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内超声检查肛周脓肿和肛瘘
- 格式:ppt
- 大小:13.23 MB
- 文档页数:50
肛周脓肿超声报告
检查日期:2021年7月15日
检查号:123456
体检人:张三
性别:男
年龄:35岁
检查目的:明确肛周区域疼痛及排便困难症状的原因
检查部位:肛周
超声描述:
1. 肛门周围软组织肿大,范围约
2.5 x 2.0 cm,边界清晰,内部呈现混浊状,血流强度增高,提示为脓液浸润所致;
2. 肛门周围脂肪层内见多个混浊区域,大小约0.5 x 0.2 cm,其中伴随微弱血流信号,提示为浸润性改变。
结论:
本次超声检查提示张三肛周脓肿。
需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该报告仅供医生诊疗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高频及腔内超声诊断对肛周脓肿、肛瘘的手术指导意义目的:探讨高频及腔内超声诊断肛周脓肿、肛瘘的声像图表现和其对手术方式指导意义。
方法:使用高频及腔内超声检查85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将肛周脓肿、肛瘘位置作出标志。
结果:肛周脓肿、肛瘘的声像图与周围正常组织存在明显差异; 肛周脓肿单发56例,多发2例,诊断符合率100%; 单纯性肛瘘16例,1例内口未明确显示,诊断符合率94%,复杂性肛瘘11例,2例内口或支瘘管漏诊,诊断符合率82%。
结论:高频超声结合腔内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肛周脓肿情况及肛瘘内外口的位置,瘘管走形,为手术术式选择具有可靠的指导意义。
标签:肛周脓肿; 肛瘘; 超声诊断肛周脓肿是常见的良性肛肠疾病,可由各种原因致肛门、直肠周围感染后所形成,导致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或高位的直肠周围脓肿等,后期往往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的治疗原则是及时手术干预,但因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术前了解脓肿范围大小、位置、有无多发、是否已形成瘘管等影像学信息非常重要,决定是否能行有效的一次性根治。
诊断模糊导致治疗失误,往往造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回顾分析85例患者手术前后资料,探讨术前超声检查对肛周脓肿、肛瘘手术的指导意义。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85例病例均为2012 年11月- 2013年11月本院肛肠科住院患者,男性56例,女性29例。
其中肛周脓肿58例,男性4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5.2岁; 肛瘘27例,男性2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0.3岁。
1. 2 仪器与方法PHILIPS-40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腔内双平面线阵探头7.5 MHz,小凸阵5.0 MHz。
1.3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时排尽大便,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病变区。
根据病变不同选择高频探头或经直肠腔内探头进行肛周体表或经直肠腔内探查。
高频探头以肛门为中心做扇形扫查,以顺时针定位法记录病变的解剖位置[1]。
检查时采用加压、多角度、多切面探查,发现病灶后仔细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内部回声情况,有无瘘管形成并注意观察与肛管、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支瘘情况,是直线形还是曲线形瘘管。
超声检查诊断肛周脓肿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于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42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超声检查图像,总结其声像图特点及临床诊断情况。
结果本组42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肛周脓肿,其中28例为单纯性肛周脓肿,14例为肛周脓肿合并肛瘘,均与临床以及病理确诊相符,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
结论超声检查对于肛周脓肿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肛周脓肿;超声;诊断肛周脓肿是肛肠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因肛腺化脓性感染并经肛腺导管蔓延至肛周组织间隙所致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超声检查能够显示病灶部位、形态、大小、走向以及内部回声等,对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42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对于肛周脓肿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肛肠外科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20~78岁,平均为(43.3±3.9)岁。
患者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肛周以及会阴部位间断性或持续性疼痛、肛周局部红肿、可触及肿块或者合并乏力、发热、寒战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
体检均于肛周或者直肠内指诊触及有波动、柔软、压痛性肿物。
