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面放电及闪络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9
沿面放电绝缘闪络的区别
沿面放电和绝缘闪络都是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电气故障,它们的区别在于故障形态和产生机制不同。
沿面放电是指在绝缘表面产生的一种沿表面连续放电现象。
沿面放电通常发生在干燥的绝缘材料表面,如塑料、橡胶等。
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表面绝缘材料上的电荷越来越密集,当电荷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电荷通过空气电离而在表面形成一条光亮的通道。
沿面放电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设备故障,但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逐渐扩大并形成绝缘闪络。
绝缘闪络是指在绝缘材料内部或表面产生的一种瞬时放电现象。
绝缘闪络通常发生在湿度较高或表面存在污垢等污染物的情况下。
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绝缘材料内部或表面的电荷被极化,并在电荷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电离,产生闪络放电。
绝缘闪络通常会产生较强的热效应,导致绝缘材料受损,甚至烧毁。
因此,绝缘闪络是一种严重的设备故障。
总的来说,沿面放电和绝缘闪络都是电气设备中的电气故障,但它们的产生机制和故障形态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电晕放电及沿面放电的机理及实验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实验探究了极不均匀场中电晕放电以及强垂直和弱垂直电极布置下沿面放电的机理。
首先,在电晕放电部分,本文将实验所得的电压及泄漏电流时域波形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以探究其机理。
随后进行了泄漏电流的频谱分析,运用FFT以及三维频谱曲面的方法研究了电晕发展过程中的频谱变化及其机理。
随后利用频域滤除基波分量的方式得到了滤波后的泄漏电流波形,并根据此波形与电压波形得到了电晕的伏安特性曲线,进而由此提出了一种电晕的非线性电路模型。
就该模型的原理及建立方法进行了详尽分析,并通过模型仿真及与实际波形相对照说明其正确性。
在沿面放电部分,本文首先详述了强垂直分量和弱垂直分量电场下交流及直流沿面放电的机理,并由此提出了三个结论。
随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三个结论并对实验中发现的一个新现象予以说明并运用电晕机理满意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关键词:电晕放电,频谱分析,器件造型,沿面目录前言 (5)第一章极不均匀场中间隙泄漏电流及电压的测量与分析 (6)0引言 (6)1实验方案及步骤 (6)1.1 实验方案 (7)1.2 实验步骤 (7)2实验现象及结果 (8)3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8)3.1 交流电晕 (8)3.1.1时域波形及分析 (8)3.1.2 频谱分析 (12)3.1.3电晕的器件造型 (22)3.2 直流电晕 (27)3.3结论 (35)第二章沿面放电电场类型及电压类型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35)0引言 (35)1 沿面放电的机理 (36)2强垂直情况下的直流及交流闪络电压 (36)2.1 实验步骤 (36)2.2 实验结果 (37)3直流情况下的强垂直及弱垂直闪络电压 (38)3.1 实验步骤 (38)3.2 实验结果 (38)3沿面放电的温度分布图 (38)3.1 实验步骤 (39)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9)4结论 (40)参考文献: (41)附录 (41)前言电晕放电具有深厚的工程背景:高压输电线路中的并联电导损耗即指电晕损耗,GIS局放监测与识别中一类很大的故障类型就是电晕放电。
闪络:在高电压作用下,气体或液体介质沿绝缘表面发生的破坏性放电。
其放电时的电压称为闪络电压。
发生闪络后,电极间的电压迅速下降到零或接近于零。
闪络通道中的火花或电弧使绝缘表面局部过热造成炭化,损坏表面绝缘.沿绝缘体表面的放电叫闪络。
