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87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情况分析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是指在Ⅰ类切口手术术前、术中和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控制术后感染的一种管理措施。
本文将从使用原因、应用时间、药物种类、剂量与疗程、心血管手术和脊柱手术、特殊情况等方面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进行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的使用原因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创口感染。
手术创口感染是导致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创口感染的发生率。
应用时间是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常情况下,应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至手术创口关闭前15分钟内静脉注射抗生素。
这样可以确保在手术开始时,抗生素的血药浓度足够高,以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药物种类是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选择抗生素种类要根据手术类型和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来确定。
还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剂量与疗程也是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重要方面。
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疗程一般不超过24小时,超过48小时应有明确的临床指征。
在心血管手术和脊柱手术中,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情况较为特殊。
心血管手术和脊柱手术因为手术范围广、手术时间长、创口较大,容易导致严重感染和感染相关并发症。
在这些手术中,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更为重要。
在特殊情况下,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也有一定的要求。
在伤口污染严重、术中发现有感染迹象、高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等情况下,需要考虑增加抗生素的剂量或延长疗程。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是预防和控制手术创口感染的重要管理措施。
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特点和感染危险因素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剂量与疗程,同时也需要考虑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要求。
某院2148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常见方式之一。
而手术过程中,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导致术后伤口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甚至系统性感染。
为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常规操作之一。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滥用抗菌药物引起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对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围术期的临床疗效进行调查分析,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调查针对某院2148例Ⅰ类切口手术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本文旨在探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1.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某院2019年度进行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共2148例。
1.2 调查内容对2148例手术患者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记录。
主要包括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长、用药途径等方面的情况。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的统计,对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抗菌药物的类型分布、用药时长及合理性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2.1 抗菌药物的类型分布在2148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占比较大,分别为35%和30%。
2.2 用药时长及合理性在用药时长方面,超过80%的患者在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符合临床指南及规范。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及手术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发现80%以上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较高,即抗菌药物的选择与用药时长均符合相应的规范。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部分患者术前未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2)部分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缺乏规范性指导。
(3)部分患者术后感染率高,需要重新审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目的探讨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预防使用的合理性,并提出科学的应用方案。
方法2012年1~12月每月随机抽取50份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共600份,对预防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3.33%,在选药、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方面仍有不合理现象。
结论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要求,但尚存在有不合理的现象,需进一步加强对医生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和监管,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标签: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抗菌药物是目前我国医院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增加了不良反应和相关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而且导致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院内感染发生率增高,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增加以及浪费医药资源等[1]。
围术期用药合理性对于有效减少细菌耐药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为更好地执行《广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3]。
笔者抽取本院2012年1~12月出院的600例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对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合理性评价,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进一步规范本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1 资料与方法l.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2年1~12月期间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病历中,每月随机抽取并筛选合格病历50份,共抽取600份,抽查时排除术前已经存在感染或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
其中,男320例(53.33%),女280例(46.67%);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4岁,平均(39.3±13.6)岁。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分别填写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手术名称、药品名称、用法用量、选用药物、预防用药时机、预防用药时间、联用情况、医师姓名、术后预防用药情况等。
1.3 评判标准参考2004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及文献[5]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表1)。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情况分析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Ⅰ类切口手术的数量逐渐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了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围术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措施。
本文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是指无感染、非污染的手术切口,如择期手术、经皮穿刺术等。
由于手术过程中切口未受到感染源的污染,因此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切口感染的概率。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明确的适应证、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及合理的使用时机。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围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存在以下问题:存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有些医生在切口手术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抗生素的滥用。
特别是对于没有明确感染风险的Ⅰ类切口手术,抗生素的使用应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暴露。
有些医生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时,选择了不适当的药物或过高的剂量,增加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存在抗生素使用时机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研究发现,术前给药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抗生素的给药时机应该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可以根据手术类型和预防性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来确定最佳给药时间。
存在抗生素应用缺乏个体化的问题。
临床上一般使用一般性的预防性抗生素方案,但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有些患者可能不需要预防性抗生素。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如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免疫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抗生素选择和剂量调整。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情况普遍存在问题,包括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用时机不合理、缺乏个体化等。
为了改善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需要加强医生的培训和宣传,推广临床指南,明确适应证和使用原则,提高医生的临床决策水平。
还需要建立多学科的协作机制,通过团队合作,制定个体化的抗生素应用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作者:刘玲玲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
方法以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病历300份,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用药天数、预防用药品种数及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结果干预后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修补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100%分别下降为干预后的29.4%、34.3%、38.7%;抗菌药物品种的使用合理性明显提高,平均用药天数由干预前的6.5d、6.5d、6.1d分别下降到干预后的1.6d、1.8d、1.9d。
