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平法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361.00 KB
- 文档页数:14
1、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的间距为:非加密区的两倍2、在基础内的第一根柱箍筋到基础顶面的距离是50mm3、高板位筏形基础是指梁顶与板顶一平4、吊筋的计算公式:次梁宽B+2X50+2X(梁高-2X保护层)/正弦45度(60度)+2X20d5、混凝土保护层是指箍筋的最外层到砼的最外层的距离6、影响混凝土锚固长度的因素:钢筋种类及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抗震等级。
7、抗裂构造钢筋自身及其受力主筋搭接长度为LL .抗温度筋自身及其与受力主筋搭接长度为150。
8、分布筋自身与受力主筋,构造钢筋的搭接长度为150 .当分布筋兼作抗温度筋时,其自身及其受力主筋,构造钢筋搭接长度为LL 。
9、板上下贯通筋可兼作10、∮10@100/250(∮12@100)表示基础次梁上部筋下部筋并弯折(76)11、拉筋的布置方式为隔一布一12、如果柱下层钢筋在柱截面处弯折,上层采用插筋构造,插筋深入下层1.2lae从梁顶开始计算13、悬挑梁上部至少两根角筋,并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1/2,其余纵筋弯下。
14、纯悬挑梁下部锚入支座的长度为15d 纯XL上部的锚固长度为15d。
15、梁顶面标高高差是指相对于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高于时为正低于时为负。
板面标高高差是指相对于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
16、板的端支座为粱时,其上部支座负筋锚固长度为15d,下部大于5d且至少梁中心线圈梁时15d,下部纵筋锚入支座长度大于5d且至少梁中心线墙时上部为15d,下部纵筋Max(120,H,墙厚/2)。
17、设计按铰接时,深入支座的长度≥0.35lab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0.6lab19、1-3,90)当桩直径或桩截面边长<800mm时,桩顶嵌入承台50mm >800时100mm (桩直径与桩顶嵌入承台的关系)20、地下室外墙代号为DWQ22、LZ表示梁上柱23、独立基础按截面形式分,有阶形和坡形两种形式24、基础梁箍筋的复合方式有-3 P5725、两个柱编号必须相同的条件是柱的总高、分段截面尺寸和配筋均对应相同。
山西神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之七平法技术应用讲解张红武平法技术应用讲解第一章概述一、“平法”概念“平法”是指“建筑结构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的简称。
平面整体设计方法,概括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
二、“平法”基本原理“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结构设计总说明、基础及地下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楼板及楼梯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功能性和相对完整性和功能性。
1.层次性:设计总说明基础及地下结构柱、墙梁楼梯,均为完整的子系统。
2.关联性:结构设计总说明与基础、柱、剪力墙、梁、楼板及楼梯关联;柱、墙以基础及地下结构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及地下结构为关联;梁以柱(墙)为支座梁与柱(墙)关联;楼板及楼梯以梁、墙为支座楼板及楼梯与梁、墙关联。
3.相对完整性:基础及地下结构自成体系,柱及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与楼梯自成体系。
4.功能性:(1)结构设计总说明——属于整个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其功能是对结构进行整体介绍,并对各个部分作出相关规定的通用规定;(2)基础及地下结构平法施工图——其功能为表达全部基础构件的设计要素及构造,以及关联表达其所支承的柱或剪力墙的定位;(3)柱及剪力墙结构平法施工图——其功能为表达全部柱及剪力墙构件的设计要素及构造,以及关联表达其所支承的梁或板的定位;(4)梁结构平法施工图——其功能为表达全部梁构件的设计要素及构造,以及关联表达其所支承的楼板与楼梯的定位;(5)楼板与楼梯结构平法施工图——其功能为表达自身的设计要素及构造。
三、“平法”应用原理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
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朱裕宽第一节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概述一、平法的概念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
是专门用于砼结构施工图表达的一种全新的制图方法,是对我国砼结构施工图的设计表示方法作了重大改革,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和国家建设部列为1996年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平法产生于1991年,经全面总结后,于1996年11月28日由建设部建设(1996)605号发布实施,图集号96G101。
2000年7月17日,建设部建设(2000)157号,发布国家建设标准设计图集《砼结构施工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图集号00G101,是对96G101的升版。
2003年1月20日,建设部建质(2003)17号再次升版发布了《砼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代号03G101—1,这是对00G101的升版。
2011年7月21日,住建部建质(2011)110号批准《砼结构施工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代号11G101—1,这是对03G101—1、04G101—4的修编。
