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生态防治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31.14 KB
- 文档页数:18
西溪湿地整修方案1. 背景介绍西溪湿地是杭州市郊的一处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西溪湿地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湿地退化和物种丧失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制定一份整修方案势在必行。
2. 整修目标本整修方案的主要目标如下:•提升湿地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3. 整修措施3.1 水质治理为了提升西溪湿地的水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污水处理,建设湿地人工湖泊用于废水处理和净化;•禁止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的直接排放到湿地;•建立生态补水机制,保证湿地水位稳定。
3.2 植被恢复为了增加西溪湿地的植被覆盖和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湿地植被调查,了解当前植被状况和物种分布;•根据调查结果,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进行引种和恢复;•引入湿地保护区管理制度,限制人为破坏和采摘野生植物。
3.3 保护与管理为了加强对西溪湿地的保护和管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制定西溪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的目标和政策措施;•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负责湿地保护和巡查;•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3.4 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西溪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提高湿地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湿地研究和科学监测工作,不断完善湿地保护管理策略;•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湿地保护经验。
4. 预期效果通过上述整修措施的实施,预期将实现以下效果:•湿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为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湿地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湿地保护与管理机制逐渐健全,保护工作得到更好落实;•西溪湿地成为国内外湿地保护与研究的典范。
5. 结论综上所述,西溪湿地整修方案的实施将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指导和支持,有助于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西溪湿地防治措施简介西溪湿地是中国杭州市著名的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典型的城市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西溪湿地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水污染控制水污染是西溪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控制和减少水污染,以下措施可以采取:•建设水质净化设施:在湿地的入口处建设水质净化设施,如人工湿地和生物过滤带,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禁止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周边工业企业和居民的监管,禁止任何形式的污染物排放,确保水源的纯净。
•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对西溪湿地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异常情况,防止水污染的发生和扩散。
2. 生态恢复措施为了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下措施可以采取:•植被恢复:进行湿地的植被恢复工作,种植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加强湿地的稳定性和保护功能。
•鸟类保护:设立鸟类保护区,禁止捕杀和扰乱鸟类,保护湿地中的鸟类种群。
•引种与放流:在湿地中引入适宜的水生动植物,并放流适合的鱼类和水生动物,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3. 游客管理措施西溪湿地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景点,而过多的游客活动可能对湿地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措施可以采取:•限制游客数量:控制每天进入湿地的游客总数,防止过度游客活动对湿地环境的破坏。
•设置游览路线:规划合理的游览路线,引导游客有序地参观湿地,减少对湿地的破坏。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海报和讲解员等方式,向游客普及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4. 社区参与与合作保护西溪湿地需要社区和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
以下措施可以采取:•组织清洁活动: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开展湿地清洁活动,增强居民对湿地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湿地规划:与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制定湿地的规划和管理方案,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
杭州西溪湿地对杭州生态建设的作用及面临问题摘要:该文针对杭州西溪湿地,探究其对杭州生态系统建设的作用,以及目前人类活动对杭州西溪湿地的影响。
关键词: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生态问题水是生命之源。
自古以来,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一直与水生生相息。
人类的生活、生产等等都离不开水。
