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4.43 KB
- 文档页数:8
芸薹属ANR(BAN)基因家族RNA干扰载体的构建摘要: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对种皮色素的积累起重要作用。
黄子是油莱的重要优质性状,但甘蓝型油菜中其基因型缺乏,表型不稳定,分子机理不清。
该实验克隆了芸薹属ANR基因家族的RNA干扰片段BANRI,将其反反片段、正义片段采用NcoI+AatII、BamHI+Xbal分别插入到改进型植物RNA干扰基础载体pFGC5941M的启动子与间隔区、间隔区与终止子之间,形成重组载体pFGC5941M—BANRI(简称为pBANRI),复合PCR鉴定表明载体构建成功,并转化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获得工程菌株。
pBANRI 的构建有助于揭示芸薹属物种种皮色素合成的机理。
探索对油莱等植物种皮色素进行分子育种的可能性。
关键词:芸薹属;甘蓝型油菜;原花青素;ANR(BAN);RNAi;载体芸薹属(Brassica)植物甘蓝型油菜(B.napus L.)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与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亲缘关系较近。
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子油菜比黑子油菜具有种皮薄,出油量高,油和饼粕中色素、木质素含量低等优点,因此黄子性状是油菜遗传改良的一个重要目标。
甘蓝型油菜中不存在天然的黄子基因型,但通过远缘杂交培育的黄子甘蓝型油菜存在黄子表型欠稳定、一致性差的问题。
对拟南芥等植物的研究表明,主要种皮色素是原花青素(Proanthocvanidin.PA),也叫缩合单宁。
PA经公共苯丙烷一核心类黄酮一原花青素复合途径而合成,先后涉及12个关键酶(PAL、C4H、4CL、CHS、CHI、F3H、F3,H、DFR、LDOXJANS、LAR、ANR、LAC)的催化反应和3种转运蛋白(GST、MATE、ATPase)的胞内转运,并有6种转录因子(WIP ZF、MYB、bHLH、WD40、WRKY、MADS)参与调控PA的合成与积累。
芸薹属BoCAL和BobCAL具有促进拟南芥提前开花的功能季必云;安颖慧;张伟;李小方【摘要】CAL编码MADS-box转录因子,参与控制花分生组织的特性,在拟南芥中发生突变时没有明显的表型;不过花椰菜的BobCAL由于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导致花球的形成,而甘蓝的BoCAL可以编码完整CAL蛋白;可见,CAL同源基因在十字花科不同种的植物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过BobCAL是否具有促进开花功能还不清楚.此研究通过构建BoCAL和BobCAL植物双元表达载体,通过浸花法获得了转基因拟南芥,结果发现BoCAL具有促进拟南芥Col和Ws两种生态型植物提前开花的功能;而BobCAL仅能促进Col拟南芥提前开花,而在Ws生态型拟南芥中却未观察到类似的功能.【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2)005【总页数】5页(P1-4,11)【关键词】BoCAL;BobCAL;开花;转基因;拟南芥【作者】季必云;安颖慧;张伟;李小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146;S718149拟南芥的CAL基因和AP1基因同属MADS盒调节基因家族,具有决定花分生组织的功能。
在拟南芥中,由于AP1基因功能的冗余,cal基因突变没有明显表型,而cal 和ap1共同发生突变时,其顶端分生组织分裂能力异常强烈,最终表现出像花椰菜花球一样的形态结构。
这些遗传学资料表明CAL是一个增强AP1表型的调节子,两者共同突变时,在野生型拟南芥每朵该形成花的部位,花的决定性不能建立,仍然保留花序分生组织的特性,不断分裂,结果产生与花椰菜植株形态类似的花球结构,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CAL基因或AP1基因都能促进开花提前[1-4]。
基因组对芸苔属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李世君;孟征;李德葆
【期刊名称】《遗传学报:英文版》
【年(卷),期】1994(21)3
【摘要】本文以包心菜、芜菁油菜、浙油601的无菌苗叶肉原生质体为材料,经不同液体培养基浅层培养,细胞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经增殖后,转到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均获得了再生植株。
本文着重研究了植物基因组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基因组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随原生质体培养基的不同而异;(2)植物基因组对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影响显著,芜菁油菜的A基因组不利于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包心菜的C基因组有利于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页数】5页(P222-226)
【关键词】基因组;芸苔属;原生质体培养
【作者】李世君;孟征;李德葆
【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403.2
【相关文献】
1.原生质体培养在芸薹属蔬菜作物中的研究进展 [J], 张艳;李成琼;宋洪元;秦家顺
2.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J], 谢景;李智军;卢文佳;
曾晶
3.芸苔属花粉—下胚轴原生质体融合再生杂种小植株 [J], 李昌功;周嫦
4.芸苔属植物幼嫩花粉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花粉-体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 [J], 李昌功;周嫦;杨弘远
