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特异历史与轮胎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5.40 MB
- 文档页数:90
固特异轮胎质量怎么样?使用寿命长的轮胎固特异轮胎为不同车型提供各种轮胎,如轿车胎,卡车胎,轻型卡车胎等。
它们适合任何气候条件,并具有极佳的性能表现。
固特异一直在不断创新。
例如,“Eagle F1”是其最新型的轮胎型号,由于使用了特殊纤维丝胎壁材料,因此提供了更优越的抓地性能。
固特异另一种新产品是“Fortera”,它使用了三层胎面技术。
这一技术使轮胎适合在湿滑,干燥和雪地路面行驶,这种轮胎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再根据季节更换轮胎,因此它特别适合SUV休旅车。
此外,“Fortera”轮胎还有其他特性,它装配的无声装甲很适合SUV,甚至客车。
这给驾驶员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舒适性,并将噪音降到最低点。
“Wrangler”是固特异针对崎岖不平山路设计的轮胎,它特别适合非公路机动车使用。
尽管路面不平,但使用这种轮胎仍然可以获得稳定和舒适性。
可以从这种轮胎体验到最佳驾驶乐趣。
多层胎面轮胎技术确保汽车可以在湿滑,干燥和雪地路面安全行驶。
这种轮胎具有排除雨水和积雪的能力,因此能够畅行无阻。
它提供了优越的操控性,因此特别适合旅行车使用。
很多人询问固特异轮胎怎么样,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
无论是什么车型,固特异轮胎都可以满足需要。
他们每一条轮胎都经过了严格的生产过程和检验,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轮胎材料选用的是最耐磨的橡胶,聚酯或尼龙等纤维。
因此,固特异轮胎的耐刺穿能力特别强。
由于固特异对产品质量的检验非常严格,因此可以确保到达用户手上的轮胎质量都是一流的。
可以根据自己的质量要求选择固特异轮胎,如,是在湿滑或干燥路面行驶,还是用于冬季雪地路面?是否对驾乘舒适性有特殊要求?等等。
无论什么气候条件下,固特异轮胎都可以满足操控性和节油性要求。
更令人称道的是,固特异轮胎的使用寿命很长,平均使用里程达到8万公里。
这是一个相当诱人的数字。
慈溪市锦堂职高选择性课改《汽车轮胎日常养护与检修》校本教材项目名称:汽车轮胎日常养护与检修总学时数: ________36___________任课教师: ________ __________班级姓名: ________ __________第一讲轮胎的发展历史❖橡胶的来源:1493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第二次航行探险到美洲时,看到印第安人手拿一种黑色的球在玩,球落在地上弹的很高,它是由从树中取出的乳汁制成的。
此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征服黑西哥和南美洲的过程中,将橡胶知识陆续带到了欧洲.❖最初的轮胎:最初的气压轮胎是在1888年由英国的兽医J.B邓录普发明的,他先用橡胶板作一个内胎附贴在木头轮子,与地面接触的局部使用的是较厚的帆布包,然后安装在三轮自行车上作了试验。
其结果没有任何异常。
发展到下一阶段,为了防止滑动,轮胎帆布上贴了橡胶片,试验是在一个较大的二轮自行车上,结果显示了非常良好的性能,从此诞生了第一个气压轮胎。
❖钢丝轮胎的产生:科沃奇发明的卷边钢丝轮胎是轮胎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局部,1891年米其林兄弟发明了能够用手实行脱装的专利,1904年派斯顿和固德异奇开发了支柱边卷边钢丝轮胎,到了1908年几乎所有的美国制造都是使用这种制造方式,一直到了1948年。
❖帘布的发展:最开始轮胎帘布材料使用的是编织棉丝,1928年美国杜邦公司发展出人造丝帘布,一度占有了75%的市场;1948年开发了尼龙帘布,在市场上与人造丝竞争到1959年。
1960年它在市场的价格竞争中获胜,到1962年市场出现了新的聚脂帘布。
1970年代用钢丝线作成的钢丝帘布占有了主要市场,1980年代紧随欧洲,在美国也毅然站在了市场的前头。
