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武器日常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589.00 KB
- 文档页数:104
枪支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工作,提高民警管枪、用枪能力,保障枪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公务用枪配备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务用枪,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公务用枪配备办法》配备的各种枪支。
职能部门,是指公安机关承担公务用枪管理职责的内设部门。
配枪部门,是指公安机关配备公务用枪的内设部门、派出机构和其他直属单位。
配枪民警,是指获准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用枪持枪证》(以下简称持枪证)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
第三条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以工作必需、规范管理、保障使用、确保安全为原则。
第四条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公务用枪管理制度,明确所属职能部门、配枪部门管理职责,明确配枪民警管理、使用枪支责任。
各级公安机关及其所属配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公务用枪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应当依法依规履行公务用枪管理责任,落实公务用枪管理制度。
第五条各级公安机关应当采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务用枪动态监督管理和服务保障实战的能力与水平。
公务用枪研制、定型、列装、订购、监造、验收,训练器材的研制、定型以及《全国枪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工作,由公安部负责统一组织。
第二章职能分工第六条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成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纪检监察、警务督察、勤务指挥(办公室)、政工、治安管理、刑事侦查、法制、装备财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公务用枪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公务用枪管理工作。
公务用枪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公务用枪管理工作日常事务。
第七条各级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职能部门应当按照下列分工行使管理职能,并对口指导下级部门相关工作:(一)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人民警察使用枪支过程中构成违法违纪的案事件进行调查。
(二)警务督察部门负责对人民警察佩带、使用、日常保管公务用枪行为进行督察,对违反公务用枪管理规定、枪支佩带使用规范的行为进行调查,构成违法违纪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兵器弹药的安全、有序管理,防止事故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军队相关规定,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兵器弹药室的所有人员及物品。
第三条兵器弹药室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责任到人、严格规范”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兵器弹药室设立管理员一名,负责兵器弹药室的全面管理工作。
第五条兵器弹药室管理员职责:(一)负责兵器弹药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弹药安全、有序存放;(二)负责兵器弹药室的安全检查、维护保养工作;(三)负责兵器弹药室的出入库登记、统计工作;(四)负责兵器弹药室的消防、防盗等安全措施落实;(五)负责兵器弹药室人员的培训、教育及考核工作;(六)负责兵器弹药室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第六条兵器弹药室其他人员职责:(一)严格遵守兵器弹药室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管理员的管理;(二)按照规定操作兵器弹药,确保操作安全;(三)协助管理员做好兵器弹药室的安全检查、维护保养工作;(四)对兵器弹药室的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管理员;(五)完成管理员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三章安全管理第七条兵器弹药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弹药安全。
第八条兵器弹药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九条兵器弹药室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防盗设施和报警装置。
第十条兵器弹药室工作人员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违规操作。
第十一条兵器弹药室严禁烟火,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
第十二条兵器弹药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第十三条兵器弹药室应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
第四章入出库管理第十四条兵器弹药入库前,管理员应进行验收,确保弹药质量合格。
第十五条兵器弹药入库时,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存放,标识清楚。
第十六条兵器弹药出库时,必须凭有效手续办理,管理员负责审批。
第十七条兵器弹药出库后,应及时填写出库登记表,登记出库数量、用途等信息。
枪支管理制度
一、枪支管理的责任人是配枪单位的法人代表。
责任人应该经常对持枪人员进行政治教育和安全常识教育,经常督促持枪人对枪支擦拭和保养,监督本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做到枪支无被盗、无丢失、无走火、无损坏、无外借、无锈蚀。
二、持枪人员必须政治可靠,作风正派,工作责任心强,必须掌握枪支性能,做到会用、会保养,能排除一般故障,熟悉枪支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
三、对持枪人员,每半年由保卫、出纳、人事部门联合进行一次政治考查,凡不符合持枪条件的人员要报请联社立即调换。
每半年由保卫部门组织一次训练,训练中严防事故发生。
四、枪支弹药要进行专人、专柜保管,建立健全严格的使用登记手续,换人持枪,必须严格履行交换手续。
