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鹿事件解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企业的稳健运营、风险防范和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不少企业因内部控制失效而陷入困境,其中三鹿集团便是典型的案例之一。
本文将对三鹿集团的内部控制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三鹿集团背景介绍三鹿集团是一家以乳制品为主的综合性企业,曾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由于内部控制失效,三鹿集团在产品质量、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三、三鹿集团内部控制问题分析1. 产品质量控制不严三鹿集团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未能建立有效的质量检测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导致产品中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超标,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2. 财务管理混乱三鹿集团的财务管理存在混乱现象,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
财务报告失真,资金使用不规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3. 风险控制不足三鹿集团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未能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在市场竞争激烈、政策法规变化等环境下,企业缺乏应对措施,导致经营风险加剧。
四、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1. 企业文化缺失三鹿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缺陷,缺乏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
导致员工缺乏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2. 管理制度不健全三鹿集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机制。
在组织结构、职责划分、权力制衡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3. 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对三鹿集团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使得企业得以长期存在严重的经营风险。
五、改进措施与建议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三鹿集团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三鹿集团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划分、权力制衡等方面。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三鹿集团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对于企业的稳健运营和风险防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近年来三鹿集团遭遇的危机,凸显了其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三鹿集团内部控制现状三鹿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组织架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其内部控制存在以下问题:1. 组织架构不够清晰。
三鹿集团的组织架构虽然庞大,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导致决策执行效率低下。
2.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鹿集团在面对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外部风险时,缺乏有效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3. 内部审计制度执行不力。
三鹿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虽然建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审计效果不佳。
三、三鹿集团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三鹿集团内部控制问题的产生,既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具体原因如下:1. 企业文化缺失。
三鹿集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员工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
2. 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鹿集团的管理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知识,难以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 法律法规及政策变化。
随着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监管的加强,三鹿集团在适应新政策、新法规的过程中,出现了内部控制不适应的情况。
四、改进建议针对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优化组织架构。
三鹿集团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高效的决策执行机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2.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三鹿集团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环节,以应对各种内外风险。
3. 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三鹿集团应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提高审计效果。
谈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失败案例三鹿奶粉事件简介:●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9月12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咸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看望、慰问该院收治的肾结石患儿。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浅析基于三鹿事件引发的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概念,介绍简要介绍分析了三鹿事件,接着提出了一些现阶段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列出了六项有效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内部控制三鹿事件存在问题有效构成要素应对措施进入21世纪,内部控制逐渐成为国内会计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内部控制基本概念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1)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这一目标与治理层和管理层履行财务报表编制责任密切相关;(2)经营的的效率和效果,即经济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式实现企业的目标;(3)在经营活动中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记载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从事经营活动。
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
报告认为,一个合适、有效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控制环境。
是由管理层倡导一种正直、伦理道德风气、宣传管理宗旨、经营方式和人力资源政策,使职员自觉管理其活动和履行他们的责任。
管理部门应通过文字描述和范例以及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来影响全体职员,以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水准。
2、风险评估过程。
即管理当局应对目标完成期间与企业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预见,并采取相应避险措施的管理控制。
风险评估应测定:①风险对货币项目及对会计主题形象或信誉方面的重要性;②风险发生的概率;③如何减轻风险至可以承受的水平。
3、控制活动。
是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制定的各项政策、程序和规定。
它包括:①营业性控制,用于指导会计主体的经营管理活动;②财务信息控制,用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和保护会计主体的财产;③合规性控制,用以将活动指向符合适用的法规、管理控制要求和坚持伦理道德。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透视三鹿事件折射出三鹿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