而沿绝缘体内部的放电则称为是击穿。
电晕:在110kV以上的变电所和线路上,时常能听到“陛哩”的放电声和淡蓝色的光环,这就是电晕。
长期以来,电晕被默认是“永不消失的”,电晕真的永不消失吗?电晕的产生是因为不平滑的导体产生不均匀的电场,在不均匀的电场周围曲率半径小的电极附近当电压升高到一定值时,由于空气游离就会发生放电,形成电晕。
因为在电晕的外围电场很弱,不发生碰撞游离,电晕外围带电粒子基本都是电离子,这些离子便形成了电晕放电电流。
简单地说,曲率半径小的导体电极对空气放电,便产生了电晕。
高压电机定子绕组在通风槽口及直线出槽口处、绕组端部电场集中,当局部位置场强达到一定数值时,气体发生局部电离,在电离处出现蓝色荧光,这即是电晕现象。
电晕产生热效应和臭氧、氦的氧化物,使线圈内局部温度升高,导致胶粘剂变质、碳化,股线绝缘和云母变白,进而使股线松散、短路,绝缘老化。
---高压电机定于线困在通风槽口及出槽口处,其绝缘表面的电场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当局部场强达到一定数值时,气体发生局部游离,在电窝处出现蓝色晕光,产生电晕。
电晕的发生伴随着热、奥、氧、氮的氧化物的产生,这些对电机绝缘都是极其有害的。
另外由于热固性绝缘表面与槽壁接触不良或不稳定时,在电磁振动的作用下,将引起槽内间隙火花放电。
这种火花放电造成的局部温升将使绝缘表面受到严重侵蚀。
这一切都将对电机绝缘造成极大的损害。
为了有效的消除这种电晕现象,正确地确定防晕结构参数和选用良好的防晕材料是十分重要的。
闪络在高电压作用下,气体或液体介质沿绝缘表面发生的破坏性放电。
其放电时的电压称为闪络电压。
发生闪络后,电极间的电压迅速下降到零或接近于零。
高电压技术-名词解释题绝缘配合:综合考虑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过电压、保护装置特性及设备的绝缘特性,确定设备的绝缘水平及其使用,从而使设备绝缘故障率或停电事故率降低到经济上和运行上可以接受的水平。
吸收比:指被试品加压60秒时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5秒时的绝缘电阻之比。
雷击跳闸率:指每100KM线路每年由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
雷暴日:指某地区一年四季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一次及以上雷声就是一个雷暴日。
伏秒特性:对某一冲击电压波形,间隙的击穿电压和击穿时间的关系称为伏秒特性。
气体击穿:气体由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现象称为击穿。
耐雷水平:雷击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
自恢复绝缘:发生击穿后,一旦去掉外加电压,能恢复其绝缘性能的绝缘。
输电线路耐雷水平:雷击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
进线段保护:进线段保护就是在接近变电所1~2km的一段线路上架设避雷线谐振过电压:当系统进行操作或发生故障时,某一回路自振频率与电源频率相等时,将发生谐振现象,导致系统中某些部分(或设备)上出现的过电压。
电气距离:避雷器与各个电气设备之间不可避免地要沿连接线分开一定的距离。
绝缘配合:就是综合考虑电气设备在系统中可能承受的各种作用电压,合理地确定设备必要的绝缘水平,达到在经济上和安全运行上总体效益最高的目的。
自持放电:不需要靠外界电力因数的作用,由放电过程本身就可以不断地供给引起后继电子崩的二次电子。
雷电日和雷电小时:雷电日是该地区1年中有雷电的天数。
雷电小时是该地区1年中有雷电的小时数。
击杆率.雷击杆塔次数与雷击线路总次数之比。
50%冲击放电电压U50% :放电概率为50%时的冲击放电电压避雷线的保护角指避雷线和外侧导线的连线与避雷线的垂线之间的夹角,用来表示避雷线对导线的保护程度。
保护角愈小,避雷线就愈可靠地保护导线免遭雷击。
接地电阻接地装置对地电位u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i的比值称为接地电阻。
Ch11、气体放电、气体放电的表现形式答:当加在气体间隙上的电场强度达到某一个临界值后,间隙中的电流会突然剧增,气体介质会失去绝缘性能而导致击穿,这种现象称为气体放电。
用U F表示。
气体放电的表现形式:火花放电、电弧放电、局部放电2、局部放电答:在极不均匀电场中,可能只有局部间隙中的场强达到临界值,在此局部处首先出现放电,叫做局部放电。
高压输电线导线周围出现的电晕放电就属于局部放电。
3、激发、游离答:气体原子在外界因素(电场、高温等)的作用下,吸收外界能量使其内部能量增加,这时气体原子核外的电子将从离原子核较近的轨道跳到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上去,此过程称为原子的激发,也称激励。