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肛周脓肿。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以美国Siemens Acuson Antares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在7~10 MHz。
在检查前均接受肛周触诊以及直肠指诊,以初步判断病灶部位。
超声检查时,患者均取左侧膝胸卧位,并采用高频探头进行肛周横切面、纵切面和斜切面扫描,如观察到病灶位置较深或者病灶后缘不清晰时,则与直肠腔内探头联合探查,以明确是否已经形成脓肿,并检查脓肿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深度等,探查腹腔内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分割、包膜等,测量病灶距离肛周皮肤的最短距离,是否存在瘘管、瘘口的数量、位置以及瘘管走行等。
超声在肛周脓肿及肛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陈晓婷;王东平;周建【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肛周脓肿及肛瘘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272例肛周脓肿或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肛管及周围软组织超声扫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肛周脓肿、肛瘘的准确性,并观察其判断肛周脓肿分期及分型、肛瘘分型及肛瘘内口、瘘管的准确性.结果 176例肛周脓肿及96例肛瘘均经超声检出,与病理结果完全吻合.超声诊断肛周脓肿分期准确率为98.86% (174/176),2例中期误诊为早期;超声诊断肛周脓肿分型准确率98.86%(174/176),2例V型误诊为Ⅳ型.超声诊断肛瘘分型准确性为96.88%(93/96),3例复杂性肛瘘误诊为括约肌间型肛瘘.超声诊断肛瘘内口、主管、瘘管准确率分别为97.46%、100%、90.63%.结论超声诊断是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有效辅助检测手段,可为分型、分期等病理情况的判断提供依据,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6(023)005【总页数】3页(P482-484)【关键词】肛周脓肿;肛瘘;超声;诊断【作者】陈晓婷;王东平;周建【作者单位】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滁州 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1肛周脓肿及肛瘘是肛肠外科常见疾病[1]。
肛周脓肿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发生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而脓肿破开后形成肛瘘,因此肛周脓肿及肛瘘均为肛管直肠周围炎性的表现,前者属急性型,后者为慢性期[2、3]。
目前,临床医师诊断肛周脓肿及肛瘘时主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多凭借临床经验得出判断,由于存在较大主观性及滞后性,不免漏诊、误诊而影响有效临床治疗[4],因此寻求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有效辅助诊断依然为临床研究的关注问题之一。
肛周脓肿及肛瘘超声诊断新技术解决你的难⾔之隐家住三明的张⼥⼠1年前出现肛周肿痛不适,在私⼈诊所⾏“肛瘘切除术”,未治愈,偶有肛周流出少量脓⾎分泌物,7⽉3⽇感觉肛周疼痛,到我院就诊,医⽣诊断为“肛瘘”收住⼊院,⼊院后⾏肛肠超声⽰“于截⽯位6点距肛缘约10mm处外⼝⽪下见⼀宽约4mm的低回声管道,通向肛内截⽯位6点齿状线附近(内⼝),超声诊断“低位单纯性肛瘘(有内⼝)明确” 。
7⽉5⽇为郭⼥⼠进⾏“肛瘘切除术”,⼿术顺利,患者症状消失,没有复发,因肛肠超声检查提供了肛瘘诊断准确⽽全⾯的信息,患者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达到根治的效果,告别了困扰患者1年来的烦扰及难⾔之隐,⽣活回归轻松⾃在。
什么是肛周脓肿及肛瘘的超声诊断新技术?肛周脓肿及肛瘘的超声诊断新技术是利⽤⾼频线阵超声探头和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探头联合进⾏检查,其诊断率可⾼达80%-89%。
超声检查简便、⽆创、费⽤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先说说两者各⾃特点:⾼频超声检查:①术前明确脓肿的位置和数⽬;②明确肛瘘并发症的存在并寻找瘘⼝;③确定脓肿的病理时期;④与⽪下脂肪瘤、表⽪样囊肿、痔等相鉴别诊断。
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检查:①经直肠腔内探头对深部脓肿的显⽰较为清晰;②三维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的应⽤,可多层次、⽴体显⽰肛管直肠各层解剖结构;③准确诊断和定位肛周脓肿、显⽰内⼝,为⼿术⽅案的设计和⼿术时机的选择提供有⼒的影像学依据;④减少肛门直肠周围肌⾁的损伤,提⾼⼿术治愈率。
两种超声技术联合检查有什么作⽤?两种超声技术联合检查改变了以往医⽣只能在直肠镜有限视野下观察病灶或徒⼿探查的尴尬局⾯,现在可以在超声图像的清晰显⽰下明确肛瘘瘘管的⾛⾏、数⽬、内⼝的位置及肛周脓肿的⼤⼩范围。
三维重建肛周脓肿及肛瘘瘘管,为其诊断提供丰富⽴体信息,进⽽为肛肠医师制定个性化⼿术⽅案提供准确依据。
⾼频超声联合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有什么优点?⾼频超声联合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对肛周脓肿、瘘管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全⾯、⾮创伤性、⽆辐射、操作简便、快捷等优点。
