实、上虚下实、虚实夹杂等错综复杂之病因病机。
欧志穗等[2]则认为脾虚是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的根本因素。
因脾虚则气血之生化无源,故气虚。
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不畅而滞留,形成瘀血。
脾居中焦,司升降之职,脾虚中土不运,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壅滞中州,肿势更增。
气血水三者又相因为患,气血不行则水湿难化,反之水饮内停又进一步加重血瘀。
王振常等[3]则认为本病不仅仅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与肺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