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从鲁迅《药》的英译本看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内容摘要:译文是理解原作的一而镜子。
译文能否如实地反映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文的修辞手法能否在译文中再现。
由于英语修辞历史悠久,而汉语修辞源远流长,各自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表达方式,故对修辞手法的翻译一直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译文若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
为此,本文在分析英语修辞手法可译性的基础上,仅就鲁迅作品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格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由于各民族间思想上的共性,所以修辞具有可译性,又由于中西文化间存在差异,所以修辞的翻译存在各种障碍。
关键词:修辞手法可译性可译性限度比喻重复习语借代鲁迅先生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他总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彖,刻画人物,体现出他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
倘若要把他的作品介绍给国外的读者,使他们也能体会到原作的丰富内涵,我们就需要依靠翻译手段。
然而,翻译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
例如,在翻译鲁迅作品的过程中,译文若不能正确地表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
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鲁迅作品《药》时,以忠实于原作作为岀发点,在理解原作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译文中,既有形神兼似,也有为了传神而不得不“忘形”的情况。
为此,本文在分析修辞手法可译性的基础上,以鲁迅作品《药》作为素材,对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由于各民族间存在共性,所以修辞手法具有可译性;又由于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上的差异,对修辞手法的翻译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从而阐述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修辞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修辞使用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成败,因而修辞也是翻译所涉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但在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上的差异,有些修辞手法却很难再现。
浅析认知语言学背景下鲁迅小说《药》的隐喻摘要】从鲁迅小说《药》的构思可以看出,情节结构的设计是从所要表现的内容出发的,而精妙的结构设计,反过来又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药》在描写上不但做到简洁传神,还做到了蕴藉含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思索余地。
这跟作者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某些象征手法是有关的。
本文将主要对认知语言学背景下鲁迅小说《药》的隐喻进行探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鲁迅;《药》;隐喻《药》是鲁迅先生写于1919年4月25日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述隐喻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
关于鲁迅短篇小说《药》的主题揭示,大多数研究者集中于以情节、人物形象、场面为出发点,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评介。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药》主题思想的文章非常少。
因此,利用隐喻认知理论,对《药》中的"人血馒头"的隐喻及其生成机制的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
首先,认知语言学的开创性人物的代表Lakoff等人早先也是乔姆斯基理论的追随者。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对乔姆斯基的理论表示质疑,这些质疑可以集中表达为“人是什么”这一最为关键的问题。
在《涉身哲学——被体验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对这一根本问题作了详尽的解释。
根据莱柯夫和约翰逊,灵与肉完全分离的笛卡尔哲学意义上的人根本就不存在;按照普遍理性的律令而具备道德行为的康德哲学意义上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仅仅依靠内省而具备完全了解自身心智的现象主义意义上的人根本就不存在,功利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乔姆斯基语言学意义上的人、后结构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计算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以及分析哲学意义上的人统统都不存在。
鲁迅《药》的研究鲁迅《药》的研究曾经有些人认为《药》的故事有着两条并行的线索,瑜儿同夏四奶奶的亲子关系和小栓同老栓、华大妈的亲子关系。
只就亲子的关系来说,应该把瑜儿和夏四奶奶的关系认作主要的,小栓和老栓、华大妈的关系认作次要的。
其实这小说的情节的内在联系,不见得在亲子的关系上。
从故事的发展看来,全篇以夏瑜的革命为中心线索,其他情节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吃烈士”,也象是一条无形的线索:固然小栓吃了血馒头,是鲜血淋淋的。
浑身黑色的刽子手康大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以杀头为业,还要把烈士的鲜血来换硬硬的一包洋钱。
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把烈士的衣服也剥下来去换饭食吃。
最可痛恨的是夏三爷,谋害自己的侄子,二十五两雪白银子的赏金落腰包。
告发的、审判的,也都从杀害烈士得到了好处。
还有什么花白胡子,什么驼背五少爷,有意无意的也无非是帮凶。
徐锡烈士和秋烈士等就义于民国成立前四年多。
鲁迅先生有感于辛亥革命时期烈士们死得寂寞而写《药》,这里反映出来了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不知道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性,少数人难以战胜强敌,结果不免寂寞而死。
可是这只是《药》的一个方面,这篇小说有其更重要的光明的一方面。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上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药》的后半篇上,从华大妈的眼睛看瑜儿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