城市的建设往往也选择临江靠海,例如上海、杭州、伦敦、纽约,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息的生机和活力。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6%,却为地球20%的物种提供了栖息繁殖地。
杭州西溪湿地历史悠久,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
对杭州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湿地的定义《湿地公约》中给湿地的定义是:不论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水水体[1]。
依据此定义,可以发现大多数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等均可划分为湿地,而且从定义中还可显示出,湿地与城市或其他生态系统的交叉、联系更加频繁和普遍。
由此,也可体现出湿地对城市生态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杭州西溪湿地的基本信息2.1 地理位置西溪湿地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位于杭州市西部,坐落在西湖区的西部,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的五常乡,距市中心武林门约16公里。
地理坐标位置介于东经120°02'至120°16',北纬30°15'至30°17'。
天目山路延伸段从其南边经过,北边为文新路延伸段,东临蒋村商住区和古荡小区,西接五常。
2.2 物种分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已鉴定的昆虫标本有480种,分属于15目、133科、417属。
西溪湿地三期水体生态修复简要方案一、景观与水水是景区的灵魂,是景区赖以高贵的根本。
园林因水而生动、因水而活泼。
“水令人远,景得水而活”。
如今是无园不水,水景已成为衡量园林景区及庭院小区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准。
景观水体迎合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水景不仅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尘埃,提高负氧离子的含量,还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
喜水、爱水是人的一种天性。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水的名句极多,“山青水秀”示景观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水和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的水鸟并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展示了水、天、霞、鹜共同组成的美丽景观。
纵观中外重要的大中城市无不依水而建,缘水而兴。
无论是在那个国家,造园师在造园设计时总是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水流则灵”充分体现了水在园林中的重要性。
二、水体治理的必要性水是生命之源。
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了清洁的、和谐的水环境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保障。
因此水环境的科学修复和治理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
但开挖了水体并不代表就能达到预定的景观目的,而理水、治水才是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一步。
因为水是一种最为优异的溶剂,几乎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而且由于水域的标高往往低于地平面的标高,污染物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由此决定了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一个生态系统。
(一)造成水体混浊不清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景观水体主要是受氮磷的污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使得水体浑浊不清,透明度低,发绿、发黑甚至发臭。
景观水体对水质的要求最重要指标是水体透明度。
通常影响水体透明度的因素是藻类和有机及无机的悬浮物。
有机及无机的悬浮物属无生命物质,就某一水体而言波动不是太大。
而藻类却随着水中的营养物质丰欠、外界气温的变化、水环境内在条件等的变化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太湖及安徽巢湖的兰藻水华事件、泥皮的出现、水质的恶臭等等。
杭州西溪湿地对杭州生态建设的作用及面临问题摘要:该文针对杭州西溪湿地,探究其对杭州生态系统建设的作用,以及目前人类活动对杭州西溪湿地的影响。
关键词: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生态问题水是生命之源。
自古以来,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一直与水生生相息。
人类的生活、生产等等都离不开水。
城市的建设往往也选择临江靠海,例如上海、杭州、伦敦、纽约,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息的生机和活力。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6%,却为地球20%的物种提供了栖息繁殖地。
杭州西溪湿地历史悠久,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
对杭州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湿地的定义《湿地公约》中给湿地的定义是:不论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水水体[1]。
依据此定义,可以发现大多数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等均可划分为湿地,而且从定义中还可显示出,湿地与城市或其他生态系统的交叉、联系更加频繁和普遍。
由此,也可体现出湿地对城市生态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杭州西溪湿地的基本信息2.1 地理位置西溪湿地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位于杭州市西部,坐落在西湖区的西部,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的五常乡,距市中心武林门约16公里。
地理坐标位置介于东经120°02'至120°16',北纬30°15'至30°17'。
