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大小月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大月小月的由来_
大月小月的由来
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每月31天的月份,叫大月。
每年的4、6、9、11都是30天,每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
2月份则为28天或29天。
月份的大小,始于罗马帝国恺撒时代。
当时恺撒派人修订历法,制定了儒略历法,规定凡有特别宗教意义的月份为31天,不重要的月份为30天。
因此,取名门神的1月、以战神为名的3月、为表示尊敬恺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
因为2月是处死犯人的月份,属不吉的时间,所以只有29天。
恺撒大帝的继任人奥古斯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8月。
为了和恺撒等同起来,他要求把8月也加成31天。
为了使8月有31天,他便从2月借来1天,把2月减少到28天。
为了避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规定9月、11月各为30天,把10月、12月加到31天。
知识链接:
公历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是30.5日,农历每月只有29.5日,相差一天。
因此,每月的中气(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
从冬至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为另一个中气)会比上个月晚1~2天。
这样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
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为“闰某月”。
公历的演变公历是阳历,从西方传来。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
但古希腊开始采用的是阴历。
公元前432年,天文学家默冬(Meton)改革历法,提出19年置7个闰月,成为与我国阴历相似的阴阳历。
拒天文学家考证,这比我国在公历前6世纪即采用现在的阴历已迟了160多年。
可见希腊在古代末采用阳历,阳历是从罗马开始采用的。
现行的阳历最早是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制定的,他名叫儒略(Julius),所以称为儒略历。
每年分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全年成了366天。
由于一个回归年大致为365.25日,因此他决定2月减去一日,成为29日,多出0.25日,积四年才在2月加上一日成为30日。
这样平年一年365日,4年一闰年,才是366天。
但是他的继任人奥古斯都(Augustus)大帝认为,8月的拉丁字即Augustus,为了尊敬他自己,他下令将8月改为31天,9月、11月改为30天,这多出的一天就从2月里减去这样2月平年成为28天,闰年才是29天。
这就是我们现行阳历月份天数的由来。
但这种历法还有缺陷。
因为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天,儒略按365.25天计算,4年加一日,这样每年多11分14秒,到了16世纪末,累计相差约10天。
这时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下令,将1582年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并为了避免以后再积累误差,置闰年的方法改以公元纪年为标准,被4除尽之年为闰年,但逢百年之年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闰年2月加一日。
这样400年间要少3个闰年,使历法更接近回归年。
这一新历法称为格列高里历,就是现行的公历。
附:表格现行公历缺点:目前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公历虽然精度高,然从实用角度看,仍有如下缺点:一、一年四季各季的长短不同,有90、91、92三种,帮上下两个半年的长度也不相等;二、各月的日数不等,有28、29、30、31四种,且大小月的排列无规律;三、每日的星期不固定,随着不同的年份变化。
世界改革方案:目前世界上对公历改革的方案很多,比较优的是所谓的“世界历”,其方案有两种:一、十二月世界历——一年分四季,每季开头的一个月为31天,其余月为30天,多余的1天放在岁末,作为年终国际节日;闰年的闰日1天放在六月末。
大小月建推算方法大小月建推算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时期的推算方法,它是根据农历的月份来推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将农历中的每个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并以平均每月29.5天的长度进行推算。
大小月建推算方法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由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所提出,他在《授时历》一书中提出了“大小月建”的概念,即将农历的每个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并以平均每月29.5天的长度进行推算。
《授时历》一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书,它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天文历书”,其中张衡提出的大小月建推算方法,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推算时间的重要方法。
大小月建推算方法的原理是:农历中的每个月只有29或30天,共有12个月,故一年之中总共有354或355天。
而每个月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如果把每个月都视作30天,那么一年总共有360天,加上4个闰月,就会有364天或者365天。