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瑜儿的母亲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象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花环的存在,出于她们的意料,所以鲁迅先生说是“平空添上”去的。
这个花环的加上,暗示着革命者虽然寂寞而死了,可是革命的种子已经播下,将要发芽成长,开花结果,革命终于获得胜利。
论《药》——鲁迅小说研究之一曾华鹏范伯群鲁迅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写作了短篇小说《药》。
这篇作品由于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艺术力量,发表以后“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是鲁迅对伟大的五四文化革命的一份丰厚的献礼。
同时,《药》又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中的一件瑰宝,它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画,为读者提供了一面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的镜子;而作品在主题思想的提炼、典型形象的创造和艺术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所显示的鲜明特色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在今天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关于《药》的艺术构思短篇小说《药》从发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对它的各种评论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明显的错误意见。
有的评论歪曲了它的主题思想,或认为作品表现的是“鲁迅对于世间的恐怖”,或认为小说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有的评论否定作品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认为这“是一篇没有主人翁的小说”;有的评论则指责它的结构,认为:“《药》的开始出现了一坐峰峦(华老栓和他的家的描写)……但是这座峰峦累积得太高了,阻碍了读者的视线,读者会把它看成主峰,而不了解第三章里关于革命党人的叙述的重要性,乃至于第四章里‘花环’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因为结构的主峰太低了,所以读者看不见它。
这就使《药》失败了。
”有的评论对这篇作品甚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一篇“劳而无功”的作品。
近年来,一些评论者力图正确阐释《药》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但对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评论者的看法也尚未完全一致。
我们认为,要正确评论《药》的主题、人物、结构,必须深入研究鲁迅写作这篇小说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只有这样,对这些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符合作者原意的认识。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
他曾多次谈到在“五四”前后写小说的动机,是为了“呐喊儿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小说创作“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宣布自己所写的是“遵命文学”(《自选集自序》);同时,我们看到,鲁迅使小说创作直接为当时政治斗争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图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出时代所关心而且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发表小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论鲁迅小说——《药》论文摘要鲁迅小说《药》以辛亥革命的中国为历史背景,通过人血馒头的故事,描写了群众的愚昧以及革命者的悲哀。
《药》在短短的篇幅内通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了买药、吃药、议药、上坟等四个场面,不仅刻画出了华老栓、康大叔等一群病态的人物,也从侧面描写出了夏瑜这位革命者的形象。
而之所以有如此令人惊叹的效果,是和作者的构思以及对环境、人物的描写是分不开的。
本文通过对《药》进行解读,并深刻揭示了《药》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药,构思,象征意义目录摘要 (1)一、《药》的主题思想 (3)(一)《药》的思想内容 (3)(二)《药》的主题意义 (3)二、《药》的构思 (4)三、《药》的艺术特色探析 (5)(一)对环境的描写 (5)(二)人物对话艺术以及人物形象解读 (5)四、由《药》引发的思考 (6)(一)对《药》进行解读 (6)(二)浅谈《药》的象征意义 (6)参考文献 (7)论鲁迅小说——《药》一、《药》的主题思想(一)《药》的思想内容鲁迅于1919年4月完成小说《药》,这部小说也成为了现代作品的典范。
《药》主要描写群众的愚昧以及革命者的悲哀,这也是鲁迅当初在创作这部小说的主旨。
《药》以辛亥革命的中国为历史背景,通过人血馒头的故事,一方面歌颂了夏瑜的坚强不屈以及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群众由于长期受封建阶级统治下而表现出的愚昧无知。
鲁迅写《药》的立足点一方面是为了唤醒群众,使人民大众从愚昧与落后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与脱离群众的缺点。
《药》的主题思想一般主要归纳为“群众的愚昧以及革命者的悲哀”,当然鲁迅想要表现的“愚昧”以及“悲哀”并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从更广泛以及更深层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应该是“希望”与“绝望”两个问题的相互纠结以及相互渗透。
因此,在《药》的结尾之处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希望,夏瑜坟上的“花环”也向人们说明着: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终有一天,愚昧无知的群众将被唤醒,旧制度也会被推翻。
鲁迅《药》思想赏析鲁迅的小说《药》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药》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赏析。
首先,该小说强调了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
在《药》中,鲁迅通过汉族医生捏造患者种族身份的谎言,并将其作为治疗手段,展示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对差异的揭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族观念,并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其次,小说呈现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冲突。
