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说明:
1、将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弹性要求、发展要求和不宜拓展四个层次,各目标层次具体要求如下:
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弹性要求:在掌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本节增补
发展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必修2结束时掌握
不宜拓展:留待选修学习
2、每学期20周,每周3课时,用18周学习完化学必修(1),共计54课时,用2周复习和测评,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获得2个学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一一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一氯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程纲要清江外国语学校高一备课组:邹暾高中化学必修一模块在高一上学期开设,课程总课时36学时,学生修完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
一、课程目标(一)核心知识目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安全标识。
2.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3.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了解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4.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5.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1.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初步认识金属材料的重要作用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合作精神。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的化学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单质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2.了解氯、氮、硫、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某些非金属化合物的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点。
3.认识氯、氮、硅、硫及其化合物的广泛用途,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4.以非金属知识的学习主线,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方法。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全教案必修一第一节: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1.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 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 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1.2 周期表
- 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 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
-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
第二节: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2.1 化学键
-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
- 化学键的能量和稳定性
2.2 分子结构
- 分子的形成和特点
- 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
- 分子的几何构型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3.1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组成
-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 化学方程式的四则运算
3.2 化学计量
- 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
- 原子量和摩尔量的概念
- 摩尔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化学反应和化学能量
4.1 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活化能
-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
4.2 化学能量
- 化学能量的类型和特点
- 热力学系统和热力学定律
- 热能变化与反应热的计算
以上是必修一的化学教学大纲,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
高中必修一化学全书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一
教科书:《高中化学》必修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及其特点;
3.掌握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4.了解溶液的一些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1.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2.第二章:离子键、共价键与金属键
3.第三章: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
4.第四章:溶液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其应用;
3.化学键的种类、特点及形成条件;
4.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平衡反应的特征;
5.溶液的基本性质及溶解度规律。
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实例,生动易懂;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结合理论学习,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学生互相交流与讨论。
教学评估:
1.课堂小测验;
2.课后作业;
3.实验报告评估;
4.学习总结与讨论。
教学辅助工具:
1.投影仪;
2.实验器材;
3.化学模型;
4.教学PPT。
教学实施时间:本教案为单元教学计划,预计共需3周完成。
教学安排:
第一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周:化学键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周: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溶液
预期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化学必修一的基本知识,提高化学学科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是中国教育部制订的指导化学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956年制订,1963年和1986年两次修订。
规定:化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和的基础知识,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初步的化学科学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基础。
化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制备;化学基本原理,如溶液、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如金属、非金属、酸碱盐和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联系等;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学大纲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物质的分类、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卤素、硫和氮的氧化物、硅酸盐、氧族元素、氨硝酸盐、金属的冶炼、海水中常见元素、化学中常见的量等基础知识。
具体来说,必修一的教学目标包括: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和聚集类型,理解不同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掌握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2.通过对碱金属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碱金属的性质,能正确书写其主要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掌握它们的主要性质。
3.让学生通过卤素的学习,了解卤素的原子结构和卤化银的感光性,掌握卤素单质的性质以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了解硅酸盐的组成和分类,理解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硅酸盐的化学组成和表示方法。
5.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掌握氧族元素中的氧、硫、硒的非金属性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6.了解氨、硝酸的性质和用途,掌握海水中常见元素的种类以及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7.了解冶炼金属的方法原理和金属冶炼的方法,理解海水中常见元素的种类以及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8.了解海水中资源的分类、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法,理解海水制取氢氧化钠的方法原理以及其应用。
9.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化学计量及其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表示方法和计算。
高中化学必修一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价值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是中学教育三大基础学科之一。
化学学科的学习是为学生提供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生活、劳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基本理念1. 构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化学课程2. 构建“生活化学”课程,注重化学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3. 构建“绿色化学”课程,体现化学对环境友好4. 构建“科学探究”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活动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了解并体会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内容标准要求学习水平(A)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结构,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知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等概念的含义;知道元素的概念;知道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知道离子与离子的相互转化;知道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A级要求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用实验证明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等;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溶液的组成及特征;能设计简单的实验区分硬水和软水;知道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含义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能描述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并能用于解释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和现象。