天目山路延伸段从其南边经过,北边为文新路延伸段,东临蒋村商住区和古荡小区,西接五常。
2.2 物种分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已鉴定的昆虫标本有480种,分属于15目、133科、417属。
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规划与保护:西溪水资源调查报告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规划与保护:西溪水资源调查报告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水是西溪的灵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的核心区蒋村乡,2002年前还是全市的养猪大乡,1-2万的人口,却养着2万多头的生猪。
污水直排河道,满目脏乱。
记得在上幼儿园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去西溪的时候,感觉那里虽然像江南水乡,可总体比较凌乱,环境也比较差。
水沟还泛出些臭味。
一些当地人就住在那种木结构的小楼里,家里没有卫生间,就在外面搭个小茅屋,几家人共用一个粪坑。
河面上漂浮着白色垃圾、油污,河底沉积着大量猪粪和生活垃圾。
养猪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可是却给湿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002年底,市区乡三级联动,率先对西溪全境实施了生猪“禁养”。
西溪湿地在禁养3万头猪,拆除数百户个体养猪棚后,河道黑臭得以消除,水质大为改观,河里以前绝迹的鱼虾,也渐渐游了回来,为西溪湿地保护开发打下了基础。
2003年,杭州市下决心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综合保护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搬迁原先西溪地区农户和单位,减少湿地的人口负载和污染源,疏减农居和厂房,大大降低湿地区域内的建筑密度。
2003 年秋,一期工程开始实施。
一期工程主要是对水系和植物的保护,在实施区域水源污染监测的基础上,从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4方面入手,全面改善西溪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将西溪湿地内各各水塘连通起来形成广阔的人工多水塘系统。
让湿地内的水体能够自己流动及其净化。
二、在水底装上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变洁净。
三、将钱塘江的水定量的引入到湿地及湿地周边的河流,让其一直保持干净的流动的水质。
四、将河底的淤泥清理掉,并在水里养生物,空中放飞鸟,做出一个平衡的生物链。
杭州重视西溪湿地保护市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2008年06月27日 14:04 来源:中国经济网西溪湿地地处杭州市区西部,总规划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是国内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西溪湿地是杭州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剂气候、清新大气和爱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是杭州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连续进展的重要基础,可谓杭城之“肾”。
爱护西溪生态,打造与西湖并肩齐名的又一张“金名片”,复原和重建生态型、景观型、文化型的河沼型次生湿地,关于杭州爱护绿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质量、提升都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可连续进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阻碍。
一、所做工作在西溪湿地生态爱护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关于湿地爱护的国际公约,结合西溪湿地实际,按照积极爱护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连续进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
坚持爱护第一、应保尽保,切实爱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好西溪的“薪火传人”,让人类的这一共同财宝永续利用。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杭州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长为总指挥,市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杭州市西溪湿地综合爱护工程建设指挥部。
西湖区委、区政府成立由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他有关区领导为副组长,区各有关单位要紧领导为成员的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爱护工程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工程各项工作。
成立以副区长为总指挥的综合爱护工程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工程建设工作。
四是建立由湿地生态、动植物、水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态设计、环境爱护、园林规划、风景旅行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西溪湿地专家组,负责西溪湿地生态资源爱护利用的咨询、论证和监督工作。
通过健全以上组织,使西溪湿地综合爱护工程从一开始就强化了环境爱护和生态优先的理念。
2、制定规划科学指导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综合性规划。
制定《西溪湿地综合爱护工程环境阻碍评判》、《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爱护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
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生态防治对策西溪位于西湖北山之阴,是杭州著名的“三西”(西湖、西溪、西泠)之一。
西溪以溪、芦、柳、鱼、柿、笋、菱构成江南水乡特色,成为名符其实南宋皇朝的后花园和供品基地。
西溪内主要有泉井、溪流、河荡、潭池、沼泽、滩涂、水堤、岛屿等水域景观,池塘遍布、湖岸曲折、两岸树木苍翠、芦荡飘曳是西溪特有的生态环境,“一曲溪流、一曲烟”是西溪湿地的特色写照。
目前,西溪是杭州市城郊仅存的一块湿地。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西溪湿地面积锐减,生态功能急剧退化,西溪湿地正面临被蚕食的命运。