在故事中,汉族医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与少数民族患者的传统疗法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表明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鲁迅借此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最后,小说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医生的道德责任。
汉族医生在面对少数民族患者的疾病和痛苦时,既感到同情和责任,又面临自身利益和道德选择的困境。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使读者思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并引发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总之,《药》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小说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的揭示,赋予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一方面告诫人们要摒弃种族偏见和歧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以及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鲁迅《药》思想赏析鲁迅的小说《药》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药》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赏析。
首先,该小说强调了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
在《药》中,鲁迅通过汉族医生捏造患者种族身份的谎言,并将其作为治疗手段,展示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对差异的揭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族观念,并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其次,小说呈现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冲突。
在故事中,汉族医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与少数民族患者的传统疗法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表明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鲁迅借此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本文针对鲁迅小说《药》和《药》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从人名的翻译和修辞手法的翻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杨宪益、戴乃迭以其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较高的文学造诣,较忠实地反映了鲁迅作品的原文材料,其译本可谓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一、人名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较忠实地反映了小说《药》的作品风格,但在再现鲁迅的创作特色上还有有待完善的空间。
鲁迅给主人公命名时主要采取暗示法和形象法,使读者能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性格,也起到画龙点睛、暗示情节的作用。
1、原文《药》的人物命名《药》中主人公华老栓、夏瑜、康大叔是三个具有不同思想性格、来自不同种派别的典型人物。
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愚昧无知、落后麻木;“老栓”,意思是拴在统治阶级和迷信思想的桎梏里。
夏瑜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形象的概括,有革命热忱和顽强斗志却不被人民理解;“瑜”代表纯洁美好的形象。
“华”和“夏”连起来是“华夏”,代表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反动势力猖狂的中国,但是“华夏”在文中却被分开成华、夏两家,正暗示了他们相互联系又矛盾的关系。
康大叔是罪恶的黑暗势力的形象,凶暴残忍;康大叔的“康”指健康的康,暗示当时的黑暗反动势力还很强大,而老栓之类的人们称呼他为大叔,暗示了麻木不仁的人们对他的阿谀奉承。
2、杨译中人物姓名的翻译杨、戴对“华老栓”和“夏瑜”一概采取汉语拼音译法。
“老栓”在文中均被译成“Old Shuan”,这一译法完全不能够体现这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个性特色。
另外,译者对含有丰富时代与文化意义的姓氏“华”全篇省译,完全抹杀了原作者的良苦用心。
“康大叔”的译法在文中变化最多,以下面两例来说明。
例1原文:“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杨译:“Yes,indeed,we couldn’t have managed it without Uncle Kang’s help.” The old woman thanked him very warmly.这里华大妈称其为“Uncle Kang”。
赏析鲁迅作品《药》:一、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悲剧,一个是华小栓之死,另一个是革命者夏瑜之死。
鲁迅在描写时采用了双线结构,以两条线索来展开。
一条是明线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侩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后无效后死亡。
一条是暗线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可以看到最讽刺地方莫过于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就是蘸的夏瑜的血,夏瑜是为无数人的未来和幸福牺牲的,最终却被为之付出生命的人,吞噬了自己的鲜血。
这是极其让人感到悲凉的事实。
夏瑜作为革命的先行者,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勇敢,当他身陷牢狱时,并没有因此气馁,还积极的劝牢头造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乐观与坚强。
在狱中他敢于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
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
在小说中夏瑜的形象是正面的,鲁迅对他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但他的努力与付出又有什么用呢?在茶馆里无聊的看客们只认为夏瑜的行为是在“作秀”,对他因宣传革命道理挨了打,不仅不同情,反尔还幸灾乐祸。
当夏瑜要被杀时,又有多少人想他快点死呢?这些人像恶兽般窥视着夏瑜的鲜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革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间存在很严重的隔膜。