5.不同供体原生质体前处理方法对甘蓝与萝卜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植株再生的影响[J], 雷开荣;U.Ryschka;E.Klocke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子植物育种,2016年,第14卷,第12期,第3289-3298页Molecular Plant Breeding,2016,Vol.14,No.12,3289-3298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芸薹属物种(B.napus,B.rapa,B.oleracea)TC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陆奇丰黄至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6*通讯作者,zhihuan_huang@摘要TCP蛋白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叶发育、花对称性、侧枝发育等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为了揭示芸薹属TCP基因家族的功能和进化关系,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的TC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基因分类、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关系和结构域序列保守性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白菜和甘蓝的TCP基因成员各有37条、甘蓝型油菜TCP基因成员有78条,且全部为亲水蛋白,大部分的TCP基因结构简单,不含内含子;序列分析表明,这些TCP基因均具有高度保守的TCP结构域;根据结构域差异和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将白菜、甘蓝、甘蓝型油菜TCP基因分为两类:ClassⅠ和Class Ⅱ,ClassⅡ可继续分为CIN和CYC/TB1两个小组;聚类分析发现,芸薹属中白菜、甘蓝、甘蓝型油菜TCP基因与拟南芥垂直同源的AtTCP11、AtTCP16、AtTCP23的TCP基因缺失,可能与芸薹属发生三倍化事件或驯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有关。
以上研究将为揭示芸薹属TCP基因的功能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芸薹属,TC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别,保守结构域,系统学分析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CP Gene Family in Brassica species(B.napus,B.rapa,B.oleracea)Lu Qifeng Huang Zhihuan*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Ecology in Karst Terrain, Guilin,541006*Corresponding author,zhihuan_huang@DOI:10.13271/j.mpb.014.003289Abstract TCP proteins are plant-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s,which play important regulatory roles in plant leaf development,flower symmetry,shoot branching and senescence.To study potential functions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TCP gene family in Brassica,this research selected the family members,gene classification and structure,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conserved structure domains of B.napus,B.rapa,B.oleracea TCP to analyze via the bioinformatics method.We identified37BraTCP genes in B.rapa,37BolTCP genes in B.oleracea and78BnTCP genes in B.napus,all of which are hydrophilic proteins.Structur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TCP genes had the features of simple structure with no introns.All TCP genes contain highly-conservative domain. According to domain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Brassica TCP family could clearly divide into two homology classes-ClassⅠand ClassⅡ,besides,ClassⅡcontains two subclasses which were the CIN and the CYC/TB1subclass.Clustering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 Brassica,homolog AtTCP11,AtTCP16,AtTCP23of TCP genes in Arabidopsis were lost,and they may be related to the Brassica triplication or artificial selection.Our research coul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nctional studies to reveal the role of Brassica TCP gene family. Keywords Brassica,TCP gene family,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Conserved structure domains,Phylogenetic analysis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广西植物研究所基本业务费(16003)和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526222)共同资助分子植物育种Molecular Plant BreedingTCP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其在N端具有一段约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与DNA相互结合的非典型bHLH(basic-Helix-Loop-Helix)保守区,又称为TCP结构域。
