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3》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5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尊严》课文原文及赏析《尊严》原文: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希带着她的五个孩子在路边等待着。
他们希望有人能给他们一些食物和工作。
这时,一辆汽车停在了他们的面前,车上下来一个名叫哈维的男人。
哈维看着南希和她的孩子们,心里充满了同情。
他问:“你们需要帮助吗?”南希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哈维说:“我有一个工作给你们,就是在我的农场上捡木柴。
”南希和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他们立即开始工作。
当他们完成工作后,哈维带他们到厨房,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饭菜。
但是,哈维提出了一个条件:“你们只有在工作后才能吃饭。
”最小的孩子杰克不明白,他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先吃饭再工作呢?”哈维回答说:“因为尊严。
工作不仅能让我们填饱肚子,更能让我们保持尊严。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
”南希和孩子们都明白了哈维的话,他们感激地吃了饭,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始终牢记着这个关于尊严的教训。
赏析:《尊严》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南希和她的孩子们在困难中得到帮助,但必须通过劳动换取食物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尊严的重要性。
文章中的哈维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智慧的人,他不仅提供了物质的帮助,更给予了精神的引导。
课文的主题是尊严,强调了人的尊严来自于自我努力和付出。
哈维的话“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深入人心,让读者明白尊严并非他人赐予,而是自我赢得。
这种价值观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尊、自强和自立精神。
此外,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易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深化对人生价值和尊严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尊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尊严》的基本信息和背景知识。
2.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所传达的尊严的含义。
3.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尊严》的复印件。
2.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具(可选)。
3.板书工具、彩色笔等。
4.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和讲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相关的视频引入课题《尊严》,激发学生的兴趣。
2.预习(10分钟)–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尊严》,了解大致内容。
3.课文学习(20分钟)–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4.思考讨论(10分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中关于尊严的含义。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或写作作业,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扩展(10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扩展相关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文学欣赏(20分钟)–带领学生读课文、欣赏文学之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用心与情感。
3.课文分析(15分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作文训练(1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有关尊严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后延伸1.课外拓展(20分钟)–布置学生阅读与尊严相关的课外书籍或文章,拓展知识面。
2.情感教育(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尊严对于自身与他人的重要性,进行相关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尊严》为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尊严的内涵,并通过文本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学生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升对尊严的认识,增强情感养成,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以上是《尊严》教案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名人名言叶尊严曳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要求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吃这份食物。
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此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做人的原则,要自尊、自重、自爱。
叶将心比心曳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从这些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要要要陶行知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要要要卢梭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
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练细腻感情的砺石。
要要要苏霍姆林斯基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要要要屠格涅夫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
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
要要要伊窑谢窑科恩有关“尊严”的名言《将心比心》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的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
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
前两段是叙事,最后一段写道:“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这一段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在结构上,它是对前两段的总结;在内容上,它是前两段的深化,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所在。
此处,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人与人之间学会将心比心是多么重要啊!你能仿照这段话写一写你的感受吗?有的学生写道院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让我们的家庭变得更加和谐;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语文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七课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写
1、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尊严”?本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2、“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例外?这句话抓住了年轻人的外貌描写。
“例外”在这里指他没有吃衣西,年轻人“例外”的原因是他一定要先干活再吃东西。