对于革命者来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为何而牺牲,不能不得不说这是极其具有悲剧性的。
华老栓为代表的这些人,他们一面是受害者,另一面又充当了“吃人”者,华老栓听信迷信。
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病,病不但没治好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华老栓一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
但另方面华老栓又充当了这些侩子手的帮凶,间接的也吃了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华老栓为代表的这些人们的迷信、麻木不仁。
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强的反响,也没有惊醒这些麻木不仁的群众,鲁迅用这两个悲剧告诉我们,只有唤醒群众,当群众能解除他们的奴性思想自觉的支持革命时,革命才可能取得胜利。
二、传统评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其结论是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大多将康大叔与小说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为一谈。
80年代后鲁迅小说《药》的研究述评沈梦媛鲁迅的小说《药》自发表以来,就备受关注,很多鲁迅研究者都对这篇小说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结构、艺术情结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笔者关注80年代以后的研究,历史的、客观的梳理、审视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的作品,还原鲁迅,并为这一研究的继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5月在《新青年》发表,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悲剧,一个是华小栓之死,另一个是革命者夏瑜之死。
鲁迅在描写时采用了明暗两条双线结构来展开,明线是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侩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后无效并死亡。
暗线是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这篇文章,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从80年后,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站知网上有63篇关于鲁迅小说《药》的研究文章。
今天我就从80年代的研究文章着手,对80年代以后的研究做一个述评。
进入80年代,鲁迅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反观鲁迅,比较深入地走进鲁迅世界,鲁迅研究有了新的开掘和发现。
纵观这些文章,我发现对《药》的研究是有以下几种观点的: 首先是对主题的争论,对于主题,80年代以前“批判说”被广泛认同,批判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脱离了关系,“批判说”的主要依据是,夏瑜在监狱劝牢头造反,敌友不分,是脱离群众的表现,夏瑜说群众“可怜”,表现了他是居高临下的一个先知先觉者,表明他轻视群众,更脱离群众。
进入80年代后,人们对“批判说”进行了反思,从而进一步的批判与重建,出现了“疗救说”,李振坤在《<药>的主题新探》中明确提出在“小说《药》也是不可能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的。
”他从多方面论证,考察了鲁迅的书信、杂感,以及鲁迅个人思想的变化,认为唤醒民众,惟有“民主”和“科学”才是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另外还有“双重主题说”,谭德晶的《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认为,《药》的主题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论,是因为作品存在双重主题其一。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意义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描写和对人性的探索而著称。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死亡是一个常常出现的主题,对于这一主题的描写,不仅在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同时也在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意义出发,探讨鲁迅在小说中对死亡的表达方式和所蕴含的意义。
鲁迅在其小说中常常通过对死亡的描写来展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
《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徐祥云因为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无法忍受黑暗的世界,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一描写不仅对于旧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对于人性的悲观和对生命的绝望进行了揭示。
在《呐喊》中,《药》的主人公杨森也因为生活的艰难和绝望而寻求死亡。
鲁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死亡描写,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悲观态度。
鲁迅在小说中的死亡描写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狂人日记》中,徐祥云的自杀虽然是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人生的悲观,但也反映了对生命的珍惜。
通过对徐祥云自杀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珍惜。
在《呐喊》中,《自白》的主人公也曾面对生活的艰难和绝望,但最终他选择了生存,这种选择体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的意义。
鲁迅通过对人物的积极的生命态度来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呼吁人们要珍惜每一个生命,不要轻言放弃。
鲁迅在其小说中对死亡的描写既反映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露,又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鲁迅通过对死亡的描写来展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对生命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对于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对于深刻地反思和思考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鲁迅小说《药》中革命精神的隐喻构建—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通过隐喻分析,可以揭示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思维方式。
