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落日意象
- 格式:docx
- 大小:18.28 KB
- 文档页数:3
【导语】《使⾄塞上》是唐代诗⼈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途中所作的⼀⾸纪⾏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王维的《使⾄塞上》,欢迎阅读! 《使⾄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注】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尽黄河上落⽇浑圆。
①单车:⼀辆车,车辆少,这⾥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②属国:有⼏种解释:⼀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存其国号者。
⼆指官名,唐⼈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
③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喻。
④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这⾥是指⼤雁北飞。
胡天:胡⼈的领空。
这⾥是指唐军占领的北⽅地⽅。
⑤⼤漠:⼤沙漠,此处⼤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云塞外多旋风。
⼜: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的平安⽕。
⑥长河:指流经凉州(今⽢肃武威)以北沙漠的⼀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河。
⑦萧关:古关名,⼜名陇⼭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⑧都护:这⾥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即今蒙古国杭爱⼭。
【赏析】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两句,是对⼤漠⼣阳景⾊的描写,写诗⼈进⼊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开阔,意境雄浑,⼗分⽣动传神,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奇句。
⾃古以来,边疆沙漠浩瀚⽆边,是最为⼴袤⽆垠的⼀⽚⼟地,所以诗⼈下了⼀个“⼤”字,钝⽽真。
边塞⼀⽚死寂,荒⽆⼈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所以烽⽕台燃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荒凉⼤漠,只⼀道浓烟,所以诗⼈称之“孤烟”。
⼀个“孤”字写出了景物单调的特点,⼜衬托出边塞将⼠的孤独⽆依。
紧接⼀个“直”字,⼜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就像将⼠们守护边关保家卫国的决⼼⼀样,耿直⽆⼆。
沙漠上环境恶劣,⼨草不⽣,没有⼭峦林⽊,那横贯沙漠的⼤河,就⾮⽤⼀个“长”字不能表达。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典故归纳〔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X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了解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方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到达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错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年少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借意象抒情的古诗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柳——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王维《鹿柴》赏析: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王维的《鹿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收录于《辋川集》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2、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一说“返景中景,同‘影’。
意思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三、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共二十首,《鹿柴》是其中的第五首。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空寂的山中,看不見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阳光返照,光线射入林中深处,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诗意1】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诗意2】空旷的山中,因无人烟而显得格外的寂静,可又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利用反衬的手法突出表现出山的静,这与写房间的肃静时加上钟表咔咔的走动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傍晚,夕阳西下,微弱的光线斜射在深林中,露出斑驳的树影,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树影与青苔,就像情一人一样幽会着,相互眷恋着,更有火红的夕阳,黑色的树影,绿绿的青苔,色彩鲜明,相映成趣,闲静之中交织着光彩和情趣,这更加突出了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超写法,与此同时更体现了王维的画家才能。
空旷的山中因偶尔的“人语响”而更显寂静,诗人因久居宽阔的庄园中心灵受到洗涤和陶冶而达到佛道思想的境界,更显豁达,超然,心无杂念。
山空,心空,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空,心空,并陶醉于山中傍晚这样寂静但又不失趣味和美感的景色中,,表现出了诗人对庄园中怡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喜爱与满足,更突出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仍是王诗一贯的语言风格,自然、清新,诗画交织,诗人仅用十二个字就描绘出一般人难以体会和注意不到的奇妙之境,更从侧面反映出王维独特的精神世界,读来让人寻味,其中包含的佛道思想更发人深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
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点人们是没有异议的。