如果中性原子由外界获得足够的能量,以致使原子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电子完全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即带电质点),此过程称为原子的游离,也称电离。
4、按照外界能量来源的不同,游离的形式和形成条件答:①碰撞游离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与中性原子(分子)碰撞瞬时带电粒子所具有的功能。
虽然正、负带电粒子都有可能与中性原子(分子)发生碰撞,但引起气体发生碰撞游离而产生正、负带电质点的主要是自由电子而不是正、负离子。
②光游离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光能。
由于游离能需达到一定的数值,因此引起光游离的光主要是各种高能射线而非可见光。
③热游离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气体分子的内能。
由于内能和绝对温度成正比,因此只有温度足够高时才能引起热游离。
④金属表面游离方式。
严格地讲,应成为金属电极表面逸出电子,因这种游离的结果在气体中只得到带负电的自由电子。
使电子从金属电极表面逸出的能量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能。
5、去游离的形式答:导致带电质点从游离区域消失,或者削弱的相反过程,称为去游离过程。
形式为:①带电质点的扩散。
带电质点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运动而造成原区域中带电质点的消失,扩散是一种自然规律。
②复合。
复合是正、负带电质点相互结合后成为中性原子(分子)的过程。
沿面放电的特征(一)沿面放电的特征什么是沿面放电?沿面放电是一种电气现象,指的是电流沿着物体表面产生放电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高电压下,会导致能量损耗、设备损坏甚至火灾等严重后果。
沿面放电的特征沿面放电具有以下特征:•形态多样:沿面放电可以表现为闪络放电、表面击穿放电、放电轨迹等多种形式,具有较强的多样性。
•放电频率高:沿面放电的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在高电压作用下,容易发生放电现象。
•电流密度大:沿面放电时,电流密度往往比较大,导致能量集中释放,对设备和物体造成损坏。
•温升显著:沿面放电释放的能量会导致附近区域温度升高,特别是对于绝缘材料来说,温升更为显著。
•导致局部气体电离:沿面放电时,放电区域周围的气体容易发生电离现象,形成气体放电等次级效应。
沿面放电的影响沿面放电的发生会对相关物体和设备产生不利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设备损坏:沿面放电会使设备损坏,特别是在高电压环境下,放电能量较大时,设备容易发生故障。
•能耗增加:沿面放电会导致能耗增加,因为放电释放的能量是无法有效利用的,只会被转化为热能,造成能源浪费。
•安全风险:沿面放电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如何防止沿面放电?为了防止沿面放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设计:在产品设计和设备配电系统中,考虑到沿面放电的特点,优化电气结构和绝缘材料的选择,降低发生放电的风险。
•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和电气系统,确保连接良好、绝缘正常,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沿面放电问题。
•引入保护装置:在关键设备和系统中引入沿面放电保护装置,能够及时监测和阻止放电现象,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加强培训和意识:对于操作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沿面放电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以便及时处理和应对相关问题。
结论沿面放电作为一种电气现象,具有形态多样、放电频率高、电流密度大、温升显著和导致局部气体电离等特征。