本文以鲁迅的小说《药》为素材,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为例,通过对相关意象的分析,探讨革命精神的隐喻构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其隐喻具有抽象性,通常通过具体的喻体来描述抽象的本体;隐喻具有认知性,是隐喻思维的外在表现,意象是革命精神的载体。
对小说故事背景以及作者思维方式进行剖析,本文试图对革命精神的弘扬、中国小说的传播和隐喻的翻译有所帮助。
关键词:隐喻;《药》;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始终是社会的焦点,党的二十大上再一次提及了弘扬革命精神,该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文选用了杨宪益译本,其最大化还原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与当时国内意识形态对鲁迅形象的塑造是一致的,进一步体现了鲁迅勇于反抗的革命形象。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隐喻的分析来解读小说,揭示小说中的革命精神。
一、革命精神与隐喻理论定义(一)革命精神定义革命精神是指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优良的传统和革命精神,体现了政治意识、意志力、思想道德。
这是老一辈革命者勇敢实践探索、不断进步、顽强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反抗压迫,用革命的方式推翻黑暗和反动的统治的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时期所表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精神和民族革命精神都属于现代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范畴。
(二)隐喻理论定义与应用隐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修辞手段,而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本质;隐喻研究不再只关注词语的隐喻表达和话语的内部语义问题,而是探索其在语境和文化中的意义。
1、传统的修辞学隐喻观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
它是一种对语言附加的修辞和替代,其出现和使用主要是为了美化语言,实现其修辞功能。
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和布莱克的隐喻观点被认为是传统的隐喻观点,或修辞隐喻,包括比较理论和替代理论等。
鲁迅作品《药》读后感鲁迅作品《药》读后感范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鲁迅作品《药》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篇一:鲁迅作品《药》读后感范文《药》是一颗沾满了革命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它可以医治痨。
《药》是为了争取民族光明而牺牲自己,革命烈士们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香喷喷的馒头使人得以温饱;血腥的人血却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
在鲁迅的文章,《药》中,老栓为了救他的小孩,迷信这种馒头可以救人一命,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在茶馆中卖力工作,为的就是替儿子买来仙丹馒头,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无奈的父爱。
这种迷信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中处处充斥的愚昧、无知和迂腐,却同时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敦厚、朴实的温情。
亲情与现实之间的无奈;封建与进步二者间的矛盾,文章中充分显示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况的不满,对於后清腐败民生的失望;以及鲁迅急於改变现状迫切的心境。
这些传统封建社会中各种小人物的生活点滴,使得鲁迅写起文章来,除了保有中国人充满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更有西方人实事求是、忠於现实的理性精神。
鲁迅对於中国社会传统封建而无知生活的不满和客观的谴责,在文章中处处可见。
这篇文章除了暴露出真实传统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篇革命的篇章,鲁迅在文章中急於唤醒沉睡多年中国百姓被禁痼的心灵。
因为鲁迅深信:文学-是拯救国家民族免於无知之苦的最佳工具。
鲁迅真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篇二:鲁迅作品《药》读后感范文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
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药了吗?现在看来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
探讨杨宪益翻译的鲁迅作品《药》
宋敏
【期刊名称】《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4)002
【摘要】将中文作品翻译成好的英文实属不易,更不用说翻译鲁迅的作品了.在汉译英作品中,杨宪益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非常好的译品.本文将探讨杨宪益翻译的鲁迅
作品<药>中的翻译技巧.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宋敏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杨宪益英译鲁迅作品的翻译策略及其域外传播 [J], 卢志宏;王琦
2.目的论视角下文学作品中人名及绰号翻译的文化意象转换r——以《鲁迅小说选》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 [J], 汪黎明;杨战江
3.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鲁迅小说英译比较\r——以杨宪益与莱尔英译《祝福》为
例 [J], LIU Wei-qi
4.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鲁迅小说《祝福》英译本为例 [J], 苏培丹
5.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鲁迅小说《祝福》英译本为例 [J], 苏培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鲁迅药原文篇一: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龙源期刊网 .cn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作者:黎惠安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X年第10期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
“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