问题是,大家都说这两句好,但是好,好在何处,恐怕就是见仁见智了。
有人说,这两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从表面上看也对,不过好像没有抓住诗歌的精气神。
更多的人是用心感觉到其微妙之处,却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写景,实质上却形象表达出一种孤独的感觉。
“大漠”是一种广袤而单调的空间,其特征一个是空旷,另一个是凝止。
“长河”也可以说是一个空间的形象,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流动来暗示时间的变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在强调时间的永逝性。
其后面的意象“落日”,也更加强了这种时间的倾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一种根植于土地耕作的时间观念;而“落日”基本上处于这个时间段的尾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这个时间中往往生出一种没落的悲凉感。
以即将结束的“落日”来对照“长河”,显出时间上的无可奈何。
同样,“孤烟”相对于“大漠”,它是脆弱和无力的。
特别是其中的“孤”,暗示了诗人心里的某种困境。
但是,即使“孤烟”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总归会随风飘散,融入背景中的沙漠),可它仍然用“直”抗拒着广袤的单调。
孤烟是一个上升的意象,而“落日”则徐徐下降。
“圆”看上去只与落日有关,但如果和弯曲的长河对照,这个“圆”会不会象征着人格的一种完善呢?但这种“圆”,伴随着落日的下降,很快就会湮灭于无,那时,只有长河在无声的流逝。
这样,这种用孤独的“直”来画自己的人生之“圆”,它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不可避免地蒙上苍凉的色彩。
这也许正是诗人想表达而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东西。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问侯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王维《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历来受人推崇。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但这两句诗到底好在何处,妙在哪里?历来学者众说纷纭。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解读: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以上表述被百度词条引用,几乎都作为这两句诗的权威诠释了。
但笔者还是一头雾水,总觉得以上注解不够透彻明晰。
朱光潜说“读者的阅读是审美的填空,也是一种创作”。
一首名诗有多解实属正常。
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与学识修养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学者们对这首诗的诠释观点纷呈。
大致分为二类,第一类,从美学角度加以解读。
有学者指出,王维作为中国南宗画派之祖,善于将绘画技法用到诗歌创作上,形成诗中有画的构图艺术特色。
考点:高考诗词鉴赏之意象和意境汤云整理诗词典型意象及其含义:一、A自然意像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风、烟、霜。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
“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
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
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王维描写边塞落日的诗句
王维描写边塞落日的诗句是:“大漠孤火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黄昏雄奇壮观的景象。
上句“大漠孤烟直”,是说浩瀚无垠的大沙漠上,但见孤零零的一股浓烟拔地而起,笔直地冲上云霄;下句“长河落日圆”,是写地平线上,横贯千里的黄河上空,一轮孤悬欲坠的红日显得格外浑圆。
这两句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主要是因为诗人善于摄取典型景物,并赋予其鲜明的个性,描绘出粗犷雄浑的壮美意境,使人如身临其境地领略到边塞大漠特有的风光。
沙漠、狼烟、长河、落日这群意象的组合,与内地青山绿水、柳暗花明、莺歌雁舞的景象相比,迥然别一天地:沙漠平旷无边,放眼四顾,故觉其“大”;塞外旷野荒凉寂寥,了无林木沟壑可观,惟余报警的一道狼烟醒目,非用“孤”字不足以状其单调、孤独;狼烟的特点既是“风吹不斜”,则“直”字自然最恰当不过,既孤且直,则狼烟的刚劲挺拔之势毕肖;黄河虽有九曲,但在沙漠的视野范围内,无遮无挡,横亘远方,则下一“长”字,感觉最为真切;落日固是圆形,但它在平旷的沙漠天边,又在横贯千里的长河衬托之下,也就显得更大更圆了。
诗句留下的空白很大,
正突出了沙漠天宇苍苍、大地茫茫的特征,使得整个画面于荒凉中略有生气,于寥落中蕴含壮美,体现了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陆游《书愤》)(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宋?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三)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
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8.古诗意象另外一类分析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
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杜鹃——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归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稍加整理说明。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陆游《书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宋·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三)冰雪、松、菊、梅、竹、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宋·张孝祥《念奴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王维诗歌的“落花”意象导语:维山水诗中的“落花”不同于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受到佛源禅典的淫染,具有异质性。
在诗人“空观”的审美关照下,“落花”超越了自然“物”的形质,以花体禅,花已非花,成为“虚空花”,是王维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写照,同时透映出诗人在静与寂的艺术实境中,寻求空明本体,达到一种刹那永恒的人生体悟和审美境界。