过去,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但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目前区域内水环境质量总体上超V类。
西溪湿地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西溪湿地能否恢复或接近于原来的景观,直接决定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成败。
因此,保护和适度开发西溪,第一要务当推治水,尽快改善西溪的水环境质量。
1、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2003年11月,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西溪风景区水质状况进行调查,监测结果表明:西溪风景区各采样点水较清,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三个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但部分点位的总磷和氨氮超Ⅴ类标准(见附表1)。
去年年底,浙江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受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的委托,承担西溪湿地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浙江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为彻底调查西溪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对沿山河等8条河道布置了12个测点(见附表2),水质的监测项目为水温、透明度、PH、DO、COD、BOD5、NH3-N、TP、TN、CN-、S2-、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六价铬、镉、铅、汞;监测频率为连续2天,每天上下午各1次,其中BOD5、CN-、S2-、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六价铬、镉、铅、汞频率减半,并采用单因子法对监测断面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监测结果和评价结果分别见附表3和附表4。
第15卷 第3期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Vol.15 No.3 2019年9月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S ept.2019杭州西溪湿地是在古河滩遗存的基础上,经千余年人类农渔耕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城市边缘次生湿地(李玉凤, 2015)。
2005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2年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区被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张伟等, 2017)。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典型城市次生湿地,在动植物群落(曹利仙等, 2010; 陆强等, 2013; 季梦成等, 2015)、景观规划(关海莉等, 2017)、生态服务价值(刘刚等, 2016; 张伟等, 2017)、水质评价(余海霞等, 2013; 李波等, 2016)、环境容量(潘丽丽等, 2015)、旅游开发(敬峰瑞等, 2017)等方面集中了较多研究,而有关西溪湿地资源现状的系统评价尚未见报道。
我国湿地公园研究起步于2003年(吴后建等, 2016),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898处(郭子良等, 2019)。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生态修复,西溪湿地公园的面貌和资源状况均发生较大的变化,有必要对湿地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发现目前湿地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孙永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19)摘 要 杭州西溪湿地是平原水网地区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在对西溪湿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阐述湿地类型与分布、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等特征,分析西溪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对策。
结果表明:西溪湿地面积546.45 hm2,植物696种、植物群落87个;脊椎动物257种,其中鸟类181种、兽类6种、爬行类7种、两栖类7种、鱼类56种;无脊椎动物172种,其中原生动物28种、原腔动物55种、环节动物32种、水生软体动物25种、陆生软体动物29种、节肢动物3种;代表性旅游资源和景点127个。
!"K>):?@-A!-4::提要:作为生态名片的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实际上却潜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J1w'U$-V'$o;@-_”p识不足。
本文提出了对策建议: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应该肩负起真正恢复原生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原生湿地濒危物种的挪亚方舟的使命,同时也应避免误导伪生态,真正肩负起普及有深度的生态科学知识的职责%关键词:生态学与伪生态外来入侵物种生态修复杭州西溪作者施于文,杭州于文建筑景观设计事务所高级工程师;黄天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研究生;黄炳元,民革杭州市委会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杭州 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邮政编码310003)。
