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感染性腹泻疾病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76.50 KB
- 文档页数:60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感染性腹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诊断三个方面。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人史和疫情史来进行分析。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通过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液常规和血液生化等检查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此外,病原学诊断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关键,可以通过病原体的培养、PCR检测、抗原检测等方法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结合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如功能性腹泻、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因此,全面的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除了诊断标准外,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来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腹泻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口服补液、静脉输液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预防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接种疫苗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此外,对于食品加工和饮食环境的卫生管理也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总之,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预防感染性腹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腹泻(d i a r r h e a)一、简要定义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
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次或每日2-3次。
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
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唾液、胆汁、肠液各1L。
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水分。
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
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O。
2⑷正常人pH约为7(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
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O。
⑵血浆-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⑶粪便pH碱性或中性,这是由于粪便中液体与血浆相似和伴随HCO大量分泌。
3⑷禁食24-48小时后腹泻无明显减轻。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J200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畐附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腹泻diarrhea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 feetious diarrhea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o3.2.2已排除由0血清群和O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3.3.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其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为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感染性腹泻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便,次数增多,伴随腹痛、腹胀。
恶心、呕吐多见于胃肠道病原体感染,发热则是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二、实验室检查。
1.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外观、隐血、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
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寄生虫卵阳性可提示感染性腹泻。
2. 病原体检测,包括常见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培养、PCR、抗原检测等。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难病例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或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可进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为感染性腹泻:1. 急性发病,腹泻次数增多,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2. 粪便常规检查阳性,如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等;3. 病原体检测阳性,明确感染病原体。
五、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在诊断感染性腹泻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饮食史、旅行史等流行病学史,有利于确定感染的可能病原体;2. 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注意采集标本的方法和时间,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应特别注意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六、结语。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前言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
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制定本标准对本组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本组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及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树波、陈晶晶、肖东楼、沈宝铨、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
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疾病。
临床上,对于疑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需要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来确定诊断。
本文将探讨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首先,病史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重要依据。
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就诊前的病史,包括是否接触过患有腹泻的病人、是否饮食不洁、是否曾经出现过类似病症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是否为感染性腹泻。
其次,临床表现也是诊断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染性腹泻通常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腹泻通常是水样或黏液样便,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血便。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有所不同,有助于医生进一步诊断。
最后,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液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以观察到粪便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进一步推测是否为感染性腹泻。
病原学检查则可以检测粪便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病原体。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一步判断炎症反应的程度。
根据以上的诊断标准,医务人员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腹泻。
然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其他可能的病因和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因此,医务人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总结起来,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务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并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然而,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病原学检查阴性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一、概念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狭义概念 :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 : 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 ICO157 、难辨梭菌毒素 AB 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
(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 AB 毒素检测。
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
(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 7 天以上。
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 1。
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
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 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
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 ICO157 细菌培养。
5. 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
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 ICO157 感染。
7。
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 70 度冷冻储藏。
8. 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 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 65 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 HIV 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一)常见致病菌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1。
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 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3。
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4。
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腹泻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腹泻是指腹部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疏松或呈泥状,且每日排便量明显增多的一种症状。
腹泻是常见的病症,它不但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而且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疾病的发生。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与腹泻相关的疾病和诊断标准。
病因腹泻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感染、食物中毒、胃肠道疾病、药物反应等。
具体分为以下几类:消化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是导致腹泻的最常见原因。