腹部超声影像学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在肛瘘患者诊治中的应用陈凌云 田锦波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3.07.016作者单位:610015 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超声科(陈凌云),结直肠外科(田锦波) 肛瘘为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复发率高、手术失败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临床医师对继发瘘和内口缺乏准确判断[1]。
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难以准确描述复杂肛瘘窦道走行。
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可立体显示肛管直肠各层解剖结构,使准确定位肛瘘窦道走行成为可能。
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应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肛瘘患者13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经门诊肛诊检查确诊的肛瘘患者136例。
其中男95例,女41例;年龄2~67岁,平均年龄(45.0±2.4)岁;病程25d至22年。
其中37例患者有2个以上外口;29例患者有2次以上手术史。
2.仪器与方法:丹麦产BKPROFOCUS220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有2050三维肛管直肠腔内探头、8848凸线阵双平面探头。
超声探头外套乳胶安全套,套内外涂耦合剂,使探头与安全套间贴合紧密、无空气。
检查前对患者行清洁灌肠,排净大便。
常规指诊初步了解病变位置、大小等,并于肛门口涂以润滑剂,检查时取左侧卧位,双下肢屈髋屈膝,充分暴露肛门;无论采取何种体位,只要探头的开关按键指向患者的正后方,直肠的前壁将在显示屏幕的顶部(12点位置),右侧壁在屏幕左侧(9点位置),左侧壁在屏幕右侧(3点位置),后壁在下部(6点位置),即截石位成像。
嘱患者放松肛门,探头自肛门旋转插入后固定,首先在二维成像上观察,定位病灶,再行三维超声检查,获得病灶的三维立体成像模块,不同层次切面切割立体图像,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找到耻骨直肠肌和内、纵、外括约肌,作为肛瘘空间定位的标志。
超声在肛周脓肿、肛瘘诊断中的价值
薛洁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肛周脓肿及瘘管形成中的的声像图特点及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超声对96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声像图特征,所得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
结果:肛周脓肿单发39例多发14例,诊断符合率100%;肛瘘22例,1例内口未明确显示,诊断符合率95%。
结论:超声检查对明确肛周脓肿的位置、数目、大小范围,肛瘘瘘管的走行、数目及内口的位置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脓肿的观察、定位具有良好直观性,有助于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总页数】1页(P150-150)
【作者】薛洁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人民医院彩超室 4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超声在肛周脓肿、肛瘘诊断中的价值 [J], 薛洁
2.高频超声结合经直肠超声在肛周脓肿和肛瘘中的诊断价值 [J], 曾理;张保荣;马继斌
3.超声在肛周脓肿及肛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J], 陈晓婷;王东平;周建
4.高频超声诊断在肛周脓肿、肛瘘中的应用价值 [J], 刘诚;刘奎灿;史文荣;董珊珊;
张彩云;陈晨;袁超
5.高频超声在肛周脓肿和肛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J], 乔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肛周炎性疾病超声诊断通常来说,造成直肠肛管周围产生瘘管或囊肿的主要原因是肛门腺出现的感染状况,其位于肛窦处开口,部分则出现在内外括约肌的间隙处开口。
括约肌间隙和肛窦处发生发炎感染之后,则会导致括约肌出现感染症状,并逐渐蔓延至肛管周围的间隙处的疏松结缔组织,最后导致直肠后间隙、坐骨肛管间隙以及高位肌间或肛周出现脓肿的状况。
针对这样的疾病而言常用如下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查,并诊断:1.肛门视诊、指诊检查:一般患者采用左侧卧位、截石位、膝胸位等姿势体位,医师利用双手分患者的臀沟,采用观察法对患者肛门出的情况进行观察,确定其是否出现肿块、红肿、溃疡等症状变化。
分开肛门之后将采取触摸的方式对患者肛周炎的部位进行观察或指检,肛周脓肿可感知皮温升高、肿胀等,肛瘘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在检查中患者会有明显疼痛不适,此方法无深入病灶观察,极有可能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
2.无痛肛门镜检查:一般对患者的检查使用无痛的肛门镜设备,整个检查时间较短,且具有无痛安全、误诊率小、确诊率高等优点。
3.探针检查: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探针是有钩圆头探针,利用双叶肛门镜进行观察,通过探针对患者脓肿部位的肛隐窝进行探查,如果进入容易,有脓液的流出则表明是内口。
并且可切开患者的脓肿部位检查脓腔内的情况,触摸探查中,倘若探头下只隔一层粘膜处,最薄,则证明其是内口。
