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12章)(高鸿业版)
- 格式:ppt
- 大小:401.50 KB
- 文档页数:51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答案(注:12-17章)高鸿业主编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 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答:(1)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7试计算:(1)(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8.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GDP概念理解(计算GDP的规则)1、为了避免重复计算,GDP只计算最终产品价值,而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
2、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除少数例外,GDP仅仅是指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
3、GDP仅指一个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而不是一定时间内所售出的最终产品。
(是个生产概念)4、GDP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故包含时间因素,是个流量。
5、GDP是指一个国家国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生产要素的归属关系。
这就有了GNP与GDP的区别。
存量衡量一个给定时间点上的数量;流量衡量每一单位时间内的数量;最终产品指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产品,不再作为原料生产其他的产品,也不再被出售。
中间产品指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投入品,经过加工将再次出售。
生产问题(存货的处理)从定义可以看出,GDP是生产出来的价值,而不是销售的价值。
销售可能是当期生产的,也可能是以前生产的。
存货:将当期生产出来没销售的产品视为存货投资,即认为生产者购买了自己的部分产品,增加自己的存货数量,这部分价值计入当期的GDP。
三、计算GDP的方法I.【最终产品法】:最终产品价值和。
II.【价值增值法】:计算在生产不同阶段增加产值,即计算销售产品收益与为生产该产品购买的中间产品费用之间差额。
GDP= 增加值=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注意如果不是市场交易活动,不计入GDP。
自给自足的生产、慈善机构的活动、在家中做饭和打扫卫生的活动等等,都不计入GDP。
一般转移支付、证券的买卖、旧货的交易(二手货)等等,不计入GDP。
III.【产品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基本原则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第12章重点总结第一篇: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第12章重点总结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简单的说就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或收入。
2.均衡产出的条件:E=y 也可以用 i=s来表示。
3.消费函数: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c=c(y)c=α+βy4.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c/△y =dc/dy5.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之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c/y6.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7.储蓄函数方程式: s=y-c=y-(α+βy)=-α+(1-βy)8.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P3879.均衡收入:y=(α+ I)/(1-β)P39310.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k=1/(1-β)11.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P399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资本边际效率MEC :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公式P412)2.IS曲线:一条反应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3.货币需求动机: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量大体上和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4.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
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曼昆认为,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
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
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
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
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
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
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
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
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
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
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案例分析美国总统赚多少钱?1931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年薪是7.5万美元,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年薪是2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