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实验报告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33.58 KB
- 文档页数:8
实验5 微波光学综合实验数据处理1、反射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把误差考虑在内,可以认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微波干涉数据处理:
a=35mm; b=58mm
由公式求得的理论值:第一级加强点ϕ=21.0°第一级减弱点不在所测得范围内。
由实验数据求得的值:第一级加强点ϕ值在20°~22°之间,与理论值近似相等
4、微波的偏振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把误差考虑在内,可以认为得到的实验数据基本和理论值相等。
5、微波的迈克尔逊干涉
实验数据:读数为极小值时的刻度(mm ):4.170;19.762;35.170;53.736;69.337
读数为极大值时的刻度(mm ):11.596;27.929;42.821;
61.353
数据处理:由读数极小值测得的波长:λ=(69.337-4.170)
⨯2/4=32.58nm
由读数极大值测得的波长:λ=(61.353-11.596)
⨯2/3=33.17nm
求均值:λ=32.88nm 理论值; λ=33.3nm
相对误差:=
σ%100⨯-理
实
理λλλ=1.26%
6、微波的布拉格衍射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如图
下图为理论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如图
实验结果:
经对比可知:实验所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和理论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可以近似看作相等(把误差考虑在内),实验测得100面第一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68.1°
第二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37.8°
测得110面第一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56.4°。
实验5:端口扫描器的设计与实现姓名:学号:专业年级:(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加深对TCP的理解,学习端口扫描技术和原理,熟悉socket编程。
内容:实现一个扫描器,使用TCP connect进行端口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记录。
(二)课程设计要求:Windows或Linux环境下,程序在单机上运行;使用端口扫描器对一台主机进行扫描,并显示出结果;编程语言不限;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
(三)端口扫描技术:“端口”是专门为计算机通信而设计的,它不是硬件,不同于计算机中的“插槽”,可以说是个“软插槽”。
“端口”是由计算机的通信协议TCP/IP协议定义的。
其中规定,用IP地址和端口作为套接字,它代表TCP连接的一个连接端,一般称为Socket。
具体来说,就是用[IP:端口]来定位一台主机中的进程。
计算机就像一座大楼,这个大楼有好多入口(端口),进到不同的入口中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公司(进程)。
端口与进程是一一对应的,入侵者通过扫描端口,便可以判断出目标计算机有哪些通信进程正在等待连接。
(四)扫描端口的目的:端口扫描是入侵者搜集信息的几种常用手法之一,也正是这一过程最容易使入侵者暴露自己的身份和意图。
•判断目标主机上开放了哪些服务;•判断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
如果入侵者掌握了目标主机开放了哪些服务,运行何种操作系统,他们就能够使用相应的手段实现入侵。
(五)端口的分类:端口是一个16 bit的地址,用端口号进行标识不同的作用。
端口一般分为两类。
•熟知端口号(公认端口号):由因特网指派名字和号码公司ICANN负责分配给一些常用的应用层程序固定使用的熟知端口,其数值一般为0~1023。
•一般端口号:用来随时分配给请求通信的客户进程。
(六)扫描原理的基础知识:TCP/IP模型四层结构TCP与UDP协议TCP报文结构TCP连接和释放过程(七)TCP/IP模型四层结构:(八)TCP与UDP协议:Internet的网络通信大多是建立在这两个协议之上的,各个主机遵循着TCP/IP协议封装数据包进行通信。
实验报告5 循环结构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通过编写程序练习循环结构的使用,包括for循环和while循环,并掌握循环结构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 实验内容2.1 for循环2.1.1 基本语法for循环一般的基本语法如下:pythonfor 变量in 可迭代对象:循环体其中,变量为循环控制变量,可迭代对象为需要遍历的对象,循环体为要执行的操作。
2.1.2 实验步骤本次实验选择使用for循环来实现如下功能:1. 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正整数的和。
2. 输出一个400行的矩形,每行有20个星号。
python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正整数的和sum = 0for i in range(1, 101):sum += iprint("1到100之间所有正整数的和为:", sum)输出一个400行的矩形,每行有20个星号for i in range(1, 401):print("*", end="")if i % 20 == 0:print()2.2 while循环2.2.1 基本语法while循环的基本语法如下:pythonwhile 循环条件:循环体其中,循环条件为判断条件,当循环条件为True时,执行循环体中的操作。