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使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明显改善,对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性;干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问题,尤其是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题一直倍受关注。
为此卫生部相继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等,重点对Ⅰ类切口手术和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及督导。
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减少手术区域切口的感染率,但是过度应用或滥用抗菌药物,则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和菌群失调,造成二重感染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是临床药师必须关注的重点[1]。
为此,笔者随机抽取了我院2009年、2010年和2011年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修补术)病例300例,对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将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院普外科2009年、2010年和2011年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共300份,其中甲状腺手术101例,乳腺手术106例,疝气修补手术93例。
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调查分析徐利;张心武;李娜;于周龙;陈琳;刘凯歌【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是否符合“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使用是否合理.方法通过查阅相关病例,对2009年7月—12月和2011年同期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选用药物品种、给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及用药后临床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执行“通知”以来,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渐趋合理,使用率由98.43%降至81.34%,药品选择规范率由17.17%提高至68.13%,给药时机正确率由10.37%上升至50.42%,24h内停药比率由7.24%提高至32.77%.结论“通知”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逐渐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使用率过高、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hospital ‘Rule' of preopera tive application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ule in protecting the operation field from infection.Method By searching the relevant medical records between July to December in 2009 and 2011,preoperativeuse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 cs in type Ⅰ incision operation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for their;use,drug choose,administration timing,drug duration and effectiveness.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Rule',antibiotics use was rational gradually.The antibiotics utilization ratio decreased dramatically from 98.43% to 81.34%.The correct:rate of drug choice increased from 17.17% to 68.13%.The percentage of antibiotics for prevention lasting 0.5~2h ranged from 10.37% to 50.42%and the percentage of drug duration less than 24h raised from 7.24% to32.77%.Conclusions After the ‘Rule' was into practic,preventiv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type Ⅰ incision operations of our hospita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easonable.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high-frequency drug treatment use after surgery,long time in using drugs.【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3(038)006【总页数】5页(P后插4-后插8)【关键词】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用药情况【作者】徐利;张心武;李娜;于周龙;陈琳;刘凯歌【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安710077;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04;西安医学院药学院,西安710061;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安710077;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安710077;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安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1],但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甚至引发二重感染[2],给以后的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我院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方法:研究样本选自2015年1月—2018年5月入院的行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患者共70例,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与患者感染发生情况,总结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
结果:70例研究样本中,没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共27例患者,所占比例为38.57%;使用抗菌药物的43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存在药物选择不当、给药时间错误以及药物剂量错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所占比例为32.86%。
结论:医院对于抗菌药物的管理应加大力度,纠正药物选择不当、用药剂量以及给药时间错误的问题,以保证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
【关键词】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分析【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124-02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创口的定义为创口未进入到炎症区,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常认为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1]。
但在实际的疾病治疗时,为了防止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常常采取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2]。
一旦抗菌药物的种类或者剂量使用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则会导致机体对于抗菌药物出现耐药性,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或者引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3]。
在本文中,笔者回顾性分析了70例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患者其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从而对预防性用药的合理性作出评价,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样本选自2015年1月—2018年5月入院的行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患者共7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37.33±4.19)岁。
患者在手术前均未出现发热、免疫细胞数量升高等感染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见创口感染的发生。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的70例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患者的病例,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并记录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包括药物的选择、给药时间、药物剂量、手术过程中是否存在追加用药情况,术后是否再次抗菌药物干预等情况。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
方法10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将其分为干预前(2014年1月~2015年1月)和干预后(2015年2月~2016年2月),各500例。
分析干预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结果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者324例(64.8%),合理的用药品种232例(71.6%),合理的用药时机271例(83.6%),合理的用药疗程104例(32.1%),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3.25±3.45)d与干预后的198例(39.6%)、177例(89.4%)、179例(90.4%)、85例(42.9%)及(2.15±3.2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较多,经干预措施后使用率降低,使患者用药更加的合理化。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干预措施Reasonable analysis on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perioperative operation patients with type Ⅰincision WEI Lei. Jiangsu Province Peixi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Central Pharmacy,Xuzhou 2216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rationally applied in perioperative operation patients with type Ⅰincis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0 type Ⅰincis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before intervention (January 2014~January 2015)and after intervention (February 2015~February 2016),with 500 cases in each stage. Reasonability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application was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re were 324 cases (64.8%)of perioperative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before intervention,with reasonable drug varieties as 232 cases (71.6%),reasonable drug timing as 271 cases (83.6%),reasonable drug course as 104 cases (32.1%),and mean antibacterial agents ues time as (3.25±3.45)d,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198 cases (39.6%),177 cases (89.4%),179 cases (90.4%),85 cases (42.9%)and (2.15±3.26)d before intervention,and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Conclusion Peri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is popular for patients with type Ⅰincision in this hospital. The rate decreases after intervention,and drug use become more reasonable.【Key words】Type Ⅰincision surgery;Prophylactic application;Intervention measures據临床研究[1]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准确可将手术的治疗效果增加,并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
