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62
宏观经济学第⼀章第⼀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的整体经济运⾏及政府运⽤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
第⼀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或充分就业※通货膨胀(Inflation)※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法1.均衡与⾮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和⼀般均衡)2.静态分析、⽐较静态与动态分析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4.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经济萧条时侧重于需求分析;经济⾼涨时侧重于供给分析。
短期内侧重于需求分析;长期内侧重于供给分析。
5.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流量是指⼀定时期测算出来的量值存量则是指⼀个时点测算出来的量值流量来⾃于存量,流量⼜归于存量之中⼈⼝总数是个存量,它表⽰⼀个时点上⼈⼝数;⽽⼈⼝出⽣数是流量,它表⽰⼀个时期内新出⽣⼈数。
⼀定的⼈⼝出⽣数来⾃于⼀定的⼈⼝数,⽽新出⽣的⼈⼝数⼜计⼊⼈⼝总数。
同理,⼀定的国民收⼊来⾃于⼀定的国民财富,⽽新创造的国民收⼊⼜计⼊国民财富中。
7.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8.边际分析9.经济模型分析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联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第⼆节经济学的产⽣与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发表。
凯恩斯因此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
)◆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兴第三节国民收⼊核算⼀、国民收⼊帐户——GDP (⼀)国民收⼊帐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国民收⼊帐户的产⽣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经济⼤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 度量体系应运⽽⽣;(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国内⽣产总值(⼀)国内⽣产总值的涵义——简写GDP ,度量⼀定时期(通常是⼀个季度或⼀年)内,⼀国运⽤⽣产要素所⽣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
第1章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习题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1判断正误1.11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存在稀缺问题。
()1.12 稀缺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想要的多于我们所拥有的。
()1.13 任何不对其索取价格的物品都是自由取用物品。
()1.14 稀缺物品一定有一个直接以货币支付的价格。
()1.15 最大厂商常常是最有效率的,这一事实不符合收益递减规律。
()1.16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种物品组合中,只有一种是有效率的。
()1.17如果你得到两张免费的奥运会参观券,它们可以看作是自由取用物。
()1.18如果某种资源免费供应时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那么,这种资源就是稀缺的。
()1.19 说一种理论是实证的,并不意味着它必然是正确的。
()1.110 经济学家既采用理论分析,又采用实证分析。
()1.111 中国的劳动力是充足的,而资源是稀缺的。
()1.112 经济学只研究经济问题,而政治经济学既研究经济,也研究政治。
()1.113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与西方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有着本质差别。
()1.114 根据西方经济学,机器是资本,但资本不一定是机器。
()1.115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资本是机器,但机器不一定是资本。
()1.116 选择就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
()1.117 没有稀缺问题,就没有经济学。
1.118 理性假定与无私奉献是矛盾的。
()答案1.11 F;1.12 T;1.13 F;1.14 F;1.15 F;1.16 F;1.17 F;1.18 T;1.19 T;1.110 F;1.111 F;1.112 F;1.113 T;1.114 T;1.115 T;1.116 F;1.117 T;1.118 F1. 2 选择题(单选)1.21 下列哪一种资源是最不具有稀缺性的? ()A.医生;B.苹果;C.铁矿石;D.经济学课程;E.空气1.22 下列中的哪一个不属于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A.稀缺的资源;B.人的需要;C.分配;D.机会成本;E.一般价格水平1.23 根据收益递减规律,随着一种要素连续追加到一组固定要素上时,()A.产量将下降;B.产量的增加将减少;C.产量将以不变的比率增加;D.要素将全部用完。
教学内容:§1-1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1 需求理论目标和要求:了解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导入: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理论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买房还是买车?超市、服装店?消费者剩余:值或不值?§1-1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 经济学的萌芽“经济”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前430—前355)约于前387—前371年间写了《经济论》一书,在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它的原意是“家庭管理”。
色诺芬强调,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
我国古代汉语中原有的“经济”一词,具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含义。
19世纪后半期,日本学者翻译西方著作,借用古代汉语中“经济”这个词。
我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最初是译“富国”“生计”等,后来,逐渐采用了“经济”这一译法.古代经济学只是形成了经济学知识的某些要素,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系统的经济学说开始于重商主义,然后是重农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阶段,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阶段和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阶段。
最早的成系统的经济学说是重商主义学说(15世纪末——17世纪中叶)。
重商主义简单地讲就是重视商业,准确地讲是重视国际贸易,该学说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要增加一国的财富主要依赖对外贸易,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强调多卖少买,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
重商主义在英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在法国遭遇了挫折,由于重商主义严重损害了农业的发展,法国兴起了重农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魁奈。
他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才能更好的增加国家的财富。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在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就是著名的《国富论》,它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微观经济学判断题(你认为是正确的句子,在括号内画T,错误的画F,下同)第一章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存在稀缺问题。