西溪湿地是杭州的一张生态名片,现在却面临一场被忽视的生态危机,这场危机不但体现在西溪湿地生态失衡、原生湿地植物群落面临几乎完全被外来入侵物种所替代的威胁,还体现在对生态认识不足的意识危机,亟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关注i*1!1!4!"#$%&!2020yd1_!7mb.:;*?+Q J1w V'湿地植物群落是湿地的主要特征,然而,西溪湿地的标志性植物群落一湿地植物群落已大部分被外来入侵物种所占据,大部分本地原生湿地植物绝迹*1.t X[,西溪湿地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生态认识不足和吸引游客的需要,种植了大量外来,西外来I Sk,97234328,cu度上丰富了景观,但西溪湿地本地原生态景观特色消失,部分外来植物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本地原生湿地植物的生存,使西溪湿地原生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迅速减U*西的?的外来*2771*j为美洲的48种,占总种数的67.61J;原产地为欧洲的9种,占12.68%*特别是西溪湿地的湿地植物群落,夕卜来入侵湿生植物几乎完全替代了原生植物群*在水陆交汇处,来自南美洲的喜旱莲子草、粉绿狐尾藻、南美天湖荽群落已经成落为拥有绝对优势的沼生、中生植物群落,来自北美洲的再力花、梭鱼草已成了拥有绝对优势的挺水植物群落*在水下,来自北美洲的水盾草已成了拥有绝对优势的沉水植群落*生$],来自洲的水成为拥势的n群落,“:外来植物覆盖了近岸水面,遮挡了日光,使水底的原生水生植物缺乏光照而消亡*外来入侵动物如南美洲的福寿螺、北美洲的克氏原螯虾对西溪湿地生态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密度高时几乎会把水域中的沉水植物一扫而光*近几年大量引钱塘江水流入西溪湿地,使西溪湿地水域盐度升高,部分生活在钱塘江的无齿相手蟹也入侵西溪湿地,对水生植物有较大破坏作用。
西溪湿地生态现状简述摘要:本文综述了西溪湿地的现状及特点。
引用了其他学者对西溪湿地的现有物种种类统计数据,对西溪湿地的植被分布特点按照强光高基、弱光(有树遮光)高基、强光低基、强光高渚和强光低渚等5种类型进行了描述。
同时又简述了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的种类统计和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呼吁在引入外来植物时要全方面调查,以免造成生态灾难。
最后对西溪湿地的现状表达了担忧,保护西溪湿地还是需要一定的人类活动干预。
关键词:西溪湿地;物种种类统计;植被分布特点;外来入侵植物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城区西部,120°02′一120°16′E,30°15′一30°17′N,总面积约10.08 km2,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距离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1]。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并建立了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早在1600年前,杭州西溪湿地就被人类打上了渔耕活动的烙印,形成了以鱼塘为主,大面积河港、湖漾、水网以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洲渚相间的地貌景观。
湿地内水网密布、曲水回环,大小河溪总长30千米,洲岛800多个,总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
西溪湿地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约1400mm,降水量月份主要集中在3~9月份;无霜期>~240d。
西溪湿地下伏白垩系砂岩,上覆40~50 m厚的第四系亚砂土、亚粘土层,现多改良为水稻土。
西溪湿地广阔的面积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众多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2]。
整个西溪湿地植被以草本为主,也有一些乔木和灌丛,常见有垂柳(Salix babylonica)、柿(Diospyros kaki )、桑(Morus alba)、苦楝(Melia azedarach)、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乔木,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忍冬(Lonicera japonica)、野蔷薇(Rosa multiflora)等灌丛,还有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生长;水边常有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菰(Zizania caduciflora)、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蓼(Polygonum hydrop~er)、白茅(1mperata koenigii)等分布。
系列政策与举措水体景观一概况水体景观有较大规模、占主导地位,优势度较高。
目前已没有原生湿地景观,而是在长期的江南渔桑农业的改造下,逐步形成的以鱼塘为主、并由大面积的河港湖漾水网及狭窄的塘基和大面积的洲渚相间构成的城市次级湿地地貌景观。
属于“自然-人工复合型湿地”。
湿地内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左右,其中滩地20余处;6条河流流经湿地,河道总长110多千米;大小鱼塘2770多个,重叠交错呈“鱼鳞状”。
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
水网密度高达25km/km2。
西溪湿地从水系上归属于杭州市区运河水系的运河西片,处于低山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上承山区性河流沿山河西段上游闲林港的部分山水和上埠河、东穆坞溪以及北高峰、龙门山北麓之水下泄主要经余杭塘河、沿山河汇入京杭运河。
区域内主要南北向的河道有五常港、蒋村港、紫金港等,东西向的主要有沿山河部分、严家港、余杭塘河部分等。
水体的总的流向是从南到北,但当余杭塘河水位较高时,会出现局部倒灌现象。
西溪湿地的平均深度到达1.15m,但是每日测量显示深度范围在1.45-1.7m之间。
西溪湿地的水源供应是稳定的,日水位和年水位波动变幅不大。
二现状西溪综保工程实施前,因人口激增、生产过度,西溪湿地的水质曾一度回落到劣五类标准。
西溪综保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2009年,西溪湿地水质从劣五类指标提升到三类指标,部分核心区域甚至达到二类、一类标准,并持续保持着这一良好状态。
2014年3月前水质达到IV类。
2016年9月份起,作为“杭城之肾”的西溪湿地,水域正式跨进了地表水标准的II 类水时代。
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最新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游人如织的游船码头,还是鲜有人迹的生态保护区,西溪湿地的水质达到了2005年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以来的最高值;西溪湿地整体水质已达Ⅱ类以上、透明度0.8米以上,部分区域透明度达到1.2米至1.5米,与西湖整体水质持平。