五、执行守、押任务时,应先登记后领枪,持枪执行任务应两人以上同行,任务完成以后枪支立即入库。
六、严禁无守卫、押运库款的人员佩带枪支,严禁将专用枪支移作自己用枪;严禁任何人以任何事由(执行押运任务外)将枪支带出门外;严禁无故鸣枪或用枪打猎;不得用枪开玩笑,严禁枪口对人和玩弄枪支;严禁持枪饮酒和酒后持枪,严禁将枪支带回家。
七、持枪人员在执行押运、守卫任务时,遇有严重威胁守卫目标的暴力侵袭,守卫、押运人员的生命安全遭到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
非开枪不能制止时,可以使用武器,但开枪后应保护现场,立即向上级和公安部门报告。
八、使用武器前,应沉着冷静地判明情况,除遇特殊紧急情况外,应先口头警告或朝天鸣枪警告,警告无效时,应尽量射击其非要害部位,以利事后查清问题。
开枪时严防误伤群众或引起灾害性后果。
公务用枪日常管理制度一、枪支管理责任制度(一)公务用枪配枪单位行政一把手为枪支管理第一责任人。
承担本单位枪支管理制度建立、检查、落实、设施完善、隐患整改的全面责任。
(二)公务用枪配枪单位枪支管理专干,担负日常枪支管理工作,进行枪支领退登记作业;较大的单位要指定专门部门全面承担枪支管理工作,根据公安机关治安部门意见开展工作。
(三)要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的人员担任枪支管理专干,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单位枪支管理专干的配备或更换必须由同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报上一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备案。
金融系统守护押运单位枪支管理专干应具备的条件:中共党员,政治可靠、责任心强;副科(股)级以上级别;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经省公安厅治安处培训,考试合格。
二、配枪人员资格管理制度(一)配枪人员基本条件:1、符合《公务用枪配备标准》中规定的,确有必要使用枪支且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在编在岗人员;2、经过枪支管理培训,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使用枪支管理规定;3、经过枪支使用、保养训练,熟练配备的枪支性能。
年度射击、保养技能考核合格;4、在应配枪岗位工作一年以上;5、依法取得《公务用枪持枪证》。
(二)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取消其配备公务用枪资格:1、离开配备公务用枪岗位的;2、因刑事犯罪或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受到查处的;3、丧失依法、安全使用枪支行为能力的;4、不再符合配备公务用枪范围、标准的;5、其他不宜配备公务用枪的情形。
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被取消配枪或离开原《公务用枪持枪证》限定单位、部门的,其公务用枪应立即予以收回,并在十五日内办理注销枪支管理证件手续。
其后,调动管理部门方能办理调动事宜。
(三)配备公务用枪的单位成建制的撤销,其公务用枪应立即予以收回,并在十五日内办理注销枪支管理证件手续。
三、枪支业务学习考核制度(一)公务用枪配枪单位要建立、执行枪支业务学习考核制度;(二)凡是上级下发的枪支管理文件、通报均要学习登记;(三)每月枪支管理学习不得少于一次;(四)每年进行实弹射击两次;(五)每年进行枪支分解结合两次:考核使用公务用枪人员对常用枪不完全分解、结合能力;被考核人要独立完成,考核成绩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分为:不及格、一般、良好、优秀等四类;(六)考核不合格者,可以补考一次。
冷兵器的管理制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法律基础第二节制度概述第二章冷兵器的分类及管理第一节冷兵器的分类第二节冷兵器的管理第三章冷兵器的采购、领用和分发管理第一节冷兵器的采购第二节冷兵器的领用第三节冷兵器的分发第四章冷兵器的库存管理第一节冷兵器的入库管理第二节冷兵器的出库管理第三节冷兵器的盘点管理第五章冷兵器的使用和保养管理第一节冷兵器的使用第二节冷兵器的保养第六章冷兵器的安全管理第一节冷兵器的安全防护第二节冷兵器的安全检查第七章冷兵器的管理责任第一节冷兵器管理责任的界定第二节冷兵器管理责任的执行第八章冷兵器的监督检查第一节冷兵器的日常监督检查第二节冷兵器的定期监督检查第九章审计和考核第一节冷兵器管理的审计第二节冷兵器管理的考核第十章附则第一节冷兵器管理制度的完善第二节冷兵器管理制度的实施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法律基础冷兵器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冷兵器管理的法律法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治安,防止和制止恶性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
第二节制度概述为了规范和加强冷兵器的管理,防止和制止非法冷兵器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冷兵器的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冷兵器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适用于全国所有法制机关、武装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在冷兵器的采购、领用、分发、管理、使用和保养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章冷兵器的分类及管理第一节冷兵器的分类冷兵器是指不借助化学能量、电能、物理能量和核能而实施杀伤的器械。
按照冷兵器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刀具类、棍棒类、箭矢类、斧钺类、投掷器、拳套等,各种冷兵器都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分类管理。
第二节冷兵器的管理对冷兵器的生产、销售、使用、属地管理、制度、责任及监督等,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集中保管制度1、公务用枪实行集中保管制度。
即上班和执行任务时佩带,下班和执行任务后交回单位集中保管。
2、公安机关刑警队、巡警队、派出所、收审所、拘留所等使用枪支较频繁的单位购置联锁式枪支保管柜的,可以由本单位自行集中保管。
其他配枪单位和未购置联锁式枪支保管柜的,由治安部门统一集中保管。
3、中、小城市城区公安分局,派出所相对比较集中的,也可建立集中保管库,由分局集中保管。
4、公安系统以外配枪单位所配枪支由县(区)以上单位集中保管。
5、枪支集中保管要双人专人管理,昼夜值班,存取登记。
值班员填写值班记录。
使用枪支要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用后及时送回。
6、远效区及农村派出所3人以下,确实不能集中保管的,经市公安局批准,枪支可以由民警自行保管,必须随身携带。
使枪支时刻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
携带使用制度1、非警务活动,严禁携带、使用枪支。