2.2.2 实验步骤本次实验选择使用while循环来实现如下功能:1. 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
2. 输出1到100之间所有的质数。
python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sum = 0i = 1while i <= 100:if i % 2 == 0:sum += ii += 1print("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为:", sum)输出1到100之间所有的质数num = 2while num <= 100:prime = Truefor i in range(2, int(num 0.5) + 1):if num % i == 0:prime = Falsebreakif prime:print(num, end=" ")num += 13. 实验结果运行以上代码,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到100之间所有正整数的和为: 5050...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为: 2550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4.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使用循环结构来解决问题。
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实验报告的分析讨论,主要分析实验结果和数值是否匹配,如果有误差,分析具体原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范文【篇1】准备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颜色的)、蜡烛和一个平底的容器。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
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实验过程: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
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
(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
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3、可以用燃烧的纸片代替蜡烛,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点,放多了难吸光。
4、要保持距离,让火焰离自己远一点。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范文【篇2】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适宜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二、计算题要有计算步骤、解题过程,要代具体数据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得数。
实验5 锂离子电池装配及表征一.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在以金属锂及其合金为负极的锂二次电池基础上发展来的。
在锂离子电池中, 正极是锂离子嵌入化合物, 负极是锂离子插入化合物。
在放电过程中, 锂离子从负极中脱插, 向正极中嵌入, 即锂离子从高浓度负极向低浓度正极的迁移;相反, 在充电过程中, 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 向负极中插入。
这种插入式结构, 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产生, 避免了枝晶, 从而基本上解决了由金属锂带来的安全问题。
在充放电过程中, 锂离子在两个电极之间来回的嵌入和脱嵌, 被形象地称为“摇椅电池”(Rocking Chair Batteries), 它的工作原理如图 1.1所示。
二.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工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1.制备工艺流程配料----和膏-----涂板----干燥-----冲片-----压片-----扣式电池的组装(具体过程见讲义)2.需要注意的问题(思考题第一题)扣式锂离子电池制备工艺的关键是和膏、电极制备、电池装配及封口。
研究发现, 和膏及电极制备工艺对活性物质是否掉粉有重要影响, 而电池的装配和封口工艺则是影响扣式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性能的主要因素。
(2)当正极原料配比固定时, 对极片质量影响最大的便是搅拌过程, 搅拌方法选择不好将会导致极片的导电性降低和极片掉粉, 极片掉粉将会直接影响电池容量等。
搅拌方式有超声波搅拌、磁力搅拌、强力搅拌以及手工研磨。
经研究发现采用强力搅拌和超声波搅拌得到的极片质量最好, 而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搅拌效果最差的手工研磨, 这很难得到好的结果。
所以在和膏时要注意搅拌方式的选择。
(3)干燥温度和时间选择不适也会导致极片掉粉, 干燥的目的是为了除去膏体中大量的溶剂NMP 以及在配膏过程中吸收到的水分, 温度和时间都应选择合适。
压片时压力要选择适中, 压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为了消除毛刺, 使极片表面光滑、平整, 防止装配电池时毛刺穿透隔膜引起短路; 二是增强膏和集流体的强度, 减小欧姆电阻。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优秀5篇】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优秀5篇】如何写出一份规范的实验报告?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本文是会员“lusigu”分享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共5篇),以供借鉴。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篇1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