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生态防治对策西溪位于西湖北山之阴,是杭州著名的“三西”(西湖、西溪、西泠)之一。
西溪以溪、芦、柳、鱼、柿、笋、菱构成江南水乡特色,成为名符其实南宋皇朝的后花园和供品基地。
西溪内主要有泉井、溪流、河荡、潭池、沼泽、滩涂、水堤、岛屿等水域景观,池塘遍布、湖岸曲折、两岸树木苍翠、芦荡飘曳是西溪特有的生态环境,“一曲溪流、一曲烟”是西溪湿地的特色写照。
目前,西溪是杭州市城郊仅存的一块湿地。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西溪湿地面积锐减,生态功能急剧退化,西溪湿地正面临被蚕食的命运。
过去,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但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目前区域内水环境质量总体上超V类。
西溪湿地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西溪湿地能否恢复或接近于原来的景观,直接决定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成败。
因此,保护和适度开发西溪,第一要务当推治水,尽快改善西溪的水环境质量。
1、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2003年11月,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西溪风景区水质状况进行调查,监测结果表明:西溪风景区各采样点水较清,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三个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但部分点位的总磷和氨氮超Ⅴ类标准(见附表1)。
去年年底,浙江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受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的委托,承担西溪湿地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浙江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为彻底调查西溪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对沿山河等8条河道布置了12个测点(见附表2),水质的监测项目为水温、透明度、PH、DO、COD、BOD5、NH3-N、TP、TN、CN-、S2-、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六价铬、镉、铅、汞;监测频率为连续2天,每天上下午各1次,其中BOD5、CN-、S2-、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六价铬、镉、铅、汞频率减半,并采用单因子法对监测断面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监测结果和评价结果分别见附表3和附表4。
从监测结果来看,西溪水域污染较重,各个断面均有指标超出Ⅴ类要求,超标项目主要集中在氨氮、总磷、石油类和总氮上,总体来说,区域内水环境质量超Ⅴ类标准。
其中,就本区域而言,秋雪庵和朝天莫港水质相对最优,上游沿山河和下游余杭塘河的水质相对最差,受渔业养殖污染的鱼塘水质要差于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水体。
就水质指标而言,最差的指标是石油类、总氮、总磷和氨氮,根据污染物来源分析,本区域水体中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是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和航运污染。
2、西溪湿地保护区水污染原因分析西溪湿地保护区的原生环境总体比较可以,但区内生活住宅区在无截污设施情况下无度排放污水和养殖鱼塘废水是造成西溪湿地保护区范围内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2.1 生活污染西溪湿地保护区涉及蒋村乡的王家桥等9个行政村,合计农户约2521户,人口约10148余人;五常乡白庙村,有农户200户,人口约1000人;街道237户,人口约758人,共余人口约427人;保护区范围内常住人口为12333人,暂住人口1.5万。
若每人以每日排放0.2吨生活污水计,则保护区范围内日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5400吨。
由于保护区范围内的近3000户居民点规模不大,分布极其散乱,分散型的农村住宅区无法像规范的生活小区那样对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治理,导致5400吨/日的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沿山河等8条河道。
2.2 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西溪湿地保护区范围内通过三年“禁养”工作,生猪已全面禁养,再无存栏。
但是由于保护区范围内有3000多户农户,以每户平均散养983只家禽计,保护区范围内尚有家禽1万余只,每60羽家禽相当于1头猪,每头猪相当于10人排污量,所以保护区范围仍存在相当于1300余人的家禽粪尿污染。
根据2004年区卫生局的调查,保护区范围内存在简易棚厕1787只,露天粪炕1082座,有简易棚厕、露天粪炕的2769户住户产生的粪尿虽不直接对西溪水域直接造成污染,但由于这些农户用粪尿施肥浇地、浇菜,从而间接污染水体,另1230户农户由于住宅内没有建立三格式化粪池,导致生活污水直排水体,污染西溪水域。
保护区内共有鱼塘4822亩,年产淡水鱼2068吨左右。
但由于人工养殖的鱼塘不断投放饲料,而不是采用生态养鱼的方式,又-N、TN、石油类均因鱼塘水体年换水频率极低,故养殖鱼塘污染严重,DO、COD、NH3超V类,养殖业污染也不容忽视。
2.3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原因之一。
例如大多数农户放弃了捻河泥的积肥方式,从而导致河道淤积,底泥不断释放总N、总P。
农户不再养春蚕,不去护理桑堤,以致于桑树歪斜,桑堤不能发挥吸纳、降解水体污染物的功能等等。
2.4 外来物种入侵喜旱莲子草、水葫芦等外来物种大量入侵,大量繁殖、疯长,大多的水体表面被喜旱莲子草、水葫芦等所覆盖,且又没及时打捞,即没有将它们所积累的富营养化物质及时转移,仍在水体中,导致富营养化物质堆积。
同时,导致水体缺氧,水中溶解氧大大降低,结果造成鱼类大批死亡,鱼体腐烂又污染水体,使水体中的富养物质恶性循环。
2.5 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西溪湿地保护区范围内没有一条道路铺设污水管,每家每户住宅的地下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无法使每户农居产生的生活污水经污水系统收集。
2.6船舶污染由于保护区内陆路不发达,陆生交通工具无法直达农户家门前,农户外迁搬运家具等,只能借用机动船舶,而机动船舶大多用柴油作动力,不用人力,导致水体石油类等污染物超标。
2.7游客污染根据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指挥部的统一步署,从2004年9月1日起,禁止保护区内的居民接待游客。