❖轮胎发展历史•1493一1495年哥伦布发现橡胶•1839年美国固特异轮胎公司发明硫化方法•1888年英国邓录普公司开发充气自行车胎•1900年使用棉帘线•1905年在月台圈部位使用钢丝•1905年使用碳黑•1931年美国DLPONT公司成功地将合成橡胶用于工业化生产•1938年使用人造丝帘子布(RAYON CORD)•1942年使用尼龙帘子布(NYLON CORD)•1948年法国米其林公司开发子午线轮胎•1948年B.P.GOOD RIC日汁发无内胎轮胎•1983年使用涤纶帘子布(POL丫ESTER)•1971年倍耐力公司开发VR轿车胎(V一240km/h)•1979年费尔斯通公司开发微型备用胎•1983年法国米其林公司开发飞机子午线轮胎•1983年普利司通轿车轮胎的新断面设计理论日COT--行驶中的优化断面设计理论.通过高效利用充气压力,解决了乘坐舒适性与转向稳定性之问不兼容的难题•1987年普利司通货车及客车轮胎断面设计理论TCOT诞生通过断面的改变实高性能•1987年首利司通无按缝冠带层研制成功并应用于轮胎生产,消除困冠带层接头对高谏安全性的影晌•1984年普利司通波形带束层研制成功并应用于超低断面轮胎的生产,新结构抑制了带束层中产生的应变,提升了耐久性•1994年普利司通及独创DONUTS(多能驰)轮胎优化设计法诞生,通过把汽车前沿设计方法(GIJTT)、改进后的环状胎圈(O一Bead)和长链碳(L.L.Carba)(基础轮胎技术)3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升发出先进的轮胎。
固特异工艺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中的重要一员,不仅要具备高速、安全、节能等基本功能,还需要具备更多的附加价值,如舒适、环保、智能等。
固特异作为世界领先的轮胎制造商之一,一直致力于研发和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不断提升汽车轮胎的性能和品质,并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固特异独特的工艺技术。
首先,固特异采用了先进的胎体结构工艺技术。
胎体是轮胎的骨架,负责支撑整个轮胎,承受车辆的载荷和抗击碰撞。
固特异的胎体使用高强度的钢丝,经过特殊的编织和组织,使其在支撑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
这种特殊的胎体结构可以使轮胎在高速行驶时更加稳定,减少震动和噪音,提升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其次,固特异还采用了独特的胎面设计工艺技术。
胎面是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直接影响汽车的抓地力和操控性能。
固特异通过研发先进的胎面花纹设计,使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更大,提高了车辆的抓地力和制动性能。
同时,胎面的排水槽和刮水沟设计也能够有效排除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水分,提升车辆在湿滑路面上的操控稳定性和安全性。
另外,固特异还注重研发和应用环保的制造工艺技术。
轮胎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固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固特异采用了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制造工艺技术。
例如,固特异使用先进的节能型硫化机,减少了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采用了环保型涂料和胶水,减少了废水和废气的排放,使轮胎的制造更加环保可持续。
最后,固特异还将智能技术应用于轮胎的制造和使用中。
通过嵌入传感器和通信芯片,轮胎可以实时地监测胎压、温度、磨损等参数,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车辆的控制中心。
这些智能轮胎可以通过与车辆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轮胎管理和故障预警,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性能。
总的来说,固特异凭借先进的工艺技术,不断推进汽车轮胎的创新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更加智能的使用体验。