为什么? 大学生会计专业实验报告篇2时间过得总是那么的快,转眼之间毕业实习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现对实习的情况进行报告如下:一、实习目的我学的专业是会计,为了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这段期间我在一家公司进行了专业实习。
实习期间要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等。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也是我大学里生活很充实的日子,每天挤公交车到开发区西口,然后还要走一段路程才可以到单位,工作吃饭休息工作下班,生活很有规律。
它检验了我在三年来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让我接触了社会的各种情况,学会了怎么分析社会的很多情况,让我更快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起了很大的触进作用。
实验报告格式模板5篇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论、分析讨论。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实验报告格式模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实验报告格式模板篇1一周的C语言实训,虽然时间略显仓促,但却让我学到了很多实际运用的技能!首先,在实训中的第一步是编写功能较为单一的小程序,虽然是小程序,但所用的知识却都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重点知识。
在做题的过程中让我们把这些知识复习了一遍,强化了知识!其次,这次作中所碰到的题目,在实训中已经接触过,所我们都比较深知这些题目的要求和算法,因次在编写小程序时比较快,而且算法也是比较简化,运算准确。
鉴次我明白很多编程题要经过多次编写修改与调试,才会得到最简略的算法。
再次,平时我们学C语言视乎都是为了考试或者做一些比较常规的题目,而这次实训却给我们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人更有激情,这就是编写软件的在雏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编写软件程序的乐趣。
但是不仅仅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记住这些知识,并能够广泛的运用!虽然我这次是编写一个菜单的程序,但是如果我么留心的话,我们身边有许多电子设备都是内置有程序的,我们也可以在此次专题实训过后,自行确定其他的专题进行编写程序,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更加深化丰富!这次实训似乎是对我巨大的考验,程序在不慌不忙的进行着,按照我自身的进度,提前完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客观条件让我不得不在最后的时间里才上交的作业。
每当我把程序写完以后,却由于每一台电脑的识别格式不一样而导致我所写的文件一次次的被损坏,尽管这样,我仍然没有放弃,最后还赶在截止时间到来之前上交了我的作业!这一次编写大作业的程序又让我感受到学程序可以锻炼缜密的思维了。
因为平时练习的都是小程序,所以句段比较少,一些错误都很容易被检查出来,但是这次实训却是上百段的语句,难以检查,似乎也没有经验去怎么检查,那一刹那感觉到很急,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可是又不轻易的向老师询问,因为好像蛮简单,相信自己能够检查出来,所以我一般都是独立思考的完成的,只有少部分是在老师和与同学讨论下完成的。
实验报告内容学校格式5篇实验报告内容学校格式精选篇1本次实训,是对我本事的进一步锻炼,也是一种考验。
从中获得的诸多收获,也是很可贵的,是十分有意义的。
经过这次实训,我收获了很多,一方面学习到了许多以前没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自我动手做项目的本事。
在实训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是一个让我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好机会,原先,学的时候感叹学的资料太难懂,此刻想来,有些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理解。
在这次实训中还锻炼了我其他方面的本事,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
首先,它锻炼了我做项目的本事,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自我动手操作的本事,在工作的过程中,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应用知识的技巧等。
其次,实训中的项目作业也使我更加有团队精神。
从那里,我学会了下头几点找工作的心态:一、努力实践,自觉进行主角转化。
仅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仅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
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经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仅有经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显人的意志。