植物基因组测序项目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引言】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植物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植物基因组测序项目在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植物基因组测序对于我们了解植物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植物基因组测序的重要性】植物基因组测序是一种通过测定植物基因组的DNA序列来研究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大量的遗传信息,揭示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对于我们判断植物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了解植物的进化历史以及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揭示】植物基因组测序项目可通过分析大量植物基因组的DNA序列来揭示植物遗传多样性。
不同植物物种间的基因组序列差异可以用来衡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构建植物物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树,确定物种的来源和演化关系。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植物的分类演化,还可以为植物育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进化关系的揭示】植物基因组测序项目还可以揭示植物的进化关系。
植物基因组测序可以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包括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调控等。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群体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过程。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序列,我们可以发现基因的保守和变异部分,这有助于我们研究植物物种的起源、演化路径和适应性进化等重要问题。
【相关研究成果】植物基因组测序项目已经在揭示植物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通过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我们了解了拟南芥的基因组结构和调控网络,以及它在进化中的起源和演化途径。
类似地,对水稻(Oryza sativa)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揭示了水稻的起源和适应性进化,为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芸薹属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作者:伍健缤陈坤豪陈木溪陈长明来源:《农学学报》2022年第03期摘要:芸薹属蔬菜种质资源丰富,是中国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离小孢子培养是创造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重要途径,对提高芸薹属蔬菜的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芸薹属蔬菜游离小孢子的高效培养体系,归纳了植物材料、预处理方式、培养基成分、培养密度、高温热激、植株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与加倍等多个因素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提出了可通过优化培养体系、遗传转化和共培养等方式提高芸薹属蔬菜小孢子培养效率的观点。
关键词:芸薹属蔬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双单倍体;育种中图分类号: S603.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2020-0172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ofBrassica Vegetables: A ReviewWU Jianbin , CHEN Kunhao123,, CHEN Muxi2,3, CHEN Changming1(1College ofHort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Guangdong, China;2Guangdong Helinong Seeds, CO., LTD., Shantou 515800,Guangdong, China;3Guangdong Helinong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Shantou 515800, Guangdong, China)Abstract: Brassica vegetable is rich in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ha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vegetable industry.