实验化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简单的实验装置的组装、实验事故的处理等;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教学方法,因村施教发挥个性特长,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新高一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新高一化学教学大纲以下是新高一化学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一、课程简介高中化学课程以实验为基础,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以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增进对化学学科特点的理解,形成科学的学科态度和价值观念。
2.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生产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3.形成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处理、结果分析评价等。
4.形成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从问题和假说出发,运用实验来探究和验证假说,并能从科学视角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结论。
5.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反应焓变与反应过程的关系-能量变化的原因与过程控制-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控制-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应用2.碱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钾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碱金属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3.卤素-氯气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氟气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溴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碘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砹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4.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原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高考化学教学大纲高考化学教学大纲是中国教育部门根据高考化学科目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写的指导性文件。
以下是高考化学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1.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基础等。
2.化学实验:包括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安全知识、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
高一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如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应用。
了解常见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正确书写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认识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等,理解其形成过程和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掌握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能够正确判断反应类型、配平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反应过程。
熟悉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包括卤素、氧族、氮族、碳族等元素及其化合物。
初步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如归纳总结、类比推理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
原子结构:原子的组成;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形成过程和特点;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燃料的充分燃烧。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
高中化学(必修1)的课程纲要长寿中学高2017级化学组一、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介绍(主要思考如何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3+1+1)本节重点: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
第1课时化学实验安全(介绍实验室规则)1、掌握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重点)2、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课本P4“图1-1 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3、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第2课时过滤和蒸发1、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方法。
(初中已学)另外复习补充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洗涤、天平的使用等,最好结合仪器介绍。
2、了解SO42-离子的检验方法。
以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为例,初步学会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学习重点)可以进一步介绍离子的检验方法。
第3课时蒸馏和萃取1、初步掌握蒸馏、萃取与分液操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分液漏斗、冷凝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学习重点)2、了解Cl-离子的检验方法。
3、初步学会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第4课时本节总结、复习、练习及作业评讲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5+2+1)第1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1、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领会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第2课时摩尔质量1、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能熟练运用摩尔质量的概念进行相关计算,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的关系。
(学习重点)第3课时气体摩尔体积1、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2、领会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应用。
第4课时物质的量浓度1、准确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基本计算。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程纲要高一化学巫建华◆课程名称:《化学1》◆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授课时间:48-52课时◆授课对象: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应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通过氧化还原及离子反应的学习,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能应用所学知识(钠、镁、铝、铁、铜、氯溴碘、硫、氮、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举例说明物质的分类、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及反应规律的认识。
3、初步学会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说出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及原理;独立操作容量瓶;能较规范完整地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步骤。
4、通过每个专题的复习与总结,初步掌握分类、比较、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等学习方法。
5、通过本模块的学习,知道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过程;6、能从化学的视角观察、关注个人生活及生存环境,体会化学与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化学1》是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第一个模块,承担着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相衔接,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因而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化学1》共有四个专题【开学第一课】:1个课时。
解读本学期《课程纲要》;指导学生规划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的自我管理要求和预定本学期学习目标。
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1. 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具,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益和学习效度。
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一份高中化学课程纲要,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为高中化学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化学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形成科学的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伦理观念。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根据高中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原子核结构和同位素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性质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分子式和化学式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反应热和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化学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酸碱与溶液酸、碱和盐的基本概念与性质酸碱中和反应和溶液的稀释酸碱指示剂和酸碱滴定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以下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实验指导:通过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探究学习:通过提问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讨论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化学现象和数据,提供直观的图像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模拟和模型:利用化学软件和模型,模拟化学现象和反应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化学原理和规律。