注意检查过程中不可盲目乱戳,避免出现假内口,造成手术的失败。
以上临床检查方式对肛周炎性病变中的高位脓肿等诊断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对于其深度、范围、位置的探测较为困难,同时脓肿与括约肌、直肠间隙的相互关系和内口的实际情况无法进行精准的确定,对手术时的定位和术式、时间的选择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手术疗效。
近年来超声仪性能和诊查技术的突飞猛进,经直肠腔内超声和经会阴超声得到广泛应用和联合应用。
由于超声直接在病灶部位进行检查,超声图像上可以清楚地显示肛门括约肌及直肠壁的各个层次,能准确定位肛周脓肿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瘘道形成分布走向,精准指导外科手术方式选择和治疗效果评估。
原创文章肛周脓肿的超声诊断概述肛周脓肿又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发病原因一般是Herrmann 和Desfosses肛腺的感染所致。
在肛管周围大约有六个这样的腺体组织,通常位于上皮下层,括约肌间隙或外括约肌层,并伴有伸入到位于齿状线的Morgagne肛管隐窝基底部的腺管。
(一部分人该腺体位于齿状线的上方或下方)。
腺体的感染可以导致脓肿形成,并可以向多个方向扩散,通常是沿着阻力最小的通路扩散。
临床一般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五类:(1)黏膜下脓肿,位于肠黏膜下,起源于肛管隐窝的感染。
(2)括约肌间脓肿,占肛周脓肿的2%~5%。
这种脓肿发生在括约肌间平面,可以向头侧(高位)或者脚侧(低位)扩散。
(3)肛门周围脓肿,为临床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发生率占40%~45%。
临床表现为肛缘外围可见一表浅伴有明显触痛的肿块,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特征,在不同时期可表现为触痛性硬结或者有明显波动感的肿块。
(4)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发病率占20%~25%,表现为患侧臀部可见一面积较大、红斑样、质地较硬并伴有触痛的肿块,但部分患者脓肿所处位置较深,局部症状并不明显,这种患者仅仅只是表现为肛门严重的疼痛和高热。
(5)肛提肌上脓肿,相对少见,在肛周脓肿的发病率中不足2%~3%。
一般是由括约肌间隙脓肿或者经括约肌脓肿向头侧蔓延形成,也有极少部分是由盆腔炎(克罗恩病、憩室炎、输卵管炎)或盆腔手术引起。
黏膜下脓肿1. 临床表现黏膜下脓肿位于肠黏膜下,一般情况下脓肿由于肠腔内压力较大,会向外侧膨胀,导致其外侧内括约肌受到挤压,出现移位、变薄或显示不清,同时相应部位外括约肌会出现不同幅度的位移。
2.声像图表现超声图像显示脓肿位于肠黏膜下,此时可见肠壁正常层次结构消失,被脓肿强行撕裂后,无法分辨正常组织层次,严重者,肠黏膜也会显示不清,同时脓肿外形不规则,脓肿壁一般较完整,但脓肿壁厚薄不均匀,内侧缘较毛糙,内部回声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均匀,可见到细密低回声群,而在少数脓肿完全液化后,脓肿内部呈无回声,后方回声明显增强,此时脓肿张力较大,外形会呈现类似椭圆形结构。
肛周脓肿与肛瘘的病理特点及分型肛周脓肿(perianal abscess)是指发生于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感染,并形成脓肿。
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
肛瘘(anal fistula)是指肛管直肠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1病理特点绝大部分肛周脓肿由肛腺感染引起。
肛腺开口于肛窦,部分肛腺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
因肛窦开口向上,呈口袋状,存留粪渣易引发肛窦炎,感染延及位于括约肌间隙的肛腺后导致括约肌间隙感染。
感染蔓延至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的疏松脂肪结缔组织后可形成不同类型的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由于外口生长较快,瘘管常假性愈合,导致脓肿反复发作破溃形成多个瘘管和外口,使单纯性肛瘘成为复杂性肛瘘。
故肛周脓肿和肛瘘两者病理相同,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肛周脓肿属于急性感染,而肛瘘代表一种感染迁延不愈的慢性过程。
2肛瘘分型根据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类,亦称为Parks分类:①肛管括约肌间型(intersphincteric type),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瘘管沿内、外括约肌间隙走行,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②肛管经括约肌型(transphincteric type),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瘘管突破肛门外括约肌进入坐骨肛门窝,开口于肛周皮肤上;③肛管括约肌上型(suprasphincteric type),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瘘管在括约肌间隙先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肛门窝穿透至肛周皮肤;④肛管括约肌外型(extrasphincteric type),内口常常位于直肠,瘘管直接突破肛提肌至坐骨肛门窝及肛周,与括约肌复合体无关联。
以上各类分别约占肛瘘的70%、25%、4%、1%。
另外,有学者在Parks分型上补充了一种新的分型:⑤表浅型肛瘘(superficial type),内口位于括约肌间沟附近,瘘管靠近肛缘走行,不涉及括约肌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