( )2、稀缺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想要的多于我们所拥有的. ()3、任何不对其索取价格的物品都是自由取用物品. ( )4、稀缺物品一定有一个直接以货币支付的价格。
()5、最大厂商常常是最有效率的,这一事实不符合收益递减规律。
( )6、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种物品组合中,只有一种是有效率的。
( )7、如果你得到两张免费的奥运会参观券,它们可以看做是自由取用物. ( )8、如果某种资源免费供应时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那么,这种资源就是稀缺的. ()9、说一种理论是实证的,并不意味着它必然是正确的。
()10、经济学家既采用理论分析,又采用实证分析。
()11、中国的劳动力是充足的,而资源是稀缺的。
()12、经济学只研究经济问题,而政治经济学既研究经济,也研究政治。
( )13、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与西方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有着本质差别。
()14、根据西方经济学,机器是资本,但资本不一定是机器. ()15、根据马克思经济学,资本是机器,但机器不一定是资本.( )16、选择就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
()17、没有稀缺问题,就没有经济学.( )18、理性假定与无私奉献是矛盾的。
()答案1 F;2 T;3 F;4 F;5 F;6 F;7 F;8 T;9 T;10、F;11 F;12 F;13 T;14 T;15 T;16 F;17 T;18 F。
第二章市场机制1、政府规定某种商品的最高限价会使该商品短缺现象发生。
( )2、价格呈发散型蛛网波动,说明需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的斜率绝对值。
()3、对所有商品来说,价格上升,消费者的购买数量都会下降。
()4、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说明消费者愿意在更高的价格上购买更多的商品。
()5、X商品价格下降导致Y商品需求数量上升,说明两种商品是替代品. ()6、汽车的价格下降,会使汽油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章的主要知识点:1.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要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产生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经济增长。
2.经济学的定义与经济学的划分(1)经济学的定义;(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经济人假定;(2)经济模型;(3)均衡及其种类;(4)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存量与流量;(5)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6)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4.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一、单项选择1.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的区别主要在于()。
a.它们是否有用;b.获取它们时,是否要付出一定的费用;c.它们价格的高低;d.它们的效用高低。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是指()。
a.资源的数量较少;b.获得一定量资源所必须耗费的成本相当高;c.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再多的资源也显不足;d.资源的价格很高。
3.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a.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b.收入的短期波动;c.收入的长期增长;d.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4.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a.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b.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c.如何生产;d.为谁生产。
5.西方学者认为,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
a.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b.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c.自然经济体制;d.混合经济体制。
6.下列四个命题中,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命题是()。
a.货币数量影响价格水平;b.技术水平影响经济增长;c.石油价格影响汽车需求;d.预算赤字影响储蓄水平。
7.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实证经济学的命题为()。
a.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失业率高达10%;b.高失业率在短期没有下降的趋势;c.我国的高失业率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d.失业率应该降低到8%。
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规范经济学命题的是()。
a.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支付给穷人能提高社会福利;b.不完全竞争市场不能合理配置资源;c.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d.收入分配应该公平。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满足手段或资源总是有限的,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配置于可供选择的各种用途上。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这种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资源和物品也是不够的。
面对着这种稀缺性,每个时期的人们都要进行选择,以便把稀缺的资源用于人们最急需的一些用途,给人们带来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的经济问题,而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对各种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一门科学。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及“选择”生产可能性曲线也称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指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典型的交替关系便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假如一国的全部资源只用来生产军用品(大炮)和民用品(黄油)两种产品。
由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及劳务的最大量总是一定的,那么,该国要想增加民用品的产量,就必须减少军用品的生产。
增加一单位民用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所放弃的民用品的生产数量。
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图1—1表示:生产可能性曲线把坐标平面分为两部分,曲线内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生产的两种商品的组合,这样的生产是缺乏效率的。
其原因可能是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着失业的劳动者、闲置的工厂设备和荒废的土地;或者是因为经济组织的方式缺乏效率,经济中垄断盛行和经济调节缺乏效率;也有可能是因为官僚主义导致的激励机制弱化、信息障碍、决策失误、无效管理和效率损失。
如果经济处于边界之内,通过摆脱和消除浪费及低效率的原因,就可以使生产向可能性边界靠近,获得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