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主角的转换。
二、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涵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提高的动力。
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更应当把学习作为坚持工作进取性的重要途径。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会进取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本事,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三、提高工作进取性和主动性实习,是开端也是结束。
展此刻自我面前的是一片任自我驰骋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职责。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创造业绩,继续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认为大学生实习难,就业难,除非你有关系,能给你简便找到工作,否则就难逃市场选择的厄运。
我在该公司实习总结了五个攻略,只能智勇双全,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出人头地。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实验报告格式5光信息处理技术与仿真课内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黑白图像假彩色处理姓名:学院:系部:光电子技术系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郝爱花职称:副教授时间: 201X-5-7至201X-6-18实验五黑白图像假彩色处理一、实验目的(小四黑体)1、掌握等空间频率假色彩编码的概念和方法。
2、掌握等密度假色彩编码的概念和方法。
3、学会应用MATLAB程序进行等空间频率和等密度假色彩编码二、实验原理人眼只能辨别一幅图像中的4~5bit灰度级,却能辨别近千种的色彩。
假色彩处理是利用编码方法将黑白影像灰度转换为不同的彩色色调的过程,是一种色彩增强技术,目的在于提高影像目视判读效果。
假彩色图像处理技术不仅适用于航空摄影和遥感图片,也可用于X光片及云图的判读。
光学信息处理中加色彩编码主要有等空间频率假彩色编码,等密度假彩色编码,和相位调制假彩色编码。
等空间频率假彩色编码突出图像的结构差异,等密度假彩色编码突出图像的灰度差异,本实验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仿真模拟。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1、调入灰度图像,存入矩阵M,并显示原因;2、对灰度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进行红色滤波处理后得到的图片存入新矩阵D1;显示红色滤波图像D1;3、将原灰度图像存入矩阵D2;4、在对M进行蓝色滤波处理,得到的图像存入另一个矩阵D3,显示蓝色滤波图像D3;5、将D1,D2,D3三个二维矩阵分别赋值给彩色矩阵G的三个矩阵G(:,:,1),G(:,:,2),G(:,:,3),显示假彩色增强图像。
6、分别对指定图像进行等空间频率和等密度假彩色编码,看滤波器大小设置不同时,实验结果有何差异。
M=imread(westconcordorthophoto.png);Subplot(221);Imshow(M);title(‘原图’);[size1_M,size2_M]=size(M);M=im2double(M);D1=M;Subplot(222);Imshow(D1),title(‘全通红度谱带图像’);FF=fft2(M);FF=fftshift(FF);。
化工专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姓名:邢瑞哲实验时间:2014.06.03 同组人:赵亚鹏、窦茂斌、赵郁鑫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组号: 2 学号:3011207058 指导教师:实验成绩: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实验五 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1. 实验目的①掌握用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方法。
②通过实验了解BET多层吸附理论在测定比表面积方面的应用。
2. 实验原理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其重要的物性之一。
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效能。
因此在催化剂研究、制造和应用的过程中,测定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十分重要的。
固体催化剂表面积的测定方法较多,大体上可分为动态色谱法和静态容量法。
本实验采用动态色谱BET法。
经典的BET法,由于设备复杂、安装麻烦,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气相色谱的发展,为催化剂表面积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方法。
BET法由于是依据著名的BET理论为基础而得名。
BET方程由经典统计理论推导出的多分子层吸附公式而来,是现在颗粒表面吸附科学的理论基础,并被广泛应用于颗粒表面吸附性能研究及相关检测仪器的数据处理中。
推导BET方程所采用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1.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发生多层吸附;2. 除第一层的吸附热外其余各层的吸附热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
