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导论》 第八章 教学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27
《教育学导论【大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2、制度化教育: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3、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5、近代教育的变化: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6、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物著作及思想夸美纽斯(捷克教《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强调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⑵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途径(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②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⑶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⑷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①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与教育: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8、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①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9、学校文化的特征: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10、学生文化的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11、学生文化的特征: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②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③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身心发展的概念①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教育学导论》目录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室职业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概述第二节,教育的演进第三节,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第二节,人生的阶段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学生观与师生关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第四节,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第三节,当代课程改革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及其分类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第一节,教学过程第二节,教学原则第八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第一节,教学方法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九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试题的编制第三节,考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中国德育的传统与当代改革第三节,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第十一章,班级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组织第二节,班级管理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结语:专业化的教师与教育学=================================== 【关于教育】:第一章-----第四章【关于教学】:第五章-----第九章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最好把目录背诵下来,这种整体知识的框架对你的记忆很又帮助、【备考提示】:概念的理解,名词解释,名人著作也很重要答辨析题的方法:针对细节辨析,深化,横向的平行比较,纵向深入分析。
答论述题的方法:一定要针对教学实例论述,答出要点,最后,从整体上总结,归纳。
理解+适当背诵,形成知识框架!研究真题,把握出题思路,题型难度!。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教育学说课稿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关于教育学的学说课,旨在通过对教育学的学说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提高他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学派和学说、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等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学说,熟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教育情怀。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教育学的整体认识。
2. 教育学的学派和学说:介绍主要的教育学学派和学说,如行为主义教育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等,分析它们的理论特点和应用价值。
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教育思想到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介绍教育学的历史进程和重要里程碑,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演变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派和学说、发展历程等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学的理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2. 学业成绩评价: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3.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查和课程评价,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教育学相关的经典教材,如《教育学导论》、《教育学概论》等。
2. 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教学案例:准备一些教育学的经典案例,用于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理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及教育学的价值;熟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及其研究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2.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及教育学的价值3.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及其研究内容4. 教育学的应用与教育实践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教育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教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教育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2)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及教育学的价值(3)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及其研究内容(4)教育学的应用与教育实践3. 课堂讨论(1)针对教育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进行分析(2)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教育实践中的各种情境。
5.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增强课堂互动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互动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策略。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综合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