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厘米大约有多长
- 格式:ppt
- 大小:1006.01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易错集锦易错点1:厘米、分米和米三个单位大小分不清楚。
误区点拨:(1)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不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在实际生活中,一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在选择合适的单位时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来判断。
易错点2:测量物体的长度出错。
误区点拨:(1)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尺子没有放平,或者物体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对齐,而是与尺子的左端对齐。
(2)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就长几厘米;如果物体的一端不对着尺子的0刻度,用物体两端所对着的刻度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材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是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定量刻画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自选工具测量,认识厘米以及用厘米测量物品和线段的长度,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认识分米以及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我们的测量”。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教材特别重视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注重在实际测量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含义。
本单元的编写有以下特点:1.在实际测量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含义。
2.借助实物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3.在用厘米作长度单位的测量活动中,了解线段。
4.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初步认识线段。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的进行测量。
一厘米大概有多长参照物56厘米=5.6分米=0.56米。
参照物有筷子、手机、罐装可乐、矿泉水瓶、笔芯、鞋子、抽纸、a4纸等。
1.筷子:生活中使用的筷子一般在20cm左右,60cm大约是三根筷子连在一起的长度。
2、手机:的长为150.9毫米,也就是15.09厘米,60厘米大概是四个竖直贴在一起的长度。
3.可口可乐罐头:一瓶可口可乐罐头的高度是12.31cm,60cm 大约是5瓶可口可乐罐头叠在一起的高度。
4、矿泉水瓶:一瓶550ml的农夫山泉水瓶,标准规范高度为22.5厘米——23厘米之间,一般来说都取整数23厘米,60厘米大概是2瓶半550ml农夫山泉水瓶的高度。
5、笔芯:一支中式通用中性笔笔芯的长度为11厘米,60厘米大概是3支中式通用中性笔笔芯连起来的长度。
6、鞋子:一只40码的鞋子长为25厘米,60厘米大概为2只半40码的鞋子的长度。
7.画纸:一盒画纸中每张纸巾的长度约为20cm,60cm约为三张画纸连在一起的长度。
40厘米有多长参照物(40毫米有多长参照物)56厘米表示长度是56厘米的意思。
56厘米就是半米左右,是家里饭桌的高度。
1克盐大概有多少图示?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1克的食盐相当于一个黄豆粒大小也相当于1分钱硬币的重量,也相当于一个黄豆粒大小。
通常1个茶鸡蛋就含有1克食盐,1个咸鸭蛋则含有2-3克食盐。
40厘米有多长参照物(40毫米有多长参照物)常见的塑料勺子,满勺大概12g左右,平勺10g ,一挑(勺尖)大概1g多-2g左右40克猫粮大约有多少图片?40克猫粮大约是一次性纸杯的一半。
50克猫粮就等于是一两猫粮,40克猫粮其实并不多,还不到一两。
不同品牌的猫粮重量也不同,有的品牌的猫粮1克相当于1粒,有的则比较多。
用参照物的话可以选择普通的一次性纸杯子,一次性纸杯满杯大概是100克,40克猫粮大约是小半杯左右的样子。
大约有一小把,柠檬那么大小一厘米大概有多长参照物 4相当于2个20厘米的格尺那么大。
一厘米有多长的参照物
1cm相当于成人大拇指指甲盖宽度。
1CM=10MM。
1厘米=1cm,1cm是尺子刻度标准,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那么,1cm=10mm,1厘米=10毫米。
三、常用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10000微米=纳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1、常见的1CM的物体有,大拇指的长度、红豆的长度、物理书的厚度等。
一角钱的直径,花生米的长度或者不算薄的手机厚度也是一厘米。
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2、长度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分米
=0.0001千米(km)=0.1米(m)=10厘米(cm)=100毫米(mm)。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mm。
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
进制关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微米是长度单位。
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此即为“微”的字义)。
纳米(符号为nm)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
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长度的度量单位。
相当于原子大小的四倍,小于单个细菌的长度。
单个细菌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厘米的理解一、设计说明厘米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维计量单位,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一维计量单位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二、三维计量单位的基础。
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协助学生建立鲜明的表象,对学生空间观点的发展和后续的学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教学任务:1、理解厘米,建立1厘米的鲜明表象;2、学会用厘米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会注重通过各种活动协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鲜明表象,以为这样学生就对厘米有了深刻的理解。