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is a considerable way to create haploid and double haploid, and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of Brassica vegetabl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icient culture system of isolated microspore of Brassica vegetables, the effects of plant materials, pretreatment methods, medium composition, culture density, heat shock,plantlet regeneration, ploidy identification and diploid inducement on microspore culture were summariz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of Brassica vegetables could be improved by the optimization of cultivation system,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co-culture treatment.Keywords: Brassica vegetables; isolated microspores; embryogenesis; plantlet regeneration; double haploid; breeding0引言十字花科蕓薹属蔬菜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在蔬菜周年供应上占据重要地位。
植物学通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7, 24 (2): 200−207, 收稿日期: 2006-05-26; 接受日期: 2006-08-26* 通讯作者。
E-mail: yuanbeauty@.专题介绍.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李媛媛, 傅廷栋, 马朝芝*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0摘要 芸薹属(Brassica )植物是双子叶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
宏观共线性和微观共线性两个层次的研究均发现, 芸薹属植物之间以及芸薹属和拟南芥之间都存在广泛的共线性, 表明拟南芥信息在芸薹属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芸薹属作物基因组内存在着多个拷贝的共线性区域, 支持二倍体芸薹属作物起源于多倍体祖先的假设。
关键词 芸薹属, 比较基因组, 拟南芥, 宏观共线性, 微观共线性李媛媛, 傅廷栋, 马朝芝 (2007).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4, 200−207.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又称比较遗传学, 是指在不同物种之间利用共同的标记构建图谱或对不同物种基因组相应部分(或全部)区域进行测序, 比较它们之间的基因数目、相对位置、结构关系等, 以揭示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家族成员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异同。
一般来讲, 比较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基于遗传图谱的宏观共线性和基于物理图谱或测序的微观共线性。
目前, 禾本科植物的比较基因组研究最为透彻,而芸薹属(Brassica )植物则是双子叶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经过十几年的历程,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已在宏观共线性和微观共线性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1 芸薹属植物基因组概况芸薹属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植物中最重要的一个属,包含许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油料、蔬菜和饲料作物。
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讲, 芸薹属栽培种包括白菜(B. rapa ;AA , 2n = 20)、甘蓝(B. oleracea ; CC , 2n = 18)和黑芥(B. nigra ; BB , 2n = 16) 3个二倍体基本种以及甘蓝型油菜(B. napus ; AACC , 2n = 38)、芥菜型油菜(B.juncea ; AABB , 2n = 36)和埃塞俄比亚芥(B. carinata ;BBCC , 2n = 34) 3个四倍体复合种。
种间人工合成的研究结果表明, 白菜、甘蓝和黑芥为3个基本染色体种,它们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而形成了现在的四倍体种,这就是著名的禹氏三角(U, 1935)。
通过对核DNA 含量的计算, 推测二倍体芸薹属基因组约为拟南芥基因组(125 Mb)的3-5倍, 而四倍体芸薹属基因组则是拟南芥基因组的10倍左右(Bennett and Sm ith, 1976;Arumuganathan and Earle, 1991)。
2 芸薹属植物比较遗传图谱比较遗传作图是利用一个种的基因或者基因的部分片段或者遗传标记, 通过遗传学的方法在其它的物种中寻找其同源序列及构建相应的遗传标记图。
芸薹属植物比较遗传图谱研究可对芸薹属植物之间的结构、亲缘关系及其进化演变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 特别是芸薹属和拟南芥的比较遗传作图, 将大大增加芸薹属中可供利用的遗传标记。
近年来, 芸薹属植物之间以及芸薹属植物与拟南芥之间的比较遗传作图研究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
2.1 芸薹属植物之间的比较作图芸薹属不同种基因组的比较研究首先是在白菜和甘蓝之201李媛媛等: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间开展的。
McGrath和Quiros (1990)通过对二倍体白菜和甘蓝的分子连锁图谱比较研究, 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些基因顺序不同的共线性区域, 也发现两者在碱基序列和基因拷贝数上存在很高的相似性。
Parkin等(2003)对白菜和甘蓝之间的比较作图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白菜和甘蓝的基因组内部存在着广泛的重复现象, 大约73%的基因组探针在二者内均能检测到两个或更多个重复序列, 大部分重复位点在共线性区域内, 但其排列顺序却不尽相同。
在这两个二倍体物种中还发现了大量相同的重排, 并且许多连锁群表现出一种与着丝粒融合和断裂相一致的结构。
