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8课 狼
- 格式:pptx
- 大小:917.79 KB
- 文档页数:38
七年级上册语文18课狼子野心原文译文及注释《狼子野心》是清代小说家纪昀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
以下是《狼子野心》的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译文: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饲养,也和狗相安无事。
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
主人竟然就忘了它们是狼。
有一天,主人白天在客厅里睡觉,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刚才一样吼叫,于是他假装睡着来等待观察情况。
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没有防备的时候,去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主人就杀了狼并剥了它们的皮。
这事是从侄虞敦说的。
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
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了。
野兽不足以论,这个人为什么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注释:1.杂畜:混在一起喂养。
2.稍:渐渐地。
3.驯:驯服。
4.为狼:是狼。
5.作:发出。
6.伺:等到。
7.未觉:没有醒。
8.啮:咬。
9.就枕:靠在枕头上。
10.寐:睡觉。
11.阳:表面上。
12.阴:暗地里。
13.不测:险恶难测的居心。
14.遁逸:逃跑。
15.贻患:留下祸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七年级上册18课狼笔记以下是七年级上册18课《狼》的笔记,希望对您学习这节课有所帮助:一、生字注音屠(tú) 窘(jiǒng) 苫(shàn) 藉(jiè) 隧(suì)二、重点词语解释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从:跟从。
复投之:之,代词,代“骨头”。
仍:依旧。
顾:看,回头看。
奔倚:奔跑着倚靠。
奔,急走。
薪:柴草。
苫蔽:覆盖、遮蔽。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神情、态度。
暇,空闲。
暴起:突然跳起。
暴,突然。
少时:一会儿。
转视:转身看。
麦场:麦子堆积成场。
弛:放松、松懈。
尾垂:尾巴下垂。
尻尾:这是指狼的屁股和尾巴。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犬,名词作状语。
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眈眈,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神情、态度。
暇,空闲。
前后受其敌:前面和后面都受到狼的攻击。
敌,名词作动词,表示攻击。
2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几何,多少。
变诈,作假、欺骗。
哉,啊呀。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三、整体感知本文记叙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
屠户利用大骨投掷、恐吓狼,引诱狼入事先挖好的陷阱,机智地捕获了两只狼。
文章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
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屠户发现两只狼后的情况;第二段写屠户与狼周旋;第三段写屠户杀死狼并悟出道理。
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引人入胜;刻画形象细腻生动,写作技巧熟练;用词准确恰当,语言丰富优美,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学习本文要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学习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
七年级上册语文18课《狼》的启示一、了解狼的生态和习性在《狼》这篇文章中,通过对狼的形象和行为的描绘,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狼的生态和习性。
狼是一种群居动物,具有高度的领地意识和狩猎技巧。
它们通常以群体的力量协作狩猎,展现出卓越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狼也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显示出卓越的智慧。
二、理解故事情节与寓意《狼》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描绘狼与屠夫之间的互动,展示了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和人性的智慧。
故事情节紧凑,寓意深刻,让我们明白,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勇敢和智慧,才能化险为夷。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识别和防范生活中的危险,保护好自己。
三、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狼》这篇文章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自然界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和生存方式。
人类作为其中的一员,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类的行为对于自然界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尽力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来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寓意。
我们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对于故事中的信息和观点进行审慎分析和判断。
这样有助于我们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提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阅读《狼》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六、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狼》是一篇文言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基础的文言文知识。
例如: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古代文学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感受古代文学魅力《狼》作为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