轮胎基本知识、结构、骨架材料知识问答1.世界轮胎工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轮胎是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直接与路面接触,和汽车悬架共同来缓和汽车行驶时所受到的冲击,保证汽车有良好的乘座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保证车轮和路面有良好的附着性,提高汽车的牵引性、制动性和通过性;承受着汽车的重量,轮胎在汽车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轮胎的发展历程很早以前轮胎是用木头、铁等材料制成,第一个空心轮子是1845年英国人罗伯特•汤姆逊发明的,他提出用压缩空气充入弹性囊,见图1。
以缓和运动时的振动与冲击。
尽管当时的轮胎是用皮革和涂胶帆布制成,然而这种轮胎已经显示出滚动阻力小的优点。
根据这一原理,1888年约翰•邓录普制成了橡胶空心轮胎,随后托马斯又制造了带有气门开关的橡胶空心轮胎,可惜的是因为内层没有帆布,而不能保持一定的断面形状和断面宽。
1895年随着汽车的出现,充气轮胎得到广泛的发图1世界上第一只充气式轮胎十分简单图2先进的高速轿车子午线轮胎展,首批汽车轮胎样品是1895年在法国出现的,这是由平纹帆布制成的单管式轮胎,虽有胎面胶而无花纹。
直到1908年至1912年间,轮胎才有了显著的变化,即胎面胶上有了提高使用性能的花纹,从而开拓了轮胎胎面花纹的历史,并增加了轮胎的断面宽度,允许采用较低的内压,以保证获得较好的缓冲性能。
1892年英国的伯利密尔发明了帘布,1910年用于生产,这一成就除改进了轮胎质量,扩大了轮胎品种外,还使外胎具备了模制的可能性。
随着对轮胎质量要求的提高,帘布质量也得到改进,棉帘布由人造丝代替,上世纪50年代末人造丝又被强力性能更好、耐热性能更高的尼龙、聚酯帘线所代替,而且钢丝帘线随着子午线轮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1904年马特创造了炭黑补强橡胶,大规模用于补强胎面胶是在轮胎采用帘布之后,因为在这之前,帆布比胎面在轮胎使用中损坏得还要快,炭黑在胶料中的用量增长很快,上世纪30年代每100份生胶中使用的炭黑也不过20份左右,这时主要在胎面上采用炭黑,胎体不用,现在已达50份以上。
米其林与固特异一、米其林轮胎1832年,两个堂兄弟,阿里斯蒂德·巴比尔和爱德华·道布里,在法国克莱蒙费朗(Clermont Ferrand)成立了一家制造农用机械和橡胶球的工厂。
他们敏锐地看到了橡胶潜在的工业应用,并使用橡胶制造垫圈、阀门和水管。
1889年5月28日,爱德华·米其林(Edouard Michelin)继承了祖父的事业,并在其兄安德·米其林(Audree Michelin)的帮助下正式创立了米其林公司,爱德华成为第一任管理者。
1891年,爱德华与工程师拉罗希花了两年的时间终于研制出可在15分钟内拆换的自行车轮胎。
这种方便而又可更换的轮胎在随后的各种自行车比赛中为赢得比赛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获得观众和竞争对手的认可,不久就供不应求。
1894年,米其林兄弟发明了可拆卸的有内胎橡胶充气轮胎。
1895年6月11日,米其林的橡胶充气轮胎在巴黎—波尔多—巴黎全程1122km的汽车比赛中露面。
两兄弟亲自上阵,出色地跑完了全程,并在巴黎轰动一时,比赛验证了充气轮胎在汽车上的适用性。
在1894年里昂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门口摆放着一堆普通轮胎,米其林兄弟无意间发现直径大小不同重重叠叠的轮胎造型很像人的形象。
不久广告设计师根据那堆轮胎的样子设计出一个特别人物造型“必比登”(Bibendum)。
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位由26个白色轮胎组成的可爱轮胎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成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品牌标识。
“必比登”的名字则来自当年著名的一句广告词——Nunc est bibendum,意思是“现在是该喝的时候了”,而后被引申为“轮胎喝下障碍”,喻指米其林轮胎的卓越品质和优异表现。
直径大小不同的轮胎很像人的形状米其林橡胶轮胎人米其林兄弟通过汽车比赛为公司和其产品扬名,从1900~1912年米其林的轮胎在所有大型国际汽车赛事中都取得了成功。
1908年,米其林发明了用于载货汽车后轮的双式轮胎。