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上《呼吸作用》教案_10
- 格式:doc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2
呼吸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
2、学会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3、说明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4、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5、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实验;呼吸作用的概念。
2、教学难点: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三、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用于学生探究实验的实验装置。
四、教学策略本课程和生活息息相关,呼吸作用略微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加强学生的理性学习和感性认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现象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然后引领学生概括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在处理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时,注意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多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获取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和讨论法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引导。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展小活动:憋气比赛。
坚持到最后的小组获得小彩棒。
讲述:人必须要进行的生命活动是呼吸。
2.我们人需要呼吸,动物需要呼吸,那么同样作为生命体的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吗?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1.有趣的实验讲述:人呼吸时吸收的是氧气,释放的是什么气体呢?部分同学知道,引导做实验探究。
试管架上放有3支等量澄清石灰石的试管,1号试管作为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2号试管需要同学憋住一口气向里吹气,3号试管需要同学用吸气瓶向里吹气。
请3位学生上台演示,并分别说出看到的现象。
1号:无变化;2号:变浑浊;3号:无变化。
奖励小彩棒,小结: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石变浑浊,人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空气,所以出现了我们看到的变浑浊的现象。
提问:人呼吸吸收的是氧气,释放的是二氧化碳,那么植物呼吸吸收的是什么气体,释放的又是什么气体呢?在黑板上记录下同学们的答案,并问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探究?学生齐声:做实验。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第2节呼吸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解释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
2.能力目标:说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种子的呼吸现象;②探索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实验;③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难点:①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②呼吸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复习并创设疑习,植物怎么样利用能量来生活?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呼吸作用的现象”,初步感知呼吸作用的存在,归纳呼吸作用的内容。
再进一步认识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进而明白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并归纳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再在知识拓展中,让学生明白呼吸作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疑引导思考,探究加强认识,交流归纳得出知识内涵,对比光合作用明确与呼吸作用相互依存,尝试解答生活中的现象和激励抢答巩固本节知识内容。
四、教学手段实验法、归纳法、合作讨论、展示模拟实验法、比较法、激励抢答五、教学准备课前一天准备实验材料和装置,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内容导入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
回答:光合作用复习并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
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细心钻研的达尔文终于发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连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清除页眉横线的步骤:点击--插入--页眉页脚--页眉页脚选项,把显示奇数页页眉横线(B)的勾去掉.。
第2节呼吸作用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呼吸作用的概念,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
2、能区别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不同点,找出它们的联系。
3、能说出呼吸作用和意义,分析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4.能通过观察实验,学会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物呼吸的现象;探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实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1、以导学、自学、助学为基本模式的问题解决为主的参入式教学法。
2、以多媒体辅助的小组内观察、探究式学习法。
四、设计思路
呼吸作用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的过程。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这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总体思路是以导学提纲导学,以提供给学生发现与之相关的问题的材料让学生来实验为途径,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以多媒体辅助点拨,多而完成从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的过程。
在“导学、助学、自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呼吸作用-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知识目标1.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了解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3.掌握呼吸作用的化学过程和能量释放。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理解呼吸作用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化学过程中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讲义、课本;2.定义卡片、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定理卡片,引导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作用。
呼吸作用:生物体将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通过课件和图片,讲解人类呼吸系统结构和技能。
2. 学习本轮课内容讲解呼吸作用的化学过程和能量释放。
呼气: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这是因为在呼吸作用中,氧气与食物中的糖进行了反应,产生能量同时也产生了二氧化碳,此时二氧化碳和血液中的碳酸在肺部呼出体外。
吸气:呼吸道中的空气含有较高的氧气浓度。
呼吸作用中,人体会吸入空气,氧气进入血液,在体内与食物中的糖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3. 案例解析通过案例解说,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和生物体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呼吸的重要性。
4. 归纳总结通过讲解和讨论,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意义、化学过程和能量释放。
五、课堂练习解题思路:1.人的呼吸方式是什么,与无机物质的关系有哪些;2.什么是呼吸作用,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3.熟悉人类呼吸系统结构和技能;4.掌握呼吸作用的化学过程和能量释放。
六、作业布置通过考查测试,评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并针对性地分析学生掌握程度。
七、教学诊断通过登记档案,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问诊方案。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本次课的教学亮点和不足,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积极的准备。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呼吸作用》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理解细胞内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掌握常见呼吸肌的分布与功能;•能够简单地识别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教学重难点:•呼吸作用的细胞内过程;•呼吸道疾病的症状识别。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首先给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呼吸?有什么意义?一般会有同学回答:呼吸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空气的新鲜;呼吸可以让我们把氧气带进来,把二氧化碳排出去。
然后教师给出合理解释。
第二步: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将空气中的氧气和身体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一项基本生命活动。
人类和动物需要呼吸来获得氧气,以进行细胞呼吸(把食物转化成能量);同时,也需要将旧的空气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以保持呼吸系统的正常运作。