推导有热力学角度和动力学角度两种方法,均以此假设为基础。
BET理论最大优势考虑到了由样品样品吸附能力不同带来的吸附层数之间的差异,这是与以往标样对比法最大的区别;BET公式是现在行业中应用最广泛,测试结果可靠性最强的方法,几乎所由国内外的相关标准都是依据BET方程建立起来的。
在该实验中色谱法测固体比表面积是以氮为吸附质、以氢气作为载气,二者按一定的比例通入样品管,当装有待测样品的样品管浸入液氮时,混合气中的氮气被样品所吸附,而载气不被吸附,H2-N2混气的比例发生变化。
这时在记录仪上即出现吸附峰。
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不尽相同,氢的导热系数比氮要大得多,具体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如下表:表2-1 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气体组分H2He Ne O2N2导热系数39.7033.60 10.87 5.70 5.66Cal/cm∙sec∙c° 10同样,在随后的每个样品解吸过程中,被吸附的N2又释放出来。
实验5 气体绝热指数测量。
【预习提示】1、 熟悉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定容比热容、绝热指数、热力学过程等基本概念。
2、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3、 了解绝热膨胀法测量空气的绝热指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了解用传感器精确测量气体压强和温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目的】1、 学习绝热膨胀法测量气体绝热指数的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和分析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和过程特征,掌握实现等值过程的方法。
3、 初步了解半导体气体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1、 测量绝热指数的原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A E Q +∆=,系统自外界吸收的热量Q 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E ∆和对外界所做的功A 之和。
压强、温度、体积是研究气体状态的三个基本参量。
设想一储气瓶,上面有充气阀、放气阀,用打气球向瓶内打气,瓶内空气被压缩,也强增大,温度升高。
等瓶内气体稳定后,空气分子分布均匀,瓶内气体温度与室温相同,此时气体状态记录为(011T ,V ,p );迅速打开放气阀,使瓶,内气体与大气相通,则瓶内气体将有喷出,当压强降为大气压0p 时,关闭放气阀,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气体温度下降为T 1,,由于放气较快,瓶内保留气体可视作为未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视为绝热膨胀过程;瓶内气体低于外界温度,气体将会从外界吸热直到达到室温为止,压强也会增加为P 2,这个过程视作为等容吸热过程。
将绝热膨胀后瓶内剩余气体作为一定质量的热力学系统来研究。
剩余气体放气前处于状态I ()011,,T V P ,经过绝热膨胀后气体由状态I 变为状态II ()120,,T V P 。
1V 是瓶内剩余气体在状态I 的体积,2V 是储气瓶的体积。
再经过等容吸热的过程由状态II ()120,,T V P 变为状态III ()022,,T V P 。
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如图所示。
由于状态I 和状态III 的温度均为0T ,因此,由状态I 到状态III 可视为等温过程。
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血红蛋白凝胶过滤一、背景及目的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
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
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
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就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为蛋白质的质量展开拆分和提纯。
层析柱中的填料就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就是交联的聚糖(例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相同展开拆分。
通常就是大分子先流出,小分子后流出。
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影响拆分效果的因素主要存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颗粒大小、均匀度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3.洗脱液的流速4.样品的种类等,5.缓冲液的ph6.而最轻易的影响就是kav值的差异性,kav值差异性小,拆分效果不好;kav值差异性大,则拆分效果很差,或显然无法分离。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1、层析柱的挑选:短的层析柱分辨率必须比长的高,但层析柱长度无法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器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就是以下几点:1、脱盐2、用于分离提纯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5、蛋白质的复性二、实验原理层析法就是基于相同物质在流动阴之木紧固二者之间的分配系数相同而将混合组分拆分的技术。
