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儿童自我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73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指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维、感受和意愿。
这一认识的发展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对其后的社会和情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首先,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通过内外部的刺激逐渐建立起来的。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开始接触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例如声音、触摸、嗅觉等。
这些刺激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反应,从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动作可以产生效果和反应。
同时,幼儿还通过观察自己的亲人和其他孩子,逐渐认识到他们和自己有着不同的意愿和行为。
这些经验和观察使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能力。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神经发育因素和亲子关系等。
社会文化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西方社会,重视个体权利和自主性的文化背景下,幼儿更倾向于发展出较为积极的自我意识。
而在东方社会,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更加注重自我控制和集体利益,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神经发育因素也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在幼儿的早期大脑发育过程中,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是控制记忆和意识的关键区域。
随着这些脑区的发育,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起来。
最后,亲子关系也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安全和温暖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认知,而冷漠和疏离的亲子关系可能会阻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后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旦幼儿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互动。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而无法建立自我意识的幼儿则可能会出现自私、自我中心和缺乏合作意识的情况。
此外,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与幼儿的情绪调节和情感发展息息相关。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认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儿童在1岁末就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社会自我到少年时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
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通过对自我的发现,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有一天一个宝妈说,孩子昨天晚上闹了一晚上,也不为什么,就是因为看电视,她想看小猪佩琪,我给他换了《小猪佩奇》,她还是不满意,非要哭。
仔细追问才发现,是当时电视有点卡,遥控器按几下才管用,妈妈嫌孩子乱按会更卡,所以拿过遥控器给孩子放了佩奇。
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类似这样的“无理取闹”,但这背后都是自我意识发展在作怪。
除此以外,孩子还会有很多行为:比如跟别的孩子抢玩具,很不友好,看不得父母夸别的孩子,占有欲极强;钻牛角尖,固执任性;常常在镜子前观察自己,开始在意别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说到自我意识,这是一个非常大也非常复杂的话题,它带出了孩子生活中很多问题。
首先,我们从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聊起。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认识,比如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精品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自尊的过程。
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情绪调控和认知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年龄段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分析。
0-1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通过听觉、触觉以及基本的感知来认识外界。
他们能分辨出自己的身体和外界的事物,并借助视觉和听觉感知来探索自己的身体。
此时,幼儿会观察自己的手指、脚趾,以及其他身体部位,并通过伸手触摸、握住、抓取等动作来感受和认知自己。
1-2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能够使用“我”来指代自己。
幼儿开始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身体、感受和行为。
他们会使用手势、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如把手指向想要的物品或者指向自己的身体部位。
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开始出现“我的”概念,并与他人区分开来。
同时,幼儿在这一阶段也开始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能够表达自己的快乐、愤怒或者不满。
2-3岁是自我意识持续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
他们能够告诉他人自己的名字、年龄和喜欢的物品等个人信息。
幼儿开始注意到和他人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并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性别、家庭成员、兴趣等。
对于幼儿来说,自我概念的发展对于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幼儿也开始发展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并会因此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3-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进一步深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不断学习和了解自己,同时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幼儿开始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也开始在集体环境中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
幼儿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逐渐发展出对自己的自尊感。
同时,他们也需要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来满足自己的自尊需求。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填空题: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其中,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观察自己:从出生到约18个月的阶段,婴幼儿开始通过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他们会对自己进行观察,注意到自己的动作和形象,但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动作和形象是属于自己的。