这句话好在说明年轻人的状况和这群逃难的人没什么两样,但他的表现与众不同,说明他有尊严。
3、哈默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对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的描写来体现的。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
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
《尊严》课文简介: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绘这样一个画面:一群难民受到善良的沃尔逊人的款待,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
接着,故事里的难民群体中出现了一个例外的年轻人。
与其他难民不同的是,他要求镇长给他活干,如果不让他干活,就不吃不劳而获的食物。
镇长最后只得答应让他为自己捶背。
之后年轻人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故事的结尾是富有戏剧性的,镇长的一双慧眼发现哈默美好的人品,并留他在庄园,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是一种尊严,这正是哈默与众不同的人格,也正因为哈默这种人格,他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本文对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的描写来体现的。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
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人教版小学语文4—6年级精读课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罗梅)3、鸟的天堂(陆惠香)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周文静)6、爬山虎的脚(冯海英)7、蟋蟀的住宅(梁渺彤)9、巨人的花园(陈妍君)11、去年的树(凌萍)13、白鹅(何光梅)15、猫(文善)17、长城(李冬梅)18、颐和园(俸锦栋)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李春艳)21、搭石(容俊琴)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罗进宁)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陈玫羽)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杨楚英)29、呼风唤雨的世纪(梁英)31、飞向蓝天的恐龙(黄燕玲)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李小莲)2、桂林山水3、记金华的双龙洞(彭玉娥)5、中彩那天(廖妙)7、尊严(谢小意)9、自然之道(汤夏)11、蝙蝠和雷达(韦江)13、夜莺的歌声(陈晓露)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雷运友)17、触摸春天(姚桃红)19、生命生命(黄海燕)21、乡下人家(黄璐璐)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宾云)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罗历丽)27、鱼游到了纸上(朱华秀)29、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曾文慧)31、普罗米修斯(黄秀亦)五年级上册1、窃读记3、走遍天下书为侣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王瑜)6、梅花魂(李海雁)9、鲸(朱小妳)11、新型玻璃(王英菊)13、钓鱼的启示(任玉婵)15、落花生(方玉峰)17、地震中的父与子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黄丝)21、圆明园的毁灭22、狼牙山五壮士25、七律·长征(卢映杏)26、开国大典(李嘉杰)五年级下册1、草原(廖丹)3、白杨(刘岚)5、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谢艳华)6、冬阳·童年·骆驼队(黄东莉)8、童年的发现(余宇)10、杨氏之子(黄秋霞)11、晏子使楚(徐振琪)14、再见了,亲人(唐婷婷)16、桥(秦仙)18、将相和(潘美素)19、草船借箭(梁亚丹)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陆淑兰)26、威尼斯的小艇(韦红盛)六年级上册1、山中访友黄启杰)3、草虫的村落(梁慧云)5、詹天佑(陶薇玉)6、怀念母亲(龚翠萍)9、穷人(陈晶)11、唯一的听众(梁晓连)13、只有一个地球(陶芝华)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黄燕萍)17、少年闰土(吴肖肖)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秦小芳)21、老人与海鸥(申祥玉)23、最后一头战象(李璐)25、伯牙绝弦(姚凡英)26、月光曲(何秋菊)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陈珏桦)2、匆匆(李文婷)3、桃花心木(杨礼榕)6、北京的春节(蒋茜)10、十六年前的回忆(周玲)12、为人民服务(黄群)14、卖火柴的小女孩(黄秋音)15、凡卡(陆锦梅)18、跨越百年的美丽(龙敏妃)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亲爱的同学们,一共86篇,涂红的那七篇不用找了,我自己找就行了。
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分)1.(2分)对以下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别看他如今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A.因为哈默把钱放在家里,没有带在身上,所以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B.哈默是个难民,一无所有,仅有尊严,又有什么用呢?C.哈默这个年轻人有骨气,目前的穷困是暂时的,凭他的骨气和毅力,一定能创造出财富。
二、现代文阅读(20分)2.(12分)课外阅读。
尊严如山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德国法西斯败退前夕,决定处死关押的200多名苏联公民。
敌人心血来潮,竟灭绝人性地想出一个奇特的处死方式。
他们弄来一个歪歪扭扭的篮球架,上面的球筐也锈得不那么圆了。
盖世太保手拿一个篮球,狞笑着对那些苏联人说:“如今给你们一个活命的时机,谁能站在这里10次投篮8次投进,即当场释放,否那么统统枪毙。
〞被关押的多为无辜百姓,谁会投篮啊!加之身体虚弱,许多人放弃了投篮的时机,决然走向刑场。
轮到卡西莫夫投篮了。
他曾〔cénɡchénɡ〕经是个优秀的篮球队员,但是长时间地坐牢,面对这个支离破碎的篮球架,他心里没有把握,但他还是决定试试这决定生命的投篮。
他接过盖世太保手中的篮球,沉静地站在篮球架前,望着篮筐,投出了手中的球。
球在篮筐边滚动几下,还是进了。
有了第一次进球,卡西莫夫增强了信心,又接连投进了7个球。
敌人震惊了,宣布将他释放。
他刚要转身离去,盖世太保冷笑着对他说:“再给你一次挽救别人的时机。
假如你再投篮5次全部投进的话,你和其别人就全部释放。
假如有1次投篮不进,你和其别人一起处死。
不过为了你自己,你也可以回绝。
〞卡西莫夫望了一眼剩下的100多名同胞,他们站在那里,没有一个人哀求他,也没有一个人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
他非常痛恨敌人采用这种残忍〔yǐn rěn〕的手段,以同胞们的生命为赌注。
一股尊严的力量鼓励着他,他想,宁可与同胞们死在一起,也不苟且〔qiěqiè〕偷生,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也要留给自己的同胞们。
语文《尊严》的教案篇6[预习提示]1.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
认读二类字(橄、榄、绺、濡、挣、挪、履、董、酬)。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乞、丐、臂、袖、慷、慨、怔、屑、革、迁、)。
3.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慷慨、鄙夷、施舍)。
4.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大意及自己的初步感悟。
5.想想第一个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什么?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3、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教学重难点]1.理解老妇人为什么说“搬不搬对乞丐来说不一样”。
2.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
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2、谁为了他的尊严?(学生边回答边随即板书,妇人——乞丐)(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
4、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课件1)(抓住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