包括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弓形虫等)所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有害菌或其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会导致胃肠道病变,可引起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
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包括胃炎、溃疡、胆囊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肠道肿瘤等,其中以炎症性肠病、细菌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与腹泻相关的疾病比较常见。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会对肠胃道产生刺激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
常见的有抗生素、泻药、抗肿瘤药、抗抑郁药等。
诊断标准腹泻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也很复杂。
在诊断过程中,不同病因所引起的腹泻所需要进行的检查方法也是不同的,但总体而言,以下几种检查方法比较常见: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首先,医生会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如发病时间、病情的轻重程度、粪便的颜色和形状等等,以便了解病人的临床特征和病程。
同时还需要进行体检,包括腹部压痛、包块、肝脾大小、肛门指诊等。
2.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
检查包括外观、颜色、性状、粘液、脓血等情况。
3.病原微生物检测当初步检查未能确定腹泻的病因时,医生会抽取病人的粪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4.放射学检查如果怀疑肠道内有肿瘤、狭窄或炎症,需要进行放射学检查如X线、胃肠道钡餐造影,超声波、CT、MRI等检查。
腹泻起源于多种病因,需要依据医生的诊断来确定病因。
腹泻的诊断程序通常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大便常规检查、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放射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
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感染性腹泻广义是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
感染性腹泻应用范围1.规定了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诊断原则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
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慢性腹泻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慢性腹泻(chronicdiarrhea)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且粪质稀薄或带脓血,排便量增加,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2个月以上的症候群。
消化系统和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
【诊断提示】1.病因(1)肿瘤:常见的有结肠癌,其次为胰腺癌、胃泌素瘤,肠息肉也可出现黏液样腹泻和便血。
(2)细菌性感染:慢性菌痢、肠结核等均可引起慢性腹泻。
(3)寄生虫病:如钩虫病、姜片虫病、梨形鞭毛虫病、慢性阿米巴病和慢性血吸虫病等。
(4)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5)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克隆病)、非特异性溃疡型结肠炎。
(6)菌群失调: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史,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等病史。
(7)慢性肝胆疾病及慢性胰腺疾病:由于胆酸和胰酶(胰脂肪酶)分泌减少,使脂类乳化与脂肪分解发生障碍引起腹泻。
(8)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因饮食不当、受凉或情绪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伴有腹痛,大便呈烂便,可有黏液,常与便秘交替发生。
患者多有神经衰弱症状,需经各种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
(9)胃肠道外的病因:甲亢、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毒症及某些药物等均可引起慢性腹泻,但各有其临床特点。
2.伴随症状(1)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可见于结肠癌、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等结肠病变。
(2)伴发热,多见于肠结核、炎症性肠病、小肠恶性淋巴瘤等。
(3)伴消瘦者,提示恶性肿瘤、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胰腺疾病、肝胆疾病等。
(4)伴有腹部肿块,应根据其部位和特征进行分析。
如肿块位于左下腹,除外粪块,应考虑结肠癌。
位于右下腹,需考虑右侧结肠癌、增生性肠结核,妇女应考虑卵巢肿瘤。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应取新鲜标本且需反复检查。
大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吞噬细胞、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虫卵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大便培养有致病菌,可以确定病因。
(2)X线、内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
(3)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糖尿病、尿毒症等,以及了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2篇第一篇: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一)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正确的诊断对于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患者。
一、病史询问病史是判断感染性腹泻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的病史,重点了解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时间:感染性腹泻的起病通常较突然,患者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腹泻症状。
2. 就餐史:询问患者最近是否进食了未煮熟或有疑似污染的食物,以及是否饮用了未经消毒的水源。
3. 接触史:了解患者是否与有腹泻病史的人有密切接触,或是否参观了可能存在感染源的地方,如医院、托儿所等。
二、临床表现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 腹泻:患者的大便次数增多,排便次数超过每日3次,通常伴有稀薄的便质。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血便或隐血阳性。
2. 腹痛:患者可能出现腹痛,疼痛通常为阵发性,并在排便后有所缓解。
3. 腹胀:由于肠道功能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症状。
4. 发热:某些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症状。
三、常见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识别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较多,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常见的病原体有:1. 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耶尔森氏菌、志贺菌等。
2. 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3. 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血吸虫、蠕虫等。
对于疑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可通过分离和培养患者的粪便标本来识别病原体。
诊断感染性腹泻的标准需要医生根据病史询问、临床表现和病原体识别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因此,准确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第二篇: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二)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并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准确快速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和控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另外一种常用的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腹泻: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一天排便超过3次,且大便质地呈稀薄状。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
一、急性腹泻(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主要在夏秋季发病。
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
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
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
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
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
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
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
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
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
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
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
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
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
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
细菌感染性腹泻细菌感染性腹泻在广义上是指由各种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常见肠道传染病,本文是指除霍乱、菌痢、伤寒、副伤寒以外的细菌感染性腹泻,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该病发病呈全球性,一般为散发,可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轻重不一,多为自限性,但少数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细菌有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弯曲菌、耶尔森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艰难梭菌等,因本书其他章节对其中多种细菌有详述,故本节仅介绍几种近年来较受重视的病原菌。
1.大肠埃希菌属于埃希菌属,肠杆菌科,短杆状革兰阴性菌,无芽胞,大多有鞭毛,运动活跃。
在15~46℃均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7℃,在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冰箱中可长期生存。
对酸有较强抵抗力,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敏感,75℃以上1分钟死亡。
该菌是国际公认的卫生监测指示菌,在现代遗传工程中也被用作主要的工程菌。
与人类腹泻有关的大肠埃希菌包括: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近年来造成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暴发流行的出血性结肠炎主要为EHEC O157:H7所致,该菌显著的特点是能产生志贺样毒素,此毒素对非洲绿猴肾异倍体细胞(Vero细胞)有毒性,故又称为VT毒素(verotoxin),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
2.耶尔森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芽胞,兼性厌氧,在-30~42℃均可生存。
可产生热稳定性肠毒素,121℃经30分钟不被破坏,对酸、碱稳定。
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经常可以从人类、动物、土壤、水及各种食品中分离出,煮沸、干燥及常规消毒剂可杀灭。
3.变形杆菌属肠杆菌科,革兰阴性菌,多形性,无芽胞和荚膜,有周鞭毛,运动活跃,最适温度为37℃,能产生肠毒素。
该菌对外界适应力强,营养要求低,生长繁殖较迅速,存在于人及各种野生动物肠内,也存在于粪肥、土壤及水中,在鱼、蟹及肉类中变形杆菌污染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