就我个人的看法,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内部控制比作企业的地基的话,那么控制环境则是这个地基的钢筋。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有效控制环境(比如没有价值观和道德底线、缺乏来自董事会的监督)的管理层怎么可能有效执行即使是完美的控制制度呢?希望那些致力于长治久安的企业对控制环境尤其要下大力气建设。
三鹿毒奶粉事件暴露了乳品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
三鹿集团让我们警醒,建立和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关乎企业的盛衰荣辱、生死存亡。
一、内部环境:内部人控制、责任作秀和信用缺失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公司治理结构旨在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而三鹿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或者说股权相当分散,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制衡关系无从谈起。
因而,内部人控制不可避免,治理机构的制衡机制就可能失效。
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情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而且,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鹿集团宣称,其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为提高大众的营养健康水平而不懈地进取。
三鹿集团的宣传资料显示,多年来三鹿集团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
对于三鹿集团的企业文化,对于他们履行的社会责任,对于他们取得的这些荣誉,没有谁会给予完全否定。
但是,必须注意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地是通过其提供给社会的优质产品来实现的,提供优质产品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
在我国,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沽名钓誉式的承担、履行社会责任者比比皆是。
三鹿集团的所作所为当属此类无疑。
至于诚信,更是一块厚颜无耻的遮羞布。
二、风险评估:呼啦啦飓风袭来,晃悠悠大厦将倾风险评估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引言: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确保企业运作顺畅、高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失灵的案例。
本文将以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失灵事例为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
一、案例背景介绍三鹿集团是一家创立于1985年的中国奶粉生产企业,其产品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销量。
然而,在2008年,三鹿集团爆发了一起严重的奶粉质量安全事件,给无数婴幼儿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令整个企业声誉大打折扣。
二、内部控制失灵原因分析1. 隐瞒真相在奶粉质量安全问题被曝光之前,三鹿集团高层有关部门曾多次接到举报,但内部人员却选择隐瞒真相,掩盖事件,不作公开处理。
这种缺乏透明度和诚信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2. 责任落实不到位在质量安全问题选择时,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相应的责任人未能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这种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失去了一致性和有效性。
3. 内外部监管失灵奶粉质量安全事件广泛影响了公众,但监管机构在对该企业进行监管时出现了失职现象。
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强制措施,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三鹿集团的违法行为。
三、内部控制改进方案1. 加强透明度和诚信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重要信息,增强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任。
通过提高透明度和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可以减少内部人员隐瞒真相的现象。
2. 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企业应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责任人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和应对突发事件。
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健全监管机制政府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手段。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自我监督,激发对企业行为的关注和监督意识。
四、结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监督论文摘要:文章从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意识、信息传递与沟通、监督4个方面剖析三鹿集团内控失效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
2006年,上交所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一个月后,深交所颁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上市公司实施和健全内部控制提供了原则性指导。
2008年,证监会、财政部等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02009年,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表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暂定于2010年起在境外上市公司实施。
内部控制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重视。
1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①国外概念。
"COSO报告”(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简称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一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二是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三是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
”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5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上述5个要素间相互关联,其中控制环境是其他4个要素的基础。
②国内概念。
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弓}》指出:“公司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方面,其中内部控制机制是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和安整,促进各项经济活动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的总称。
”2案例分析2.1“三鹿毒奶粉”事件简介三鹿集团曾是我国国内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
1993年开始,其前身“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实施品牌运营和集团化战略运作,在全国多个省市进行低成本扩张,迅速崛起,1996年,成立三鹿集团,田文华担任董事长,2006年,三鹿集团引进全球最大乳制品原料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何惠娟杨国臣(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经济系云南丽江674100)【摘要】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 不管是对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都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究其根源, 是三鹿集团自身内部控制缺失的体现。
本文将针对内部控制的缺陷, 从两个方面提出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三鹿奶粉事件内部控制监督随着市场经济日趋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经营环境与消费者需求也更加复杂多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纷纷在寻求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措施, 而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则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 是企业重新审视自己内部控制并加以修正的导火线。
鉴于此, 本文将对内部控制问题加以分析。
1 三鹿奶粉事件概述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难以作出有无风险的准确识别。
