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实践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引言数学变式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问题中的变量、问题的情境等,让学生在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
二、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过程1.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数学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某中学八年级数学课程为例,教师选择了“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作为变式教学的内容。
2. 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变式教学的设计(1)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如果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2)问题条件的改变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改变问题中的变量,如:“如果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3)问题情境的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拓展到其他领域,如:“一个圆形的半径是2厘米,求圆的面积和周长。
”4. 变式教学的过程(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如:“如何求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2)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3)探究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如:“请你们观察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看看它们有什么规律?”5. 变式教学的效果评价(1)学生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程度。
(2)学生能力提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实践应用与效果分析。
通过深入剖析具体的教学案例,旨在揭示变式教学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变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分析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总结变式教学对数学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是个体主动加工外界信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变式教学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和解题策略,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从而优化其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变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同时,变式教学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学生都拥有多种智能,且每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变式教学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数学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智能发展需求,促进他们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变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风格和兴趣,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变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变式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实践案例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法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
以下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变式教学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
4寸‘?擞7(2008年第9期高中版).教学论坛.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433123湖北省潜江市教研鬻李孔林433123湖北省潜江市教研黧罗先礼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此目的,仅仅依赣课本翘谈,局限拿嬲题型,满怒擎一惹维是难以达到要求的,这样可能会是“只觅树木,不见森林”.而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变”的过程中感悟翘蓼l囊谛,扩充思维结镌,增强对知识榻互联系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变式教学戆认识鞠看法。
1对变式的理解所谓变式就是将数学中各种知识点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最簿萃的命题入手,不麟交换阕蘧翡条磐弱结论,层层推进,从不断的变化中寻找数学的规律和本质.变式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避翟,诖学燕积极太耱缝参魏教学懿全过程,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懿本震审探索毒“变”的筑律,跌两墙器学生大服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变式教学中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问题性原鲻。
变式教学离不舞阁耱,要注意变式闻题的典型性、开放性.变试题目要注意突出重点,形式多样,既能及映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又适会学生的实际情况,通遗闻题的变式,使学生扶系统上把握知识,形成解题规律.②可行性原则.变式教学要“变”得适合学生的实际,既不能过于篱单,这样没有实际效果,浪费时间;氇不能“变”褥难度过大容易挫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更不能变得离谱,使变式鼷与原题毫不相干。
因此在变式教学时要变得有“度”,做得恰蓟好处,③实践性原则.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寻找结论,共同参与.并且还要鼓励学生蠢己大胆她“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割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2变式教攀实拖的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讲,变式可分为概念、定义变式,定理、公式变式,法变式(一题多解)和题目变式(一题多变和多题~解)2.1通过变式教学充分掌握概念、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在学习数学概念定义的教学过程审,利震变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定义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多样诧的变式,逐步壤葬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翻自学能力.例如在讲映射定义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变式让学熊愚考与练琶例1判断以下从集合A到集合嚣的对应是不是A到露的映射通过变式让学生理解映射的寇义是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豢在集合嚣中都必须有唯一确定的元素秘它对应,即满足“任何”,“唯一”的对应才怒映射.从而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映射只能“多对一”。
初中数学课堂变式教学案例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谢禹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年第01期所谓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对象或数学问题的变换,从而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初中数学课堂变式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此,笔者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变式,尽可能引发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变教学过程为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一、数学概念变式,基本技能提升数学概念变式是指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变换,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抓住变式规律,把握概念本质属性,深化概念理解.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概念教学,我经常借助变式开展课堂活动.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在复习概念时,通过变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只有牢固掌握概念,运用概念的技能才能提升.在多样化的变式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案例一学习一次函数概念时,笔者通过变式教学法来实现对“一般地,形如y=kx+b(k≠0,k、b为常数),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这一定义的深刻理解.变式1:若k=0,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该函数是否是一次函数?若不是,你认为它是什么函数?变式2:若b=0,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该函数是否是一次函数?若不是,你认为它是什么函数?变式3:若k=0,b=0,其他条件仍保持不变,则该函数是否是一次函数?若不是,则说明理由?通过这样巧妙地对数学概念进行变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由此可见,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概念的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二、常见结论变式,增强解题能力常见的数学结论较多,它们的应用又很广.若能注重其变式应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结论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深入领悟数学结论中隐含的数学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适当进行结论变式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探究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案例二已知直线a和a同侧两点A、B,求作点C,使C在直线a上,且AC+BC最短.变式1:在正方形ABCD中,E在BC上,BE=2,CE=1,动点P在对角线BD上,求PE+PC的最小值.变式2:已知M(3,2),N(1,-1),点P在y轴上,且PM+PN最短,则点P的坐标是.变式3:半径为a的半圆的圆心为O,直径为AB,C、D是半圆上的两点,若弧AC的度数为93度,弧BD的度数为33度,动点P在直径AB上,则PC+PD的最小值为.通过以上结论的变式训练,引发学生大胆猜测联想,积极动手作图,严密推理计算,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化归复杂问题的思维品质.三、解题思维变式,多项变通思维在解题教学中,变式仍不失为一种有利的工具,这时变式常表现为两类:一类是解题的变式,即“一题多解”;一类是解型的变式,即“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观察角度的灵活多变,各种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是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源泉.精选习题时应有意识地偏重于那些可用多种思路来完成的典型题目,并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常规方法,寻求变异,勇于创新.案例三解关于x的方程:x2+mx+2=mx2+3x(m≠1).变式1:分解因式:(1-m)x2+(m-3)x+2.变式2:m为什么整数时,方程x2+mx+2=mx2+3x(m≠1)的两根均为整数.变式3:m为何值时,方程x2+mx+2=mx2+3x(m≠1)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这样,通过变换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变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变式教学与训练,学生能在千变万化中得到不断提高.。
初中数学变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定理和公式,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优美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知识点:本节课主要涉及的概念、定理和公式。
2.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变式训练:设计一系列变式题目,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4. 总结提升: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数学概念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练习和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收集意见和建议。
4. 定期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