基于以上结果, 他们推测二倍体芸薹属可能起源于多倍体祖先, 并且在甘蓝和白菜从同一个祖先分化后, 至少发生了16次染色体重排事件, 但一些重排在两个物种分化之前即已发生, 还进一步推测在芸薹属基因组形成过程中着丝粒融合和断裂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Lagercrantz和Lydiate(1996a)利用同一套RFLP 探针, 对芸薹属A、B、C基因组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它们的基因组被多个染色体重排区别开来, 但是共线性区域仍广泛存在, 而且由RFLP探针检测到的22%-35%的位点都存在3次重复。
Truco等(1996)也对A、B、C基因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在基因组内部以及不同基因组之间存在着保守区域, 并且推测3个基因组可能起源于染色体基数至少为5、但不超过7的物种, 且该物种在经过了大量的重复和重排后才形成了现在的芸薹属植物。
不同物种中的同一套基因组之间的异同也被众多研究者所重视。
Hoenecke和Chyi(1991)比较了白菜和油菜的A基因组, 发现大多数位点在两个物种中都是保守的。
Struss等(1996)通过油菜附加系, 利用表形、同工酶以及分子标记对油菜中来自于黑芥、埃塞俄比亚芥的8条B基因组的染色体和来自芥菜型油菜的7条B基因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不同物种中B 基因组染色体在进化中发生了大量重组。
此外, 在甘蓝型油菜基因组(AACC)中也发现了来自B基因组的一些标记。
2.2 芸薹属植物与拟南芥之间的比较遗传作图拟南芥是双子叶植物中的模式植物, 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 并且各方面研究也较深入。
芸薹属作为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最近的栽培作物, 二者之间的比较作图意义重大,不仅对物种起源、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而且对如何利用拟南芥信息克隆芸薹属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具有指导意义。
甘蓝与拟南芥比较作图开始于Kowalski等(1994)的研究, 结果表明, 甘蓝与拟南芥之间存在着大小为3.7-49.6 cM的共线性片段, 但也发现至少有17个易位和9个倒位存在。
此外还发现, 与拟南芥某些区段相对应,甘蓝中存在3个重复。
Ryder等(2001)研究也表明, 拟南芥和甘蓝的基因组既存在很高的共线性, 也存在较大差异。
迄今为止, 已发表的甘蓝和拟南芥之间较详尽的比较图谱共4个。
其中3个研究小组的结果表明, 甘蓝与拟南芥之间存在广泛的共线性, 但共线性区域的重复次数尚无定论, 一般倾向于有3个拷贝, 从而推测甘蓝可能起源于六倍体祖先(Lan et al., 2000; Babula et al., 2003; Lukens et al., 2003)。
Li等(2003)利用SRAP 标记构建了甘蓝连锁图, 并对相应序列在拟南芥中进行了电子定位, 开展了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虽然甘蓝与拟南芥之间存在广泛的共线性关系, 但共线性区域的重复次数却从1-7个不等, 从而否定了甘蓝来源于六倍体祖先的假设。
Lagercrantz(1998)对黑芥与拟南芥的比较作图进行了详尽研究, 他利用拟南芥连锁图谱上的160个DNA片段, 在黑芥中构建了包含284个同源基因、长度为751 cM的连锁图谱。
二者的比较作图发现, 共线性片段的平均长度为8 cM, 从它们分化后发生了大约90个染色体重排事件, 远远高于所报道的其它物种的染色体重排速率, 并推测二倍体芸薹属植物可能起源于六倍体祖先,在它们分化后, 芸薹属经过了一个重组频率异常高的三倍体化过程。
Jackson等(2000)利用比较荧光原位杂交作图(comparativ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mapping), 对拟南芥431 kb的BAC片段重叠群与白菜相应染色体片段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虽然这一片段202植物学通报 24(2) 2007在拟南芥基因组中只有1个拷贝, 但是却能与白菜4-6条染色体杂交, 说明该片段在白菜中发生了多次复制。
Cavell等(1998)通过对拟南芥第4染色体长臂为7.5 Mbp的片段与甘蓝型油菜的比较作图揭示: 在拟南芥中为单拷贝的基因在油菜中有2-8个拷贝, 在拟南芥中为多拷贝的基因在油菜则有10个以上拷贝; 对应于拟南芥该区段的油菜图谱中存在6个高度保守的重复区域,它们的平均长度为22 cM, 其中4个与拟南芥对应区段具有完全共线性,而其余2个则发生了内在倒置。
Parkin等(2002)对拟南芥第5染色体与油菜之间的共线性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
研究结果与Cavell等(1998)类似: 在拟南芥第5染色体上, 一段8 Mb的DNA片段在油菜基因组中有6个拷贝, 单一的倒置可能是导致拟南芥第5染色体与油菜对应区间不同的主要重组事件。
最近, Parkin等(2005)利用含有1 000个RFLP标记的甘蓝型油菜图谱与拟南芥相应序列电子定位的信息进行了比较作图研究: 在拟南芥中共检测到21个保守区域,这些保守区域的重复和重排产生了现在的油菜基因组,并且发现两物种之间的着丝粒区域也存在保守性。
上述3例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之间的比较作图结果都支持芸薹属二倍体作物来源于六倍体祖先的假设。
以上研究表明, 芸薹属植物和拟南芥之间存在广泛的共线性, 一般认为利用拟南芥信息在芸薹属中发展标记, 进行图位克隆以及鉴定候选基因是切实可行的。
但是, Fourmann等(2002)利用从拟南芥序列发展得到的ACGM (amplified consensus genetic markers)标记在甘蓝型油菜中的应用结果显示, 甘蓝型油菜与拟南芥相应位点对之间的相关系数太低, 他们认为, 利用拟南芥与甘蓝型油菜的共线性关系在油菜中克隆基因困难重重。
3 芸薹属植物微观共线性芸薹属植物比较遗传作图初步表明, 芸薹属之间以及芸薹属和拟南芥之间存在广泛的共线性, 但在进化过程中也发生了大量的易位、重复等现象。
通过比较遗传作图研究并不能反映它们在染色体上真实位置的变化, 要想深入了解芸薹属的进化问题, 还需从微观共线性入手。
另外, 关于拟南芥信息在芸薹属中的可用性也有争议, 为了全面了解拟南芥信息在芸薹属的可用性及可用程度, 也需从微观共线性研究中找到答案。
因此, 在芸薹属植物中, 基于比较物理作图和序列水平比较的微观共线性研究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