第三步:呼吸作用的过程1.外呼吸:氧气从口鼻进入体内,进入肺泡,然后被血液吸收。
同时,身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从血液中排出,进入肺泡中,最后从口鼻呼出体外。
2.内呼吸:氧气通过血液和红细胞进入各个细胞,参与细胞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被带到肺泡中排出体外。
第四步:呼吸肌与运动•呼吸肌主要包括肺部周围和腹部的肌肉;•颈部和腹部的肌肉运动会影响呼吸,可以用这种影响来诊断呼吸疾病。
第五步:讲解呼吸道疾病及处理方法这一步需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里只列出部分比较常见的疾病:1.哮喘: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用药器给药等。
2.肺炎:咳嗽、胸闷、胸痛、发热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3.慢性阻塞性肺病:气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治疗方法包括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戒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
第六步: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空气污染与人类健康关系在最后一步,可以让学生对空气污染和人类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一点进行讨论。
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讨论这种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2节呼吸作用《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肺通气的过程,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呼吸”的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组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原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比赛吹气球,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教学策略: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
2、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采用科学探究形式,通过模拟制作的探究活动,构建平等、愉快、合作、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
引导探究,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
3、学法: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模拟制作。
4、通过学生演示、测量、提问、抢答、合作、游戏等活动,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1.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
2.引导探究,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
教学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力图将教材资源(呼吸作用概念,呼吸运动模型);生活资源(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亲自经历过的);媒体资源(网上下载的录像,杂志和书中获得的知识);再生资源(课堂上随机产生的,老师根据学情拓展的,根据教材创生的模拟探究)等有机结合,拓展学习的路径。
教学评价:快乐人生三句话。
现代中学生追求时尚,崇尚个性,喜欢快乐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要有评价的意识,适时地运用教学评价,激励他们自主学习。
老师随机的鼓励性评价,如:太棒了,你真聪明等。
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如:我们认为他的看法很有创意。
学习小组相互的评价,如:快乐小组的模型做得很形象。
教学过程:接下来请欣赏我的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出新题通过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引入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课题。
二、观察质疑探究发现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录像]人吸气呼气的动态过程,根据画面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主动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呼吸作用教案【篇一:北师大版生物七上第二节《呼吸作用》word教案一】呼吸作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阐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2)模仿完成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加深对呼吸作用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爱惜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对呼吸作用的理解,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鉴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启发为主,通过探究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他们尽可能多地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学习平台。
让大多数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做、讲、听、论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
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感受呼吸作用的存在,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及知识处处和生活相联系的道理。
但要注意,在新教材和新课改中,学生对探究实验缺少基础培训,要确保课堂内实验的成功,教师必须要事先进行实验操作,以便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让他们更多地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对人和动物的呼吸有一定的了解,加之上节课有种子呼吸实验的基础,教师采用课前指导实验的方法都为本节课教学做了铺垫,同时配以课件的动画效果,激发兴趣竞赛的方式引起竞争,必将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创新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假如我们把嘴闭上,把鼻子捏紧,会有什么感觉?生:上不来气儿。
生:很难受。
师:这说明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会如此呢?本节课我们共同继续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板书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萌发的种子能够进行呼吸,种子的呼吸是在细胞中进行的,那么植物的其他器官的细胞是否也能进行呼吸呢?下面请各小组根据上节课自己设计的实验,准备好材料进行实验,让事实来说明吧!(屏幕出示:祝你成功!)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实验。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与说明 示实验二:
教师演示实
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
5.2 呼吸作用
教育 教学 目的 知识方面 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思想教育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
难点 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关键 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教法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
教具 玻璃瓶,种子
等。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课前热身: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 2、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
引入新课: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只有被分解后其中储存的能量才能被利用。
有机物分解是通过呼吸作用来完成的,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植物体的呼吸作用。
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演示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立即熄灭了,说明甲瓶晨缺少氧气。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氧气。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教师引入新课, 教师进行
实验演示 学生观察
实验现象
学生说出
实验现象 学生得出结论
联系生活或生产中遇到的具体的生理现象,如堆放的萌发种子会发热,鲜果长途运输要冷藏等。
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后,可通过设计下
列问题,引导学生依次对主题进行探究。
演示“种子萌发时
吸收氧气”实验时,在学生认真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引
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现象:甲瓶里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混浊。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
现象: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产生热量。
小结:验二
学生观察实
验现象
学生得出实
验结论
教师演示实
验三
学生进行观
察
学生说出实
验现象
得出结论
得出实验结论。
因此,
课文中提出三个讨论
题。
值得注意的是,讨
论中引导学生判断出甲
瓶里缺少氧气,但不能
得出“种子呼吸释放二
氧化碳”的结论。
为什
么不能得出“种子呼吸
释放二氧化碳”的结论?
如何验证种子呼吸必然
释放二氧化碳呢?都是富
于启发性的问题。
演示•种子萌发时释放能
量”实验时,在学生认
真观察和比较的基础
上,重点引导思考甲瓶
温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热量从何而来?为进一步
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呼
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打
下基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