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降低术后切口及手术野感染的发生率,但如果使用不合理,反而促进耐药菌株形成或引发二重感染,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按照原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一汽总医院于2020年下半年开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为了解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成效,本文对2020年一汽总医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规范一汽总医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调查2020年一汽总医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病例1514份(死亡病例除外),医院HIS系统筛选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333份,其中不包括耳鼻喉科、妇产科的外用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
1.2方法采用住院病历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科室、病历、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切口类别、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给药时机、给药疗程和术后有无切口感染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6]、原卫生部38号文件和2020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等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
2结果2.1抗菌药物的科室分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共1514例,其中333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2.0%。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主要分布于眼科和骨科,构成比分别为36.9%、34.8%,见表1。
2.2抗菌药物的联用情况333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单联使用抗菌药物299例,占89.8%,二联用药34例,占10.2%,均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3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333例中,给药时机主要集中于术前0.5~2h,有316例,占94.9%;术前2h 之前就开始使用的有4例,占1.2%;术前0.5h之内用的有1例,占0.3%;术前未用术后使用的有12例,占3.6%,见表3。
我院287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调取2013年1月1日~2013年8月31日本院住院期间所有行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病历,排除术前已存在感染并已开始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对纳入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287例患者中,122例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42.5%。
单一用药122例(占100%);术前0.5~2 h给药93例(占76.23%);术后1~2 d停药者101例(占82.79%)。
结论本院还未达到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例不得超过30%这一指标,存在预防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现象,需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Ⅰ类切口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Ⅰ类手术切口为清洁手术,一般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2 h)或失血量大(>1500 ml)异物植入、高危人群等感染机会大或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才考虑使用。
为了了解丹阳市第二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调取2013年1月1日~2013年8月31日本院住院期间所有行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病历287份,对其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医院进一步规范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调取本院2013年1月1日~2013年8月31日本院住院期间所有行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病历287份。
排除术前已存在感染并已开始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
1. 2 方法按自制统计表格(包括病历号、年龄、性别、主要诊断、使用药物、单次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起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1. 3 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依据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 38号)(简称38号文件)的规定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调取的287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6岁,最大74岁,住院时间最短为1d,最长为31d。
2. 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 2. 1 抗菌药物使用率与使用种类287例手术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42.5%。
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其中使用最多的为头孢呋辛,其次为头孢西丁和头孢硫脒。
具体数据见表1。
2. 2. 2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87例患者中,抗菌药物给药时间选择在术前0.5~2 h的共93例,占76.23%;术后给药16例,占1
3.11%;在切皮前<0.5 h给药13例,占10.66%。
手术持续时间0.5~7 h,其中1例持续时间>3h,未追加使用抗菌药物。
在术后48 h内停药的共101例,占82.79%,48 h后停药的21例,占17.21%,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3. 1 预防性用药指征Ⅰ类切口手术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原则上不需预防用药,仅在手术时间长、手术范围大、有异物植入、有感染高危因素时才考虑使用,本次调查中287例患者中有122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42.5%,存在预防性用药指征把握不严的问题。
3. 2 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用量Ⅰ类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1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作为预防性用药。
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针对革兰阴性菌,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引起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
由表1可见,本院122例用药中有78例选用了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但仅有5例能严格按照“38号文件”的要求应用头孢唑林。
其中37例选用头孢西丁,虽然头孢西丁的抗菌谱类似于第二代头孢菌素,但青霉素类对各种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过度应用易引起菌群失调,故清洁手术预防时不宜选用。
2例选用了氨曲南是因为β-内酰胺类试验阳性。
122例用药患者中,41例给予大于“38号文件”推荐的药物单次应用剂量,或在术后加大给药剂量,均为不规范用药的习惯。
3. 3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与疗程给药时间在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中非常关键,应于切开皮肤前0.5~2 h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2],若过早给药,体内药物浓度已下降甚至消除,达不到预防的目的。
而术后使用,则可能超过细菌发生污染的时间而无法发挥作用。
122例用药病例中,93例为术前0.5~2 h 给药,给药时间掌握较好。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血浆半衰期短,为确保抗菌药物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发挥作用。
对于手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 ml的手术,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
287例患者中有1例手术时间为7h,术中应追加1剂,但没有追加。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 h,特殊情况可延长至
48 h。
在本次调查中,由表2可见,101例(82.79%)患者术后1~2 d停药,术后用药时间掌握较好,但有2例患者用药时间超过7 d,最长的甚至达13 d。
有临床研究表明,术后延长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不但不能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反而有可能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3,4]。
3. 4 预防性联合用药有明确的指征才能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清洁手术没有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指征[5]。
在本次调查中,本院122例用药中均为一联用药,符合预防性用药使用原则。
综上所述,本院还未达到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例不得超过30%这一指标,存在预防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合理用药,降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提高24 h内停用抗菌药物比例。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全面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38号文件”,加强全体医务人员在抗菌药物知识、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让医师真正认识到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和危害,并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做到多部门协调,才能真正保证患者合理用药,促进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和经济。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2] Keegan MT,Brown DR.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s and practice:little thing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3] 戴滨,房德敏,吕鹏.106例骨科医院感染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83.
[4] 吕卫红,杨慧慧,杨琼璟.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中国药房,2012,23(38):3575.
[5] 黄道秋,薛梅. 5种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