2、携带枪支要经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凭批准证明,取出枪支,用后及时送回。
3、携带枪支要随身携带,带枪套、系枪纲,不准放入手提包中、文件柜、办公桌内,不准带枪回家,不准带枪喝酒、探亲访友,非执行公务不准带枪进入饭店、浴池、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不得携枪执行不应携枪的任务,不准带枪进入不许带枪的地区和场所。
4、携带枪支到外地执行公务,要到当地公安机关备案,住宾馆、旅店和非执行公务时,要将枪支交当地公安机关集中保管。
5、携带枪支要同时携带本人持枪证和该枪的枪证,不携带持枪证件或证件不全的,由枪支管理部门没收枪支。
6、携带枪支不准出租、出借、转让、赠送他人;不得自行调换、修理枪支和零部件,工作调动,不得将枪支带走。
7、使用枪支要遵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对正在实施暴力犯罪不开枪不能制止的,可以开枪射击,开枪前要予以警告,警告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后果的,可以直接射击。
人员密集的闹市区和开枪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后果的,不得开枪。
8、枪支丢失、被盗、被抢或发生其他事故要立即报告。
监督检查制度1、各配枪单位(部门)设枪支专管人员,负责本单位枪支管理工作,并对本单位持枪人员执行枪支管理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枪支管理制度相关范本一、导言枪支管理是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枪支的管理和监督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科学、严格的枪支管理制度,以确保枪支的合法使用,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枪支滥用和非法传播。
二、法律和法规依据枪支管理制度的制定参照以下法律和法规进行:1.《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明确了枪支的种类、使用条件、申请程序、管理办法等具体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非法使用枪支及其他相关违法行为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了滥用枪支和利用枪支进行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三、机构设置与职责1.枪支管理部门:负责全面管理和监督枪支的申请、登记、核发和销售,以及对枪支合法使用情况进行日常管控。
2.警务机构:协助枪支管理部门进行枪支的日常巡查、抽查,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处置。
3.社区组织:协助枪支管理部门宣传枪支安全知识,加强对居民的枪支管理教育,促进社区治安水平的提升。
四、枪支登记与核发1.枪支持有资格申请人向枪支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包括个人申请和单位申请两种方式。
2.申请人需提供完整的个人信息、用途和详细的使用计划,并附上相应的申请材料。
3.枪支管理部门接收申请后,进行严格的审核程序,核实申请人的身份和资格。
4.符合申请条件的枪支,枪支管理部门进行登记记录,并核发相应的证件。
五、枪支使用与处置1.持枪人员在使用枪支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枪支安全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持枪证。
2.持枪人员在使用枪支时,应严格按照申请的用途和计划进行操作,禁止私自改装和乱发枪。
3.枪支管理部门定期对持枪人员进行抽查和外部监督,确保枪支的合法使用。
4.枪支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枪支的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枪支的正常运行状态。
5.对于失效的枪支或不再需要的枪支,枪支持有人员应及时向枪支管理部门申请并报废。
六、监督与处罚1.枪支管理部门对枪支的申请、核发和使用进行日常监督,并定期进行抽查。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民兵武器装备的管理,确保武器装备的安全使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民兵工作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各级民兵组织及其武器装备的保管、使用、维修和销毁等工作。
第三条民兵武器装备安全管理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确保武器装备的安全、可靠;(二)责任明确,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三)预防为主,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四)严格操作,确保武器装备的操作规范和安全。
第二章武器装备的保管第四条民兵武器装备应当由专人负责保管,保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第五条武器装备的保管场所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独立设置,与生活区、训练区等区域分离;(二)设施完备,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腐蚀等安全设施;(三)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四)安装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武器装备的存放情况。
第六条武器装备的保管应当实行以下措施:(一)武器装备分类存放,明确标识,便于管理和查找;(二)定期对武器装备进行检查、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三)建立武器装备台账,详细记录武器装备的型号、数量、存放位置等信息;(四)制定武器装备的借用、归还制度,确保武器装备的借出和归还手续完备。
第三章武器装备的使用第七条民兵武器装备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军事命令,严禁擅自使用武器装备。
第八条武器装备的使用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第九条武器装备的使用应当实行以下程序:(一)申请使用,填写使用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使用;(二)明确使用目的、范围和时限;(三)使用前,对武器装备进行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四)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安全;(五)使用完毕,及时归还,并填写归还登记表。
第四章武器装备的维修第十条民兵武器装备的维修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维修人员负责,维修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