实验五、IP协议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 IP 协议的工作原理和机制,通过实际的抓包分析,掌握 IP 数据包的格式、IP 地址的分类与分配、子网掩码的作用以及路由选择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抓包工具:Wireshark三、实验原理1、 IP 协议概述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是 TCP/IP 协议簇中最为核心的协议之一,它负责为网络中的设备提供逻辑地址(即 IP 地址),并实现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2、 IP 数据包格式IP 数据包由头部和数据部分组成。
头部包含了源 IP 地址、目的 IP地址、协议类型、生存时间(TTL)等重要信息。
3、 IP 地址分类IP 地址分为 A、B、C、D、E 五类,其中 A、B、C 类为常用的单播地址,D 类用于组播,E 类为保留地址。
4、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用于确定 IP 地址中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从而实现子网划分。
5、路由选择路由器根据 IP 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和路由表,选择合适的路径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跳。
四、实验步骤1、打开 Wireshark 软件,选择合适的网络接口进行抓包。
2、在网络中进行一些常见的网络操作,如访问网页、发送邮件等,以获取 IP 数据包。
3、停止抓包,并对抓取到的数据包进行筛选,只显示 IP 协议的数据包。
4、逐个分析 IP 数据包的头部信息,包括源 IP 地址、目的 IP 地址、协议类型、TTL 等。
5、观察不同类型的 IP 地址,并分析其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
6、研究子网掩码在数据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子网掩码确定子网范围。
7、分析路由选择过程,观察数据包在网络中的转发路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IP 数据包格式分析通过对抓取到的 IP 数据包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头部格式如下:版本(Version):通常为 4,表示 IPv4 协议。
头部长度(Header Length):以 4 字节为单位,指示头部的长度。
实验报告格式模板5篇实验报告格式模板1一、实验报告知识述要实验报告是以实验本身为研究对象,或者以实验作为主要研究手段而得出科研成果后所写出的科研文书。
实验报告具有一般科研文书的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等特点。
(一)实验报告的概念和用途实验报告是实验者在某项科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完整真实地记录、描述某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是对实验工作的总结和概括,是整个实验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验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科研活动中,实验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或假设的重要方法,而实验报告是实验环节的理吐升华,是实验工作的重要环节。
实验报告具有情报交流和资料保存的作用,有利于不断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提高实验者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专业学习中,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测试结果等汇总的文字记录,是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也是特定专业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报告的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科研态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研究工作中撰写科研成果报告或科学论文的模拟训练,有益于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二)实验报告的特点1.科学性实验报告的科学性是指报告的材料真实、准确。
内容正确、客观,论证严密、充分,经得起重复和实践的检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没有严格的科学性,实验报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实践性实验报告的实践性是指实验报告来自于科学实验活动,是必须认真撰写的实验记录和总结,是特定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基本环节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胜、可操作性、可重复性。
3.规范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主要是指形式和规格上必须按照统一编排的标准来表达,这是科研活动自身的科学要求和信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报告高效统一的记录、整理、检索、评价以及传播、交流等。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刘厚辉学号:8001510019 专业班级:软件技术101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以下主要内容由学生完成)一、实验项目名称实验5:DNS服务安装、配置与域名解析的实现二、实验目的①通过实验掌握DNS服务器的安装、配置。