而事实上,当学生在估测5厘米以上的长度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这说明学生对厘米的表象建立并不成功。
所以,本设计将着重体现以下两点:1、不但要建立好1厘米的表象,还要建立3厘米、5厘米、10厘米等的长度表象;2、重视估测意识和水平的培养,学会用所建立的3厘米、5厘米、10厘米等的表象来估测长度。
即选择更合适的估测标准实行更准确的估测。
二、教学设计3)比一比。
1厘米有多长?4)找一找。
生活中什么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图钉、食指宽等)找到桌面上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
5)画一画。
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此处可不作端点要求),再用尺子量一量,看自己画得准不准。
6)想一想。
闭眼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7)估一估。
下面的物品有多长?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
1厘米 1厘米()厘米()厘米1厘米()厘米2、建立3厘米的表象1)为什么在估计小刀的长度时,小朋友们的答案不一样呢?师:当物体长度比较长时,用1厘米去估就很容易出错,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用更长一些的长度来协助我们估计。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3厘米有多长?2)从尺子中找到3厘米,用手比画一下有多长。
3)从学具中找到3厘米的小棒,测一测是否是3厘米,(课件演示不同的测法,强调要对准0刻度)摸一摸,比一比3厘米的长度。
4)将3厘米的小棒摆在小刀图边,再次估计小刀的长度。
3、建立5厘米的表象1)小刀长6厘米,那你能用手在小刀上比一比,5厘米大约是多长?2)将手指比画的5厘米放在尺子上验证、调整。
[摘要]“厘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一课,同时也是长度单位的入门课,因此学生认清厘米对长度单位概念的建立举足轻重。
遵照新课标的指示,可将本课的重难点设定为“准确清晰地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关键词]1厘米;表象;建立;长度[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08-0056-02“厘米的认识”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表象,笔者精心准备了前测,以便科学地制定教学策略。
本次前测采用谈话模式开展,受访对象40人,测试题有3题。
第1题:你认识“厘米”这个单位吗?第2题:哪些物体的长度刚好为1厘米?你知道1厘米的真实长度吗?请在刻度尺上找出。
第3题:试着凭感觉画出1厘米长的距离。
前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起点如下:经验起点:知晓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物体存在长度,“厘米”是一种较小的长度单位。
知识起点:少数学生能够准确识别1厘米的长度;部分学生将1厘米的“长度”误认为是一个“点”;有的学生估计1厘米时不是偏长就是偏短,对1厘米的量感不强。
情感态度起点:已积累了一定的长度感知经验,有深入钻研的心理动机,但是因为没有正式学习过1厘米,还处于懵懂期。
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准确清晰地建构1厘米的表象。
一、教学对策首先,创设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动”起来,而活动要面向全体,为学生搭建1厘米的表象积累经验。
如可以通过“比画”“折叠”“寻找”等活动来实现。
其次,指导测量,巩固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印象。
虽然学生约莫知道直尺的测绘功能,但真正使用直尺测量尚属首次,需悉心指点。
最后,加强估测,建构1厘米的表象。
1厘米表象的建立最低要求是脑海中要有1厘米长度的印象,因此“估”与“测”要双管齐下,使学生能用心目中的1厘米去估测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实践1.认识1厘米师:1厘米具体有多长呢?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起止刻度线吗?生1:从刻度线0到刻度线1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课件演示: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师:还有其他1厘米长度的线段吗?请找出来。
课堂笔记3:《1米有多长》日期:2021年10月12日教学内容:1. 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理解米的实际意义。
2. 掌握1米与100厘米的关系,学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4. 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0分钟)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同桌吗?2. 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
游乐园里真好玩儿,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也要到游乐园去玩,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什么情况了。
(PPT出示情境图)二、探究活动(20分钟)1. 播放小棒摆的动画,让学生说说你看明白了什么?(100根合起来是1米),1根1厘米,100根几厘米(100厘米),引出100厘米1米。
2. 直观感觉1米有多长:拿出米尺,学生观察,并和上一节课用过的直尺比较。
3. 估计1米大概从地面到老师身体哪个部位,同学们的呢?估计完后实际测量。
4. 伸开双臂,看看1米有多长;双腿叉开,看叉到什么程度是1米;前后站成一排,多少人有1米。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说说教室里的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说桌子的,有说窗台的,有些孩子说的比较准确,有的说的比较模糊,在语言表达方面,还需要慢慢培养说话的条理性,让学生进行观察,孩子们在相像、观察、比较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认识,建立起1米的认识。
2. 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教室里的物体长度。
例如:桌子大约长80厘米,窗台大约长120厘米,黑板大约长4米。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引入、探究活动、巩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理解米的实际意义,掌握1米与100厘米的关系,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