这样,每年就会多出5天或6天,这些多出的日子,就成为“润月”,也就是闰月。
根据这一原理,古人便将每个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并以平均每月29.5天的长度进行推算,当出现润月时,就把润月的日子算在大月里。
从历史上看,大小月建推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时期,它的出现改变了古代人们推算时间的方式,使古代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推算时间。
大小月建推算方法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记住每个月的确切日期,能够更快速地推算时间,这也是大小月建推算方法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尽管大小月建推算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每个月的长度都是不固定的,因此它无法和公历相同,也就是说它和公历之间的日期往往是不一致的,而且由于公历的改变,大小月建推算方法也无法准确地推算时间。
总之,大小月建推算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时期的推算方法,它的出现改变了古代人们推算时间的方式,使古代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推算时间,而且它比较容易理解,对于记住每个月的确切日期,能够更快速地推算时间。
一年中的大小月口诀
一、大小月口诀的由来和意义
在我国,一年有12个月,其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
大月指31天的月份,小月指30天的月份。
为了方便记忆,人们总结出了一首大小月口诀。
这首口诀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记忆大小月的划分,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时间。
二、大小月的划分及规律
根据口诀,一年中的大月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小月有:四、六、九、十一。
需要注意的是,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这是因为平年二月有28天,而闰年二月有29天。
三、大小月口诀的记忆方法
为了更好地记忆这首口诀,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一首押韵的诗歌。
以下是大小月口诀的全文:
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用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
唯有二月二十八。
四、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大小月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制定计划、安排行程、计算年龄等方面,都可以借助口诀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计算。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我们要计算某人出生年份到今年的年份之间相差多少年。
我们可以先根据出生年份判断出那一年的大小月分布,然后计算出当年的总天数。
接着,计算今年到目前为止的天数,最后用今年天数减去当年天数,即可得出相差的年份。
五、总结与建议
大小月口诀作为一种传统的记忆方法,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
掌握这首口诀,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工作,还可以提高时间管理的效率。
阳历十二个月的由来January——1月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护神,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要眺望未来。
人们认为选择他的名字作为除旧迎新的第一个月月名,很有意义。
英语January,便是由这位守护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变而来的。
February——2月每年2月初,罗马人民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
这一天,人们常用一种牛、草制成的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妇女,以求怀孕生子。
这一天,人们还要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
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
March——3月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
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做是一年的开始。
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
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
英语3月March,便是由这位战神的名字演变而来的。
April——4月罗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鲜花初绽的美好季节。
英文4月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
May——5月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
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罗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
June——6月罗马神话中的裘诺,是众神之王,又是司管生育和保护妇女的神。