②通过实验能实现静态、动态域名的解析。
三、实验基本原理四、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DNS服务器五、实验步骤DNS服务器配置ⅰ.建立正向搜索区域点选[开始]—[程序]—[管理工具]—[DNS]选项,出现DNS服务器管理工具,我们展开树型目录下的服务器项目,如图:◆请点击上图[正向搜索区域]鼠标右键弹出式菜单的[添加区域]选项,出现添加区域向导。
按[下一步]按纽继续,接着我们看到选择区域类型的画面,由于一开始我们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区域,所以点击[标准主要区域]选项。
◆按[下一步]按纽来规划所要建立的域的名称,如下图。
本例是申请一组域名,比如,则只要输入到次阶域,而不是连同子域或主机名称都一起输入,那是稍后要另外设置的数据。
◆请按[下一步]来选择新增区域的名,如果是新增一个全新的区域,那就直接使用提示的文件名来添加数据。
添加区域向导会在域名后面加上.dns作为扩展名。
而如果这个区域只是从别的DNS服务器要转移数据或复制数据过来,那么就可以选择[使用此现成的檔],到要把檔先存放在%SystemRoot%system32\dns的檔夹中,如果安装windows 2000时没有改变目录安装,那么就是安装在winnt\system32\dns目录底下。
本例按默认选项。
◆选择文件名完毕后,请按[下一步]按纽,此时会出现以上步骤所设置的数据列表,如果一切设置正常,则请按[完成]按纽以建立一个正向搜索区域,完成后的画面如下图。
ⅱ.新建主机记录如果我们将主机相关数据新增到DNS服务器的区域后,DNS客户端就可以通过该服务器的服务来查询IP地址,请下列步骤建立:◆点击欲新增主机记录的域名的鼠标右键弹出式菜单的[新建主机]选项。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5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多边形裁剪与填充实验内容:1 阅读理解提供的参考资料。
2编写并调通一个多边形裁剪的java程序。
3编写并调通一个多边形填充的java程序。
参考资料:1 fillpolygon.java 2 clipsc2.java2变换与剪裁.ppt3多边形的填充.ppt 基本概念:(详细叙述自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多边形的裁剪:选择显示的内容--图形在窗口内的部分被显示出来,窗口外的部分被裁剪掉。
图形中每个基本元素都要经过裁剪,因此裁剪直接影响整个图形系统的效率。
多边形的填充:多边形填充就是把多边形的顶点表示转换为点阵表示,即从多边形的给定边界出发,求出位于其内部的各个像素,并将帧缓冲器内的各个对应元素设置相应的灰度或颜色。
实际上,也就是多边形内的区域的着色过程。
算法设计:(详细叙述自己设计的的算法)多边形的裁剪:1、算法的的基本思想:对于每条线段p1p2分为三种情况处理。
(1)若p1p2完全在窗口内,则显示该线段p1p2简称“取”之。
(2)若p1p2明显在窗口外,则丢弃该线段,简称“弃”之。
(3)若线段既不满足“取”的条件,也不满足“弃”的条件,则在交点处把线段分为两段。
其中一段完全在窗口外,可弃之。
然后对另一段重复上述处理。
2、sutherland–cohen算法分成两部分:第一步是判定:1) 完全在窗口内的直线段,称为完全可见的线段;2) 完全在窗口外的线段,称为完全不可见线段。
第二步处理不能断定为完全可见或完全不可见的线段。
这时需要计算出直线段和窗口边界的一个交点,这个交点把直线分成两段,其中一条为完全不可见的线段,被抛弃。
对余下部分再作第一步的判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直线段余下的部分可用第一步的判断得出肯定的结论为止。
多边形的填充:1、多边形填充的扫描线算法:1:计算扫描线与多边形各边的交点,设交点个数为n;2:把所有的交点按x值递增的顺序进行排列;3:将排序后的第1个与第2个交点,第3个与第4个交点,??第n-1个与第n个交点配对,每对交点就代表扫描;线与多边形的一个相交区间;4:把相交区间内的像素置成多边形的颜色,相交区间外的像素置成背景色。
2、边缘填充算法:对多边形p的每一非水平边上的各像素做向右求反运算即可3、边界标志算法:1:以值为boundary-color 的特殊颜色勾画多边形p的边界。
设多边形顶点为pi= (xi,yi),0≤i≤n, xi, yi均为整数;置pn+1=p0。
每一条扫描线上着上这种特殊颜色的点的个数必定是偶数(包括零)。
2:设interior_point 是一布尔变量。
对每一条扫描线从左到右进行搜索,如果当前是像素位于多边形p内,则interior_point=true,需要填上值为polygon_color的颜色;否则该像素在多边形p外,需要填上值为background_color的颜色。
4、扫描线种子填充算法:1:(初始化)将算法设置的堆栈置为空。
将给定的种子点(x, y)压入堆栈 2:(出栈)如果堆栈为空,算法结束;否则取栈顶元素(x, y)作为种子点3:(区段填充)从种子点(x, y)开始,沿纵坐标为y的当前扫描线向左右两个方向逐个像素用新的颜色值进行填充,直到边界为止即象素颜色等于边界色。
设区间两边界的横坐标分别为xleft 和xright。
4:在与当前扫描线相邻的上下两条扫描线上,以区间[xleft, xright]为搜索范围,求出需要填充的各小区间,把各小区间中最右边的点并作为种子点压入堆栈,转到步骤2。