2.显示自己:大约18个月到2岁的阶段,孩子开始学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他们会使用简单的动作、声音和表情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3.认知自我:2岁开始,孩子逐渐开始认知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身份。
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理解自我:3岁左右,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以及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5.比较自我:4岁及以上,孩子开始与他人进行比较,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技能等感到自卑或自豪,并试图通过比较来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
6.理解他人: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还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孩子通过观察和与他人的互动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来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
一些具体的方法包括:1.提供合适的反馈: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和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来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同时,也要指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困难,并鼓励他们从中学习。
2.给予自主权: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决策和自主选择,例如在玩具和衣着方面的选择。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决策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其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3.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探索机会,例如提供多样化的玩具、游戏和材料,鼓励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创造。
同时,也要确保孩子在安全和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4.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
儿童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自我意识在儿童乃至成人阶段都会不断发展完善,因此不存在自我意识有或无的绝对概念,只有强或弱的相对概念。
自闭症儿童普遍自我意识落后,即自我意识弱于其认知理解能力,比如能认识几百个汉字会唱几十首儿歌或能完成几十块拼图,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
自我意识发展落后的后果就是:1)行为只凭本能。
人类的本能就是追求快乐,追求快乐的一大表现就是懒惰,追求快乐的另一大表现就是破坏。
懒惰还好说,而破坏的形式时常是暴力的。
2)没有进步意识。
我们不断努力前进,是因为内在的发展动力,让我们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若失去这一动力,学习便丧失了意义(此学习非应试教育的学习,而是为了生活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也只能变成填鸭式。
不过好在孩子只要通过练习,学会了的便会成为兴趣,所以当内在缺乏动力时,外在就要增加动力督促学习。
3)失去道德约束。
我们如此生活,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通俗讲是面子,高级讲是道德。
如果一个不顾面子和没有道德人,那么社会监督这种无形约束就无效了,他们的行为将只能靠外力。
很多大龄严重自闭症只能锁在家里就是如此。
以上三条,都是社会群体不喜欢接受的。
直接导致了社交障碍。
话说回来,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从简单到高级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虽然主要起始点时间不同,可一旦开始发展后,其实是互通有无互相影响的。
家长和老师也可对照孩子能力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进行干预训练。
第一阶段:自我认知。
(0.5-1岁开始发展)包括和自己相关的可视范围事件。
这一阶段相对简单,因为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比如:1)名字识别: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认识自己的名字,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等。
2)身体识别: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及五官,并能辨别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区别。
3)家庭成员:和自己相关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不会认错爸妈。
4)物品所属: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的书包,自己的玩具等。
儿童时期的自我发展个体特征与环境四岁的Jacob盘腿坐在儿童保育中心室内的地板上。
现在,宽敞的保育中心只有他和一位发展心理学家Maria。
他们已经一起玩耍了20分钟了。
Maria给Jacob 以下指导:“我有一个礼物给你。
但是我需要先把它包起来,这样才会有惊喜。
你要帮助我。
不要看,这样我就可以把它包起来然后给你一个惊喜了。
当我准备好给你礼物的时候我会告诉你,可以吗?不要看!”然后,Maria走到了Jacob身后,站在距离Jacob大约5英尺的地方,她包装时把包装纸弄得沙沙作响以吸引Jacob的注意力。
沙沙声响起后,Jacob马上转过头去看Maria,问道:“你做好了吗?”Maria提醒他游戏的规则是不许看,Jacob又转了回去。
五秒钟之后,由于Maria在继续制造包装礼物的沙沙声,Jacob又一次转了过去,不好意思地朝着Maria笑。
Maria说:“记住,不要看。
”Jacob不顾她的提醒,继续看着Maria,直到60秒之后她递给他一件包好的礼物。
Jacob拿到礼物,脸上露出一个喜悦的笑容。
Janelle也是4岁,现在她和Maria一起,也收到关于惊喜小礼物的指示,要求在包装礼物的时候不许看。
当Maria制造包装礼物的声响时,Janelle安静地坐着,望着她运动鞋上的蕾丝边发呆。
她什么都没说,也没有转过去看Maria在做什么。
一分钟之后Maria宣布她包好了。
Janelle笑着转过身,接过地给她的礼物。
几星期后,Jacob和Janelle与两位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坐在儿童保育中心。
四个孩子面对着墙坐成一排。
Maria给他们一下指示:“你们喜欢礼物吗?在这个袋子里有我给你们每人人的礼物。
我需要先把他们包上,这样就能给你们一个惊喜。
你们要帮助我。
不许看,这样我才能包礼物给你们。
我准备好给你们礼物的时候我会告诉你们,好吗?记住,不许看!”然后,她走到四个孩子的后面开始将包装纸弄出很大声响。
她刚开始做,Jacob就转过头看着她,问道:“准备好了吗?”Maria提醒他游戏的规则是不许偷看。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属于个性的范畴。
所谓个性,指个体的倾向性心理特征。
其中的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调节。
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它受社会生活制约,在后天学习中形成。
\n
\n小儿5个月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
他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
、吃脚,把自己的手脚当成和别的东西一样来玩。
此后,小儿开始认识到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说明自我意识出现。
1岁后双手不停地玩各种物品,用手将它们到处移动。
这是因为他逐渐把自己和别人、别的东西分开;认识到球可以由自己踢,苹果可以由自己一口一
掉,枕头可以被自己从床上扔到地下,因此自己是有力量的。
随着言语的发展,小儿知道自己名字,能用“明明(自己)
”的方式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
2~3岁后,小儿逐步学会使用代词“我”、“你”、“他”,自我意识发展真正进入实质阶段。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只有具备明确的个性倾向,其他个性品质如需要、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才逐步形成。
自我意识通常要到青春期发育完成后才真正建立。
\n
\n本文摘自《婴幼儿养育指南》由
授权摇篮网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