《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
华老栓去买药,临近刑场,看客便飘然而至。
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
”(看客之一)“倒高兴……。
”(看客之二)无形无影,但如影附形。
先声夺人,但神秘莫测。
一上来就揪住了人们的心。
“哼”,似乎是由气生愤而故作鄙弃语,心理趋向颇为隐晦曲折。
“倒高兴”三字则应是赤裸裸地抒发其妒嫉之情了。
在这里,不用描绘形象,那样显得太呆板;也不用添加动作,任何举止行动都是累赘。
仅仅用语言,简短的六七个字,就足以让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这付药,却孰料被华老栓占了先;人人都是看客,其实华老栓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们看到小说艺术要遵循“优化组合”原则的一个典范,即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如上所言,此两句用语虽少,洞穿力却极强,讽刺意味也很深。
它是对华老栓迷信无知的有力延伸和扩张。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前面已至少有两个看客出现,所以此处用一“又”字。
老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杀人(或者来取人血馒头)。
所以他感到吃惊。
有人认为,“又吃一惊”表现了华老栓胆小怯懦的性格,笔者不敢苟同。
“几”,指不定多数。
据情形推测,应该至少三个。
与前两个相比,这三个形诸视觉而非诉诸听觉,侧重肖像与行动,而且注意以点带面。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药》鲁迅先生是我们所熟知的作家,他的一生是一个斗士的故事。
鲁迅先生的创作有很多,杂文、小说尤为著名。
杂文犀利异常,针砭时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小说寓意深远,反映现实,揭示国民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先生的小说大多收入《呐喊》、《彷徨》以及《故事新编》之中。
而我将要分析的就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呐喊》中的《药》。
中学时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初学之时对小说的主题不甚理解,有许多种说法,有的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华老栓的亲子之爱,有的认为是革命者的英勇气概,甚至把这个“药”看作鲁迅拯救国民性的良方。
《药》是一篇短篇小说,而其内涵不可谓不深。
我们先从小说的主题开始分析。
小说的主题并不是谈亲子之爱,也不是表现革命者的英勇气概,而是表现了一种莫大的悲哀——革命者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悲哀。
小说中的革命者夏瑜被杀害时,有围观的群众伸长了脖子来看,有老实善良的华老栓前来求人血馒头,有康大叔的炫耀,有茶客的不以为然。
这些群众正是鲁迅时常提到的“看客”,一种国民性。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的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革命者的牺牲不为群众所理解的主题就是出于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产生的。
夏瑜就义时,周围聚集了一批麻木的看客,没有同情,没有义愤,却都伸长了脖颈看热闹;华老栓是个善良老实的人,却用多年的积蓄去买沾满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从作品的结构来看,作品的独特结构在于:它是由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而成的。
其一是华老栓为儿子求药治病,体现了下层人民的老实善良和愚昧;其二则是革命者夏瑜的牺牲,体现了革命者英勇就义却不为人理解的悲哀。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详略得当,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治病引出了革命者夏瑜这条暗线。
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
本文针对鲁迅小说《药》和《药》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从人名的翻译和修辞手法的翻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杨宪益、戴乃迭以其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较高的文学造诣,较忠实地反映了鲁迅作品的原文材料,其译本可谓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一、人名的翻译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较忠实地反映了小说《药》的作品风格,但在再现鲁迅的创作特色上还有有待完善的空间。
鲁迅给主人公命名时主要采取暗示法和形象法,使读者能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性格,也起到画龙点睛、暗示情节的作用。
1、原文《药》的人物命名
《药》中主人公华老栓、夏瑜、康大叔是三个具有不同思想性格、来自不同种派别的典型人物。
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愚昧无知、落后麻木;“老栓”,意思是拴在统治阶级和迷信思想的桎梏里。
夏瑜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形象的概括,有革命热忱和顽强斗志却不被人民理解;“瑜”代表纯洁美好的形象。
“华”和“夏”连起来是“华夏”,代表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反动势力猖狂的中国,但是“华夏”在文中却被分开成华、夏两家,正暗示了他们相互联系又矛盾的关系。
康大叔是罪恶的黑暗势力的形象,凶暴残忍;康大叔的“康”指健康的康,暗示当时的黑暗反动势力还很强大,而老栓之类的人们称呼他为大叔,暗示了麻木不仁的人们对他的阿谀奉承。
2、杨译中人物姓名的翻译
杨、戴对“华老栓”和“夏瑜”一概采取汉语拼音译法。
“老栓”在文中均被译成“Old Shuan”,这一译法完全不能够体现这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个性特色。
另外,译者对含有丰富时代与文化意义的姓氏“华”全篇省译,完全抹杀了原作者的良苦用心。
“康大叔”的译法在文中变化最多,以下面两例来说明。
例1原文:“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杨译:“Yes,indeed,we couldn’t have managed it without Uncle Kang’s help.” The old woman thanked him very warmly.
这里华大妈称其为“Uncle Kang”。
例2原文: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
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杨译:As he spoke the Graybeard walked up to the man in brown,and lowed his voice to ask: “Mr Kang, I heard the criminal executed today came from the Xia family. Who was it? And why was he executed?”