古罗马对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献给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ius来命名6月。
英语6月June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
也有学者认为,Junius可能是古代拉丁家族中一个显赫贵族的姓氏。
July——7月罗马统治者朱里斯·凯撒大帝被刺死后,著名的罗马将军马克·安东尼建议将凯撒大帝诞生的7月,用凯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命名之。
⼤⼩⽉⼤⼩⽉:公历的⼤⽉有31天⼩⽉有30天每年固定:1、3、5、7、8、10、12⽉份即为⼤⽉31天4、6、9、11⽉份为⼩⽉30天2⽉既不是⼩⽉,也不是⼤⽉2⽉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农历的⼤⽉有30天,⼩⽉有29天⼤⼩⽉分布毫⽆规则,每年不同农历的⽉,按朔望周期,来定⽉相朔(⽇⽉合朔)所在⽇为⽉初⼀下次朔的⽇期为下⽉初⼀因为⼀个朔望周期是29.53⽇故分⼤⼩⽉⼤⽉30⽇⼩⽉29⽇某⽉的“⼤”、“⼩”以及哪天是“朔⽇”要根据太阳、⽉亮的真实位置来推算古时候即叫“定朔”常说的农历实是阴阳历其⼤⼩⽉严格按照⽉相设置以观测为基础⽽不是固定的⽬的:为了使⼀年的时间更接近回归年内容:⼤⽉30天⼩⽉29天意义:医学、保健、海洋⽣物学划分标准:阴历固定:单⽉⼩双⽉⼤闰腊⽉⼤除公元尾数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数年份的正⽉改为⼤⽉本⽅案在333⼜1/3年⾥有:333.33333×12+122.754386=4122.754386个⽉其中有(333.3333÷5)-2 =64.6666个正⽉⼤合计有:2000+122.754386+64.666666=2187.420153个⼤⽉1935.333333个⼩⽉折合121747.2982⽇⽉均29.53057273⽇(29天12⼩时44分1.483秒)年均365.241895⽇(365天5⼩时48分20秒)农历年的中⽉以朔望⽉长度29.5306⽇为基础所以⼤⽉为30⽇⼩⽉为29⽇为保证每⽉的头⼀天(初⼀)必须是朔⽇,就使得⼤⼩⽉的安排不固定⽽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农历连续两个⽉是⼤⽉或是⼩⽉的事是常有的甚⾄还出现过如:1824年⼆、三⽉是⼩⽉⼋、九、⼗、⼗⼀连续四个⽉即是⼤⽉的罕见特例数据及意义:科学数据:现代历算学家曾次亮据我国⼏千年的⽇⽉⾷资料计算1世纪初的回归年为365.24231551天19世纪初为365.24219879天1世纪初的朔望⽉为29.530594093天19世纪初为29.530588181天本⽅案年均相当于69世纪时的回归年⽉均相当于69世纪时的朔望⽉具有前瞻性意义:望在⼩⽉⼗五⼤⽉⼗六⽇期跟⽉相和潮汐周期吻合⽅便记忆和使⽤对医学、保健、海洋⽣物学、⽔运、宗教、民俗、天⽂历算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月份的大、小是怎样确定的
现行的公历纪年有两个特点:一是2月份只有28天(闰年才有29天,4年一闰);二是每年7月份以前的单月均为31天,双月则为30天。
但从8月份开始却恰恰相反,双月变成31天,单月变成30天。
这是由历史上两个独裁者一手造成的。
人们知道,阳历的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
公元前46年,罗马大独裁者恺撒大帝主持制定“儒略历”(它就是阳历)时,将一年分为12个月,逢单月是31天,即大月;逢双月为30天,即小月。
但如此一来,一年是366天,平年则比地球公转时间多了一天,故此必须在某一个月中减除一天。
按照当时罗马宫廷的规定,全国的死刑犯都集中在2月份处决。
罗马人普遍视2月为“凶月”,当然希望它越短越好。
于是便决定2月份减少一天,只有29天。
据说继此之后,另一个独裁者恺撒的养子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皇帝时,发现恺撒大帝生于大月的7月,自己的生日是在小月的8月。
两者相比,自己显得“吃亏”。
他立即下令修改“儒略历”大、小月——把8月份也改为大月。
并将其后的双月10月和12月都改成大月,
单月9月、11月变为小月。
这样一来,每年又多出了一天,便从不吉利的2月份再减去一天,使得平年的2月份只有28天了。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
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四季更替周期的小数部分(O.2422日)相当于蒜。
因此,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
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公历是怎样安排年、月,日的长度和时间顺序的公历又叫格里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长度365. 2422夭为依据来制定的。
公历的历年长度定为365天。
一年分为12个月。
规定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
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
2月为平月28天。
这样12个月总计为365天。
与网归年的长度相比,一年要短0·2422天,合5小时48分46秒。
累计四年后误差就达一天。
因此规定在公历年中每过四年就增加一天,这一天加在二月内,这一年就叫“闰年”。
闰年的二月是29天,这一年总计为366天。
规定凡是能被4整除的公元年数就是闰年。
比如1984年就为闰年。
每过四年闰一次后,平均历年的长度为(365×4十1)十4= 365·25(天),这已经很接近回归年的长度了,只差0.0078天。
平均一年差0.0078天,累计400年就比回归年要多三天。
如何消除这400年中多出的三天呢?除上述的凡能被4整除的公历年为闰年之外,又增加了一条额外的规定,即公元年数末尾为两个零的年份,要百位以上的数能被4整除者才为闰年。
如1800年虽然能被4整除,但它的百位以上的数“18”不能被4整除,所以1800年不是闰年。
而公元2000年,因其百位以上的数“20”能被4整除,所以是闰年。
这样以400年为一周期,其中只有97个闰年,303个平年,就去掉了四百年中多出的三天。
公历以400年为一周期来计算,平均历年的长度是[303×365+ 366×97]+400= 365·2425天。
这与回归年的长度相比,平均每年只差0. 0003天,合26秒。
400年累计也只差2小时53分。
