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第一课时一、以情导入: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7背诵:(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诵读,默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第【2】篇〗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
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六年级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并默写古诗。
2、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2)体会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释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疑难字词。
3、想象法:展开想象,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亲友分别往往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
许多诗人都会用诗歌来表达送别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三)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
4、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平明:天亮的时候。
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
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析:这首诗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
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品质”。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情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重在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鼓励学生围绕课后题自主、合作学习,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会因为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感受诗人高洁清廉的崇高气节。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解诗题。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地城楼。
“送”是送别地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知作者。
课下我们搜集了关于作者王昌龄的资料,你对作者了解多少呢?1.学生说说对王昌龄的了解。
2.教师出示王昌龄、简介和写作背景。
王昌龄简介,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圣堂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四《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1)
《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赏析送别诗的方法,总结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体会赏析送别诗的方法,总结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一:课前活动
播放音乐《送别》
回顾所学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
回顾折柳相送的典故和意义。
活动二:学习古诗
(一)知景象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汉字,请一位同学正确的读一读,请认真聆听,试试在心中掂掂其中某个汉字的分量,看看你能不能说出这个汉字带给你的心理感受?
冰洛楚江
心阳山雨
壶问孤夜
横向朗读,只是简单的独立汉字,学生只能抓其中一个字来说心理感受,这一定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入氛围
寒雨连江夜,
平明楚山孤。
洛阳如相问,
冰心在玉壶。
学生自读感受与三言诗的不同,说说这样的五言诗带来的画面感是怎样的。
(丰富了,连续了,鲜活了些。
)
配乐闭眼听师范读,脑际想象画面,睁开眼睛描述一下脑海中的画面。
是谁在这寒凉凄切的氛围中吟诗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至146页,阅读此页的全部文字。
活动三:赏诗总结
1、《芙蓉楼送辛渐》这首七言绝句诗,王昌龄诗人抓住、、、、、等景象,营造出淡淡的友人离别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赤诚地坦露出自己的心志。
2、现在我们常用“冰心玉壶”一次来形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认真搜寻到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作为商业盈利目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1)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1、诗的寓意2、诗的风格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1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
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旨在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我们要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习诗人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诗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最后,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检测:1. 《芙蓉楼送辛渐》是哪位诗人的作品?请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
2.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是什么?3. 诗中的“芙蓉楼”和“辛渐”分别指什么?二、诗歌理解检测:1. “寒雨连江夜入吴”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它有何寓意?2. “平明送客楚山孤”中“孤”字有何深意?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心志?三、文学鉴赏检测:1.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2. 这首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何独特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3. 你认为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或影响?三、全诗译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清正廉洁品格的坚守。
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以凄清的雨景为全诗定下了离别的基调,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孤寂与凄凉。
次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楚山的孤独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嘱托,也是对自己的期许。
他希望友人回到洛阳后,如果亲友问起他的近况,就告诉他们自己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就像冰心置于玉壶中一样,清澈透明,不受外界污染。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四年级下学期《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指导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掌握相关的词语和句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
3.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古典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掌握古代词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朗读《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学•分段解读诗歌,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解释生僻词语,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
3. 听说练习让学生跟读诗歌,练习朗读和语音语调。
4. 朗读训练分组进行《芙蓉楼送辛渐》的分段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6.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意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语言表达让学生借鉴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改进。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本节课以《芙蓉楼送辛渐》为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未来可以结合更多的古代诗歌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一、引入古诗,读懂诗题1.回顾所学,背诵古诗。
(1)导入: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学过一首王昌龄的古诗,谁还记得?能背一背吗?(2)学生交流,回顾古诗《出塞》。
(3)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出塞》。
2.引入新课,理解题意。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诗人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诗题,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出示词卡和芙蓉,学生认读“芙蓉”。
提示:“芙蓉”是花的名字,所以都是草字头。
结合注释,让学生了解芙蓉楼所在的地点。
(3)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送”的意思。
提示: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送别的对象是辛渐,是王昌龄在芙蓉楼给朋友辛渐送行。
(4)教师再示范,提示注意停顿,学生练读:芙蓉楼/送/辛渐。
(5)激趣促学: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给朋友送别?送别的时候,诗人都说了什么?答案就藏在诗句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从诗人角度入手,引导回顾和背诵,能够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从诗题入手,帮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读懂内容,体会情感(一)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平明”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
2.提问: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
预设:雨、江和山3.结合注释,启发思考: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提示:“寒雨”说明雨是冷冰冰的,让人倍感寒意。
“连江”说明江面上也全是冷雨,秋雨连绵,一片苍茫。
“夜入吴”说明雨从昨天晚上就开始进入吴地了,下了整整一夜还没有停。
“楚山孤”说明山是孤零零地立在江岸边。
4.明确送别时间:结合注释,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番景象的呢?点拨:理解“平明”就是天刚亮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送客”就是送别客人。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猜测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析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中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苍山、白日等。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如离别之情、友情之情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等,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中的情感,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离别和友情的表达。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
2.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并解释其效果。
2.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诗歌。
教学内容:1. 总结诗的主题和意义,强调诗歌对离别和友情的表达。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王昌龄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3. 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2. 王昌龄其他作品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芙蓉楼吗?它有什么特点?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芙蓉楼送辛渐》。
(2)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文本分析:(1)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比较分析:(1)展示王昌龄的其他作品,如《出塞》、《从军行》等。
(2)让学生比较这些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美好意境和友情观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深入了解王昌龄的其他作品,并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3. 写一篇关于友情观念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朗读、背诵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情况、比较分析报告和作文。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馈,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芙蓉楼送辛渐》课例【教学实录】师: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生交流送别诗)师: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生:(读课题)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生:“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王昌龄以及写作背景)师:学习这篇古诗,你能弄清楚以下问题吗?(出示课件: 我的思考: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吗?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3.能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搞不懂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自己记录下来,提到学习小组中讨论。
(学生自学古诗)师:请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各小组检查、讨论以上三个问题,组长主持讨论,记录员作好记录,汇报员做好汇报准备。
(学生合作学习)师:谁来读读?读得字正腔圆、声音响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出示有节奏的诗句,指名读、范读、领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等)师:谁来汇报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出示课件,抽学生汇报)师: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指名说、小组内说)师: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师: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师:“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生:“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师:“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生:表达了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师: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四《芙蓉楼送辛渐》导
学案(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赏析送别诗的方法,总结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体会赏析送别诗的方法,总结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一:课前活动
播放音乐《送别》
回顾所学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
回顾折柳相送的典故和意义。
活动二:学习古诗
(一)知景象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汉字,请一位同学正确的读一读,请认真聆听,试试在心中掂掂其中某个汉字的分量,看看你能不能说出这个汉字带给你的心理感受?冰洛楚江
心阳山雨
壶问孤夜
横向朗读,只是简单的独立汉字,学生只能抓其中一个字来说心理感受,这一定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入氛围
寒雨连江夜,
平明楚山孤。
洛阳如相问,
冰心在玉壶。
学生自读感受与三言诗的不同,说说这样的五言诗带来的画面感是怎样的。
(丰富了,连续了,鲜活了些。
)
配乐闭眼听师范读,脑际想象画面,睁开眼睛描述一下脑海中的画面。
是谁在这寒凉凄切的氛围中吟诗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至146页,阅读此页的全部文字。
活动三:赏诗总结
1、《芙蓉楼送辛渐》这首七言绝句诗,王昌龄诗人抓住、、、、、等景象,营造出淡淡的友人离别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赤诚地坦露出自己的心志。
2、现在我们常用“冰心玉壶”一次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