一似花非花:妙契禅境,语出有自“落花”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其源远,其流长,仅王维同时代诗人中就有不少写“落花”的名句:刘希夷“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李白“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等。
这些诗句中的“落花”明显着色于诗人的情感,或以落花吟咏人生悲哀,或借落花示愁畅兴,或点染心绪,或托物寄志。
花是自然之实体,客观之具象。
即使如刘长卿诗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中无声无息的落花,也并未消融于诗人的意识之野,依然是诗人耳听目遇的结果,物与人明显两“隔”,花还是花,我还是我。
诗人观到色,听到声,兴味所至,发为诗情,“落花”是表情达意的符号。
而王维诗中的“落花”意蕴就迥然不同。
《辛夷坞》一诗是王维《辋川集》的第十八首。
这首诗乍读辞浅意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的就是芙蓉花山中开落。
可是,稍一联系“木末”“无人”“纷纷”的词意,立时就会在眼前映现一幅有强烈冲击力的画面。
自古以来,以诗言志,以诗传情,那么,王维借这空谷红花热烈地开,纷纷地落,要传达何情何志呢?在这里,芙蓉花开落纷纷的生意与所处山坞的幽寂交织出奇异的诗境,令人遐思。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万物静观皆自得。
过着幽居生活,深谙佛理禅趣的诗人由这一树芙蓉落蕊自得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王维将诗歌审美体验与宗教审美体验融合为一。
自开自落,自生自灭的空谷红花的独特意象,让人联想起“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禅家境界。
2023高考一轮复习名句情景默写专练:意象类1、关山,指关塞山河,也指遥远的地方。
该意象在唐宋诗文中经常出现,诗人往往借此抒发愁苦悲凄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各自用“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达了欢聚和祭奠之意。
3、“宫阙”是古时帝王居住的宫殿,因为地位特殊而备受文人关注,成为古代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无酒不成欢”,“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也有一联提到杜鹃:“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其余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
7、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语言的精妙和意境的宏大。
我们学过如杜甫《登高》的“______,______”。
8、“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中“______”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借酹“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写月亮对诗人情深意长。
中考语文羁旅行役主题诗歌鉴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古诗鉴赏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市区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②危樯:高耸的桅杆。
③星垂:星星低垂。
④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等景物,营造了一种的意境。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茧斋诗谈》评价这两句“气象极佳,极失意事,看他气不萎靡,此是骨力定”。
请你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一联做简要赏析。
二、古诗文阅读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闻雁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早寒江上有怀》首联捕捉了典型季节性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北风呼啸,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出________的气氛。
其中,两首诗歌都有“雁”这一意象,《闻雁》中“雁”引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乡泪客中尽”一句中的“尽”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题至第2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注】①鸠(jiū):斑鸠。
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③觇(chān):探测,查看。
④临觞(sh1.诗人在前六句诗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春天景象?2.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诗中表达的感情。
四、诗歌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古诗中“落日”与“夕阳”有何不同意味?古诗中“落日”与“夕阳”是最常见的意象,但二者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简单来说,落日虽然有太阳的光辉,但他预示着黑夜的来临,夜晚总是有众多让人遐想的,孤独的人尤其难熬漫漫长夜,自然会引发人的一些感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句千古绝唱道出了中国古代诗人心中深深的“夕阳”情结。
“夕阳”在空间上的“无限好”常带给人温馨喜悦,在时间上的“近黄昏”又增添了诗人的无限悲愁,也正因此而成为诗人情有独钟的情感符号。
古典诗词中,青春易逝、岁月蹉跎的感伤,国家衰微、个人途穷的嗟叹,羁旅思乡、友人离别的哀伤等情感中,无不涂抹着夕阳的残红。
0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激昂之志傍晚时分,落日斜照,连接了苍茫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如同天地之间的纽带;浑圆而火红,又像一个仍在燃烧的火球,和天地万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这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通过广阔地平线上的一轮红日,和无尽的长河、大漠孤堡上的烽烟,共同构成了一张壮阔的塞上风景图,向我们展现了唐朝军队的威风凛凛,斗志昂扬。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登楼远望,夕阳正依山而落,和滚滚东流的黄河相互映衬,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读来如临其地,如见其景,精神为之一开。