但是,农户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接待游客的现象并没有终止,较以往尤过之而无不及,无非接待方式并不再明目张胆,而是以亲戚、朋友等方式为由接待游客,平均每日游客量仍达1000人左右,污水排放量增加200吨左右。
2.8 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染拆房队野蛮拆房,各种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特别是将建筑垃圾故意填埋在保护区内池塘的现象比较普遍。
残余户建筑垃圾没有及时清运,也存在就近、故意填埋池塘的现象。
一方面破坏了湿地,使池塘等净化污染物的功能缺失,另一方面直接污染水体。
2.9 堤岸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丧失根据调查,保护区内存在人为把弯曲的堤岸固化、拉直的怪象比较普遍,实令人扼腕痛心。
保护区内的池塘、潭池、芦荡的堤岸,是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交错带或过渡区。
在该过渡区内生长着水蓼、芦苇等挺水植物;水竹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和柳、桑、柿树等陆生植物,是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是吸纳、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场所,是控制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主要通道。
池塘、潭池、芦荡、溪流的堤岸,其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这些陆生与水生的界面区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不但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小,还有可能危及西溪湿地的整个生态系统。
所以,堤岸的人为破坏,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生态功能逐步丧失,也是水体环境质量一时难以有效改善的原因之一。
10、上、下游水体污染西溪系沿山河、五常港、紫金港、余杭塘河四条河之间的低洼地。
通常情况下,上游水经沿山河、五常港等河流下泻,进入西溪湿地,后汇入余杭塘河,最终入运河。
水体的总的流向是从南到北,但当余杭塘河水位较高时,会出现局部倒灌现象。
根据-N26.28吨/年,总调查,沿山河上游污水排放量140万吨/年,COD393.2吨/年,NH3氮52.56吨/年,总磷4.2吨/年;余杭塘河上游污水排放量78.84万吨/年,COD294.25 -N21.35吨/年,总氮48.76吨/年,总磷4.2吨/年,由于沿山河、余杭塘吨/年,NH3河水体污染严重,对西溪水质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造成西溪湿地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上述十大原因,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因素。
湿地保护区内的人是引起西溪水质恶化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人的因素带有根本性。
保护区内有常住人口1.2万人,暂住人口1.5万人,只要这些人在保护区内留一天,就需在保护区内吃、喝、住、行,就会随地“大小便”,产生污染。
那么,改善西溪湿地水环境质量的进程就会推迟一天,甚至更长。
实际上,人尽管可凭借其智慧调节、管理生态系统,但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人类由于长期受原始生产力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劣根性浸淫,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习性已成为动力定型。
所以,解决湿地保护区水环境问题的关键控制人的问题,只要一旦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人与其他物种关系)准确了,自觉地将自己视为自然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那么,保护区内的湿地就存在了保存的根基,水体生态环境就会自然恢复。
3、西溪湿地保护区水污染治理对策根据《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杭政办函[2004]12号)要求,确保保护区内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上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GB3838-2002),建议采取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等措施。
具体如下:1、旅游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保护区内尽快铺设污水管道,特别是花蒋路、文新路延伸段等道路。
对污水管沿线的单位和居民比较集中的住宅彻底实施雨、污分流,污水纳管。
对保护区内离污水管道距离较远,纳管条件不成熟的单位和零星、分散的居民住宅,可各自分散建设隔油池、污水处理设施和三格式化粪池,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暂时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由于景观建设的需要,区域内可能会保留少量的现有农业和农村生产方式,但应以不赢利性的,而且要控制其数量和规模,同时保留的这些农业和农村生产形式,应服从于景观建设和生态恢复的要求。
农业生产方式应以粗放的方式为主,最好恢复过去捻河泥积肥农业生产方式;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也不提倡直接用人粪尿施肥、浇菜、浇地,提倡使用有机复合肥;水产养殖应以自然放养为主,禁止进行网箱养鱼和高密度池塘养鱼;禁止在区内进行一切畜禽养殖,减少农业面源对水质的影响。
3、船舶污染治理由于保护区内陆路不发达,故船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为防止由于机动船行驶产生的污染,必须对保护区内船只的数量、大小、使用动力等内容进行控制。
一是以各类船以手划船为主,可适当配置一定数量的电瓶船,禁止使用以燃油为动力的船只;二是控制船体结构和大小,船体应以浅水和小型为主;三是船速以低速为主,不宜太快。
4、堤、基、岸的保护。
禁止对保护区内的池塘、溪流、滩涂等两侧的堤、基、岸等采用水泥固化、拉直的方式进行驳坎(硬性驳坎)。
控制驳坎范围和强度,确因交通和景点建设需要,确需进行驳坎的岸线,尽可能采用生态驳坎的方式进行,护坡要采用覆盖自然植被的方法进行,防止不当驳坎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损害与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