此例中花白胡子对他的称呼是“Mr Kang”。
另外,文中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时一处将其译为“Mr Kang”,其他两处译为“Kang”。
在英美国家,“uncle”只用于亲属称谓,不能用作社交称谓,因此华大妈称刽子手康大叔为“Uncle Kang”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习俗规范,导致读者的误解。
而花白胡子称呼他为“Mr Kang”可以表现出对他的尊敬,符合花白胡子对他的态度,因此此译法可以理解。
但是若译成“sir”,这种称呼更符合对话者下和上的关系以及康大叔的身份。
文中的另一个若隐若现的主人公夏瑜的姓和名则被简单译成汉语拼音“Xia”和“Yu”。
综上所述,三个主人公的译名“Kang、Xia、Yu、Shuan”作为简单的汉语拼音,对外国读者来说充其量只表明它们是主人公的姓和名而已,别无内涵而言,因而读者难以体味出作品的这一巧妙设计。
3、《药》中人物姓名的翻译
“华老栓”可以处理成:Old Backward,whose family name is Hua,which in Chinese means “China”;“Old Backward”一词刻画了老栓这个老实巴交、愚昧落后的老农民形象,也隐隐向读者暗示了作者对其愚昧无知既同情又气愤和痛心的复杂感情。
“康大叔”可译成“Healthy Bat”或者“Strong Vampire Bat”。
在英美国家里,“bat”是一种不吉祥的动物,常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
因此“Healthy Bat”暗示这种罪恶的黑暗势力在当时还很强大。
“Vampire Bat”是“吸血蝠”,也可让读者逼真地看到康大叔的形象。
“夏瑜”则可译为“Brave Revolutionist,whose Family name is also Hua meaning‘China’”。
“Brave”体现了夏瑜的精神特征,“revolutionist”给出了夏瑜所代表的整体形象,这一翻译是完全的形象解释法。
二、修辞手法的翻译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他总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体现出他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
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鲁迅作品《药》时,以忠实于原作作为出发点,在理解原作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译文中,既有形神兼似,也
有为了传神而不得不“忘形”的情况。
本文用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1 原文: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杨译:and his shoulder blades stuck out so sharply,an inverted V seemed stamped there.
写小栓瘦骨嶙峋,用了一个非常贴切形象的比喻: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具体细致地写出了小栓病情的严重程度。
阳文“八”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这个比喻在中国人认为是生动形象的。
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阳文“八”字却是一个陌生甚至晦涩的意象,他们脑海中不会产生原文所描述的真正的场景。
所以这个比喻如果直译到译文中,就不会产生原文预期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把它翻译成外围人耳熟能详的“倒立的字母V”只是个权宜之策。
虽然外国人不能真切地欣赏到原作生动形象的比喻意象,至少他们会得到和原语读者一样的信息内容——小栓的瘦骨嶙峋及严重的病情。
例2 原文:“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杨译:“Even the clothes stripped from him were taken by Red-eye,the jailer.”
眼睛“红”本是牢头阿义的外部特征,可是他骨子里面更是得了红眼病,连死尸身上的衣服他都要,所以用“红眼睛”来指代阿义,一语双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阿义见钱眼开、穷凶极恶的贪婪本性。
汉语中,“红眼”的意思是:看见别人有名有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而妒忌,甚至想据为己有或取而代之。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词语,但是却用“green-eyed”(翻译成汉语是“绿眼”)指称汉语中“红眼”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文中的“红眼”直译成“red-eye”,不能完全传达出原文中双关这个巧妙含蓄的言语技巧。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翻译的好处是:可以激发译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从而让其“真正接近原作”。
例3 原文:“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
杨译:“The rotter was not afraid of being beaten. He even said how sorry he was.”
“贱骨头”是中国人特有的骂人的隐喻,指不自重或不知好歹的人。
此例中“贱骨头”是驼背对牺牲的革命者夏瑜的侮辱和不解,也是作者的一种反讽和隐喻。
杨译中的“rotter”无赖,我认为未能有效地传达作者的隐喻义,不如直接对等转换译“contemptible character”。
因为“骨头”除了可译为“bone”,还可对应译为人物或品性“character”,如此更能隐示民众的愚昧无知和革命的悲剧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