这个误差显然是很小了。
但过3000年后累计又要差一天了。
不过绝对精确的历法是不可能有的!公历的这种年、月,日的安排设计,已是目前最好、最合理的历法了。
公历大小月握拳点算法编者按语: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天文学称为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
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加一天,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闰年为366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但这样每过四百年有多出三天。
因而又规定世纪年只有能被四百整除的才是闰年。
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这样一来一年中12个月不能每个月都是30天,也不能都31天,阳历月份有这样的规定:九月、四月、六月及十一月有三十天,其余的月份有三十一天,三十一天的为大月,其余为小月。
为了凑整还规定二月只有二十八天,闰年的一天加在二月为29天。
为什么大小月份会这样分配,据说是罗马人在凯撒统治下发明儒略历法时,决定凡有特别宗教意义的月份都是三十一天,不重要的月份是三十天。
因此取名门神的一月,以战神为名的三月,为表示尊敬凯撤大帝而取名的七月,都有三十一天。
凯撒大帝的继任人奥古斯都规定八月应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所以八月也有三十一天。
为了要使八月有三十一天,他便从二月借来一天,把二月减少到二十八天。
又为避免使三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规定九月及十一月各有三十天,把十月及十二月加长到三十一天。
这样分配大小月,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难记忆的,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记大小月的一种土办法,编者把它取名为《公历大小月握拳点算法》。
具体方法如下:你拿出一只手握拳(如图),从食指根部的突起开始,是不是一凹一凸?凸的就是大月,凹的就是小月(2月是特殊小月)就这样一个一个地数“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小,四月大,五月小,六月大……”(七、八两月轮到的都是凸的,所以七、八两月都是大月)公历大小月握拳点算法。
大小月大小月是01阳历的月份,分大月和小月大月一个月,31天小月一个月,30天以内1、3、5、7、8、10、12是大月2、4、6、9、11月是小月小月唯独2月份有28天(平年)或29天(闰年)人们有这样的常识阳历有大小月之分即阳历月份有这样规定:4、6、9、11 月为 30 天1、3、5、7、8、10、12月为31天2月为28天或29天月份的大小,始于罗马帝国恺撒时代当时恺撒派人修订历法制定了儒略历法规定有特别宗教意义的月份为31天不重要的月份为30天门神1月战神3月恺撒7月都有31天2月不吉是处死犯人的月份所以只有29天恺撒大帝的继任人奥古斯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8月为了和恺撒等同起来要求把8月加成31天为了使8月能有31天把2月减到28天为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再规定9月、11月各为30天把10月、12月加到31天大月小月口诀:每年分为,12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小月和平月每一种月份的天数都不一样许多人记不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大月小月的口决:老黄历,带大家详细了解大小月,的口诀以及天数有闰月一年多少天365天or366天问:大月和小月,分别多少天?答: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大小月口诀:大小月口诀是用来记忆十二个月中大小月份的口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其余都是三十日只有二月二十八大月小月的由来阳历有大小月之分阳历月份有这样的规定:4月、6月、9月及11月有30天其余月份有31天2月例外只有28天始于罗马帝国恺撒时代当时恺撒派人修订历法制订儒略历法决定凡有特别宗教意义的月份,31天不重要的月份,30天门神1月战神3月尊敬恺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因为2月是处死犯人的月份属不吉的时间所以只有29天恺撒大帝的继任人奥古斯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8月为了和恺撒能等同起来把8月加成31天使8月也有31天从2月再借来一天把2月减少到28天为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一起又规定9月及11月各有30天把10月及12月加长到31天闰年2月有几天闰年2月有几天大小月的划分标准阴历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腊月大除公元尾数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数年份的正月改为大月333又1/3年里有333.33333×12+122.754386 =4122.754386个月(333.3333÷5)-2=64.6666个正月大2000+122.754386+64.666666 =2187.420153个大月1935.333333个小月折合121747.2982日月均29.53057273日(29天12小时44分1.483秒)年均365.241895日(365天5小时48分20秒)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了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824年二、三月是小月八、九、十、十一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平年、闰年: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1天来把这1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一年有365天零1/4天平年和闰年: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四年里有三个平年有一个闰年4的倍数的年份通常也都是闰年遇到整百年之时规定逢400的倍数为闰年我们通过算式:年份÷4(400)整除的即闰年。