四、评估方式在评估方面,应采用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化学学习的情况和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基本内容梳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高一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一、引言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高一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和内容。
化学教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化学基础知识1.1 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1.2 反应方程式的表达和化学计算方法。
1.3 元素周期表和主要元素的特性。
1.4 化学键和物质的分子结构。
1.5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6 酸碱和盐的反应性和性质。
1.7 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
1.8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2. 实验与操作2.1 基本实验室操作和安全知识。
2.2 常见实验器材和试剂的使用方法。
2.3 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4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案的制定。
2.5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结论的总结。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1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和化学废物处理方法。
3.2 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化学原理。
3.3 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实践与探究相结合:教师通过设计实验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合作与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 创新与应用相结合:教师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程纲要课目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一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授课时间:37课时授课对象:高一学生课程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6.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山东科技出版社的《高中化学必修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导言课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1课时)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1.1 走进化学科学(1课时)1.2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3课时)1.3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3课时)本章自我评价(1课时)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2.1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3课时)2.2 电解质(3课时)2.3 氧化剂和还原剂(3课时)本章自我评价(1课时)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3.1 碳的多样性(2课时)3.2 氮的循环(3课时)3.3 硫的转化(3课时)3.4 海水中的元素(2课时)本章自我评价(1课时)第四章材料家族中的元素4.1硅无机非金属材料(2课时)4.2铝金属材料(3课时)4.3复合材料(1课时)本章自我评价(1课时)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1.学案:编制学案,自主学习。
2. 实验:采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动手操作。
3.模型:利用教具模型直观反映微观结构及理论知识。
4.探究:积极开展教材上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5.视频:播放视频音像材料。
《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一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3版《化学1》
授课课时:48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高一全体学生
模块总目标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并能应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4.通过每个专题的复习与总结,初步掌握分类、比较、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等学习方法。
5.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能从化学的视角观察、关注人类生活及生存环境,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能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化学1》是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第一个模块,承担着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相衔接,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因而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1课时)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
2.能举例说明化学科学与生活、生产、科技进步及个人的关系。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3课时)
1.通过对钠、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和方法。
2.能利用钠、氯的化学性质分析一些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
第3节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3课时)
1.知道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含义。
2.能利用物质的量定量的认识一些化学问题及相关的简单计算。
3.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3课时)
1.能从多种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的胶体。
第2节电解质(3课时)
1.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
2.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利用离子反应检测Cl-、SO42-、CO32-。
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3课时)
1.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以Fe、Fe2+、Fe3+间的转化为例,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性质。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碳的多样性(2课时)
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2.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知道它们性质的差异和转化并能实施鉴别。
第2节氮的循环(3课时)
1.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3节硫的转化(3课时)
1.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含硫元素的物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能通过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4节海水中的元素(2课时)
1.了解镁单质的还原性和重要用途。
2.了解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及氧化性递变情况,了解卤素单质和化合物的重要用途。
第四章:材料家族中的元素
第1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2课时)
1.了解硅和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及这些性质在材料中的应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第2节铝金属材料(3课时)
1.了解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3节复合材料(1课时)
1.以玻璃为例,体会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课程实施建议
(一) 课程资源
1.教材:针对校情、班情、学情整合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2.练习:依据课程标准及学情的分层作业,课后练习与学校印制的学习卷,同时兼顾学生为了自主提高而自行购买的相关化学资料。
3.其他资源:网络和班班通,同学的错题集,各合作学习小组等。
(二)教学方式
1.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及难度的把握。
本模块中涉及化学理论的知识包括物质的分类及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量及相关的概念。
初中化学已涉及物质的分类、原子结构及同位素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的衔接。
而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选修模块中仍将出现,所以这里不要进行过多的拓展。
2.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实验的教学,尽可能采用探究式教学及分小组的边讲边实验教学。
本模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比重,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将所教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策略上尽可能多的采取探究式教学及边讲边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学习方式
1.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以课堂听讲为主。
2.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大胆发言;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学会实验的规范操作,学会对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
课程评价
本模块完成后可获得2个学分,教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方面相结合。
(一)评价指标
1.课堂纪律情况,作业上交情况及完成质量;此项由任课教师打分,分为A、B、C、D四档;(A:课堂纪律良好,作业均上交且没有抄袭现象,作业完成及时、认真;B:课堂纪律良好,作业90%上交且无抄袭现象,完成作业较认真;C:纪律较好,作业缺交率高于20%;D:纪律不好,或者作业抄袭或经常不交)
2.小组合作情况:由各小组互评。
各小组根据每人积极发言的态度及次数,完成小组合作作业的次数(如实验报告、汇报展示等),进行实验操作的情况,分别给予A、B、C、D四档评价。
3.平时单元测试成绩,教师根据几次单元测试成绩综合给予学生A、B、C、D四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