2、三鹿集团的原奶采购模式是“奶农———奶站———乳企”, 散户奶农的牛奶通过奶站最终被集中到三鹿集团的各家工厂。
这种模式是, 、不需要养殖奶牛, 却可以迅速扩大奶源产量。
但, , 乳企无法直接; , 奶农、奶站, 。
此次事件的发生, 就说明了管, 缺乏风险评估管理。
2. 3 控制活动不到位2. 3. 1 业务流程不守按照业务流程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是近年来, 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扩张速度惊人。
自1993年起, 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
2019年, 售收入100. 16亿元, 同比增长15. 3%, 一直在快车道上高速行驶, , 就在这时, 2019’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了。
2019, , 经调查, 高度怀疑。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值得我们反思, 我认为发生这一事件绝非偶然, 而是一种必然, 是雀巢“碘超标”到今天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无不说明了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一定问题。
2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种最基本控制活动, 三鹿集团违背业务流程的情况是存在的。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监督
论文摘要:文章从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意识、信息传递与沟通、监督4个方面剖析三鹿集团内控失效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
2006年,上交所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一个月后,深交所颁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上市公司实施和健全内部控制提供了原则性指导。
2008年,证监会、财政部等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02009年,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表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暂定于2010年起在境外上市公司实施。
内部控制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重视。
1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①国外概念。
"COSO报
告”(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简称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一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二是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三是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
”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5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上述5个要素间相互关联,其中控制环境是其他4个要素的基础。
②国内概念。
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弓}》指出:“公司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方面,其中内部控制机制是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和安整,促进各项经济活动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的总称。
”
2案例分析
2.1“三鹿毒奶粉”事件简介
三鹿集团曾是我国国内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
1993年开始,其前身“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实施品牌运营和集团化战略运作,在全国多个省市进行低成本扩张,迅速崛起,1996年,成立三鹿集团,田文华担任董事长,2006年,三鹿集团引进全球最大乳制品原料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但是,2008年9月,三鹿集团因其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掺杂致毒物质三聚氰胺被迅速推向破产的边缘,2009年2月12日,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2009年3月4日,三元以61 650万元的价格将其收购。
2.2三鹿集团破产原因分析
三鹿集团经历三聚氰胺事件后顷刻破产,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主要从其内部控制方面进行分析。
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从股权结构来看,三鹿集团第一大股东为三鹿乳业,占56%股权,第二大股东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占43%股权,其余1%由小股东持有。
从表面上看,其股权结构很合理,但是%%左右的股权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三鹿集团的实际控制人相当分散。
②企业风险意识差。
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三鹿集团未对管理层、经营层及关键岗位人员的职业操守进行分析,以防止因为个人偏好而给企业带来重
大损失的风险。
在外部风险方面,企业面临奶源短缺的风险,三鹿集团在原奶的争夺大战中,弱化了对原奶的质量控制,加大了经营风险。
在内外风险夹击下,三鹿缺少应有的风险预警机制,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可以使企业在面临风险的时候立即做出应对措施。
但三鹿集团在收到举报初期,不是立即启动风险应急措施,而是“推、拖、瞒”,导致企业不能在问题恶化前解决。
③监督体系不完善。
三鹿集团的监督体系无论是内部监督体系还是外部监督体系都存在缺陷。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运行的重要保证,三鹿集团内部监控中重要一环是通过向养殖区派出驻站员,监督原奶的整个生产过程,但是三鹿集团的驻站员并没有尽到监督的责任,使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奶大量进人三鹿集团的生产企业。
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质检部门,质检部门未能在早期检测出三鹿产品三聚氰胺超标,部分原因是受限于蛋白质的检测技术,但是三聚氰胺微溶于水,完全可以通过沉淀物的异常来推断被检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3启示与反思
三鹿破产为我国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使企业所有者、管理层清晰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进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三鹿集团公司治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以田文华为代表的大股东形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使公司各组织之间未能发挥应有的制衡作用。
改进公司治理结构迫在眉睫。
其一,完善相关法规,《公司法》应当创设一种崭新的机制确保公司治理各机构避免流于形式,强制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其二,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关键要做到重振股东大会、重新构建董事会、给予监事会实质监督权,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内部制衡机制。
②强化企业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鹿集团管理层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未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另外,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控制企业的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③加强企业信息传递与沟通。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使信息在各级之间的传递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
为了应对信息传递不畅,企业应改善信息系统,建立一个通畅的企业内部信息网络,使管理层能够快速、有效地管理企业。
④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
主要从加大对企业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力度两方面入手。
我国多数企业只注重监督制度的建立,不注重监督制度的执行,导致内部控制普遍薄弱。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要加强内部监督力度,可以从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入手,发挥内部审计实质监督作用,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应该遵循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使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本企业内部控制,并能使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