代码:(给出编写的两个java程序和注解)package last; //applet程序演示//sutherland–cohen裁剪算法import java.awt.*;import java.applet.applet; public class clipsc2 extends applet { int xl=100,xr=200,yb=100,yt=200; public void paint(graphics g){ setbackground(color.gray); graphics2d g2=(graphics2d)g;g2.setpaint(color.green); //画一绿色的矩形g2.drawline((int)xl,(int)yb,(int)xl,(int)yt);g2.drawline((int)xl,(int)yb,(int)xr,(int)yb);g2.drawline((int)xl,(int)yt,(int)xr,(int)yt);g2.drawline((int)xr,(int)yb,(int)xr,(int)yt); g2.setpaint(color.blue); //蓝色的长斜线//g2.drawline(50,50,280,280); g2.drawline(50,150,250,150);g2.setpaint(color.red); //调用裁减算法,矩形内的部分改画红线//sutherland_cohen(g2,50,50,280,280); sutherland_cohen(g2,50,150,250,150); } //窗口的四条边把整个平面分成九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采用四位编码表示: //对要被裁剪的线段的两个端点,如果其所在的区域的编码均是 0000,则这条线段完全可见; publicint code(float x,float y) { } int c=0; if(x<xl)c=c|1; elseif(x>xr)c=c|2; if(y<yb)c=c|4; else if(y>yt)c=c|8; return c; //二进制分别为 0 1 10 100 1000 //如果两个编码的逻辑与不为0000,则这条线段完全不可见。
其它则部分可见//sutherland_cohen裁减算法public void sutherland_cohen(graphics g,float x0,float y0,float x2,float y2) { int c1,c2,c; float x,y,wx,wy; boolean accept=false,done=false;c1=code(x0,y0); c2=code(x2,y2); if ((c1|c2)==0)//两个编码都为0,表明在窗口内 { accept=true; done=true; }else if((c1&c2)!=0)done=true;//两个编码的某一位为1,则必然在外侧显然在窗口外else { c=c1; if(c==0)c=c2; wx=x2-x0;if ((c&8)==8) //求交点{ x=x0+wx*(yt-y0)/wy;y=yt; } else if ((c&4)==4) { x=x0+wx*(yb-y0)/wy;y=yb; } do { wy=y2-y0; } { y=y0+wy*(xl-x0)/wx; x=xl; }else//即(c&2)==2{ y=y0+wy*(xr-x0)/wx; x=xr; } if (c==c1) //表明c1!=0,起始点不在窗口内,将交点作为新的起点重复判断步骤; { x0=x;y0=y; c1=code(x0,y0); }else //终点不在窗口内,交点作为新的终点{ x2=x; y2=y;c2=code(x2,y2); } }//else } while (done==false);if(accept)g.drawline((int)x0,(int)y0,(int)x2,(int)y2); } package last; //fillpolygon.java//多边形的填充//交互式,用鼠标点击形成多边形import java.util.*;import java.awt.*; //利用java向量类 //利用awt绘图//利用java图像包//利用鼠标事件响应 import java.awt.image.*; import java.awt.event.*; import java.applet.applet; //applet程序import pakage1_4.mycanvas;//引入自制包中的类mycanvas //***定义多边形边结点类activeedgelistentryclass activeedgelistentry { } //***定义多边形单链表类activeedgelist class activeedgelist { activeedgelistentry header=null; //链表头指针 activeedgelistentry tailer=null;//链表尾指针 //构造方法 public activeedgelist(activeedgelistentry element) { } //把新结点插入有序排列的多边形单链表 public void insert(activeedgelistentry element){ activeedgelistentry sentinel; //当前结点指针 //新结点异常或者链表空//出错,抛出异常 if(element==null || this.header==null) header=tailer=element; //指向第一个边结点 int name; //索引 int topx; int topy; int botx; int boty; //存放y坐标最大点的x坐标 //存放y坐标最大点的y坐标 //存放y坐标最小点的x坐标 //存放y坐标最小点的y坐标 //定义为-(botx-topx)/(boty-topy) double delta; double x; //当前行的x坐标 boolean ishorizontal; //水平边标志 activeedgelistentry next; //单链表的指针域//结束多边形边结点类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sentinel=this.header; //当前指针指向表头结点 int xt=element.topx; //新结点的topxint xtold=sentinel.topx; double olddelta=sentinel.delta; doublenewdelta=element.delta; /* 排序第一关键字结点的topx,第二关键字结点的delta *//* 两个关键字由小到大*/ //当前结点的delta篇二:实验5报告格式上海电力学院j2me实验报告(2013/2014 学年第1学期)课程编号 252200801 课程名称 j2me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名称实验五 j2me数据库编程设计任课老师张挺实验五 j2me数据库编程设计1【实验目的】掌握数据存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