它对设备和物体产生不利影响,包括设备损坏、能耗增加和安全风险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沿面放电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掌握沿面放电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 分析沿面放电在不同条件下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沿面放电是指电极与固体介质表面之间的气体放电现象。
当电极间电压超过一定值时,固体介质表面的电场强度达到气体击穿场强,气体发生放电。
沿面放电具有以下特点:1. 放电发生在固体介质表面。
2. 放电区域沿固体介质表面扩展。
3. 放电过程受固体介质表面电场分布、气体成分、电极形状等因素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沿面放电实验装置、示波器、电压表、电流表、电源、气体发生器、气体纯度检测仪等。
2. 实验材料:固体介质(如玻璃、塑料等)、电极、气体(如空气、氮气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沿面放电实验装置、示波器、电压表、电流表、电源等。
2. 将固体介质固定在实验装置上,并确保电极与固体介质表面接触良好。
3. 调整电源,设置合适的电压和电流值。
4. 在固体介质表面施加电压,观察沿面放电现象。
5. 使用示波器记录沿面放电波形,分析放电过程。
6. 改变实验条件(如电压、气体成分、电极形状等),重复实验步骤,观察沿面放电现象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电压较低时,沿面放电现象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电极附近的电晕放电。
2. 随着电压升高,放电区域逐渐扩大,形成辉光放电。
3. 当电压继续升高,放电区域沿固体介质表面扩展,出现滑闪放电。
4. 当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放电区域迅速扩展至另一电极,发生沿面闪络。
实验结果表明,沿面放电受以下因素影响:1. 电压:电压越高,沿面放电越明显。
2. 气体成分:不同气体成分对沿面放电特性有较大影响。
3. 电极形状:电极形状影响沿面放电区域分布。
4. 固体介质表面电场分布:固体介质表面电场分布影响沿面放电起始和发展。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沿面放电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了沿面放电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结果表明,沿面放电受电压、气体成分、电极形状、固体介质表面电场分布等因素影响。
电抗器专业知识解释1. 什么叫闪络放电?在高电压作用下,气体或液体介质沿绝缘表面发生的破坏性放电。
其放电时的电压称为闪络电压。
发生闪络后,电极间的电压迅速下降到零或接近于零。
闪络通道中的火花或电弧使绝缘表面局部过热造成炭化,损坏表面绝缘.沿绝缘体表面的放电叫闪络。
而沿绝缘体内部的放电则称为是击穿。
沿面放电:沿绝缘子和空气的分界面上发生的放电现象闪络:沿面放电发展到贯穿性的空气击穿称为闪络污秽闪络是发电厂、变电所中带电设备的瓷件和绝缘子,或电力线路上的绝缘子表面上逐渐沉积的一些污秽物质而引起的。
在干燥的条件下,这些污秽物质往往对运行的危害并不显著,但在一定湿度条件下,这些污秽物质溶解在水分中,形成电解质的覆盖膜,或是有导电性质的化学气体包围着瓷件和绝缘子,使瓷件和绝缘子的绝缘性能大大降低,致使表面泄漏电流增加,当泄漏电流达到一定数值时,导致闪络事故发生。
电晕现象就是带电体表面在气体或液体介质中局部放电的现象,常发生在不均匀电场中电场强度很高的区域内(例如高压导线的周围,带电体的尖端附近)。
其特点为:出现与日晕相似的光层,发出嗤嗤的声音,产生臭氧、氧化氮等。
2. 什么叫系统过电压、过电流?过电压overvoltage过电压是指工频下交流电压均方根值升高,超过额定值的10%,并且持续时间大与1分钟的长时间电压变动现象;过电压的出现通常是负荷投切的结果,例如:切断某一大容量负荷或向电容器组增能(无功补偿过剩导致的过电压)。
工频过电压就是频率为50Hz的过电压,区别于谐振、操作、雷电过电压。
工频过电压的形成,主要是以下原因:1.空载长线路的电容效应;2.不对称短路引起的非故障相电压升高;3.甩负荷引起的工频电压升高。
拓展部分电力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所出现的超过工作电压的异常电压升高。
属于电力系统中的一种电磁扰动现象。
电工设备的绝缘长期耐受着工作电压,同时还必须能够承受一定幅度的过电压,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