由此触景生情,发出“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的感叹,把诗篇推入更高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
02“夕阳临水钓,春雨向旧耕”——生归隐之情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一直重复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存节奏。
人们往往随着太阳西沉而停止劳作回归家园。
在官场上苦苦挣扎而日趋厌倦的诗人此时也渴望这种回归,他们摆脱官场回归田园,更应该说是回到了精神家园。
这时富有诗意的夕阳美景增加了傍晚时分的静谧,成为诗人们摆脱外物、摆脱官场、摆脱异化的理想追求,成为精神的寄托。
刘长卿《过前安宜张明府效居》一诗“寂寥东郊外,白首一先生。
王维诗歌落日意象
王维诗歌中多次出现“落日”的意象,但因涉及这一意象的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以及意象组合的不同,从而表现出诗人不同的心境特点。
王维是一位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其有不少作品涉及“落日”意象。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笔下写的虽是同一“落日”,但因官场浮沉,境遇顺逆,体现出来的心境却截然不同,反映了诗人复杂、丰富的感情。
有的借“落日”抒发壮志豪情;有的借“落日”抒悲情;表现诗人强烈隐居理想;衬托作者满腔的离别之愁。
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深沉的爱国思想与昂扬的壮志豪情
在王维不多的边塞诗中,“落日”经常与“大漠”这一自然景观一道,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展现了沙漠阔大的雄壮之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因此接触到了茫茫戈壁。
少年时代的王维满腔的抱负与豪情在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使至塞上》这首诗是诗人赴任途中写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勾画了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壮观宁静的黄昏。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长河落日”,这一特写镜头,描写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
以英雄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
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难怪顾可久称其诗“雄浑高古”
[1],正形象地概括了王维这类诗歌的特色。
《从军行》本是汉乐府曲名,《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引《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词”[2]但王维却另辟一辙,
写军队出征、赴敌、激战、凯旋的情景,着力于气氛的渲染。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度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颈联展现的是一个壮观的战斗场面:广阔无垠的沙漠上,夕阳低垂,鼓声阵阵,万马奔腾,烟尘滚滚,战士们骑着战马,举着大刀,英勇杀敌。
此时的夕阳,圆圆的挂在天边,它洒下万道余晖,把战场染得一片金黄,独特的笔调,渲染了独特的战斗氛围,反衬出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勇气与豪气。
此外,诗中的“夕阳”还暗示着天色将晚,战士们已杀敌无数,战斗已近尾声,胜利已经在望,所以这首诗中的落日意象,实际上表达了王维与战士一道镇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的战斗豪情。
二、斜光虚落,归鸟牧童
——政治上不得意与强烈的隐居理想的再现
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人生目标,儒家“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他们的共同心态。
为了建功立业,他们往往离乡背井,漂泊江湖,历经坎坷,虽然付出了艰辛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虚度光阴,空怀满腹的才华而得不到重用。
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促使寂寞忧伤的滋长,而深藏在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感一触及日暮黄昏的氛围就一发不可收拾。
夕阳晚照中的树木、归鸟,黄昏中的宁静祥和正是诗人心之所向的隐居生活。
王维仕途坎坷,一生几多沉浮。
23岁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被贬济州参军;张九龄作中书令,又被擢为右拾遗;待李林甫任中书令后,其又屡遭排挤,有了归隐之意;李林甫死后,又意气风发,官至给事中,但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东京陷,被迫任伪职……每次的谪贬,对王维来说,都是一次打击,作者壮志难申,有才难使,空有满腔抱负。
因此,此时诗作中所写到的“落日”,失去光彩,成了作者悲情外泄的意象。
《归嵩山作》写于任右拾遗前,此时王维受到贬职,隐居于南山,过着清客的生活。
诗中写道:“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诗人坐在车上,信马由缰地缓缓行进,随着时间的消逝,嵩山越来越近,并终于展现在眼前,“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
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萧瑟、惨淡、凄凉,环境令人伤感、窒息。
作者被贬离开官场,来到荒僻的嵩山,无人相伴,只能与禽兽为友,道不尽的失意与愤激,所以此时的夕阳毫无光彩,似红还白的一丝光亮涂抹在荒城、古渡、野山上,如此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失意。
《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用简单自然的笔意勾勒出一幅春末夏初农村傍晚的图画。
隐士诗人正是通过描写黄昏时万物归来的景象来抒写自己的“归隐”理想的。
赶着小牛的牧童、扛着锄头的农夫、出现在巷口的牛羊,他们都在傍晚时分归家,这种“适时而归”跟诗人的归隐情感不谋而合,诗人有感而发地吟咏《诗经》邶风中的《式微》,这正是全诗的灵魂所在。
诗作中“黄昏的阳光”、“村郭”、“深巷”、“农夫”这些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明净、祥和的农村淳朴风尚,与官场险恶、紧张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作者把客观一切都看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因而他的笔底,不但农村风景是如此的美好,而且农村生活也是这样的宁静闲逸。
诗中所反映的是封建士大夫在宦海浮沉中苦闷失意的心情和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