常识积累丨中国古代历法一、历法发展(一)历法分类1. 阳历阳历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如今国际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则为阳历。
2. 阴历阴历也称月亮历,或太阴历,历月为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
大月30天,小月29天。
3. 阴阳历阴阳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
一般每经过19年会有7个闰年,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又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二)著名历法1. 夏历夏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
2. 太初历汉武帝时修订历法,以年号命名为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其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
3.大明历大明历由南朝祖冲之制定,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采用的朔望月长度为29. 5309日,这和利用现代天文手段测得的朔望月长度相差不到一秒钟。
回归年长度是365. 24281481日,与现在的精准测量仅相差52秒。
4. 大衍历大衍历是唐朝僧一行制定的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
该书包含太阳、月亮等运动和计算方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
5. 授时历授时历由元朝郭守敬等编制,忽必烈封赐而得名。
其法以365. 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 2422仅差25. 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6. 时宪历时宪历由明末徐光启主持编修,引用西洋法数,后经汤若望删改献给清朝,定名为时宪历。
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作夏历或农历。
二、纪年(一)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古代纪年的通用方式。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每60年为一个周期,被称为甲子或花甲。
(二)君主纪年法君主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数来纪年,一般开国君主或篡位君主即位当年为元年,其他君主即位次年为元年。
月份天数的口诀为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其余都是三十日,只有二月二十八。
人们都有这样的常识,阳历有大小月之分,即阳历月份有这样的规定:“4月、6月、6月及11月有30天,其余的月份有31天,2月例外,只有28天。
”
阴历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腊月大。
除公元尾数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数年份的正月改为大月。
扩展资料:
月份天数来历:
古罗马执政官儒略·恺撒在设置公历时,把一年设为12个月,逢单是大月,设31天,逢双是小月,设30天。
这样一年就是366天,比回归年多了一些,于是就从2月中扣去一天,只剩29天。
公元前44年,恺撒死后,其养子盖乌斯·屋大维继位,被尊称为“奥古斯都”大帝。
奥古斯都在公元14年8月逝世,罗马元老院把8月改为他的名字“Augustus”,并将其改为大月,再将后面几个月重新规定为9月小、10月大、11月小、12月大。
这样一来,一年又多出一天,于是再把不吉利的2月扣掉一天,这样平时2月就只有28天了。
到了闰年,2月加一天成为29天。
阳历十二个月的别称阳历十二个月的别称阳历的十二个月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拥有丰富而富有诗意的别称。
这些别称不仅体现了月份的自然特征,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阳历十二个月的别称及其详细解释。
一月:正月、元月、新正、孟春一月,作为新年的开始,被赋予了诸多吉祥的别称。
正月,意为“正之月”,即一年之始的月份,是农历新年的所在月,充满了喜庆与希望。
元月,则直接表达了“一月”的意思,简洁明了。
新正,意为“新年正月”,强调了新年的开始与正月的重要性。
孟春,则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标志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开始。
这个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伴随着各种庆祝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等,象征着团圆和新的开始。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二月,春意渐浓,万物复苏。
如月,寓意着月份如同春天般美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杏月,则因二月正是杏花盛开的季节而得名,充满了浪漫与诗意。
仲春,则是春季的第二个月,此时春意正浓,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立春、雨水等节气相关,象征着春天的正式到来和自然界的复苏。
三月:桃月、季春、寎月(病月,非主流别称)三月,桃花盛开,春意盎然。
桃月,因此而得名,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与浪漫。