二、平法的内容11G101—1包括总说明,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制图规则,第二部分是标准构造详图。
三、平法的适用范围平法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烈度为6.7.8.9度地区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现浇砼框架、剪力墙、框架一剪力墙和框支剪力墙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四、平法的特点平法的表达形式,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
五、平法的作用采用平法进行结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
采用平法进行结构设计,选择与施工顺序完全一致的结构布置图,将该平面的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且数值唯一,既提高了设计效率,又有利于进行施工质量检查。
钢筋平法考点第一章平法钢筋识图基础1、钢筋连接方式:绑扎连接、焊接连接、机械连接。
2、接触对焊的钢筋接头分为闪光焊和压力焊,其中竖向构件的焊接应采用压力焊。
3、在结构楼板中配置双层钢筋时,底层钢筋的弯钩应向上或向左,顶层钢筋的弯钩则向下或向右。
4、若在断面图中不能表达清楚的钢筋布置,应在断面图外增加钢筋大样图(例如钢筋混凝土墙、楼梯等)。
5、图中所表示的箍筋、环筋等若布置复杂时,可加画钢筋大样及说明。
6、梁内受力钢筋、架立钢筋,标注钢筋的根数和直径表示法如下:P37、梁内箍筋以及板内钢筋应标注钢筋直径和相邻的钢筋中心间距,表示法如下:p38、平法的表达形式,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设计。
9、本图集的制图规则,既是设计者完成平法施工图的依据,也是施工、监理人员准确理解和实施平法施工图的依据。
1、出图时,宜按基础、柱、剪力墙、梁、板楼梯及其他构件的顺序排列。
2、本图集的尺寸以毫米为单位,标高以米为单位。
3、在平面布置图上表示各构件尺寸和配筋的方式,分平面注写方式、列表注写方式和截面注写方式三种。
4、对于复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尚需增加模板、基坑、留洞和预埋件等平面图和必要的详图。
5、出图时,宜按基础、柱、剪力墙、梁、板、楼梯及其他构件的顺序排列。
6、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应将所有构件进行编号,编号中含有类型代号和序号等。
7、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应当用表格或其他方式注明包括地下和地上各层的结构层楼地面标高、结构层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
8、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搭接和锚固长度,除在结构施工图中另有注明者外,按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中的有关构造规定执行。
第二章柱平法识图1、柱平面布置图可采用一种或两种比例绘制。
2、柱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分两种:截面注写方式或列表注写方式。
3、一层的层高为4.5米,即为二层地面标高4.470米和一层地面标高-0.030米之差。
一、箍筋表示方法:⑴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3Φ22,3Φ20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20。
⑵2φ12,3Φ18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
⑶4Φ25,4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下部钢筋为4Φ25。
⑷3Φ25,5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2Φ20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6Φ25 4/2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2Φ22+ 2Φ22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G2φ12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G4Φ14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N2Φ22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N4Φ18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4Φ25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6Φ25 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2Φ25 + 3Φ22(-3)/ 5Φ25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
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
下排筋5Φ25,通长布置。
五、标注示例:KL7(3)300×700 Y500×250φ10@100/200(2) 2Φ25N4Φ18(-0.100)4Φ256Φ25 4/26Φ25 4/26Φ25 4/24Φ25□———————————□———————□———————————□4Φ252Φ254Φ25300×700N4φ10KL7(3) 300×700 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断面宽300,高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