季春,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标志着春季的结束与夏季的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寎月(病月)并非三月的常见别称,且带有不吉之意,可能源于古代对春季疾病易发的认识,但在现代并不常用。
三月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清明节相关,象征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思考。
四月:清和月、槐月、梅月四月,天气渐暖,万物生长。
清和月,寓意着天气清明和暖,是适合户外活动的月份。
槐月,则因四月正是槐树开花的季节而得名,充满了花香与绿意。
梅月,虽然并非四月的主流别称,但在某些地区或文化中,也用来形容四月的美丽与诗意。
四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谷雨节气相关,象征着春耕的开始和农业活动的繁忙。
五月:榴月、蒲月、仲夏五月,夏季来临,天气炎热。
榴月,因五月正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而得名,充满了热情与活力。
一、年月日的由来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
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
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
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
每三年有一个闰年。
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
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
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
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
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
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了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
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
农历、公历、阳历和阴历的由来是什么?
我国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采用了,阴阳历学说。
阳历又称“公历“,阴历又称“农历”。
阳历是指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算作年,它的长度为365天左右时,称为“平年”,长度为366天左右时,称为“闰年”。
由于地球绕行速度的快慢而产生零点几的时差。
这就所谓,平年与闰年的区别。
而阴历则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根据月亮在天象之长
短,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所确定。
它的年平均公转长度为354天左右或355天左右。
每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后来我们智慧的古人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平均分成24等份,也就是后来的24节气歌。
阳历是全世界通用的日期,阴历则是我国古代农民用于农业生产,耕种的一种标志。
阳历,阴历日期的表示方法,通俗易懂,例如下图所示,
而老黄历的写法,则依据现形易学当中阴历与节气的相互搭配,即10天干12地支阴阳循环,周而复始。
这种写法一般用在八字命理
学。
龙源期刊网
阳历大小月的由来
作者:
来源:《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第07期
我们都知道,阳历有大月和小月之分,而我们的暑假七八月连续两月都是大月,这是为什么呢?
公历,俗称阳历,有大小月之分,阳历月份有这样的规定:“4月、6月、9月及11月有30天,其余的月份有31天,2月例外,只有28天。
” 让人费解的是,大月与小月没有规律,而且多了一个大月,这是怎么制定的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公历源于古罗马的儒略历。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下令制定历法,把一年的365天分作12个月,由于他出生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决定将7月改为“儒略月”,连同所有的单月(大月)都规定为31天,双月(小月)为30天。
由于罗马王国每年的2月处死犯人,大家都觉得2月不吉利,希望它早点过去,为了减少处死的人数,所以定2月为29天(闰年30天),这样一年365天全部分配完毕。
凯撒死后,奥古斯都继承了王位,他生在8月,他仿照凯撒的做法,为使自己的英名与丰功伟绩永留后世,他用自己含有“神圣”、“至尊”意思的名字“奥古斯都”,作为8月的月名。
把8月增加了1天,定为“奥古斯都月”。
令奥古斯都不满意的是,他的前任凯撒是7月份生的,是大月;自己是8月份生的,居然是小月,他又不甘心凯撒的月份比自己的月份多1天,于是下令把8月份也改为大月,从2月里面抽出一天放进8月,使8月成了31天的大月,因此可怜的2月份,便只剩28天了,到闰年才29天。
为了不使3个大月相连,他又下令把8月后的大小月颠倒过来,使10月、12月成了大月。
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简单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吗?
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
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
从食指开始,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
注意8月要从数1月份的地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